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3
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讲史话本创作和流传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对宋元讲史话本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和意义。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实现了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同时,宋元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文学体裁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流传。
讲史话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讲史话本是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以讲唱形式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元讲史话本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说唱文学传统,如变文、话本等。
然而,真正的宋元讲史话本是在宋朝时期开始形成的,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讲史话本以口头传承为主,内容多为正史之外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讲史话本逐渐在城市中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
宋元讲史话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讲史话本在内容上不仅正史,还大量采用民间传说和故事,对历史事件进行演绎和评价。
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味,为讲史话本增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
同时,讲史话本在形式上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方式,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市民所接受。
宋元讲史话本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讲史话本丰富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教育的良好平台。
讲史话本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讲史话本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如明清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中均有宋元讲史话本的影子。
总之,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还能启发我们对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思考。
然而,尽管讲史话本在宋元时期盛极一时,但在当今学术界对其研究尚显不足。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马丽丹
【期刊名称】《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9)006
【摘要】宋元小说话本中存在大量的有关两宋帝都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东京昔日梦华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临安时下繁荣的再现.这些描写的叙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是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是帝都场景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马丽丹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2.3
【相关文献】
1.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 [J], 梅东伟;
2.宋元小说话本中茶坊酒肆的文学形象与意义 [J], 梅东伟;
3.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 [J], 梅东伟
4.宋元小说话本中茶坊酒肆的文学形象与意义 [J], 梅东伟
5.制谜与揭谜-宋元话本中公案小说的叙事特征谦论其善恶观 [J], 张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元话本小说一、话本小说的产生•(一)什么是“说话”•“说话”即叙说故事。
话,即故事。
话本,说话的底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
(三)、“说话”的家数•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条记载:“说话”有四家。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合生,与起今随今相似,各占一事。
•据此,“说话”四家为:一、小说;二、说经,包括说参请;三、讲史;四、合生。
二、小说话本(一)小说话本的体制:•入话(头回),正话,结尾(话本说彻,权作散场)。
(二)小说话本题材:•以爱情、公案为主。
•①爱情,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向往。
代表作《碾玉观音》璩秀秀、崔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
•②公案,反映民众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愤慨。
当时官僚机构膨胀,官场黑暗。
代表作《错斩崔宁》•③神怪类:《西山一窟鬼》•④人物佚事类:《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三、宋元讲史话本•(1)、平话: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也有人说平,通“评”,评论。
(2)、讲史话本体制的特色•①篇幅较长,分卷分目。
成为后来章回小说回目的滥觞;②开端有“开场诗”,末尾有“散场诗”;③采取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
讲史话本的故事情节,基本都依正史,以某个封建王朝,或某些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进行讲述,所讲的故事是断代的。
叙述时,是采用编年体,标出故事发生的年号、月份,按时间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情节。
④语言半文半白。
三、宋元说经话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残本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元话本小说:宋代话本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
宋元小说中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引言中国文学史上,宋元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推动了文学的繁荣,而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元时期,小说成为了一种受人欢迎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小说在宋元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宋元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探讨宋元小说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并剖析其中的深层次内涵。
历史意义1. 反映社会变迁宋元时期是一个社会变迁剧烈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金朝的入侵和南宋的灭亡,经历了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的动乱。
