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液及成分的保存条件及离开血库后的最长保存时间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用血的血液保存期限在医疗领域中,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有效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血液的保存期限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全血的保存期限。
一般来说,全血在 2 6 摄氏度的冷藏条件下,保存期限为 35 天左右。
在这个保存期限内,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能够保持一定的活性和功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会逐渐发生变化,比如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
红细胞悬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液成分,它的保存期限相对较长。
在同样的冷藏条件下,红细胞悬液可以保存 42 天左右。
这是因为在制备红细胞悬液的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减少了一些容易导致血液变质的因素,从而延长了保存时间。
血小板的保存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
由于血小板的功能和活性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通常在 20 24 摄氏度的振荡条件下保存,保存期限只有 5 天左右。
血小板的保存时间较短,这就要求血库对血小板的库存管理要更加精确和及时,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提供新鲜有效的血小板。
血浆的保存方式和期限也有所不同。
新鲜冰冻血浆在 20 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可以保存1 年。
而普通冰冻血浆的保存期限则相对较短,一般为 4 年。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血液的保存期限呢?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合适的温度会加速血液成分的变质和破坏。
另外,保存容器的材质和密封性也会对血液保存产生影响。
如果容器存在泄漏或者与血液发生不良反应,都会缩短血液的有效保存期限。
为了确保血液在保存期限内的质量和安全性,血库会采取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定期检测血液的各项指标,如血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含量等。
同时,对保存设备和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维护,保证温度、湿度等条件始终符合要求。
在临床用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保存期限内的血液进行输注。
比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可能会优先使用新鲜的血液成分;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输血治疗的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保存期限相对较长的血液。
血液储存与出入库管理制度1输血科应统一使用本地区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制品,所有血液均使用输血管理系统软件统一管理。
及时通过网络系统或电话与血站联系预定血液,保证常规用血与特殊用血的需求。
2根据以往临床用血统计数字,医院床位的增减度,合理制定周、月和年贮血计划。
保持一定库存量。
定期进行分析,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
输血科常规储存红细胞与血浆,特殊及稀有血型血液成分需要提前预约。
库存血量最好保持在三天的用血量,血型按o、a、b、ab大约3:3:3:1比例贮血。
根据医院床位数与手术量设定常规红细胞储血量与最低血量警界线(具体内容见《血液动态预警机制》),红细胞常规每天补充库存后每型(除ab 型)保持在20u左右,若低于5个单位(最低血量警界线)而市中心血站无法满足时需及时告知临床,同时依据《血液动态预警机制》及时处理,以确保临床急诊用血需求。
3对血站发来的血液制品,应由输血科专业人员收取,认真检查运输过程中冷链的运行情况,对血液制品逐袋核查验收,确定血液数量及质量无误后签收,并立即进行分类登记和电脑入库。
血液应按品种、规格分类贮存,按保存日期的先后排列,分型存放。
4.血液入库前应仔细检查验收。
内容:运输条件、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齐全。
应注明备血日期、备血周期、血型、供血日期、条形码等。
5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必须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入库时间、入库人、送血人等。
6血液按a、B、O、AB血型分别存放在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冷库的不同层,并有明显标志。
不同日期的血液应存放整齐,排列整齐,不得倒置。
7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全血及红细胞悬液保存温度为4℃±2℃,血浆置-20℃以下,血小板保存温度22℃±2℃,轻振荡。
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按规定做好储血冰箱的温度监测工作。
血库管理制度一、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二、负责全院病人治疗和手术用全血及成分血的领取、保存、交叉配血及发血等工作。
