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3
头痛诱因、分类及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性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颅压性头痛、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头痛特点和科学描述头痛与治疗措施头痛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普遍性仅次于感冒,也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疾病。
头痛是发生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凸连线以上部分的疼痛。
头痛病因复杂,众多疾病均可诱发头痛,若有长期、反复、难以缓解或剧烈的头痛,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不建议单纯根据网络资料自行诊断。
头痛分类根据最新的国际头痛协会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头痛可以进行以下分类:临床上常见头痛偏头痛偏头痛的终生患病率为18%,为最常见头痛之一。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呈单侧搏动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
少数(<10%)女性的偏头痛发作多与月经周期相关,这些发作通常是无先兆的,月经期的发作持续时间更长并伴有更严重的恶心。
有先兆偏头痛与无先兆性偏头痛相似,但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后者一般持续不超过60分钟。
其中,视觉先兆是最常见的,视觉先兆通常表现为闪光和暗点。
其次为感觉异常,常表现为某一点发麻,然后逐渐移动,累及偏身、面部和/或舌头,受累区域可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紧张型头痛终身患病率达 30%—78%,35—40岁年龄最高发。
疼痛部位为双侧眉弓上方、颈项部及双侧枕部(后脑勺),常表现为钝痛,有压迫感、胀满感、紧箍感、束带感等,常在情绪紧张、激动或者劳累、熬夜后出现。
此外,也可感觉头肩部沉重。
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多可发现疼痛部位肌肉触痛或压痛点,颈肩部肌肉有僵硬感,捏压时肌肉感觉舒适。
丛集性头痛它属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的一种,较少见。
疼痛位置多为单侧眼眶、眶上、眼球后及太阳穴处,呈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的重度或极重度疼痛。
每次持续15~180分钟,发作频率为1次/隔日~8次/日,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和/或眼睑水肿、和/或烦躁不安或躁动。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颅内MR血管壁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Ⅰ研究证据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约占46.6%[1]。
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血管炎、烟雾病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等[2]。
单纯利用传统的CTA、MRA等针对血管的成像手段,无法准确判断血管壁本身的情况及其病理学特征的相关信息。
此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的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均与易损性相关,而这些特征亦无法通过管腔成像获得。
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的血管壁病变其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治疗前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此外,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具有更高的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颅内斑块的易损性有助于预测未来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MR血管壁成像最初仅被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
该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价动脉管壁的形态和信号特征,是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最佳无创性方法。
然而受到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应用MR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管壁病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MR成像技术的进展,颅内动脉血管壁成像已由二维(two dimension,2D)成像进入到了三维(three dimension,3D)成像的新阶段[3]。
由于3D成像具有更高的各向同性分辨率、更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大的覆盖范围等优势,其在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磁场强度、接收线圈、成像维度、成像序列、空间分辨率等软硬件条件和成像参数的影响,不同成像中心或医院之间的MR软硬件配置和成像参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规范化的成像方案,难以实现对图像的标准化判读分析。
我国颅内动脉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起步较早[4],但目前仍缺乏规范化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案。
妊娠相关性PRES的诊治进展作者:吴国柱韩若东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3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力障碍和意识改变等症状,同时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枕顶叶区神经影像学改变的一种可逆性综合征。
该病Hinchey[1]于1996年首次发现,Casey SO[2]等总结该病影像学特征后,于2000年命名为PRES。
臨床上多种病因均可诱发PRES,如高血压脑病、多脏器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症、子痫及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等。
其中子痫前期及子痫为其临床上常见的诱因之一。
某些重度子痫前期病例,尤其伴有严重头痛或视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更易发展为PRES。
该病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大多数是可逆的,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着重对妊娠相关性PRES的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1 发病机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甚至部分患者合并细胞毒性脑水肿。
