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和存在的

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国外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Peter Defoort(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相应的风

险评估和管理。他提出了一种基于ISO31000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型。Kim(2013)等人

通过对21个国家进行企业运作的比较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造成企业的腐败、非法行为和利润下降等负面影响。同时,他们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Jinyeol Kim(2021)等研究人员则将内部控制缺陷视为一种管理缺陷,并指出企业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问题。王维霞、李科宇(2015)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

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

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对于非上市公司,薛红艳(2019)

等人则认为,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误操作风险,有利于

稳定经营,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声誉。

总的来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内部控制

缺陷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和存在的 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国外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Peter Defoort(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相应的风 险评估和管理。他提出了一种基于ISO31000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型。Kim(2013)等人 通过对21个国家进行企业运作的比较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造成企业的腐败、非法行为和利润下降等负面影响。同时,他们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Jinyeol Kim(2021)等研究人员则将内部控制缺陷视为一种管理缺陷,并指出企业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问题。王维霞、李科宇(2015)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 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 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对于非上市公司,薛红艳(2019) 等人则认为,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误操作风险,有利于 稳定经营,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声誉。 总的来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内部控制 缺陷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国外文献综述 作者:孙斌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35期 一、引言 在SOX法案颁布前,很少有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证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控制报告是自愿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公开信息太少(Hermanson,2000)。在2002年后的几年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有关SOX法案实施后内部控制质量的证据十分有限(Krishnan,2005)。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介绍的论文很多,而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兴起。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当前,无论是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成为了核心和关键。系统回顾国外相关研究结论、掌握前沿动态,对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的关系 Raghunandan & Rama(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比没有类似披露的公司审计费用高出约43%。Raniet al.(2008)的研究也表明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Ettredge, Chan, & Sun(2006)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延迟的影响。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存在与审计延迟相关,若公司在人事、职责分工和结算过程中存在缺陷,则往往会经历较长的延迟。Ettredge, Heintz & Chan (2006)的研究表明,收到注册会计师有关实质性漏洞反对意见报告的公司更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若注册会计师离任源于客户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则“四大”较少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他们还发现,客户期望从继任审计方改善审计意见类型。 同时,管理层实施的自我评估和审计人员的鉴证之间有相互影响。Smithetal.(2000)发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审计师对管理层的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的判断,减少审计师对管理舞弊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有效降低审计成本。Areletal.(2006)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审计师判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三、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Doyle et al.(2007)的研究着眼于内部控制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控制缺陷与估计不当、未实现现金流的应计项目有关。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具体判断的、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导致二者之间产生这种关系的驱动因素。分别使用酌量应计、平均应计质量、既往会计重述和持续收益能力加以测量后,结果均被证实。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从2000年后呈快速递增趋势;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主题集中在根底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控制环境评价等方面;研究上市公司、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学者居多。我国今后需从合理划分控制环境要素和构建相关根底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优化措施、扩大案例研究比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文献研究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忆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必须考虑控制环境问题,1988年美国AICPA 发布?审计准那么公告第55号?指出控制环境与控制政策、会计系统并称为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自此控制环境理论开始进入广阔学者研究的视野,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最早对控制环境深入研究的是美国COSO 委员会,其在1992年提出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强调了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根底。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控制环境〞定义为内部环境,认为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根底,影响到企业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2006年COSO公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小型公众公司指南?规定内部控制环境的七条原那么:诚信与道德观、董事会、管理层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人力资源、财务报告。2021年COSO委员会新公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其中构建原那么导向的框架中表达出对控制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探究影响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控制环境因素,比拟典型的有Doyle et al.通过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99家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环境与缺陷存在紧密联系。Sun et al.以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中国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控制环境中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会影响到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Klamm et al.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忆 国内文献统计分析 国内可查的文献开始于1990年,丁平通过探讨控制环境对审计业务的影响,评价了内部控制环境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奉献,由此拉开了我国理论界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帷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内部控制环境〞,精确查找可检索到相关记录1 728条,经过甄别,与内部控制环境直接相关的文献有600篇左右,按照研究时间整理,可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稍晚些,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所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根底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控制环境评价这四个方面。还有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针对于不同的实体对象,经统计位于研究文献数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高校。