三、收到合血标本后,应尽快将血合好、急诊血合好后,应电话通知临床前来领取、四、保证血库各型血液有一定的库存量,以确保临床或应急需要。
五、做好全血、成分血进出库登记及血库账目管理,各种资料保存10年以上。
六、杜绝发生差错、事故。
七、做好清洁卫生及安全保卫工作。
八、血液领发制度。
1、病房与血库工作人员要遵守血液领取有关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病房医师要逐项填写用血通知单,连同患者全血标本一并送血库。
2、病房做好输血准备后,有医务人员凭填妥的领血单到血库领取,非本病房医务人员不得发给。
3、领、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领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及血液质量,在查对无误并由双方共同办好登记签字手续后,方能将血液发出或领走。
4、血液发出后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九、领发血液的核对1、领发双方必须严格遵守血液领发查对制度、领发血液时,双方应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袋号、血量、采血日期、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完全无误后,方可办理领发手续。
2、领发血液时,双方应检验血液保存的情况,即血液封口严密,自己清楚,血液外观正常。
3、凡库存血液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发出,应通知有关部门作必要的调查和鉴别。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接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
十、库存血液管理1、经常观察冰箱的运转情况及温度,每日按规定记录4次冰箱温度,画好冰箱温度指控图。
2、全血及成分血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并按“先发存放时间较长的,后发存放时间较短的”的原则发出。
血液及成分运输和保存管理制度
一、储存设备监测
1、各种保存血及成分的冰箱或冰柜的温度必须每 4 小时记录一次。
2、温度失控报警器必须设定一个温度失控范围,并随时处于开启状态。
3、温度失控报警器在箱内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必须能被激活并发出明显的警报信号。
4、液氮冰柜必须另含有监测液氮水平的报警系统。
二、保存
1、全血及红细胞制品可在 1~6℃的冷房或冰箱中保存 21-35 天、
2、冷沉淀物和新鲜冰冻血浆在≤—18℃保存 12 个月(超过 12个月后可转为普通血浆)。
3、普通冰冻血浆≤—18℃保存 5 年。
4、粒细胞浓缩物20~24℃可保存 24 小时。
5、血小板浓缩物可在 20~24℃持续震荡的条件下保存 1~5 天。
6、洗涤红细胞以及已脱离密闭系统的其它血制品、解冻红细胞1~6℃保存 24 小时。
7、20%甘油保存的冰冻红细胞≤-65℃,40%甘油保存的冰冻红细胞≤-120℃,液氮保存的冰冻红细胞≤-120℃,一般用于常规输血的冰冻红细胞可保存 10 年。
三、运送
全血及红细胞制品运送温度 1~10℃,冰冻类制品运送温度≤—18℃,粒细胞及血小板浓缩物运送温度 20~24℃。
血液储存标准2023:保障输血安全的关键一、引言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对于许多病患来说,及时的输血可能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
然而,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其储存和运输过程需要严格的标准来保障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血液储存标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及其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二、血液储存标准的重要性血液储存标准是一套规定血液如何储存、运输以及使用的准则,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符合这些标准的血液制品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和挽救生命,而违反这些标准可能导致血液制品的污染、变质甚至传播疾病,给病患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2023年血液储存标准的主要内容1. 储存温度和时间:2023年的血液储存标准规定,红细胞应在2-6℃的环境下储存,最长保存时间为42天;血浆和冷沉淀应在-20℃以下的环境储存,最长保存时间为5年;血小板应在20-24℃的环境下储存,最长保存时间为5天。
此外,储存设备需定期校准,以确保温度的准确性。
2. 血液包装:为确保血液制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2023年标准对血液包装材料提出了严格要求。
必须使用无菌、无毒性、无化学残留的材料进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明确标注血液的种类、来源、采集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3. 血液检测:在储存前,必须对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疾病标志物、细菌、病毒等方面的检测,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在储存过程中,还需定期对血液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4. 血液追溯:为确保输血安全,2023年标准要求对血液制品进行全程追溯。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记录,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血液储存标准对医疗行业的影响1. 提高输血安全性:通过严格执行血液储存标准,可以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有效地降低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2. 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符合标准的血液制品可以在保存期内有效使用,避免浪费。