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内皮细胞损伤学说和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学说。
子痫前期及子痫的病理生理过程核心为内皮细胞激活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导致脑血管广泛性的痉挛,脑组织灌流减少,脑组织局部缺氧,使脑血管通透性増加及脑血管屏障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3],即内皮细胞损伤学说。
同时,在子痫病理生理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与功能障碍导致全身血管痉挛,引起机体血压增高,血压的骤然上升超过脑内毛细血管床的负荷能力,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懈,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液体外渗进入组织间隙,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即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学说。
随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RES患者的脑水肿范围与临床症状与患者血压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4],Sch-wartz等[5]研究结果也显示,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脑水肿的程度与血压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的相关临床指标呈正相关。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3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1、下列属于中枢神经血管炎的一项是()
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B、结节性多动脉炎
C、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D、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E、过敏性紫癜
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B、>50%需加免疫抑制剂
C、病情危重时可用甲泼尼龙冲击
D、治疗无效时需适量增加药物剂量
E、轻症时口服激素,也可联合免疫抑制剂
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分型不包括()
A、造影阳性型
B、造影阴性型
C、脑组织型
D、脊髓型
E、临床表现及脑组织病理分亚型。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依据TOAST 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亚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约占30%,不仅如此,在大约占30% 至40% 的隐源性卒中病例中,有高达60% 的病例可能在之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
近期,来自美国的学者Sacchetti 教授发表在Semin Neuro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综述,详细总结了此类卒中的评估、诊治策略,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定义依据TOAST 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是指源于心脏的血栓所致的动脉栓塞。
心源性栓塞存在三种发生机制:血流稳态异常或心脏结构损害所致左心腔的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或静脉系统至动脉系统的反常栓塞。
临床表现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常为皮层受累),在起病时即达疾病高峰。
通常,最初的严重功能缺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有所改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栓的自发溶解及栓塞血管再通。
怀疑心源性栓塞者的诊断评估•脑实质影像学•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的患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最初的头CT 可能发现慢性皮层梗塞灶,可能提示既往的栓塞事件。
MRI 在检测急性脑缺血中优于CT。
DWI 常可发现一个至数个边界清楚的皮层梗塞灶,且位于不同的血管供血区。
若梗塞灶均位于同一血管供血区,需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至动脉栓塞或低灌注。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栓塞累及皮层,但也可以出现皮层下、丘脑及脑干卒中,临床医师需从临床表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中区分腔隙性梗塞及心源性栓塞。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梗塞,尤其是年轻患者或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其他不常见的病因如夹层、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
•心脏评估:(1)重视肌钙蛋白的检测•依据AHA/ASA 指南,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者均应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
入院时肌钙蛋白的升高可在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
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作为致死率的预测因子。
移植相关护理: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简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后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1996年Hinchey最先提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这一临床影像综合征。
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其还可累及顶枕叶白质以外的其他区域和大脑皮质.于是Casey等[2]提出了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这一概念。
概念: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以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视觉障碍、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以顶枕叶可逆性脑白质病变为主。
该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可以消失。
