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讲解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讲解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讲解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讲解

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变量和常量,变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范围(即变量的取值范围);

2.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变量、常量的概念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要点诠释:一般地,常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是发生变化的量,这些都是针对某个变化过程而言的.例如,60s t =,速度60千米/时是常量,时间t 和里程s 为变量. t 是自变量,s 是因变量.

要点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

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要点诠释:表格可以清楚地列出一些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值,这会对某些特定的数值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火车的时刻表,平方表等.

要点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3y x =),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要点诠释:关系式能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较抽象,不是所有的变量之间都能列出关系式.

要点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

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用图象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要点诠释:图象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变量的变化趋势,而且对于一些无法用关系式表达的变量,图象可以充当重要角色.

【典型例题】

类型一、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1、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π、R 是变量,2是常量

B .R 是变量,π是常量

C .C 是变量,π、R 是常量

D .C 、R 是变量,2、π是常量

【思路点拨】常量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指在变化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答案】D ;

【解析】

解:C 、R 是变量,2、π是常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常量,变量的定义,是需要识记的内容.

举一反三:

【变式】从空中落下一个物体,它降落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落地前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

A.物体 B.速度 C.时间 D.空气

【答案】C.

类型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

2、已知某易拉罐厂设计一种易拉罐,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符合要求的易拉罐的底面半径与铝用量有如下关系:

(2)当易拉罐底面半径为2.4cm时,易拉罐需要的用铝量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易拉罐的底面半径为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易拉罐底面半径对所需铝质量的影响.

【思路点拨】

(1)用铝量是随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底面半径为自变量,用铝量为因变量;(2)根据表格可以直接得到;

(3)选择用铝量最小的一个即可;

(4)根据表格,说明随底面半径的增大,用铝量的变化即可.

【答案与解析】

解:(1)易拉罐底面半径和用铝量的关系,易拉罐底面半径为自变量,用铝量为因变量.

(2)当底面半径为2.4cm时,易拉罐的用铝量为5.6cm3.

(3)易拉罐底面半径为2.8cm时比较合适,因为此时用铝较少,成本低.

(4)当易拉罐底面半径在1.6~2.8cm变化时,用铝量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当易拉罐底面半径在2.8~4.0cm间变化时,用铝量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总结升华】根据表格理解:随底面半径的增大,用铝量的变化情况是关键.

类型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3、(2015春?淄博校级期中)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C=6,BC=8,点P在BC上运动,点P不与点B,C重合,设PC=x,若用y表示△APB的面积,求y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答案与解析】

解:解:∵BC=8,CP=x,

∴PB=8﹣x,

∴S△APB=PB?AC

=×(8﹣x )×6

=24﹣3x

∵点P 不与点B ,C 重合,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 <8.

【总结升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式,要把握点P 是一动点这个规律,结合图形观察到点P 移动到特殊点,便可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举一反三:

【变式】 小明在劳动技术课中要制作一个周长为80cm 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写出底边长

y (cm )与腰长x (cm )的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由题意得,2x y +=80,

所以802y x =-,

由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边长大于0,

所以080202802x y x x x >??

=->??>-?

,解得2040x << 所以802,2040y x x =-<<.

类型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

4、星期日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所示,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 (m )与散步所用的时间t (min )之间的关系,该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红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在邮亭买了一本杂志,然后回家了.依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共阅报栏离小红家有______米,小红从家走到公共阅报栏用了______分钟;

(2)小红在公共阅报栏看新闻一共用了______分钟;

(3)邮亭离公共阅报栏有______米,小红从公共阅报栏到邮亭用了______分钟;

(4)小红从邮亭走回家用了______分钟,平均速度是______米/分钟.

【答案】(1)300,4;(2)6;(3)200,3;(4)5,100.

【解析】由图象可知,0到4分钟,小红从家走到离家300米的报栏,4到10分钟,在公共

报栏看新闻,10到13分钟从报栏走到200米外的邮亭,13到18分钟,从离家500米的邮亭返回家里.

【总结升华】这个图象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折线,其中每条线段代表一个阶段的活动.这条

线段左右端点的横坐标的差,对应相应活动所用的时间.