因此,宋元小说成为了记录和反映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绘各个阶层的生活和命运,宋元小说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水浒传》中,作者描绘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压迫,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社会变迁的细节,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2. 传播历史知识宋元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播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记载的限制,人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图画艺术。
然而,宋元小说的兴起使得历史知识的传播更加丰富和形象化。
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宋元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且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描绘了清代宫廷的生活和政治斗争,通过小说让读者了解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内部关系。
3. 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宋元时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南北分裂和外族统治,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因此,宋元小说成为了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通过描绘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宋元小说强调了中国的独特性和民族精神。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以唐僧和他的徒弟们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讴歌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的顽强意志。
1、宋代诗文革新:是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2,白体诗人:是效仿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作家李昉、徐铉。
主模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3,晚唐体诗人:宋初效仿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
喜作五律、重白描,少用典故。
4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作家杨亿、钱惟演、刘筠,宗李商隐,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
5,王荆公体:王安石所创造的那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又半山体。
4,山谷体:指黄庭坚诗生新硬瘦、兀傲峭拔的风格。
6,江西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师法江西黄庭坚,有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7,四灵诗派:南宋末期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因四人字号中都有一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该派写诗专攻近体,尤是五律,并以姚合和贾岛为宗,习晚唐体,诗歌内容狭小。
8,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代表诗人刘克庄、刘过、戴复古。
9婉约派:宋词流派,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代表人物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10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激情,想象力丰富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11、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1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13、大晟词: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
又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增制慢﹑引﹑近等新调﹐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
14稼轩体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15、韩潮苏海:谓韩愈和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礡,波澜壮阔。
古代文献中的城市与都市生活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及城市与都市生活,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独特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尽管古代城市的形态和现代城市有所不同,但通过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商业活动、文化娱乐以及居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帝都、商业中心和市井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献中城市与都市生活的情况。
一、古代帝都古代文献中对帝都的描绘常常热闹繁华,城市规模巨大,居民众多,建筑宏伟壮观。
例如,汉代以洛阳和长安为代表的两个帝国都城,被称作“万乘之囿”和“万国之都”。
文献中记载了这两座城市的亭台楼阁、宫殿华丽和街巷繁华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帝都的繁荣景象。
其中《后汉书》中《世家》一章对长安城的描写,记载了城市的规划、街道的宽阔和市场的繁忙,可见当时的帝都生活多么繁盛。
二、商业中心古代城市中的商业中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货币的出现以及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的商业繁荣,使得贸易交流得以迅速发展。
在古代文献中,关于商业中心的记载较多,以《晋书》记载的洛阳的市井为例,记载了市场中的繁荣景象,商贾云集、货物充斥,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此外,文献还纪录了古代城市中的不同商业街区,如曹操治下的许昌、孙权治下的建业等,这些商业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商贾流动,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三、市井生活古代城市不仅有繁华的帝都和商业中心,还有市井生活,其中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交娱乐、民间艺术等。
文献中常常提到古代城市的街巷、居民的居所、市井小吃、戏曲表演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这些描写为我们还原了古代城市的生活状况。
例如,《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市井生活广泛展示的绘画作品,通过画面中的细节,展现了市井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结:通过古代文献中对城市与都市生活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的繁华与多样性。
从帝都的瓦砾、商业中心的繁忙到市井生活的日常,这些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城市生活的窗户。
简要谈谈对宋元话本的认识
宋元话本,一种源自我国古代民间口头文学的文学形式,历经宋元两代的磨砺与演变,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点的文学样式。
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里程碑。
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宋元话本以叙述故事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