病因: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与多种基础疾病有关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脑病、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子痫前期或子痫,恶性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应用的毒性副反应,少数患者产后情绪波动也可引起本病。
常见的可引起PRES的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甲氨喋呤、环孢素、他克莫司、阿糖胞苷、L—ASP、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顺铂等。
而甲氨蝶呤及环孢素是导致PRES的重要诱因。
发病机制:PRES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广泛认为有“高灌注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高灌注学说:血压升高,超过脑血流的正常自动调节能力,脑血流灌注过度,血管扩张,液体透过血脑屏障外渗至脑实质内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脑血管痉挛学说:各种原因使脑血管调解机制过度反应,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液渗透到细胞外间隙导致脑水肿。
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各种高危因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一些水分子和大分子进入脑织间隙造成血管源性水肿。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临床经验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病因分析林梅青商秀丽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 b l e poste ri or encepha l opathy syndro m e ,RPES)是一种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的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主要为大脑后部灰白质可逆性受累,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发作、视力障碍等。
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现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10例R PES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16~62岁,平均348岁。
9例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
9例有血压升高,其中4例为继发性高血压,1例为原发性高血压,2例为产褥期子痫,2例为高血压原因待查。
余1例不伴血压升高,口服免疫抑制剂。
2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抽搐发作、视觉改变等局部神经症状;(2)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MR I 、FL A I R 、D W I);(3)病程呈可逆性良性过程。
3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尿蛋白(+)~(++),余正常。
4例行脊椎穿刺检查,其中1例压力升高,为210mm H 2O ,伴氯化物轻度下降,为118mm ol/L(正常值120~132mmol/L);1例蛋白轻度增高,为606m g/L(正常值120~600mg /L);1例细胞数增多,为14106/L (正常值0~10106/L)。
2例患者纤维蛋白原升高,分别为898g /L 、648g/L (正常值200~400g/L)。
4辅助检查:2例行眼底检查,其中1例眼底视盘充血,乳头水肿,1例眼底正常。
4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2例为广泛中度异常,2例为轻度异常。
5影像学检查:10例患者均行头颅MR I 平扫,其中7例行增强,1例行D W I 检查,1例行MRA 检查,3例行MRV 检查,4例复查头颅MR I 。
涎腺疾病MRI诊断新技术(市二类2.5分)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一、DKI与DCE-MRI在头颈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MD值从低到高分别为淋巴瘤组、腺淋巴瘤组、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2.DKI至少需要多达15个不同方向的扩散图像,以评估扩散和峰度行为的各向异性方向性,而肿瘤学DKI()个方向足够参考答案:3个3.淋巴瘤首选()参考答案:放化疗4.扩散峰度成像(DKI)的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能够量化水分子扩散位移概率分布偏离高斯分布的程度5.淋巴瘤的特点以下错误的是()参考答案:组织结构疏松二、基底细胞腺瘤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1.腮腺区神经鞘瘤的特点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病理上主要有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2.基底细胞瘤病理亚型中最常见的是哪种病理类型()参考答案:实体型3.多形性腺瘤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高ADC值,渐进性强化4.恶性肿瘤的特点错误的是()参考答案:T1WI 以高信号为主,T2WI以低信号为主5.基底细胞瘤强化方式的病理基础以下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廓清率与细胞外基质含量无关三、MR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评估(一)1.标记脉冲结束到成像开始采集的时间称为()参考答案:标记后延迟2.受试者血液从标记层面流动到脑组织的时间称为()参考答案:ATT3.动脉通过伪影是()参考答案:ATA4.ASL动脉标记类型有()参考答案:以上都是5.3D-ASL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包括()参考答案:以上都是四、MR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评估(二)1.ω=()s,标记后的延迟时间参考答案:22.()是平均差异图像参考答案:ΔM3.λ=()g/ml,血液/组织水分配系数参考答案:0.94.α=(),标记速率参考答案:0.85.ASL与DSC灌注成像相比,潜在优势有()参考答案:以上都是五、脑白质病变的MRI诊断1.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核心临床特征不包括()参考答案:癫痫持续发作2.()在老年人中很常见,是CSVD的典型征象参考答案:白质高信号3.一般认为()是鉴别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腔隙的阈值参考答案:3.0mm4.关于多发性硬化,描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离赤道越近发病率越高5.脱髓鞘假瘤慢性起病者多以()为首发症状参考答案:癫痫发作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临床应用1.儿童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年龄标准()参考答案:大于1个月、小于18岁2.关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年轻男性多见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表现不包括()参考答案:眩晕4.