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 格式:docx
- 大小:30.75 KB
- 文档页数:14
16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唐诗宋词,村居乐,隐士心,令人向往的生活说起田园诗人,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是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很多田园诗都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让我们来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风格独特、自成一派的田园诗歌吧!1、《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2、《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3、《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就成就了这篇千古名诗~ 】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3首1、《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1、《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4、《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5、《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田园古诗大全100首田园古诗大全100首如下:1.盘飧同老少,家计共田园。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田翁家》2.冥想田园归,其乐无时无。
出自宋代叶茵的《晚年辟地为圃僭用老坡和靖节归田园居六韵》3.不识市朝车马喧,残蓑弱笠老田园。
出自明代周如埙的《田家吟》4.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5.予非陶靖节,老去爱田园。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早春田行》6.清夜梦乡曲,未觉田园芜。
出自宋代朱翌的《与郭令步至城下见田间稻身已可插慨然有感示》7.归去田园好,春随人意和。
出自宋代李弥逊的《次韵贲远归田四首》8.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
出自宋代黄庚的《田家》9.衲僧公验既分明,祖父田园尽力争。
出自宋代释法薰的《彬监寺争田》10.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11.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12.羸病懒寻戴,田园方咏陶。
出自唐代司空曙的《闲园书事招畅当》13.时逢野老憩,自足田园赏。
出自明代刘炳的《忆园庐》14.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
出自唐代上官昭容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15.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
出自唐代刘商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16.宁知北山上,松柏侵田园。
出自唐代鲍溶的《悲哉行》17.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出自唐代卢照邻的《春晚山庄率题二首》18.归去田园老,倘来轩冕轻。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南还湘水言怀》19.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
出自唐代王勃的《三月曲水宴得烟字》20.田园迷径路,归去欲何从。
出自唐代刘幽求的《书怀》21.田园转芜没,但有寒泉水。
出自唐代王维的《休假还旧业便使》22.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出自唐代王维的《桃源行》23.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崔九兴宗游蜀》24.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出自唐代崔颢的《结定襄郡狱效陶体》25.生事东山远,田园芳岁阑。
中国古代田园诗歌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田园诗歌是一种表达对田园生活情怀的文学艺术形式。
这种诗歌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宋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了宋诗的重要流派之一。
田园诗歌的创作主题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田野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思考。
田园诗歌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田园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此时的田园诗歌还与儒家道德观念有关。
唐代王维在《终南望余雪》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汉灿烂尽平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表现了对山水之美的咏叹,同时又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的诗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中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的田园诗歌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宋代,田园诗歌的创作不再仅关注儒家道德,而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界美好景色的赞颂和感悟。
在北宋,苏轼、欧阳修等文化名人的田园诗歌成为了代表作。
苏轼《草堂》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了解,同时表现了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
在南宋,周邦彦、杨万里等文人改变了田园诗歌的写作内容,将目光转向了田园生活之外的发展方向。
周邦彦的《牧童诗》将视角从田野移至山林,表现了对自然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理解。
而杨万里的《山居五首》则表现了对退隐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世间荣辱的厌恶。
这些诗人的田园诗歌虽然跨越了不同的主题,但都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田园诗歌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表现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田园诗歌的文化意义深远。
其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诗人关注人生与人性的思考。
田园诗歌的创作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田园诗歌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非常重要,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文学中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南宋诗人的田园诗创作与社会变迁介绍南宋时期的背景和诗歌的重要性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经历了大规模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表达情感和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