举一反三:

【变式】(2015秋?南京期末)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离家后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明看报用时8分钟

B.小明离家最远的距离为400米

C.小明从家到公共阅报栏步行的速度为50米/分

D.小明从出发到回家共用时16分钟

【答案】A;

【解析】A、小明看报用时8﹣4=4分钟,错误;

B、小明离家最远的距离为400米,正确;

C、小明从家到公共阅报栏步行的速度为50米/分,正确;

D、小明从出发到回家共用时16分钟,正确;

故选A.

七年级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专题三:变量之间的关系 基础知识回顾: 1.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2.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 ) 3.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下图中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 (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2、描述一名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这一运动过程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3、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 表示明离家的距离,t 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 与t 的关系图6—41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 ) O O V t O V O V t V t 时间 速度 A o 速度 D 速度 时间 C 速度 时间 B o o o

4、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遇到各种情况,速度随之改变,先加速,再匀速又遇到情况而减速,过后再加速然后匀速,下公路、上小路,到达目的地.图6—43哪幅图象可近似描述上面情况 ( ) 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6、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发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 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读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后,然后回家了. C.从家里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里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7、A、B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由A地驶向B地.汽车距B地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 时间/时0 4 8 12 16 20 24 s t S1 S2 A s t B S1 S2 s t S1 S2 C s t S2 S1 D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变量之间的关系(含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 试卷简介:变量的相关概念,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单选题(共12道,每道7分) 1.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下列有关表格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表格中两个变量是所挂物体质量和弹簧长度 B.自变量是所挂物体质量 C.在允许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越大,弹簧长度就越长 D.所挂物体质量随弹簧长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D 解题思路:所挂物体质量x是自变量,弹簧长度y是因变量,弹簧长度y随着所挂物体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故正确选项是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中国电信公司电话收费标准:前3分钟(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为0.2元,3分钟后每分钟收0.1元,则通话时间x分钟(x>3)与通话费用y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 A.y=0.1x+0.2 B.y=0.1x C.y=0.1x-0.1 D.y=0.1x+0.5 答案:C 解题思路:当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时,计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前3分钟话费为0.2元,第二段是超过3分钟的部分,超出部分时间为(x-3),超出部分的话费为0.1(x-3),故总的话费为y=0.2+0.1(x-3),化简的结果为y=0.1x-0.1,故正确选项为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3.如图,当输入数值x为-2时,输出数值y是( )

A.4 B.6 C.8 D.10 答案:B 解题思路:输入-2,-2<1则代入y=-0.5x+5=-0.5×(-2)+5=6,故正确选项是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4.一天,小军和爸爸去登山,已知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为200米,小军先走了一段路程,爸爸才开始出发,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军和爸爸离开山脚登山的路程s(米)与登山所用的时间t(分钟)的图象关系(从爸爸开始登山时计时).根据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爸爸开始登山时,小军已走了50米 B.爸爸走了5分钟,小军仍在爸爸的前面 C.小军比爸爸晚到山顶 D.10分钟以后小军还在爸爸的前面 答案:D 解题思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小军和爸爸离开山脚登山的路程,由于小军先出发,所以当时小军先出发,10分钟时2人相遇,之前小军在爸爸前面,之后爸爸赶超小军先到达山顶.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5.如图所示的图象描述了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专题1.3 变量之间的关系(精讲精练)(解析版)【北师大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高分直通车(北师大版) 专题1.3变量之间的关系(精讲精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变量和常量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2)方法: ①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它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二是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②常量和变量是相对于变化过程而言的.可以互相转化; ③不要认为字母就是变量,例如π是常量. (3)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 其特点分别是:列表法能具体地反映自变量与函数的数值对应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析式法准确地反映了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根据它可以由自变量的取值求出相应的函数值,反之亦然;图象法直观地反映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解析式,也称为函数关系式. 注意:①函数解析式是等式. ②函数解析式中,通常等式的右边的式子中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式左边的那个字母表示自变量的函数. ③函数的解析式在书写时有顺序性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函数的图象定义 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注意:①函数图形上的任意点(x ,y )都满足其函数的解析式;②满足解析式的任意一对x 、y 的值,所对应的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③判断点P (x ,y )是否在函数图象上的方法是:将点P (x ,y )的x 、y 的值代入函数的解析式,若能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在函数的图象上;如果不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不在函数的图象上.. (2)函数图象是典型的数形结合,图象应用信息广泛,通过看图获取信息,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图象解决问题时,要理清图象的含义即会识图. 【典例剖析】 【考点1】变量与常量 【例1】(2020春?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在球的体积公式V =4 3 πR 3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V 、π、R 是变量,4 3为常量 B .V 、R 是变量,π为常量 C .V 、R 是变量,4 3 、π为常量 D .V 、R 是变量,4 3为常量 【分析】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得答案. 【解析】在球的体积公式V =43πR 3 中,V ,R 是变量,43 ,π是常量, 故选:C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常量和变量,关键是掌握两个量的定义. 【变式1-1】(2019秋?东阿县期末)李师傅到单位附近的加油站加油,如图是所用的加油机上的数据显示牌,则其中的常量是( )

