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血液输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损伤。
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多个要素,包括输注前的准备、血液成分的选择、输注速度和注意事项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1.输注前的准备:在进行血液输注之前,需要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或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确保能够找到合适的静脉进行输注。
同时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确保用血的准确性。
2.血液成分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对于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常见的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选择特定的血液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要进行,例如,红细胞悬液适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悬液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等。
3.输注速度:输注速度是一个需要谨慎控制的因素。
过快的输注速度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大,造成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通常情况下,输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毫升,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事项。
例如,输血设备应事先清洗和消毒,以确保输注过程中没有细菌感染的风险。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体位稳定,以防止血液反流和局部静脉压力过高。
5.不良反应处理:血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在发生不良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改变输注速度或调整输注成分等。
6.输后护理:血液输注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如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状况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以评估输血效果。
若患者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
总之,血液输注是一项常见的医疗过程,但需要注意多个要素。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输血学是一门关于血液及其成分在医学上的应用与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输血的各个方面,包括血液的成分、配血原则、输血反应等内容。
在临床上,输血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而不合理的输血则可能引发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下面将对输血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血液的成分1. 全血全血是指未经处理的血液,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在输血过程中,全血通常会被分离成各个成分进行输注。
2. 红细胞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可以通过输血来治疗贫血及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使得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
3. 血小板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4. 血浆血浆是含有各种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及其他溶质的混合物。
在输血过程中,血浆可以被分离并单独输注,也可以通过血浆置换来治疗某些疾病。
5.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内产生的细胞。
在输血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不会输注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反应。
二、配血原则1. ABO血型系统在临床上,人们通常将血液分为A、B、AB、O四个血型。
输血时需按照受血者的血型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配血。
严格遵守ABO血型系统的原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
2. Rh因子Rh因子是一种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人们通常将其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Rh因子进行配血,以避免引起输血反应。
3. 交叉配血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以观察是否存在血球抗体。
通过交叉试验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受血者对于供血者血液是否具有免疫反应。
4. 使用洗涤的红细胞对于某些特殊受血者,如婴儿、幼儿、老年人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可以使用洗涤的红细胞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前交叉验证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仔细的交叉验证,确保受血者的身份、血样标本和输血制备的过程都符合标准,以保障输血安全。
临床成分输血的护理常规一、概述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有效成份分离出来,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制品,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输注有关血液成份,以达到治疗目的。
优点有:①疗效显著,副作用小:②开发血液资源,有效合理使用;③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④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⑤便于保存和运输。
二、常用成分血1、红细胞悬液具有和全血一样携氧功能,但容量少几乎只有全血的一半,故循环负荷危险少。
抗凝剂、乳酸、钾、氨等较全血少,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人及老年病人更为安全。
2、洗涤红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5 次,加入50ml生理盐水悬浮红细胞而成。
主要用于输血后发生荨麻疹反应或过敏反应病人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的输血。
3、浓缩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数<50x10°/L,有微血管出血表现者。
25ml/单位,成人酌情输注,1 次输5~10 单位,儿童按2单位/10kg体重。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过滤法去除 95%以上的白细胞,用于反复输血而屡有发热反应者,准备施行器官移植者,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如白血病、再障等。
5、新鲜冰冻血浆制品中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含量大于50g/L,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症病人的补充治疗。
三、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1、洗涤红细胞和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比重较大,在输注一段时间后红细胞会沉淀于血袋底部,导致血粘稠度增大,因此输血前将血袋轻轻反复颠倒数次,必要时在输血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混匀。
2、输注血小板前要轻轻摇动使血小板悬起,摇匀时出现云雾状为佳,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未输的血小板置于 22℃室温为宜,不能放入冰箱,每隔10min要轻轻摇动,防止血小板聚集。
3、融化后的冰冻血浆应尽快输入,不能及时输注应保存4℃冰箱,不能超过 24h.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括查血、血袋量、交叉反应结果及血袋有无破损,并签字。
不能选择正在输液的肢体采血,更不应从输液针头直接采血,也不能从创伤口或手术野中采血。
成分输血护理常规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单独分离出来进行输注的一种输血方式。
在临床中,成分输血常常用于血液疾病、手术、创伤和严重贫血等患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成分输血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鉴定血样、准备输血、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等。
一、鉴定血样1.鉴定输血适应症:在确定需要输血的患者后,需要进行血型、配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血型鉴定:将患者的全血样本和供血者的全血样本混合,通过抗体与抗原的反应,确定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
3.配型和交叉试验:将患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通过观察凝集反应,判断患者对供血者的红细胞是否存在抗体。
4. 制备血样:确定输血前需制备1-2ml血样,用于以后的参照。
二、准备输血1.确认医嘱:在准备输血时,必须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正确的输血医嘱,包括输血种类、剂量、速率等。
2.安排好输血时间:输血之前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输血的时间和过程,以免患者感到害怕和紧张。
3.设备准备:包括输血装置、输液器、输血管等器械的准备,确保器械的清洁和完整。