其中,田园诗因其描绘自然景观、农村生活和对社会变迁的关注而成为一种流行形式。
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田园诗起初由禅僧兼儒士范仲淹在北宋开创,并在南宋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它以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农民劳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特征。
另外,田园诗还常利用隐喻手法来批评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腐败现象。
田园诗与政治背景南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之后国家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并繁荣,许多文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自然与生活日常场景中。
“苏门四学士”(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在田园诗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变迁和政治现象的思考与感慨。
田园诗的主题与内容南宋的田园诗以表达对自由宁静生活向往和对农村景观赞美为主要内容。
其中,山水描写和四季变化的描写是常见的主题。
同时,田园诗也经常涉及到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如贪官污吏,战争破坏等。
代表性南宋田园诗人及其作品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描绘了一次出游打猎的场景,并流露出作者对自由逍遥、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
2.黄庭坚:《秋登兖州冯使君山寄严公》。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山景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政治失望和社会动荡的无奈之情。
3.辛弃疾:《稼轩长残岁晚归鸿》。
这首词通过对村庄景色与农作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土追忆与对家国之忧的担心。
田园诗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南宋的田园诗以其情感和反思特点,为后来文人提供了一种自我宣泄的方式,也激起了更多文化人士关注社会问题、探讨生活本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
田园诗在后世继续影响并延续了中国文学传统。
总结: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田园诗因其描绘自然风光和反映社会变迁而被广泛创作和流传。
它不仅寓意着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批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古代田园诗文化的发展田园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田园生活、自然景物、牧童等为主题,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关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情感。
作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群体,田园诗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周代田园诗周朝时期,诗歌开始具有更为发达的艺术表现力,田园诗也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确立,并且成为了古代诗歌的重要韵律之一。
《诗经》中即有描写田园美景的诗歌,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描述了自然与爱情的联姻,已预示着后来田园诗的主题奠基。
唐代田园诗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田园诗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多,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掌舵之作。
唐代田园诗派出一大批代表性诗人,如王之涣、杜甫、李白等等,他们的诗作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景仰之情。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偏坐敝房中,寒蝉送客吟。
西园花木乱,落叶满空阴。
”述说了自然与秋天的联姻,渲染出深郁的情感。
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兴旺的物质社会和想象激动之情。
宋代田园诗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时期,特别是江南文化的繁荣成为了以南宋文化为标杆的传奇。
宋代的田园诗更为清新淡雅,丰富多彩,成为了文化太阳。
这个时期的田园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之情。
苏轼的田园诗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惊天雪。
夜飞宫殿如沉鱼,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梦为马,跨越时空,表达了对理想乡土的渴望。
陆游的“雨巷”也是一个突出的田园诗代表,它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元明清时期田园诗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学进入了深化和发展的新阶段。
苏轼诗的归类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巨匠,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
才华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独具风格,同时又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
以下是苏轼诗的分类:
1. 爱国诗
苏轼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
出猎》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 田园诗
苏轼的田园诗大多以描写自己的耕作生活和对乡土的情感为主题,如《惠州一绝》、《水调歌头·舟夜书所见》等。
3. 唐宋词
苏轼是唐宋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唐宋词多以爱情为主题,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4. 闲适诗
苏轼的闲适诗作品多描写自己的闲逸生活和思考,如《东篱乐府·登楼》、《少年游·东篱》等。
5. 叙事诗
苏轼的叙事诗通常以传说、历史故事等为素材,如《赤壁赋》、《正
月十五夜话玉真人》等。
6. 赋
苏轼的赋是一种豪放、华美的文学形式,内容多以古代神话故事为主,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等。
7. 讽刺诗
苏轼的讽刺诗作品通常用于表现个人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诗歌广泛涉及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是中国文学史上
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十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名臣范成大还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歌,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诗,共60首。
其中<秋日12首>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生活情趣妙不可言。
