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 格式:pptx
- 大小:853.73 KB
- 文档页数:34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作者:江秀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自己的知识与实践进行反思性研究,实现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对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研究者;实践者;统一二十世纪初我国实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课程权力得到了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从理念上有了新的定位,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以研究者身份参与设计和开发课程,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旁观者,等待专家和学者编制课程方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课程研究。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不单以授课者的身份存在,同样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身份审查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上,教师一直担任着传道授业的角色。
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增进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教学方案,将规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一线教师因为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欠缺,很少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辅助,配合他们进行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上世纪60年代由斯腾豪斯提出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
也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本单位实施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从实施背景、教师自身努力、学校采取措施等角度来进行全面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校本研修效率、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阅读者研究者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在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由几千年流传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
这是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
但是,从当今的国际教育形势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光是一名“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是一名“阅读者”,进而发展成为一名“研究者”、“行动者”。
其实,“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我国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也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几年前,我们慈溪市宗汉街道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上确立了今后三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而且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拥护。
近几年来,我街道所属各校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现以本单位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为载体,谈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则是教育质量的生命之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从大局来看,如今教师学术地位不高,传统的教育制度又把许多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定位上。
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只能长期地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让教师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
教师即研究者08021413 王微亚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
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
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
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
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
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
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合作,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幸福之路”;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践证明:唤醒科研意识,激发教师研究潜能;搭建学习平台,创设交流环境;编制课题研究指南,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是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师发展;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6-0077-03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争创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名校何以“成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
中学因有名师而扬名。
名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
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改进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教育的创新者,进而达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
如何才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呢?一、唤醒科研意识,激发研究潜能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就是希望教师对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或事实追问“何以如此”“将该如此”等问题;就是希冀教师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预先假设推到个人理性的“审判台”;就是期待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
论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作者:于洪林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13期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科研活动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这无论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还是对广大教师来说都是好事,但在大力推广教育科研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两种极端现象的存在。
一种是教育科研的神圣化。
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为教育科研的事情而烦恼,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神秘感,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己无关;还有一些人对教育科研怀有一种恐惧感,觉得教育科研高不可攀。
教育科研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广大教师均能理解和接受的位置,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让大家能够量体裁衣,“有多大劲干多大活”。
另一种是教育科研的庸俗化,在这里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伪科研,似是而非;另一种是功利性科研。
极端的表现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现实中的实用主义助长了教育科研庸俗化的发展,在评优、晋级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活动中,在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评比中,往往都会出现教育科研的影子,由此导致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出现。
如东拼西凑的“拼盘式”,年初立项年末出成果的“速成式”,以及只立项不研究、结题时草草收场的“糊弄式”,等等。
有人形象地对此进行了描述,“开题前大张旗鼓,开题后偃旗息鼓;结题前紧锣密鼓,结题后敲锣打鼓。
”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这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想到的一个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前提,那就是开展教育科研首先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用研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是大有帮助的。
二、教育科研的定义教育科研就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里的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
由此可见,教育科研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观,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
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
随之,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
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
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
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