变量之间关系专项练习(含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各图能表示y是x的函数是() A.B.C.D. 2.某科研小组在网上获取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温度关系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声速 B.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C.当空气温度为20C?时,声音5s可以传播1740m D.当温度每升高10C?,声速增加6/ m s 3.早上,小明从家里步行去学校,出发一段时间后,小明妈妈发现小明的作业本落在家里,便带上作业本骑车追赶,途中追上小明两人稍作停留,妈妈骑车返回,小明继续步行前往学校,两人同时到达.设小明在途的时间为x,两人之间的距离为y,则下列选项中的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关系的是() A.B.C. D. 4.在下列各图象中,y不是x函数的是()

A . B . C . D . 5.在圆的周长2C R π=中,常量与变量分别是( ) A .2是常量,C 、π、R 是变量 B .2π是常量,C 、R 是变量 C .C 、2是常量,R 是变量 D .2是常量,C 、R 是变量 6.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 kg 间有下面的 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 与y 都是变量,且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B .所挂物体质量为4kg 时,弹簧长度为12cm C .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 D .物体质量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7.下列各曲线表示的y 与x 的关系中,y 不是x 的函数的是( ) A . B . C . D . 8.以固定的速度0v (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米)与小球的运动的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式是20 4.9h v t t =-,在这个关系式中,常量、变量分别为( ) A .4.9是常量,t 、h 是变量 B .0v 是常量,t 、h 是变量 C .0v 、 4.9-是常量,t 、h 是变量 D .4.9是常量,0v 、t 、h 是变量 9.李师傅到单位附近的加油站加油,如图是所用的加油机上的数据显示牌,则其中的常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知识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基础

变量的相关关系 编稿:丁会敏审稿:王静伟 【学习目标】 1.明确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的意义; 2.知道回归分析的意义; 3.知道回归直线、回归直线方程、线性回归分析的意义; 4.掌握对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借助科学计算器确定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间的回归直线方程;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变量的相关关系 400458 知识讲解1】 要点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函数关系,另一种是相关关系。 1.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如y=kx+b,变量x取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相对应。 2.相关关系 变量间确定存在关系,但又不具备函数关系所要求的确定性 相关关系分为两种: 正相关和负相关 要点诠释: 对相关关系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因为函数关系是一种非常确定的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即相关关系是非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函数关系可以看成是两个非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能把相关关系等同于函数关系. (2)函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例如,有人发现,对于在校儿童,鞋的大小与阅读能力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然而,学会新词并不能使脚变大,而是涉及到第三个因素——年龄.当儿童长大一些,他们的阅读能力会提高而且由于长大脚也变大. (3)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正方形面积S与其边长x间虽然是一种确定性关系,但在每次测量边长时,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其数值大小又表现出一种随机性.而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来说,当求得其回归直线后,我们又可以用一种确定性的关系对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估计. 3.散点图 将收集到的两个变量的统计数据分别作为横、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这样的图叫做散点图。通过散点图可初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她反映了各数据的密切程度。 要点二、正相关、负相关 (1)正相关:在统计数据中的两个变量,一个变量的值由小变大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由小变大,这种相关称为正相关。如:家庭年收入越高,年饮食支出越高。反映在散点图上它们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 基础知识回顾: 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2.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 ) 3.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专题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下图中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 一句话来描述: (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2、描述一名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这一运动过程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 3、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 表示李明离家的距离,t 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 与t 的关系图6—41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 ) 时间 速度 A o 速度 D 速度 时间 ; 速度 时间 B o o o O ! O V t O V O V tV t