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南宋·范成大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
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注释1>(1)杞菊:枸杞与菊花。
(2)垂珠:将要滴落的水珠。
(3)蛩:蟋蟀。
(4)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5)罥:读音[juàn],缠绕。
(6)寂历:枝头稀疏。
<译文1>枸杞和菊花的花瓣上将要滴落的露珠,在花色的映衬下,透着几分娇红,莎草丛中两只寒蛩正一唱一和。
几近透明的纤细的虫丝挂在快要落尽的黄葵叶子上,枝头稀疏的花朵侧立在晚风中。
<赏析1>这是南宋名臣范成大赞美故乡(江苏苏州吴中石湖)菊花的优美诗句,用极精细之笔,描绘出一幅秋园花卉图。
石湖一带种菊花有着悠久的历史,石湖与菊花有着深厚的渊源。
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撰有《范村菊谱》一卷,记录所居范村之菊,而“范村”就在现在石湖附近渔家村一带。
《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南宋·范成大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注释2>(1)朱门:富贵人家。
(2)巧夕:七月七日。
(3)沸:声音喧闹或嘈杂。
(4)田舍:田地和房屋,泛指农村。
(5)扃: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
闩上的门。
(6)解: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
(7)徼福:读音[yāo],邀福,祈福。
<译文2>富贵人家七夕节这日都是欢声沸腾,很热闹。
黄昏时分的农家已经掩上家门,回复宁静。
农家男子能牵牛耕作,女子能纺织。
不需要在牛郎织女天河相会时祈福。
<赏析2>这首诗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古代最美的十首田园诗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题,讴歌自然、美好、纯朴的生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众多的田园诗中,有一些诗歌因为其优美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被后人广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最美的十首田园诗。
一、《庐山谣》《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描写庐山美景和农民生活的诗歌。
诗中以庐山的山峰、瀑布、云雾、潭水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耕作、放牛、垂钓、采茶等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诗中“绿野草铺茵,蓝天水碧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描写手法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庐山的真挚情感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作,是一篇古代小说,也是一篇田园诗。
小说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桃花林中的群众生活的故事。
在小说中,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林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平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小说中“此地无垠,杂花遍野”、“民风淳朴,好客如亲”等描写手法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纯净自然的追求。
三、《江南好》《江南好》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是一首描写江南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的诗歌。
诗中以江南的水乡、山水、田野、村庄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耕作、渔猎、垂钓、赏花等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东篱菊已烂,南园橘未然”等描写手法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情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四、《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是一首描写故友离别和田园生活的诗歌。
诗中以故友的庄园为背景,描绘了庄园主人的田园生活和离别时的悲伤情景,表达了对友谊和田园生活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诗中“斜阳草树露,寒蝉凄切”、“惟有门前一似旧,几回寒暑变清秋”等描写手法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孟浩然对友谊和田园生活的深情和思念。
五、《临江仙·滁州送范倅》《临江仙·滁州送范倅》是唐代诗人杨万里所作,是一首描写送别友人和田园风光的诗歌。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内容提要】宋代绘画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渐增多的田园画促进了题画类田园诗的产生;以农村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风俗画沛然兴起,带动了田园风俗诗的创作;绘画中常见的讴歌太平的主题也向田园诗中渗透。
宋代诗人还将宋画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情调合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是宋代田园诗的创作手法之一;诗人注重捕捉瞬间景象,开拓四时体则明显借鉴了绘画对时空的独特表现方式;宋代田园诗中异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细腻精工的艺术风格,与绘画的取材和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宋代绘画田园诗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①。
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门类——诗与画,都在宋代蔚为大观。
诗与画一向被认为是姊妹艺术,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两宋时期,它们更是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代画家善于从诗歌作品中获得灵感,汲取养料。
据南宋邓椿《画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等记载,北宋末画院考试诸工,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等,以考察画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促使其创作的画面更富有诗意;北宋画家郭熙则往往借助诗歌开启画思,其子郭思曾记录下十余首诗,自云皆是“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旁搜广引,先子谓为可用者”②;画家甚至学习诗人的艺术构思来作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记曰:“(李公麟)盖深得杜甫诗体制,而移于画。
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
”宋代诗人更是深受绘画的影响。
有宋一代,诗人们对绘画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南宋邓椿曾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亦寡矣。
”③宋代出现过许多工于绘画的诗人,仅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类,就提到了十七位著名的文人画家。
