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的内部控制往往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还会对企业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研究主题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程序、内部控制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防范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评估和风险识别及防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内部控制评估研究主要关注如何评估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有效性,旨在提高企业内控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防范研究则着重探讨预防内控缺陷发生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研究方法

当前,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文献分析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主题分析、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其中,文献计量分析可通过对一定期间内已发表的文献数量的统计和分析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水平。本次研究综述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筛选出2010-2021年内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研究结论

经过文献计量分析,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以前,国内研究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缺陷较少,但自2010年至今,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2016年是研究热度最高的年份。

2.内部控制评估和风险防范是当前研究热点主题。近年来,企业间的内部控制评估和风险防范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热点。

3.发表较早的文献较为广泛涉及的领域相对单一。“内部控制框架与评价”和“内部控制流程与解决方案”是较早时间内的研究重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到更多细致的问题,比如风险控制机制、内部防范控制等。

4.大学、研究机构是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的研究主体。这种现象反映出目前国内企业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仍有待提高,但是在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研究支持辅助下,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综上,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需大力加强方法、数据及理

论的探索,同时进一步发挥大学、研究机构对于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评估和风险防范,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为企

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便通过参考各类文献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 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等来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衡量公司良好治理原则的应用、衡量财务报表的质量,作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和良好公司治理原则的运用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Qiong Duan(2020)对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A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作者认为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Zoran Todorovi 和Bozo Vukoja(2020)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得出结论,建立内部控制的兴趣,受到官场腐败的增加和商业道德侵蚀的影响,企业的分权管理过程随公司的不断扩大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内部控制,还需要内部控制。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美等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相对悠久,他们对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较早,相应的理论也更加成熟,在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比较完善。 二、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分类、逐层的推进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内部控制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李娜(2020)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建立、观念意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部门及学者认识到控制的不可或缺,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阶段。为提速我国内部控制的开展,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借鉴西方内控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陶雪阳(2021)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认为人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推动的核心。通过没有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销售合同审核存在漏洞等弱点分别从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借助外部专家完善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区域公司的控制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杨丽丽(2020)在《大数据环境下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和存在的 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国外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Peter Defoort(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相应的风 险评估和管理。他提出了一种基于ISO31000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型。Kim(2013)等人 通过对21个国家进行企业运作的比较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造成企业的腐败、非法行为和利润下降等负面影响。同时,他们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Jinyeol Kim(2021)等研究人员则将内部控制缺陷视为一种管理缺陷,并指出企业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问题。王维霞、李科宇(2015)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 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 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对于非上市公司,薛红艳(2019) 等人则认为,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误操作风险,有利于 稳定经营,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声誉。 总的来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内部控制 缺陷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缺陷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切入,从其分类、存在的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和对投资行为影响等方面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据2008年6月28日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告大于不重要的错报。 可见,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阶段。强调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但是,问题就在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实质性”或者“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定量,或者提供标准的判断依据。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分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首先将内部控制分为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可见,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类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实践中的要求。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需要对内控中存在缺陷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三、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治理特点。 Krishnan(2005)检查了1994-2000年间上市公司因更换审计师而被要求强制披露的128项内控缺陷,证据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正相关。但是,同样的研究在中国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田勇(2011)以2009年深市4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控重大缺陷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重大缺陷的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 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 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 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 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 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 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 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 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 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 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 目标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 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为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 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在早期出现的内部控制,与我们如今所说的还有些很大不同。在早期,内部控制主要 目的是针对保护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会计信息资料保持可靠、准确,其主要着重从加强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业务合规和财务报 告的准确性。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以期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应用有所启示。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内容 内部控制的内容是指通过扁平、周密等手段控制企业各个环节造成的风险和误差,从 而达到保护企业资产和保证财务报告准确的目的。如《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的五大 原则: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内部监督和运营评价。研究表明企业根据自身实 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控制内容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效果是指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包括风险管理、避免损 失和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内部控制效果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 明内部信任、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文化等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内部 控制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制度、人员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等措施有助于减 少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与业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研究表明,通过落实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能够 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降低费用,加强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业绩。 2.内部控制与业务创新关系 内部控制和业务创新之间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 业务创新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同时,通过业务创新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体系,提高企业的内部流程效率和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内部 控制水平也是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 和财务报告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增强内部 控制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政府也应该会同社会各方共同加强内部控制监管,促 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内部监督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通过专业团体、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共同努力,对内部监督理论有较强的理解。这些发展对我们做出了重大贡献。 “内部监督”的概念在国外出现已久,国外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监督的法律法规。1992年,美国的五个会计专业小组集中要求国家错误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审查内部控制总的框架报告。根据报告,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通知与沟通、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Turnbull Committee(2005)指出,风险管理在实现公司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公司管理者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即风险管理。南非King II(2002)的报告证明,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管理许多风险,如政治、法律和技术风险。风险管理必须是管理和减轻风险的关键措施。他们说,风险管理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1995年11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督标准委员会(coco-komitea)公布了以COSO报告为基础的监督标准,被认为是“内部控制”。对于支持一系列要素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建议您可以看到一个公认的观点,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 Chandler(2000)认为运用内部控制来判断企业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准确的发现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另外,基于外部单位的审计意见对企业事情趋于一致性的判断,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Spire,LauraF(2007)认为,Turnbull 指南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Turnbull深入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双方的相互牵制关系。Doyle J Ge,W McKay S(2007)在其文章中提出,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时,应该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组织架构的复杂性方面的问题。Bosh Baugh和Westbrook(2008)指出内部控制不完善,不严谨的企业通常会面临较高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这会引起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造成企业效益低下。Schwartz,Malcolm(2009)认为,要想设计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以COSO 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框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业务流程梳理为基础来设计内部控制体系。 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科学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了更好地理解。Josp m(2011)认为,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是首先解释业务和总体目标,确定潜在的市场风险和企业风险,然后确定如何将其降低到安全的水平。在应用领域。Kanyamam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领域的研究机会,期望对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人员给予一定参考。 /3/view-12959026.htm 关键词: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整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2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前进以及公司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在内容上的持续扩充以及理论概述上的更加规范。1990年以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果,这其中的一些成果成为业界的“标杆”,是后来各个国家的学者研究的方向。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在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要属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所发布的名为“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报告,即“COSO报告”。该报告对内控进行了新的归纳与概括,并讨论出了构成内控框架的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2004年9月,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又发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文件,该文件在内控方面增加了关于从各??方向进行风险管控的新内容,进一步将风险管控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联结在了一起。 另外一个著名的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是《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SOX法案”。该项法案提出了新的观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出公司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要保障其内部控制是有作用的,其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能够合理保证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可靠性的控制程序以及其完成的状况,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外界发布该企业对其内控现状的评价与分析的资料。 二、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一)在探索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与人事管理层面 Jennifer Altamuro,Anne Beatty(2010)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是否有作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企业需要更专业、更尽责的审计师来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监管。 Chan Li,Lili Sun,Michael Ettredge(2010)试图对各企业财务总监的专业资格是否具有重大缺陷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对于萨班斯法案中某些不良意见表示认可的财务总监们在其专业方面并不合格,这些公司需要聘请更为合格的财务总监才能改善其内部控制的现状。 Davide Rizzotti,Angela M. Greco(2013)认为许多国家的监管框架因为监督机制都强调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一个尽职尽责的董事会能对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Dean Neu,Jeff Everett,Abu Shiraz Rahaman(2014)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对抑制企业财务舞弊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行为来强化企业及其管理者的伦理和道德。他们特别强调了米歇尔?福柯和德勒兹的见解,提出防止财务舞弊必须依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理解与沟通以及有效的监管行为。 (二)在探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层面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chanisms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一、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和信息技术等方式来保护企业资产、 规范经营行为和确保准确信息的一种管理方式。内部控制以内部环境控制、风险管理、控 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机构为五个要素,以实现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等目标。 198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管理条例》,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发布了《珠海内部控制研究报告》,使中国学界重新关注了内部控制这一议题。此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并逐步成为中国财经学院和企业 财务管理人员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企业治理 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目前,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内部控制评 估方法、内部控制实践、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等方面。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方面,COSO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逐渐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并建议在实践中根据企业类型和需求选 择合适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在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方面,学者们提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财务报表内部控制评价(FIATECH)、内部控制整体评价(ICECS)、风险评价法、流程分析法等。 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学者们认为,内部控制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实施规章制度,而是 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创新内部控制方式,以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利 益。 在内部控制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企业实际情况,探讨了影响内 部控制实践的多种因素,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文化、职业道德和从业人员素质 等。 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方面,学者们研究了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认为内部控 制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普遍应注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总之,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而历史悠久的道路。在国际上,COSO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内部控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有学者不断地拓展其理论框架、评估方法和实践,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管理方式和控制工具。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也可以保护企业的权益。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最近几年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着重探讨了国内外不同水平研究者在该领域中取得的成果。 首先,综述了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相关理论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控制员以及其他与管理层接触最多的各种管理手段,旨在确保公司内部运行按照规定的流程,完成受到企业管理层或外部客户的制约的规定的任务,以有效的利用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防范和消除欺诈和重大管理错误,使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的功能、结构和系统,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设计方案。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大多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控制的有效性、重要性及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刘立军等研究表明,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促进控制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近年来国外学者也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做出了大量研究。如研究者Hurlburt等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组织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减少企业流动性风险。 最后,研究者提出了研究展望。一方面,研究者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效果及实施方式的研究,结合其他管理工具,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结合当前特定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以确定控制

