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
- 格式:pdf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13
“笔锋常带感情”:论梁启超报章文体的艺术形态学界论及梁启超“报章文体”的艺术特征,均无一例外地要引述梁启超本人在《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的一段总体性评价:“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畅,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这段评述是梁氏对于报章“新文体”所作的回顾性评价,当然是极有说服力的。
不过,依笔者之见,如果仅停留在“平易畅达”或“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等言语技术层面进行论述的话,终究不免有隔靴搔痒的嫌疑。
众所周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包含着三个具体的层面:第一是言语层面,第二是形象层面,第三是意蕴层面。
笔者认为,梁氏报章“新文体”的魔力,最为根本的还在于其内部所充沛的一种情感魔力,梁氏这种艺术表达的方式,既可以说体现了“报章文体”创作的深刻意蕴,也可以说其中暗含着一种文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情感最富”的作家气质从《时务报》时期起,梁启超就凭借其最富有鼓动力和情感性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给时人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梁氏文字之所以能产生“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社会效应,除了在于“报章文体”内部蕴涵启蒙理性的思想内容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魅力。
这种情感魅力远远超越了言语层面,而深入到了“报章文体”的意蕴层面。
梁启超在“报章文体”中表达出的情感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爱国的情感、民族的情感以及个人的情感。
梁氏在从事言论过程中,常常凭借于他那支“常带感情”之笔,表达对国运沉沦的痛惜、对愚陋民众的愤懑、对保守人士的激愤,以及对同道师友的热爱等。
对于梁启超“报章文体”的感人力量,梁同时代人那里已有相当丰富的评价。
陈三立称:“见《时务報》册,心气舒畅,顿为之喜”,为此陈还将梁誉为是“旷世奇才”;李肖聃指出,《时务报》“指陈世要,一归平实,间杂激宕之词,老师宿儒,新学小生,交口称之”;张元济也说,“乡人有年逾七旬素称守旧者,读其文且慕之,且赞之。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三)八现在要附一段专论女性文学和女性情感。
三百篇中一一尤其国风一一女子作品,实在不少。
如《绿衣》、《燕燕》、《谷风》、《泉水》、《柏舟》、《载驰》、《氓竹竿》、《伯兮》、《君子于役》、《狡童》、《褰裳》、《鸡鸣》,或传说上确有作者主名,或从文义推测得出。
我们因此可想见那时候女子的教育程度和文学兴味比后来高些;或者是男女社交不如后世之闭绝,所以他们的情感有发舒之余地,而且能传诵出来。
内中有好几篇最能发挥女性优美特色。
如: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谷风》)如: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毋怒,秋以为期(《氓》)这两首都是弃妇所作,追述从前爱情,有不堪回首之想一种温厚盹笃之情,在几句话上全盘托出。
又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伤离念远,四个字抵得千百句话。
又如: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髡彼两髦,实惟我仪之死矢靡他。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这首相传是卫共姜所作。
父母逼他离婚,他不肯,那坚强的意志和专一盹笃的爱情都表现出来;却是怨而不怒,纯是女子身分。
又如: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载驰》)这首是许穆夫人所作。
他是卫国女儿,卫国亡了,他要回去省视他兄弟;许国人不许他,因作此诗。
一派缠绵悱恻,把女性优美完全表出。
女子很少专门文学家,不惟中国,外国亦然。
想是成年以后受生理上限制所致。
汉魏以来女性作品,如秦嘉妻徐淑,如班婕妤,各有一两首,都很平平。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似是唐人所谱;《悲愤》两首,大概是真。
他遭乱被掠入匈奴,是人生极不幸的遭际。
他自己说: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可怜他情爱的神圣,早已为境遇所牺牲了;所剩只有母子情爱,到底也保不住。
《诗经》爱情诗中的回荡表情法《》中的爱篇在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情感的抒发有的直白,有的婉转,风格迥异。
不同的表情法使这些诗篇在抒情达意上意味深长。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1]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第四讲》中说:“这一回讲的,我也起他一个名,叫做“回荡的表情法”;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他抽出来。
”这种表情法所表达的情感热烈真切,有相当的时间经过,使得数种情感交错纠结起来,成为网形的性质。
回荡表情法下分为四类:螺旋式、引曼式、吞咽式、堆垒式(形象化即为“语无伦次”的表情法,在《诗经》爱情诗中并未体现)。
正是这种并不直白,并不突兀,多为曲线式、多角式的表情法,将《诗经》中众多爱情诗的情感丰富表露,留给后世无尽的美感和感怀。
在这里,将从回荡表情法的螺旋式、引曼式、吞咽式三个具体分类进行解析。
(一)诗经爱情诗中螺旋式——层层深入的表情法螺旋式的表情法,即情感表达由浅及深,一层深过一层,情感极温极浓,像用深深的刀痕刻镂在字句上。
诗经爱情诗中螺旋式的表情法使用相对其他表情法较多,比如《周南·关雎》《王风·采葛》《召南·摽有梅》《召南·江有汜》《郑风·将仲子》《郑风·风雨》《邶风·击鼓》等。
在此以《周南·关雎》为例说明。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
[2]旨在歌咏后妃之德。
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3]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_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原文五回荡的表情法,用来填词,当然是最相宜。
但向来词学批评家,还是推尊蕴藉,对于热烈盘礴这一派,总认为别调。
我对于这两派,也不能偏有抑扬(其实亦不能严格的分别)。
但把回肠荡气的名作,背几阕来当代表。
初期的大词家当然推李后主。
他是一位文学的亡国之君,有极悲痛的情感,却不敢公然暴露,自然要用一种蟠郁顿挫的方式表他,所以最好。
他代表的作品是:(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这两首词音节上虽然仍带含蓄,也算得把满腔愁怨尽情发泄了。
所以宋太祖看见,竟自赐他牵机药,要他的命。
宋徽宗的身世,和李后主一样,他有一首《燕山亭》,写得亦是这一类情感;但用的是吞咽式,觉得分外凄切。
今录他下半阕: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词中用回荡的表情法用得最好的,当然要推辛稼轩。
稼轩的性格和履历,前头已经说过。
他是个爱国军人,满腔义愤,都拿词来发泄。
所以那一种元气淋漓,前前后后的词家都赶不上。
他最有名的几首是:(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2)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一)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