它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各种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通俗易懂的宋元话本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与欢迎。
宋元话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相对自由开放。
这使得宋元话本中出现了许多离奇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宋元话本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标
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我国文学史上,它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宋元话本,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0意象及其文化蕴涵X孙 逊 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城市影响古代小说,古代小说反映城市,从唐前至晚清,叠合了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的城市映像,就不断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小说中。
而在小说的城市描写中,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0文化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三对/双城0。
本文以/双城0为切入点,通过小说文本的历史分析,一方面为小说史研究尝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为当代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形象的历史材料。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双城记 文化蕴涵作者孙逊,1944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34);葛永海,1975年生,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金华 321004)。
X 本文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
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尤其是古代通俗小说,其问世、发展、演进无不与城市声息相关。
古代小说这种在血缘上与城市的先天联系,两者在发展中的交错影响,注定了古代小说与城市关系的研究无论对于古代小说研究,还是城市研究,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城市影响古代小说,古代小说反映城市,城市映像具体投射在小说中,是作家主观之情与城市客观之景的融合,它生动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小说家对于各个时代城市的想象和追忆。
而在不同时期小说家对于城市的描写中,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0文化现象,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最充分的三对/双城0。
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出发点,尝试就古代小说中所描写的三对/双城0,作一纵向的、历时性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一、长安与洛阳:宋前小说中的帝都气象我国自汉代起,就形成了一种吟咏京都的文学传统,5文选6中所收的班固5两都赋6、张#162#衡5西京赋6、5东京赋6以及左思5三都赋6,即是这一传统的具体体现。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马丽丹(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 要:宋元小说话本中存在大量的有关两宋帝都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东京昔日梦华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临安时下繁荣的再现。
这些描写的叙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是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是帝都场景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宋元小说话本;帝都描写;东京梦华;临安时尚;叙事意义中图分类号:I242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5X (2007)06-0105-03宋元小说话本指现存宋元话本中成就最高的 小说!一类。
它在题材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粉,一是公案。
从来源上讲,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
通常所说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出自∀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话本集。
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大都热衷于描写两宋帝都,其中一方面是追忆昔日北宋东京的梦华,另一方面则是再现临安时下的繁荣。
宋元小说话本这种描写倾向的普遍存在,不仅在于话本的特殊文体性质,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帝都多种场景的描写有十分重要的叙事意义。
一、宋元小说话本中的两宋帝都1.东京梦华根据孙楷第、胡士莹、程毅中等先生的研究考订,现存宋元话本有40篇左右。
其中以北宋帝都东京为故事背景的小说话本,大都是在南宋时产生的。
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东京沦于胡虏,宋朝随之易代。
当新的王朝在临安安定下来时,几乎所有迭逢变故的南宋人都处在痛定思痛的追忆中。
感伤亡国南渡和追思故都繁华,这两种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大量的宋元小说话本中。
话本创作者对故都东京梦华的追忆,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个场景的描写:首先是金明池。
东京城外的皇家苑囿有琼林苑、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圆,是为 四园!。
其中以金明池名声最著。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 池在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
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于此。
![1]整个东京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去金明池游赏,这里也常常成为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发生地。
其次是樊楼。
樊楼是北宋东京最豪华的酒楼,在当时极为有名。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如今且说那大宋徽宗朝,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作樊楼。
!∀东京梦华录#记载: 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2]再次是相国寺。
北宋时,皇帝常在此游幸祈祷,百姓更是常来此游览观瞻,烧香礼佛。
∀简帖和尚#: (皇甫松)只得勉强着一领紫罗衫,手里把着银香盒,来到大相国寺里烧香。
!寺每月五次开放集市,也是东京商业贸易的重要场地。
此外,在宋元小说话本中,东京的元宵节总是被极力突出和渲染。
∀戒指儿记#: 人人都到五凤楼前,端门之下,插金花,赏御酒,国家与民同乐。
自正月初五日起,至二十日止,万姓歌欢,军民同乐,便是至穷至苦的人家,也有欢娱取乐。
!这些关于元宵灯火的描写,与∀宣和遗事#等书所记相符,可以看出宋元小说话本创作者对东京繁华风物的熟悉,当然更多的则是对往日升平景象的赞美。
2.临安时尚靖康之难后,宋王朝仓皇南渡,对于大宋子民来说,这显然是一场灾难,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105∃ 收稿日期:2007-07-23.作者简介:马丽丹(1981-),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2007年第6期(总第41期)马丽丹: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11月15日出版着重要意义,由此产生了中国 第三次汉文化中心的南移![3],从此文化中心搬到了江南。