三、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1.仔细观察血样:在开始输血前,需要观察血样的质量,包括血液的颜色、悬浮物和透明度等,以便发现异常情况。
2.实施输血前观察:在开始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温、呼吸、心率、皮肤黏膜的颜色等。
3.注射预防药物:输血前常规预防药物包括抗组织胺药、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等,在输血前15分钟注射。
4.开始输血:将精确计量的成分血制品注入到输血管中,根据医嘱的要求控制输血的速度和时间。
5.观察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过敏反应等。
6.输血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输血速度、输血量、患者的反应等,以便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7.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包括保持通畅的输血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征变化、定期测量血压和脉搏、确保输血器械的完整和清洁等。
输注成分血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摘要】目的现代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各种血液成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种各种又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的制品,具有针对性强浓度高,不良反应少,可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成分输血节约了血液资源,也减少了许多不良反应,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输血是多部门(血站、输血科、临床)共同完成的治疗任务,也是一项较常用的技术操作,故应在各部门各环节加以控制,了解各种成分输血的特点,严格各项操作规程,掌握成分血输注的注意事项非常必要,从而才能保证输血的安全合又效,现将成分输血输注种的注意事项及护理介绍如下:【关键词】成分输血注意事项护理1 红细胞制剂的输注方法及护理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红细胞制剂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红细胞制剂具有浓度高,能提高细胞的携氧能力,输注量少,能避免循环超负荷等优点;但这些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大部分血浆被除去,浓度大,输注过程中会出现越来越慢的现象,故应注意输注方法:1.1 输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应遵医嘱,用冷藏箱取血后按常规进行三查八对后交临床护士输注,由于红细胞沉淀于血袋底部,可用双手缓慢反复颠倒数次混匀,用带漓网的输血器输注,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如输注过程中越输越慢,还可将少量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放入血袋稀释,一般1单位红细胞可加入20-3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
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输注速度慢,如有阻塞需要更换输血器,不要硬性挤压漓网,避免针腔内有凝块造血管内血栓。
1.2 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的输注: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开放式反复洗涤除去80%以上白细胞和90%以上的血浆蛋白;少白细胞是去掉白膜层,以上两种制剂主要适用有输血过敏史,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制备过程中都是开放式制作洗涤,制备后应尽快输注,因不能及时输注应在4度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
六种成分血输血操作注意事项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成分输血能根据临床治疗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患者输血需求,提供不同血液成分制品,具有血液成分浓度高,治疗针对性强,临床疗效好,输血反应少,血液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而全血输注由于细胞碎片和抗原物质等成分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且大量血浆的存在易增加输注者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尤其是慢性贫血的患者可能诱发心衰或急性肺水肿。
因此临床输血治疗首选成分血输注,并在特定病理状态下使用。
全血输注在临床上运用情况不多见,一般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的患者。
一、成分输血概念成分输血是指把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物质,用物理或化学等先进技术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贫血患者可以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输注新鲜或冰冻血浆。
下面本文将对六种成分血输血操作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二、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症状,以恢复和维持人体的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
单采血小板1U(袋)即1个治疗量,血小板含量≥2.5×1011个。
人体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少于20×109/L或出现出血倾向,则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品以快速提升血小板的数量。
临床上使用血小板的注意事项:1、输注前要将血袋轻摇、混匀。
2、血小板需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因故未及时输用最好室温下置于血小板振荡箱内保存,不能放冰箱,可保存5天。
3、血小板输注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最大速度输入,临床上常控制在80-100滴/分,20分钟内完成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
输血护理要点
一、不同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要点
1、红细胞:包括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及冰冻红细胞。
(1)常温下输注1U红细胞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
(2)输注过程中发生堵塞时,要及时更换输血器,不可强行挤压过滤网和输血管道,以免凝块进入患者血管,造成血管栓塞。
2、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1)应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为80-100滴/分,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输注时间不超过20min。
(2)由于输注速度快,护士要全程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3)血小板不可冷藏,在传递及输注过程中要注意保温,尤其在冬季更应注意。
3、血浆
输注速度一般为200ml血浆在20min内输完。
4、冷沉淀
(1)融化后的1U冷沉淀应在10min内输完。
(2)需大量输注冷沉淀时,护士不能离开,及时更换待输注的冷沉淀。
(3)密切观察不良反应,防止急性肺水肿,尤其是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宜4小时更换一次。
三、输血完毕拔针后,嘱患者24小时内不得洗涤针孔处。
参考《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科学出版社.田兆嵩、何子毅、刘仁强主编.2011.219-222。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悬浊液、血小板悬浊液、新鲜冷冻血浆、全血、血浆等。
这些血液成分的输注和护理要点如下:红细胞悬浊液主要用于治疗贫血。
输注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仔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用输血过滤器对红细胞悬浊液进行过滤,并避免与其他液体一起输注,以防混合。
输注速度一般为1~2ml/min,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血小板悬浊液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在输注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详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用过滤器对血小板悬浊液进行过滤。
输注速度一般为20~30滴/分钟,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新鲜冷冻血浆主要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创伤出血等。
进行输血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仔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该使用过滤器对新鲜冷冻血浆进行过滤,并避免与其他液体一起输注。
输注速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全血输注一般用于急需大量血液的患者,如严重失血、创伤等。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成分输血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