4、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遇到各种情况,速度随之改变,先加速,再匀速又遇到情况而减速,过后再加速然后匀速,下公路、上小路,到达目的地.图6—43哪幅图象可近似描述上面情况() ( 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6、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发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 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读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后,然后回家了. C.从家里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里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7、A、B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由A地驶向B地.汽车距B地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8、下表是春汛期间某条河流在一天中涨水情况记录表格: s t S1 S2 A s , t B S1 S2 s t S1 S2 C s t S2 S1 D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汇编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变量之间的关系

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能在一个关系式中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2.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表示变量关系的关系式.(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 km,行驶时间为t h. 先填写下表: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类型一】列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通过仪器观察得到小球滚动的距离s(m)与时间t(s) 的数据如下表: 写出用t表示s的关系式:________. 解析:观察表中给出的t与s的对应值,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关系式.t=1时,s=2×12;t=2时,s=2×22;t=3时,s=2×32;t=4时,s=2×42,…所以s与t的关系式为s=2t2,其中t≥0.故答案为s =2t2(t≥0). 方法总结:本题以关系式法表示时间t与距离s之间的关系,认真观察分析s随t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列出关系式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用关系式表示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中的圆点是有规律地从里到外逐层排列的.设y为第n层(n为正整数)圆点的个数,则下列函 数关系中正确的是() A.y=4n-4 B.y=4n C.y=4n+4 D.y=n2

解析:由图可知n=1时,圆点有4个,即y=4;n=2时,圆点有8个,即y=8;n=3时,圆点有12个,即y=12,∴y=4n.故选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三】列关系式并求值 已知水池中有800立方米的水,每小时抽50立方米. (1)写出剩余水的体积Q(立方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6小时后池中还有多少水? (3)几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 解析:(1)根据“抽水时间×抽水速度=抽水量”,“蓄水量-抽水量=剩余水量”解题即可;(2)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自变量相应的值;(3)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相应自变量的值. 解:(1)Q=800-50t(0≤t≤16); (2)当t=6时,Q=800-50×6=500(立方米). 答:6小时后,池中还剩500立方米的水; (3)当Q=200时,800-50t=200,解得t=12. 答:12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 方法总结: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其实质是代数式求值,根据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自变量的值,其实质是解方程.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类型四】关系式与表格的综合 一辆加满汽油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L)与行驶的时间t(h)的关系如下表所 示: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3)请直接写出Q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这辆汽车在连续行驶6h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 (4)这辆车在中途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多能连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1)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变量关系,再根据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3)由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行驶1h消耗油量为7.5L.然后根据此关系写出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代数式;(4)根据图表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油箱原有汽油54L,即可求出油箱中原有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多少小时. 解:(1)表中反映的是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变量关系,时间t是自变量,油箱中剩余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典和完整版)(强力推荐)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领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表示变量的三种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关系式法)、图象法 ◆要点1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 在一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常量和变量往往是相对的,相对于某个变化过程。 (2) 在一变化的过程中,主动发生变化的量,称为自变量,而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例如小明出去旅行,路程S、速度V、时间T三个量中,速度V一定,路程S则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则T为自变量,路程为因变量。 ◆要点2 列表法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1) 列表法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之一,可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 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时,主动发生变化的是自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 ◆要点3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用来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关系式,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之一。 (2) 写变化式子,实际上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但关系式的写法又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即实质是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 (3) 利用关系式求因变量的值,①已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欲求因变量的值,实质就是求代数式的值;②对于每一个确定的自变量的值,因变量都有一个确定的与之对应的值。 ◆要点4 用图象法表示变量的关系 (1) 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式,特点是非常直观。 (2) 通常用横轴(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纵轴(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3) 从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关键是找准图象上的点对应的横轴和纵轴上的位置,才能准确获取信息。如利用图象求两个变量的对应值,由图象得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从图象上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判断所給图象是否满足实际情景,所给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4) 对比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两图象 ★若图象表示的是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增加即从左向 右,“上升的线段”①表示速度在增加;“水平线段”②表示速度不 变,也就是做匀速运动,“下降的线段”③表示速度在减少。 ★若图像表示的是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上升的线段”①表示物 体匀速运动;“水平线段”②表示物体停止运动,“下降的线段”③ BL—0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 基础知识回顾: 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2.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专题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下图中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 (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2、描述一名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这一运动过程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3、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 表示李明离家的距离,t 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 与t 的关系图6—41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 ) 4、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遇到各种情况,速度随之改变,先加速,再匀速又遇到情况而减速,过后再加速然后匀速,下公路、上小路,到达目的地.图6—43哪幅图象可近似描述上面情况 ( ) 时间 A o 速度 D 速度 时间 C 时间 B o o O V t

