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把固体放到水里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1、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实验步骤: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a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b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边搅拌边观察,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c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2.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2.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实验步骤: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2.放土。
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微微压紧。
3.倒水。
应同样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4.观察比较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3.实验内容:做肥料袋实验器材:大号透明塑料袋(或保鲜袋)、土壤、水果皮、菜叶、蚯蚓、水等实验步骤:1.放土。
先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大约小半袋,然后放入一些水果皮,菜叶等,2.放入蚯蚓。
在肥料带里放上2-3条蚯蚓。
3、加水。
在土壤上均匀地洒上一些水4、翻动使之不结成硬块。
5、持续观察,存放黑暗的地方6、交流实验结论: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其中蚯蚓对改变土壤松软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材料:a在4只瓶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
将1号瓶拧紧。
分别在2、3号瓶内撒一点水,而将4 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b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将2 号瓶放到冰箱里。
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
是些什么呢?请小组长把盒子取下,同学们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观察。
[评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虽是几个简单的词,但这里却蕴含着观察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涉及科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终身受益。
]生:有玻璃、蜡烛、布条、泡沫、橡胶塞、辣椒。
师:其他组来汇报不同的。
生:还有橙子、粉笔、橡皮泥。
生:我补充,还有高锰酸钾。
师:观察得真仔细。
师:他们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齐:固体。
师:对,对于固体,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来研究这些固体,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1:研究他们的轻重,生2:把他们放到水里。
生3:看他们在水里有什么情况。
生4:研究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问生2,呓!你怎么想到把他们放到水里的?生2:因为我见过许多把物体放到水里的事,而且我还做过呢。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习科学就是要这样平时多观察,多发现。
[评这个评价较好,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咱们今天就按你们说的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好不好?生:好。
[评科学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这里让学生想研究办法,并从中选取研究的内容,即是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之中。
]师:我们就先来猜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桌子下面有一张表,请小组长把同学们猜测的情况记录到表上。
学生分组观察猜测。
师:猜测的情况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师:第四组。
师:其它组认真地听,有不同的待会儿来补充。
生:我们组猜测的是橡胶塞会沉,玻璃会沉,大蜡烛会沉,小蜡烛会浮,布条会沉,橡皮泥会沉,泡沫、辣椒会浮。
生:我补充,我们认为粉笔会沉,小蜡烛也是沉,橙子大的沉,一片浮,小的浮。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那么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了解固体的溶解现象,二是如何分离液体中的不同固体。
本节课主要研究第一个部分,首先通过实验把沙子和盐放到水里,认识不同的固体在水中有的能溶解,有的不溶解;在实验操作中,直接就能看到现象。
通过问题进行假设,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很多种猜测,因此在本节课中采用“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讨论,展开实验,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让学生体验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100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水的溶解能力,得出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度。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对这一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他们还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
三、学习目标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得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探究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在对比实验中,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盐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00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2个烧杯、搅拌棒、盐、沙子、2克控盐匙2把、矿泉水。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2个烧杯、搅拌棒2根、2克控盐匙2把、冷水、热水、盐。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1.欢迎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水和固体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感受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描述固体在水中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产生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教学难点】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1、食盐、沙子、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药匙、盛放的器皿、装水的烧杯。
3、4个过滤装置(2个方座支架上各装2个铁环、2个漏斗与2个烧杯)、4张滤纸,4个烧杯。
1盆洗玻璃棒用的清水、1块干净的抹布。
4、2个一次性饮水杯,1包儿童感冒冲剂、1包麦片、长柄勺子、1个装开水的保温杯。
5、1张“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1、1个烧杯、一份高锰酸钾、一根搅拌棒2、1套过滤装置(1个方座支架装1个铁环、1个漏斗、1个烧杯、1张滤纸),1份过滤的液体(四个大组分别过滤食盐、沙子、面粉和高锰酸钾与水混合液中的其中1种)。
3、教室两侧摆放装有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3分钟)师:(老师出示食盐、沙子、面粉的混合液)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发现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用肉眼看不见食盐的颗粒,而沙子和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肉眼能看到沙子与面粉的颗粒,而且杯底还有沉淀,是吗?点评:以上内容修改为:我们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溶液中看不见食盐的颗粒、溶液清澈透明。
而面粉和沙放入水中后水变浑浊了,我们不但能看到面粉和沙的颗粒,而且它们还会沉淀在底部。
因此我们认为沙和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同学们都认为食盐在水中变成了液体状的“盐水”与水融合在了一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把盐放到水里》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盐放入水中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指导,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科学实验操作经验。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对溶解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盐和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盐放入水中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将盐放入水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思考盐放入水中的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4.交流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
教学目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物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有它的轻重决定的。
3、知道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在水中有溶解和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学生:苹果、铅笔、橡皮、铁勺、玻璃球、树叶、空饮料瓶、玻璃水槽。
教师:1、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截蜡烛和一支蜡烛。
2、米(带稻壳)、面粉和盐、筛子。
3、彩色树枝1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
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http://www.56.co m/u40/v_NjY0MzUyMjc.html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橡皮、铁勺、玻璃球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苹果、铅笔、树叶、空饮料瓶是浮的(板书:浮)。
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同学们都看到了,一个苹果浮在水中,那你们猜一下一块苹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还准备了一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下面请大家猜一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7、教师实验、验证学生猜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教案(第一课时)11把盐放到水里(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并了解如何分离液体中的不同固体。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实验把沙子和盐放到水里,认识不同的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实验现象明显,不需花太多的时间。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讨论,从中选择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展开实验,假设盐溶解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究。
教材把实验步骤写出来,让学生围绕着它展开实验,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让学生体验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100毫升的水能消融多少克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水的消融能力。
做完这个实验后,提问:100毫升水中能消融与盐同样多的糖吗?应用数据得出像盐或糖这样的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不同的物质在不异体积的水中消融量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哪些固体能够溶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2.知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验证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科学、手艺、社会与情况:认识水的净化和海水晒盐。
教学重点】盐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学准备】教师资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盐、糖、烧杯、水、药匙、搅拌棒、沙子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讲授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1.师:把一粒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猜一猜?生:会不见了。
2.师:把一粒沙子放到水里会如何呢?猜一猜?生1:会不见了。
生2:在水中还能够看见。
3.师: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视频,看一看怎样使用搅拌棒搅拌?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课时:2一、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是低年级学习溶解现象的延续,分三个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这个活动既回顾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又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活动二,探究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部分,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这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指导学生做溶解实验的方法,并让学生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动二,测量100 毫升水中是否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这个活动既是对溶解实验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活动三,设法让沉在杯底的盐或糖继续溶解,这个活动是对前两个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活动二,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这两个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中的“自来水过滤”和“海水晒盐”两个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去体验“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盐和糖哪儿去了》已经掌握了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认识了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
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
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还只是停留于表象,他们知道盐可以溶于水,了解什么是溶解,但对于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溶解有没有限度这些问题还是模糊不清。
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