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以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储存温度为4〜6C,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贝冋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 ;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C冰箱保存24h ;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0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保存条件为24〜26 C,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 ±2 )C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如有条件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术中输血护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输血最早出现在1667年,在后期的3000年中,医学人员不断探索输血在医学中的价值,1901输血真正意义上成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今天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和治疗,挽救无数人性命。
输血是手术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输血过程中有诸多要点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吧。
输血的目的是(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的稳定;(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3)提高血浆蛋白以增加胶体渗透压,增加免疫力及凝血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情况需要输血?(1)患者手术过程中术中失血过多,导致血容量低下。
(2)患者出现贫血或蛋白丢失过多出现低蛋白血症。
(3)患者存在凝血障碍。
术中出血也分为全血和成分输血。
如果是由于创伤、手术等引起的出血,由于丢失的是全血,因此,就要输全血。
如果,患者只是贫血,就要考虑输红细胞悬液。
低蛋白血症适应输血浆或白蛋白液。
有的患者是血小板减少,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输血小板。
如果出现凝血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应该输抗血友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减少时应输纤维蛋白原。
这就是成分输血。
全血由静脉采集的血液与一定量抗凝保存液混合的血液,全血能够改善携氧能力和维持渗透压。
成分输血是现化输血的方向,成分血制品包括红细胞制品、血小板、血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四类。
输血的效果影响到患者输血反应、并发症、循环血量、血液携氧能力等等,为此输血护理至关重要。
护土是术中输血的操作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士必须掌握输血业务技术和基础知识。
还要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在输血过程中舒适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及表现,尽早发现危险因素并处理。
由于术中出血中发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可视作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为此护土需掌握术中输血护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输血的护理工作。
术中输血的护理。
(1)术前评估。
结合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大约是80~120ml/ min/1.73m²。
当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15ml下时,就要考虑是否开始透析治疗了,这时需要医生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来判断。
当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10ml下时,就需要马上透析了,因为这个时期尿毒症的各种并发症都会很严重,随时会威胁生命。
生活中好多爱美的人对体重是有要求的,瘦一点可以,胖一点就不行了,想办法也得把肥肉减掉。
其实对于尿毒症患者在透析期间也是对体重有严格要求的。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或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kg。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会造成下一次透析前血容量负荷过重,甚至因急性肺水肿需急诊透析;会引起血压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概率,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还会因为透析中需要排除过多的水分而增加超滤,造成透析时低血压、肌肉痛性痉挛等表现。
大家都知道尿毒症透析要花费高额的费用,大部分人对于这种高额的费用是承担不起的,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不发愁费用的问题,就会和医生说,我们能多做几次透析吗?对于透析的时间越多越好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每次透析时间多少为最好呢?每周3次者,4~4.5小时/次,可保证每周总治疗时间不低于10-12小时。
最佳透析方案为一周3次,每次4小时。
当然,如每日短时透析等方案可以更好地接近人体生理状态,但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在综合条件下,减少远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透析期间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乐观的态度,要对血透治疗有信心和耐心,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不可随意终止透析或减少透析次数,以免加重病情。
2.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5%,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3.配合药物和其它支持治疗,控制血压,保持血色素在110-130g/L。
4.注意饮食管理,优质低蛋白、低盐(食盐<5g/d)、低钾、低磷饮食,控水。
5.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便秘。
可适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掌握各种成分血液得输注与护理要素2、1全血与红细胞得输注与护理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得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得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得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就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得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2血小板得输注与护理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得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得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如有条件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3血浆得输注与护理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与不稳定得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型血浆,应特别注意。
2、4冷沉淀得输注与护理冷沉淀就是从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分离制备得,其容量为20~30ml;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得最快速度输注(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未能及时输注得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不主张静脉推注,建议选择输血器输注;原则上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2、5机采粒细胞得输注与护理机采粒细胞主要应用于治疗因粒细胞严重减少或功能障碍,伴严重感染,经联合抗感染治疗48h无效,经充分权衡利弊,可考虑输注粒细胞;不提倡预防性输注粒细胞;一般每天至少应输注1、5×109~3、0×109个粒细胞才能取得较好得疗效,一般主张连续输注4~5d,或至感染消失,骨髓恢复功能;从血液分离开始到给患者输注最好能在4~6h内完成;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可置于室温暂时保存,但不能振荡,保存时间不超过8h;输注过程中如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药物治疗。
3严格按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执行3、1输血前得护理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得病情(如疾病得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与肝肾衰竭等)、输血得目得、输注得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得顺序、速度与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得潜在危险。
护士应运用自己得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得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进行必要得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就是要说明输血得目得与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得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得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得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得思想准备。
3、2采血据文献报道[3],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与管理。