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 1、S 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 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6、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发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 (米)与散步所用 的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读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后,然后回家了.C.从家里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里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7、A 、B 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由A 地驶向B 地.汽车距B 地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⑴时间从0时变化到24时,超警戒水位从 上升到 ; ⑵借助表格可知,时间从 到 水位上升最快 某机动车辆出发前油箱中有油42升,行驶若干小时后, 在途中加油站加油若干.油箱中余油量Q(升)与行驶时间t(时) 之间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像填空: ⑴机动车辆行驶了 小时后加油.⑻中途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变量之间的关系典型练习题

变量之间的关系典型练习题 令狐采学 题型一、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2%,存入100元本金后,则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不考虑利息税).2、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全球通”:使用时首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自付话费0.4元;“动感地带”: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方式的费 用分别为 y元和2y元. 1 (1)写出 y、2y与x之间的关系式; 1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3)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信合算些? 题型二、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小明在暑期社会实距活动中,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若干千克瓜到市场上去销售,在销售了40千克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售出西瓜的千克数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求降价前销售金额y(元)与售出西瓜x(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2)小明从批发市场共购进多少千克西瓜? (3)小明这次卖瓜赚子多少钱? 图7 4小明某天上午9时骑自行车离开家, 15时回家,他有 意描绘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情 况(如右图所示). (1)图象表示了哪两个变量的关系?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 (2)10时和13时,他分别离家多远? (3)他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4)11时到12时他行驶了多少千米? (5)他可能在哪段时间内休息,并吃午餐? (6)他由离家最远的地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5 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上坡到达A地后再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6、某空军加油飞机接到命令,立即给另一架正在飞行的运输飞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加油过程中,设运输飞机的油箱余油量为Q1吨,加油飞机的加油油箱余油量为Q2吨,加油时间为t 分钟,Q1、Q2与t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讲解

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变量和常量,变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范围(即变量的取值范围); 2.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变量、常量的概念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要点诠释:一般地,常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是发生变化的量,这些都是针对某个变化过程而言的.例如,60s t =,速度60千米/时是常量,时间t 和里程s 为变量. t 是自变量,s 是因变量. 要点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 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要点诠释:表格可以清楚地列出一些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值,这会对某些特定的数值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火车的时刻表,平方表等. 要点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3y x =),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要点诠释:关系式能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较抽象,不是所有的变量之间都能列出关系式. 要点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 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用图象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要点诠释:图象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变量的变化趋势,而且对于一些无法用关系式表达的变量,图象可以充当重要角色. 【典型例题】 类型一、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1、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π、R 是变量,2是常量 B .R 是变量,π是常量 C .C 是变量,π、R 是常量 D .C 、R 是变量,2、π是常量 【思路点拨】常量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指在变化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答案】D ; 【解析】 解:C 、R 是变量,2、π是常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常量,变量的定义,是需要识记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下---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练习

七年级数学下---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练习 一、基础知识回顾: 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2.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 ) 3.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专题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下图中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2、描述一名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这一运动过程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3、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 表示李明离家的距离,t 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 与t 的关系图6—41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 ) t时间 A o 速度 D 速度 时间 C 时间 B o o

4、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遇到各种情况,速度随之改变,先加速,再匀速又遇到情况而减速,过后再加速然后匀速,下公路、上小路,到达目的地.图6—43哪幅图象可近似描述上面情况 ( ) 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 1、S 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 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6、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发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 (米)与散步所用的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读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后,然后回家了. C.从家里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里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7、某机动车辆出发前油箱中有油42升,行驶若干小时后,在途中加油站加油若干.油箱中余油量Q(升)与行驶时间t(时) 之间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像填空:⑴机动车辆行驶了 小时后加油. ⑻中途加油 升.⑵加油后油箱中的油最多可行驶 小时.⑶如果加油站距目的地还有230公里,机动车每小时走40公里,油箱中的油能否使机动车到达目的地?答: 。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1.1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 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 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 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1.2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