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部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602.00 KB
- 文档页数:49
第2章外部效应一、习题1.填空题(1)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____或____。
(2)外部效应按照结果来分类可分为____和____。
(3)负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____。
(4)政府用于矫正外部效应的财政措施有_____和____。
(5)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税额同____相等。
2.判断题(1)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产品的买者,还是卖者,都会在其决策中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会给其他人带来益处。
()(2)所有的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影响都可称作外部效应。
()(3)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
()(4)在存在负的外部效益的情况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5)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下的产量水平总是缺乏效率的。
()3.单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的四项论述中,正确的有()。
①正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②负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出现供给不足④具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出现供给过多A.1个B.2个C.3个D.4个(2)关于“金钱的外部效应”的论述,正确的是()。
A.因某种物品或服务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而以价格上涨或下降形式给现有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称作“金钱的外部效应”B.那些对第三者所造成的无法通过价格或者说不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影响,就是“金钱的外部效应”C.“金钱的外部效应”同样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D.“金钱的外部效应”也在政府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的外部效应范围之列(3)下面对负的外部效应的分析,四种情况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A.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可能也随之增加一倍,外部边际成本保持不变B.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大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增C.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小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减D.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小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增(4)在负的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下列公式成立的是()。
三、外部效应理论(一)外部效应概述1.外部效应的概念。
外部效应(externality)也被称为外部性、外在性,指的是经济人的行为影响了他人,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或者说,外部效应就是指未被市场交易价格反映的额外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
当外部性出现时,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将受到这一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第三方就是承担额外成本或收益的人们。
2.外部效应的分类(1)技术性外部效应与金钱性外部效应技术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影响了其他人的生产或消费水平及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却没有在交易价格中反映出相应的成本与效益来。
它是真正的外部效应,其影响是非中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影响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属于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的外部效应范围。
如机场附近的居民可能受飞机噪音的影响而无法休息;下游的自来水厂很可能受上游造纸厂排出污染物的影响而增加额外的生产成本等。
金钱性外部效应(pecuniary externality)是指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影响了经济的价格体系,即以价格上涨或下降的形式给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影响。
它影响着他人的预算约束的变化,但并不改变他人生产或消费的技术可行性。
关键是它的这种外部影响已在价格中反映出来,所以同“真正的外部效应”即不能在价格中反映的额外效益与成本是相区别的。
因此,西方学者又称其为“虚假的外部效应”,其影响是中性的,也就是说无所谓好坏,人人皆受其影响,大家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不属于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的外部效应范围。
如一个企业扩大产量,引起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预算约束;或一个企业扩大规模,多招了熟练工人,引起工资上涨,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工资成本上升和预算约束的变化等等。
(2)消费外部效应与生产外部效应消费外部效应,根据承受者与发起者的不同,又可分为对消费的外部效应与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
前者指对消费活动产生的外部效应,后者指由消费活动引起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英文名称:External Effect定义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
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何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
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
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说:“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
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
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名词解释在微观经济学中,外部效应是指:由于某种经济个体或消费者行为的原因而使他人的福利受到影响。
当某些市场主体改变了一些条件,这种改变给其他市场主体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是却不能认为这种不利影响就是由这些市场主体引起的。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社会总福利降低,这种情况就被称作外部效应。
我们生活中所讲的外部性主要有两类:一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如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等。
二是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邻里关系、社区治安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外部性问题。
另外还有“公地悲剧”、“搭便车”、“掠夺性定价”、“寄生性”、“帕累托最优”等都是属于外部性。
外部效应(external Effects),即在一个市场主体的行动或者决策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的时候,由于主体间的经济联系而使得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受损,或者使得该主体受益,那么我们就说该经济主体的行动或者决策具有外部性,反之则不具有外部性。
我是对此大为不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去小超市买东西,看上了一款最新式的三极管收音机,花100元买下。
过了几天后,出现了一些价格不菲的新式收音机,这时我后悔了,我把三极管卖掉也能换回一大笔钱啊,当然,卖是要还回超市的,但是我又觉得卖这些收音机纯粹是一种浪费。
但是我为什么没想到呢?显然这不符合市场机制,于是这就具有了外部性。
在美国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一家工厂从事高技术开发,另一家工厂从事一般技术开发,前者对后者提供了专利使用权,也就是说,前者开发出了技术,但是没有开发出专利,那么这样的技术就是开放的。
同样,后者将此专利卖给了前者,也没有开发出技术,但是它卖出了专利使用权,这样的专利也是开放的。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两家工厂都没有开发出任何技术,但是它们都获得了相应的收入。
这种技术上的开放性就叫做外部性。
像这种市场交易中出现的“搭便车”和“技术锁定”的现象,也都是外部性。
我们生活中所讲的外部性主要有两类:一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如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等;二是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
第一章导论1、公共经济学定义: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行为的科学,它是以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部门经济管理职能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3、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4、政府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第二章外部效应1.外部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边际成本(或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即某些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报酬的现象.2.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有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3、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是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如果一个社会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用某种方式改变这一状态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不符合帕累托效率,对它所作出的这种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当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进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4.外部效应的纠正:公共纠正方法:1)罚款或征税: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对带有负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2)补贴:发放补贴是正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个传统手段,其调整方式主要着眼于私人边际收益的调整和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两个方面。
第二章市场失灵理论及其拓展第二节外部性及外部性的私人解决一、外部性⏹(一)外部性的界定外部性(外部效应),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O j= O j(Z1, Z2, Z3……. Z nj, Z mk)⏹一般认为,不存在解决外部效应的市场机制。
或者说,“外部”的含义之一就是在市场定价机制之外。
外部性低效率的证明⏹正的总是过少⏹负的总是过多⏹症结在于:⏹当事人只按个人边际收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原则行事⏹而不考虑其外部性行为之下的社会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二、外部性私人解决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通常又可表述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产权界定下,自愿交易虽然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但是却可以殊途同归地赞成相同的活动水平。
(足见市场之神奇)⏹虚拟的例子:⏹设A是生产器械的工厂,副产品是烟尘。
⏹设C是洗衣店,A的烟尘产生对C的外部效应。
⏹设A生产时,C的利润24000元;A不生产时,C的利润31000元。
⏹再设A的利润为3000元。
⏹从上述数字看,如果A停产,社会的处境更好。
——前提是A的生产要素可以无需成本就配置到其他用途。
⏹具体地,A停产前社会净剩余27000元;A停产后社会净剩余31000。
⏹若无法律禁止A,则存在双方交易的可能。
C可以贿使A停产,如每年支付3000元给A。
⏹或C将A买下并关闭之。
设此后每年得自C的现金流给定为3000元,合适的折现率为r,则A的市场价值为(3000/r),将A关闭可得净值增加7000,价值(7000/r),C 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买下A并关闭之得益。
⏹设若A的利润不是3000而是10000,结果会怎样?⏹A继续经营会比较有效率。
⏹但若产权界定给C,有权要求A停产,则A可以通过向C支付大于7000小于10000的金额,贿使C同意他继续生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产权界限不明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
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
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
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
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
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
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
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