检验科血液标本的保存标准
血液标本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下是关于血液标本保存的一些标准和注意事项:
1. 温度,血液标本应该在2-8摄氏度的温度下保存。
这个温度范围可以确保血液标本的稳定性和防止细菌的生长。
2. 容器,血液标本应该储存在干净、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标本的污染或者蒸发。
通常使用的容器有血液采集管或者试管。
3. 标签,每个血液标本容器都应该有清晰的标签,上面包括病人的姓名、出生日期、采集时间等信息。
这可以确保标本不会被弄混,并且可以追踪每个标本的信息。
4. 保质期,血液标本应该在采集后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如果不能立即送到实验室,标本可以在2-8摄氏度的条件下保存,但是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为宜。
5. 防止冻结,血液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应该避免冻结,因为冻结会破坏血液细胞的结构,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血液标本的保存标准包括适当的温度、干净的容器、清晰的标签、尽快送到实验室以及避免冻结。
这些标准的遵守可以
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xx医院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1、入库的全血、RBC悬液等红细胞制品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振荡保存于20~24℃,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血浆在-20℃以下低温冰箱中保存;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2、交叉管、备血管、血型鉴定管存放在冰箱中.并且保存7天以上。
3、交叉配血试剂、血型鉴定试剂存放在试剂冰箱中,严禁试剂与血液混存。
4、血液运输必须使用专用取血容器。
领取血液制品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检查血液外观及血液有无异常现象,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交接血液。
5、血液在运输中保持合适的温度,不同血液成份最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取血容器中。
6、血袋装入取血容器一定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冰冻成份在运输中避免剧烈振荡。
7、血液运到医院后要开箱逐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污损,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知丁。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管理血液成分组成复杂,要想保持各种血液成分的活性不变或尽量减少其变化,就必须按各种血液成分的特点和要求,用专用贮血冷藏箱(库)分别按温度要求进行贮存和运输,以减慢其代谢速度、延长寿命、防止变质,保证临床使用有效和安全。
各血站和医院输血科或血库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合适的血液储存和运输设备。
一、血液储存和运输设备(一)贮血冷藏箱(库)贮血冷藏箱形状一般为圆柱体或长方体,以垂直式较好,箱体内要宽敞明亮,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和风扇。
内设3~4个隔离层,隔离架有固定式或转盘式。
每隔层均有一扇内门,以减少冷空气散发,保持温度均匀,节省电能。
隔层间要有一定距离,周围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空气回流,使箱内各处均匀快速降温。
箱体隔热性能、密封性能要好,以保持温度恒定。
(二)贮血冷藏箱1.温度要求贮血冷藏箱与一般家用冷藏箱不同,它对温度要求很严,即必须控制在2~6℃范围内,箱内温度上下层之间、前后之间温差不得超过2℃。
因此要求制冷机功率要大,冷风不能直接吹到血袋上,以免造成局部温度过低而产生溶血。
要有温度记录器,记录器温感探头必须置于带有一定介质的容器中,容器内实际温度与记录器记录温度之差要小于±l℃。
2.高低温及断电报警装置贮血冷藏箱必须有高低温和断电声响报警装置,一旦温度升高或降低超过温度要求,便自动报警。
报警器电源与冷藏箱不能共用同一电源,防止一旦停电不能报警,必须另设电源,最好用干电池。
对报警器应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其功能正常。
冷藏箱的报警温度应定于上限6℃和下限2℃。
当报警器温感探头的温度分别超过6℃和低于2℃时,报警器应发生报警。
3.温度记录系统温度记录曲线记录的温度与标准温度计测试的温度之差要小于±1℃,这样表明记录温度曲线是可靠的,否则要进行调整。
4.定期维护冷藏箱应设专人管理,定期维修保养,并建立档案保存。
质控部门要定期对温度、高低温报警和温度记录曲线进行监测。
(三)贮血冷库冷库适用于贮存大量血液和血液成分,其性能要求基本同贮血冷藏箱,此外还有下列要求:1.分区存放冷库内设有分隔区,在分隔区内存放不同品种、规格、血型的血液和血液成分。
血液储存标准如下:
储存温度:血液及其制品的存储温度应在特定的范围内,一般为2-8摄氏度。
存储时间:全血和红细胞保存于4±2℃内可保存35天,血小板保存于特制的袋内,在22±2℃内并不断振荡,可保存5天,新鲜冰冻血浆在-20℃以下可保存1年。