弊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总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十分重要。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衡量标准,也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工具。未来,研究者应继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效果及实施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在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的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在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 共同创建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报告。COSO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基本经济目标:包括绩效、利润目标和资源、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包括中期报告、合并财务报表中选取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COSO报告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使国际活跃银行有公平竞争的基础,十国集团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同意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2006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是增加了对交易账户和双重违约的处理。回顾巴塞尔委员会近若干年发布的几乎所有文件,无一不贯穿了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精神。各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中,无一例外的都包含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控制思想和原则。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该框架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督活动与错误纠正。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为标志的新资本协议框架草案。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对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含义的认同和采用。与COSO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湖南商学院论文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为防范和揭露错误与弊端,逐步形成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自产生以来,就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随着人类步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如对风险管理强调不够,并且接连的知名大企业的丑闻连续暴光案,也给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将目光聚焦在风险管理上。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登上了公司治理的舞台。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风险防范 [ABSTRACT] Since the internal control mode comes into being,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this mode has not been used in practice perfectly since its birth. As the global economy changes greatly in the 21st century,enterprises contact more closely with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limit of internal contro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a series of cases of fraud in the well-known enterprise revealed,it brings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o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fields. All these force us to focus on risk-oriented internal control approach again and continue to do research on this to improve it.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Risk, Risk Prevention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1995年曾显赫一时的巴林银行在3月6日这一天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安然公司申请破产;2005年伊利董事被拘捕;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加剧的形势下申请破产;同年,曾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