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得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病人得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病人在输血前,就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就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准确、无误采集患者得交叉配血标本(如病人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
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得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得顺序逐个完成。
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3、3取血护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与通知者姓名),应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或血库)得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
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
3、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得护理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
有文献报道[4],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得25%。
护士在病人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得有效期、血得质量与输血装置就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与剂量[5]。
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就是对病人得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与输血护士得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
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得恐惧与顾虑。
3、5输血后得护理护士对输血后病人得关心与询问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得异常情况,也有益于病人提高对输血得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得信心。
3、6输血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得护理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就是常见得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就是常见得症状。
输血时应严密观察病人得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病人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得原因。
总之,通过大力加强有关输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得学习;加强输血业务学习与输血安全教育;加强输血得法律意识、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制定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得预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输血护理质量,对于保护病人、医院、与自身得合法权益,保证病人安全、有效输血起到重要作用。
1、护士应掌握哪些与输血有关得知识?(1)了解国家及有关部门指定得有关输血得政策法规。
(2)熟悉主要血型,全血及其成分得主要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尤其要熟悉经血液能传播哪些疾病,并学会如何保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己免受感染;(3)掌握各种血液成分得输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要抢救措施。
2、护士对安全输血起什么作用?护士对安全输血起重要得最后把关作用。
虽然临床输血就是医生、护士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得一项治疗任务,但护土就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一步得具体执行者。
如果护土有较为丰富得输血知识,并具备良好得责任意识,能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护理常规操作,则可避免输血前某一环节得疏忽(包括护士自身得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得发生。
3、需要加温输血时,护士应怎样给血液加温?一般输血不需加温。
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得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加温。
若有特涨情况,如:大量输血超过5袋,输血速度大于50ml/min,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病人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
加温血液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1)将血袋置于35~38℃水浴中,轻轻摇动血袋,并不断测试水温,15分钟左右取出备用;(2)加温得血液控制在32℃,不得超过35℃,水温不得超过38℃,以免造成红细胞损伤或破坏而引起急性溶血反应;(3)加温过得血液要尽快输注,因故未能输注不得再入冰箱保存;(4)有条件可用血液加温器给血液加温(按说明书操作)。
4、护士应如何掌握输血速度?(1)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2)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3)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4)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得原贝地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5)不论就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务就是长菌危险。
5、袋装血液如何加压输血?加快输血得方法就是加压输血,塑料血袋加压输血比以往得瓶装血液更为方便,可选择下列得方法之一种:(1)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油套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加压得作用;(2)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就是一种较为简单得加压方法,但血袋内得空气必须很少;(3)采用专门设计得加压输血器。
6、为何成分血中红细胞制品会出现越输越慢得现象?如何处理?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添加液红细胞、少白细胞得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
这些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肘往往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或添加液中,由于红细胞比重较大,输往一段时间后红细胞就沉淀于血袋得下部,导致血液粘稠度过大,故出现越输越慢得现象。
红细胞制品在输往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直到紧密得红细胞混匀才能输注。
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就是起,就不会出现越输越慢了。
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扣一扣TIll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双头得塑料输血器)移入血袋内加以稀释并混匀。
7、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输往时需注意哪些事项?(1)血小板:①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②摇句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无云雾状为不合格,疗效差。
如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③血小板得功能随保存时间得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得血小板应尽快输用;④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得最决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⑤若因故(如病人正在高热)未能及时输用,则应在常温下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协山顶聚集),不能放入4℃冰箱暂存。
(2)新鲜冰冻血浆:①输驻前肉眼观察应为淡黄色得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异常或有凝块不能输用;②融化后得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用输血器输入,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与不稳定得凝血因子丧失活性;③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用得新鲜冰冻血浆,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3)冷沉淀:①融化后冷沉淀不仅要尽快输用,而且要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得最快速度输入;②因故未能及时输用得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沉淀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不宜放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因为因子Vlll最不稳定,很容易丧失活性;③融化后得冷沉淀可以—袋一袋得由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构椽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堵塞外头;亦可一袋一袋得快速满往;还可将数袋冷沉淀逐以汇总,并通过冷沉淀袋得出口部位加如少量生理盐水(10~15ML)加以稀释后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