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金标准是()参考答案:活检5.下述哪项不是烟雾病血管壁成像表现()参考答案:管壁偏心性增厚七、3D-TOF-MRA联合HR-MRI血管壁成像在脑动脉变异中的应用1.两条并行的大脑中动脉,起自大脑前动脉的是()参考答案:副大脑中动脉2.两根不同的血管起源于相同的血管是指()参考答案:共同起源3.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大脑后动脉完全由同侧颈内动脉供血是指()参考答案: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4.大脑前动脉两个A1段形成一个A2段,供应双侧大脑半球称为()参考答案:奇大脑前动脉5.两条并行的大脑中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的是()参考答案:重复大脑中动脉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率MRI与临床1.颅内动脉HRMRI临床应用中,下列哪项不正确?参考答案:HIE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HRMRI的影像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参考答案:易分辨斑块的纤维帽3.影响技术在脑血管病的()中具体不可取代的地位?参考答案:以上都是4.颅内血管壁MR成像临床应用于下列哪项?参考答案:以上都是5.以下哪项是临床工作中的影响技术?参考答案:以上都是九、腮腺常见良性肿瘤MR诊断及鉴别诊断1.腺淋巴瘤特点不包括()参考答案:多伴疼痛2.发病与辐射暴露有关的腮腺良性肿瘤是()参考答案:嗜酸细胞瘤3.腮腺基底细胞瘤MR特点不包括()参考答案:TIC曲线多为B型4.肌上皮瘤MRI表现不包括()参考答案:ADC值低于其他类型肿瘤5.多形性腺瘤MR特点不包括()参考答案:TIC曲线多为B型十、腮腺肿瘤的磁共振诊断1.TIC表现为B型曲线的唾液腺肿瘤是()参考答案:腺淋巴瘤2.TIC多表现为A型曲线的唾液腺肿瘤是()参考答案:多形性腺瘤3.粘液表皮样癌描述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动态增强扫描呈呈渐进性延迟强化4.多形性腺瘤描述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ADC均值明显低于腮腺恶性肿瘤5.淋巴瘤的特点以下错误的是()参考答案:组织结构疏松十一、磁共振新技术在唾液腺肿瘤的应用价值1.腺淋巴瘤的组织特点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内部含丰富纤维血管成分的淋巴组织2.以下不属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是()参考答案:方差分析(ANOVA)3.以下哪些特征属于二阶特征()参考答案:灰度大小区域矩阵(GLSZM)、灰度共生矩阵(GLCM)4.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的半定量参数不包括()参考答案:Ktrans5.扩散峰度成像(DKI)的量化指标有哪几个()参考答案:MD值、MK值十二、颅脑核磁共振诊断基础1.超早期脑梗死最先出现病灶的序列是?()参考答案:DWI2.以下哪种情况治疗后可选择核磁共振检查?()参考答案:体温过低3.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最准确的检查是?()参考答案:DSA4.核磁共振检查绝对禁忌证不包含以下哪一条?()参考答案:焦虑患者5.以下哪个患者可以选择核磁共振检查?()参考答案:中耳炎十三、高分辨磁共振颈动脉血管壁成像的临床研究1.下列哪项描述可以将卒中归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参考答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必须引起≥50%的管腔狭窄2.TOAST卒中病因亚型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肺源性栓塞3.以下血管成像检查中,哪一种需要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参考答案:CTA4.对凯撒登记研究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同侧斑块内出血与同侧狭窄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5.近期症状性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斑块风险研究(PARISK)结果表明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近期症状性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十四、心脏及大血管肿瘤的MR诊断1.以下哪一项不是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参考答案:皮下出血2.原发性心脏肿瘤发生率为()参考答案:0.001-0.033.心肌肿瘤的MR表现,以下哪一项描述不正确()参考答案:纤维瘤T1及T2均呈高信号4.关于心包肿瘤的MR表现,以下哪一项不正确()参考答案:常无心包积液5.原发性大出血肿瘤包括哪一项()参考答案:以上都是。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妊娠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病例报道吴艳;吉训明;段建钢;杨晓燕【摘要】We report a case of a pregnant woman with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 Neuroradiologic imaging findings are predominantly seen in bilateral cerebral hemisphere and are reversible with appropriate management.%报道1例妊娠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病例,突出表现为影像学特征性双侧大脑半球病灶,经合理治疗大部分逆转。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2【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静脉窦血栓;血管源性水肿;妊娠;核磁共振【作者】吴艳;吉训明;段建钢;杨晓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53;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妊娠或围产期妇女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分析甄别,可能是之前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加重或与妊娠无直接关系的新发急性颅内病变,但更可能是与妊娠密切相关的独有疾病或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发病率增高的疾病[1],后一组疾病常常在临床特征上有重叠表现,甚至可同时发生,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妊娠期及围产期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头痛、抽搐发作,常常首先考虑子痫,但也应警惕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或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PRES与CVST均高发于孕产妇,尤其是伴有子痫前期或子痫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影像学检查可表现颅内多发病灶,常需产科及神经科医师共同分析,及时正确诊断治疗,以降低孕产妇残疾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