内部控制缺陷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切入,从其分类、存在的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和对投资行为影响等方面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据2008年6月28日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告大于不重要的错报。 可见,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阶段。强调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但是,问题就在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实质性”或者“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定量,或者提供标准的判断依据。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分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首先将内部控制分为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可见,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类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实践中的要求。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需要对内控中存在缺陷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三、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治理特点。 Krishnan(2005)检查了1994-2000年间上市公司因更换审计师而被要求强制披露的128项内控缺陷,证据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正相关。但是,同样的研究在中国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田勇(2011)以2009年深市4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控重大缺陷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重大缺陷的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和发现经济犯罪。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中,也有很多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目前,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内部控制实施和评估、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效益。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内容和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针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吴磊等(2014)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从内部控制目标、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还有不少学者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实施和评估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实施程序、方法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赵鑫等(2016)提出了基于流程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还有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流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加深入和系统。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Smith(2015)指出了内部控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问题,如内部控制的标准化不足、内部控制的实施不到位等。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国外学者Taylor(2016)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以及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效益等方面。未来,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企业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在国内外,学者们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 对企业绩效、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 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发展 在国内,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是以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划、组织、执行和监督等各个 环节为基础,通过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国外的相关研究着重于 内部控制的目标导向性,强调内部控制是一种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 定义在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更注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而国外更注重内 部控制与企业目标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文化、管理层素质、制度设计等。 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供了理论 支持。 在国内,相关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至关重要。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 于员工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层的素质和诚信度也直接影 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执行制度的设计与管理。COSO框架中提出的营利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 重要影响。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是内部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多 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国内,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报告、公司管理层的陈述以及第三方评估等 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公司管理层的陈述容易受到管 理者的主观影响,第三方评估成本较高。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COSO框架中提出了五大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这些要素成为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内 部控制对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机制。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为了有效控制组织活动对其从事经济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所采取的 一种管理方式。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资产保护和准确记录、 遵循法律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内容、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内部控制体系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整体性管理制度,它由管理者根据组织的 目标、规模、性质和特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安全控制、信息监督等一系列控 制措施组成,用来保证组织的工作、管理和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保证财务报表准确性: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并提高投资者信心。 (2)资产保护: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和保护组织的财产和资产,防止资产丢失、损坏或盗窃。 (3)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降低因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法律和信誉风险。 (4)提高效率: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优化组织的资源配置和过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规章制度:包括制度设立、执行、审批、修改、废止等一系列规定,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检查、审计和监督,发现各种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3)信息监督:通过设定和完善各种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防范各种信息安全风险。 (4)人员管理: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晋升、解聘等一系列管理人员的制度和操作控制,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四、内部控制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业务合规和财务报 告的准确性。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以期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应用有所启示。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内容 内部控制的内容是指通过扁平、周密等手段控制企业各个环节造成的风险和误差,从 而达到保护企业资产和保证财务报告准确的目的。如《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的五大 原则: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内部监督和运营评价。研究表明企业根据自身实 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控制内容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效果是指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包括风险管理、避免损 失和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内部控制效果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 明内部信任、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文化等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内部 控制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制度、人员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等措施有助于减 少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与业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研究表明,通过落实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能够 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降低费用,加强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业绩。 2.内部控制与业务创新关系 内部控制和业务创新之间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 业务创新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同时,通过业务创新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体系,提高企业的内部流程效率和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内部 控制水平也是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 和财务报告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增强内部 控制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政府也应该会同社会各方共同加强内部控制监管,促 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发展。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和信息技术等方式来保护企业资产、 规范经营行为和确保准确信息的一种管理方式。内部控制以内部环境控制、风险管理、控 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机构为五个要素,以实现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等目标。 198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管理条例》,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发布了《珠海内部控制研究报告》,使中国学界重新关注了内部控制这一议题。此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并逐步成为中国财经学院和企业 财务管理人员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企业治理 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目前,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内部控制评 估方法、内部控制实践、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等方面。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方面,COSO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逐渐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并建议在实践中根据企业类型和需求选 择合适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在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方面,学者们提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财务报表内部控制评价(FIATECH)、内部控制整体评价(ICECS)、风险评价法、流程分析法等。 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学者们认为,内部控制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实施规章制度,而是 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创新内部控制方式,以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利 益。 在内部控制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企业实际情况,探讨了影响内 部控制实践的多种因素,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文化、职业道德和从业人员素质 等。 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方面,学者们研究了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认为内部控 制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普遍应注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总之,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而历史悠久的道路。在国际上,COSO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内部控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有学者不断地拓展其理论框架、评估方法和实践,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管理方式和控制工具。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在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的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在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 共同创建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报告。COSO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基本经济目标:包括绩效、利润目标和资源、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包括中期报告、合并财务报表中选取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COSO报告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使国际活跃银行有公平竞争的基础,十国集团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同意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2006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是增加了对交易账户和双重违约的处理。回顾巴塞尔委员会近若干年发布的几乎所有文件,无一不贯穿了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精神。各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中,无一例外的都包含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控制思想和原则。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该框架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督活动与错误纠正。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为标志的新资本协议框架草案。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对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含义的认同和采用。与COSO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