如果说东京的繁华是追忆中的,那么临安就是时下的,切实可感的。
说话人用的同样是全知的叙述视角,却经常站在与听众同等的位置上,讲述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临安时尚。
首先要说的是西湖。
西湖是临安人四时皆宜的去处。
临安人尤喜在清明节时去西湖,游湖赏春成为临安的风俗。
∀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乐小舍拼生觅偶#: 原来临安有这个风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
!其次是钱塘江潮。
∀任孝子烈性为神#: 忽一日,正值八月十八日潮生日,满城的佳人才子,皆出城看潮。
这周得同两个弟兄,俱打扮出候潮门。
只见车马往来,人如聚蚁。
!南宋把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定为 海神生日!,届时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使观潮与观看军事演习相结合,此外还有民间的弄潮表演。
∀乐小舍拼生觅偶#: 市井弄水者,共有数百人,蹈浪争雄,出没游戏。
有蹈滚木、水傀儡,诸般伎艺。
!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风物中显然罕见。
第三是寺院。
临安城内外寺院极多,宋元小说话本提到最多的是灵隐寺和净慈寺,显然是在市民中影响较大的庙宇。
据∀古杭杂记#记载: (净慈寺)殿中有千手千眼观音一位,尤为精制。
其第四百二十二位阿湿毗尊者%%其像侧身偃蹇,便腹斜目,觑人而笑。
!还有钱塘门。
钱塘门为临安城内前往西湖的主要通道,故屡被宋元小说话本提及。
∀碾玉观音#: 至晚回家,来到钱塘门里,车桥前面,钧眷轿子过了,后面是郡王轿子到来。
!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故有 钱塘门外香篮儿!之民谣。
二、宋元小说话本帝都描写的叙事意义宋元说话人在进行说话底本创作时,或是说话的过程中,不惜浓墨重彩,津津乐道两宋帝都,从小说创作和接受的角度看,具有非常重要的叙事学意义。
1.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我们知道,在 说话!伎艺中,说话艺人主要靠口头敷衍来为观众讲说故事、描摹人物。
这一表演方式较之书面阅读固然生动、活泼,但由于多了说话艺人这一中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想象力,反而增加了其对文本的陌生感。
那么,如何营造如在耳目之内的亲切感和现场感,以使受众最大限度地融入,就成了说话艺人亟待解决的要务了。
于是,作为解决办法之一,宋元的民间说话艺人,以及对说话底本进行整理、润色的书会文人,如其所塑造的市民人物以坦直、热烈的情怀拥抱世俗生活一样,每每涉及地点、环境时,便以一系列的真实场景大加渲染,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如身临其境一般。
如∀西湖三塔记#: 奚宣赞得了妈妈言语,独自一个拿了弩儿,离家一直径出钱塘门,过昭庆寺,往水磨头来。
行过断桥四圣观前,只见一伙人围着,闹烘烘。
!∀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
!∀张生彩鸾灯传#: 舜美自思:&一条路往钱塘门,一条路往师姑桥,一条路往褚家堂,三四条叉路,往那一条好?∋!这些真实的地点、场所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栩栩如生,以致观众暂时忘却自身所属的社会角色,脱卸掉社会加诸个人的责任,缓缓步入人物的生活场景。
不知不觉间,其与人物的心灵贴近了,对作品的陌生感也消解了。
可以说, 说话!的表演方式是造成宋元话本地域性浓厚的一个主要原因。
2.营造出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宋元以来以东京为大背景的话本小说中,颇有几篇都写到了樊楼。
如前所述,樊楼是当时东京著名的酒楼,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可以让各色人等汇聚一处,成为不同性质冲突展开的绝妙地点。
∀赵旭遇仁宗传#写到这个人来人往的大酒楼竟有皇帝的光顾: 仁宗皇帝与苗太监上楼饮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
!此时,樊楼成了卧虎藏龙之地,成了天子微服私访、寻觅人才之地。
与樊楼的意义类似,东京的金明池也常作为一个场景出现在宋元小说话本中。
清明时节的金明池恰逢春之好处,是才子佳人产生美丽爱情的伊甸园。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以金明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写男主人公吴小员外于金明池畔邂逅两美(两位爱爱),并与其发生的错综离奇的爱情故事。
还有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场景是相国寺。
3.推动故事情节虽然有时上述场景只是话本人物活动的舞台,不过,从小说叙述上看,对帝都特定场景的描写具有十分重要的结构意义。
在宋元小说话本∃106∃学报大连民族学院Number 6(General No 41)JO UR NAL OF D ALIA 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November,2007中,特定的场景经常是情结开始的契机。
比如东京元宵节的灯市。
∀张生彩鸾灯传#的入话便是写贵公子张生因元宵夜看灯,偶拾红帕,并以帕上题诗为媒,邂逅美丽少妇,从而偷期密约、得成眷属的故事。
接着正话开门见山地写俊俏女子与小秀才灯市相遇。
话本开篇的一首诗表明了元宵节灯市这一特定场景的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球映月轮。
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
!写景不是目的,以景引事才是意图,好比∀诗经#创作手法中的 兴!。
再如临安的清明节游西湖。
∀西湖三塔记#的正话一开始就写道: 今日说一个后生,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
直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颂不绝。
!在情节发展的序列中,这种游玩往往是情节的开始,而有关的场景则处于结构的表层,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环境。
它虽然不是情节展开的必然条件,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正是在这几近俗套的场景模式中,男子的艳遇得以顺势展开。
4.帝都场景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元小说话本中所提到的两宋帝都的多种场景,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它们被写进了小说,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部分,就带有了主观色彩。
而小说家也往往能将场景能动化,调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使之与整个形象世界的意义相吻合。
例如∀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所描写的钱塘江潮,就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
这篇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它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乐和对喜顺的强烈爱慕,而爱情高潮的展现就置于八月十八的潮生日。
作者用了约占全篇六分之一的篇幅介绍江潮的情景,这不单是为了记述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对人物的心潮澎湃的衬托。
在这隆重的观潮活动中,男女主人公却只倾情于对方,于是,就出现了与潮水一样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潮头比往年更大,直打到岸上高处,掀翻锦幕,冲到席棚,众人发声喊,都退后走。
顺娘出神在小舍人(即乐和)身上,一时着忙不知高低,反向前几步,脚儿把滑不住,溜的滚入波浪之中%%乐和乖觉,约莫潮来,便移身立于高阜去处。
心中不舍得顺娘,看定席棚,高叫:&避水!∋忽见顺娘跌在江里去了。
这惊非小,说时迟,那时快,就顺娘跌下去这一刻,乐和的眼光紧随着小娘子下水,脚步自然留不住,扑通的向水一跳,也随波而滚。
他那里会水?只是为情所使,不顾性命。
!所谓江潮风波,既是实写,又是象征,它代表了这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所面对的难以克服的障碍和他们至死不渝的感情。
因此,那热烈的气氛最终也成了见证爱情的最佳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