容器要求:血液和血液制品应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专用塑料血袋或玻璃瓶等容器。
标签要求:每袋血液制品都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血日期、血液类型、血量、保质期等信息。
环境要求:储存血液的环境应保持干燥、清洁,远离阳光直射和有害气体。
运输要求:在运输血液制品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冷藏车或保温箱等设备,确保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质量控制:血液制品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外观、颜色、可溶性等指标,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根据所提供的知识,血液的储存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血液成分、保存方式和储存条件等。
一般来说,红细胞在2-8℃的温度下可以保存21天,血小板在22℃的温度下可以保存5天,新鲜冰冻血浆在-20℃的条件下可以保存1年。
如果血液保存在抗凝管中,在4℃左右的温度下可以保存7天左右。
然而,如果将血液保存在特殊的运输条件下,例如在零下40℃左右,红细胞可以保存6个月左右。
另外,如果使用特殊的冻干法进行保存,血液可以保存1年左右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必须由正规血库进行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血液一旦离开标准的储存条件,建议立刻使用。
临床检验标本保存规范一、血液标本的保存血液标本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血液标本又可分为全血、血清和血浆。
1、全血标本全血标本常用于血常规检查。
采集后的全血标本应尽快送检,一般在室温下保存不超过 4 小时。
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可将其置于 4℃冰箱中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 24 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保存可能会影响某些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
2、血清标本血清标本常用于生化检验,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测。
血液采集后,待其自然凝固(一般需要 30 分钟至 1 小时),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血清。
分离后的血清应尽快检测,若不能立即检测,可在 4℃冰箱中保存 3 7 天。
如需长期保存,应置于-20℃以下的冰箱中,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但应避免反复冻融,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血浆标本血浆标本常用于凝血功能检测和部分激素检测。
采集血液时需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枸橼酸钠等。
血浆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颠倒混匀,避免凝血。
在室温下,血浆标本应在 4 小时内完成检测;在 4℃冰箱中可保存 24 小时。
二、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的保存方法取决于检测目的。
1、常规尿液检查用于尿常规检查的尿液标本,最好采集新鲜尿液,并在 2 小时内送检。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可在 4℃冰箱中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应超过 8 小时。
2、 24 小时尿液标本用于尿蛋白定量、尿肌酐等检测的 24 小时尿液标本,采集后应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如甲苯、浓盐酸等),以防止尿液变质。
在保存过程中,应将尿液置于阴凉处,温度控制在 2 8℃。
三、粪便标本的保存粪便标本主要用于寄生虫卵、细菌培养等检查。
1、一般检查用于一般性状和显微镜检查的粪便标本,应采集新鲜粪便,在 1 小时内送检。
2、细菌培养用于细菌培养的粪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果不能立即送检,可将其置于 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中,在 4℃冰箱中保存不超过 24 小时。
常用血液及成分的保存条件及离开血库后的最长保存时间一、全血
保存条件:血库2—6℃专用冰箱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离开血库冰箱到输注结束在常规温度中不超过4小时。
二、红细胞悬浮液同全血。
三、浓缩红细胞及少白红细胞同全血
四、洗涤红细胞
保存条件:在血库2-6℃专用冰箱内保存不超过24小时。
因洗涤红细胞采用开放式洗涤,被污染的机率高,取回病房后应立即输注。
五、冰冻红细胞
解冻洗涤后的红细胞在2-6℃血库专用冰箱内保存6小时。
取回病房后立即输注。
六、血浆
保存条件:-20℃以下血库专用低温冰箱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血浆在血库完全融化后原则上是立即输注。
因故不能输注者在无污染的前提下,只能作为普通血浆存放于4℃冰箱内不超过24小时。
七、冷沉淀保存条件:同血浆。
冷沉淀完全融化后以病人耐受的速度立即输注,2-6℃保存不得超过6个小时。
八、血小板
保存条件:在20-24℃温度范围内振荡保存,在有效期(采集后五天)内输注。
血小板取回病房后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立即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