比如苏轼,“画得寒林,已入神品”;李公麟“以文学有名于时”,其《陶渊明归去来图》、《山庄图》、《卜居图》,不仅“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是后人常摹之本;晁补之爱画幽逸山水,陈无己独爱其迹,称赞其为“前身阮始平,今代王摩诘”;晁说之亦善画,其兄补之曾作《题四弟横轴画》,激赏其精湛画技与高逸人品。
此外,米芾、刘泾、苏过、宋子房、程堂、范正夫、颜博文、朱敦儒、廉布、李石等,亦均是能诗善画之士。
宋代有的诗人虽然不擅长绘画,却精于品评。
如张舜民“生平嗜画,题评精确。
虽南迁羁旅中,每所经从,必搜访题识”④;苏门弟子李廌撰有《德隅斋画品》一卷,所录名画凡二十二家,各为叙述品题,辞致皆雅;黄庭坚、苏辙也写有许多有关绘画的题跋,其中不乏深邃独到的见解,反映了他们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此外,藏画、观画、与画家交游也是宋代诗人喜好之事。
如陆游《庵中晨起书触目》诗后自注曰:“唐希雅画鹊、易元吉画猿、廉宣仲老牛、王仲信水石,皆庵中所挂小轴。
”⑤邓椿《画继》卷八“铭心绝品”记录了亲见的文人士夫家的收藏品,凡三十五家,所藏韩干、李伯时、黄筌、范宽、郭熙等著名画家的精品达一百五十多幅。
邓椿还一再强调:“右前所载图轴,皆千之百、百之十、十之一中之所择也。
若尽载平日所见,必成两牛腰矣。
”⑥可见文人士夫收藏风气之盛。
聚观佳图、题诗作赋更是诗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南宋孙绍远《声画集》中专设“题画观画”一门,从各家诗题如刘叔赣《和江邻几梅圣俞蔡学士观宋家书画》、徐师川《春日登眺宝盛诸寺且观名画云》、王荆公《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等等,就可以想见他们赏画赋诗的风雅情状。
诗人与画家的交游甚密,苏轼兄弟和李公麟的友谊可称典范。
宋代诗人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具有“诗画一律”的自觉意识。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指出:“诗与画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
”⑦一般说来,诗与画都是用来言情状物的,只不过画是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诗是以文字、韵律为载体。
北宋时期,苏轼就总结出了这一美学原则,他反复申述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二),“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一批人的响应。
张舜民《画墁录》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孔武仲《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云:“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诗。
”到了南宋,孙绍远搜罗唐以来的题画诗,编为《声画集》;杨公远自编诗集命名为《野趣有声画》,均表明诗画一律说已经得到宋人普遍的认同。
这一美学原则的揭橥,使得一向热爱绘画的宋代诗人们更加自觉地借镜绘画艺术,其诗歌作品从题材内容到形式技巧无不受到绘画的深远影响。
本文仅以田园诗为例,就宋代绘画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二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有着尤其密切的联系。
两宋时期,以田园为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徐建融指出:“唐代以前的中国画基本上是道释人物的一统天下,而从五代以降,则成为人物、山水、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
”⑧值得注意的是,兴盛于宋代的这三类绘画作品都开始关注田园生活。
首先来看人物画。
宋以前的人物画题材以道释为最多,帝王将相功臣、贵胄宫苑仕女、名贤孝子烈女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宋代人物画依然兴盛,但题材有了新变。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制作楷模”在分别阐述了释门、道像、帝王、外夷、儒贤、武士、隐逸、贵戚、帝释、鬼神、士女等人物的创作要点外,又云:“田家自有醇氓朴野之真,恭骜愉惨,又在其间矣。
”⑨由此可见,在宋代,田家人物已经堂而皇之地登上绘画艺术的殿堂,与道释等类并列,成为重要的人物画题材之一。
宋以前虽然也曾有画家以田家人物为表现对象,如唐代的韩滉,五代的陆宽、张质,但毕竟为数较少。
两宋时期则涌现出一大批擅长描绘田家人物的画家,如神宗时蜀郡画工毛文昌“工画田家风物,有《江村晚钓》、《村童入学》、《郊居丰稔》等图传于世”⑩;晋阳画工陈坦,“有《村医》、《村学》、《田家娶妇》、《村落祀神》、《移居》、《丰社》等图传于世”11;徽宗时的绛州画工杨威,“工画村田乐”12;北宋末南宋初的画院画家朱光普,“学左建画村田乐及农家迎妇、击壤等图,流传于世”13;理宗朝的李冬,“常于御街鬻所画。
多画村田乐、尝醋图之类”14。
还有一些画家虽不独以田家人物见长,但也有很好的作品流传至今,如王居正的《纺车图》,马远的《踏歌图》,佚名的《耕织图》、《炙艾图》等等,人物生动有致,画面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其次来看山水画。
宋代以前,山水画已经产生,如南朝宋的宗炳雅好山水,将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唐吴道子画大同殿壁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就。
但是这些山水画多以纯粹的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以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美为创作目的。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群英辈出,风格多样,笔法墨法齐备。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宋代山水画家更偏爱在画面中点染上人物和村居生活的些微痕迹,借景色之清幽与人物之旷逸,传达出文人士夫的隐逸情怀。
如北宋前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关仝,“尤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鱼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朝市抗尘走俗之状”15。
而稍后的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论述山水画技法,谈及如何构图时,除了强调大山、杂窠、小卉、女萝、碎石等景物的安排外,还特意提到店舍、村落的布局:“店舍依溪不依水冲。
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
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害也。
”“村落依陆不依山。
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
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
”在宋代的山水画中,经常可见一些店舍、村落、茅屋、耕地之类的景物,极富有田园韵致。
再次来看花鸟画。
宋人的花鸟画成就空前,北宋郭若虚论及古今优劣时曾明确指出:“若论……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16宋代花鸟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以宋初黄筌为代表的富贵派,多画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二是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派,多状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还有一类是以北宋中期苏轼、文同为代表的写意派,他们以枯木竹石、梅兰水仙为题材,寓情于画。
这其中,野逸派的花鸟画数量较多,且最具有田园风味。
《宣和画谱》所录宋人花鸟画一千五百零六幅(按:此处数据根据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第三十节“《宣和画谱》中宋人之名迹”统计),野逸派画家作品将近半数,徐崇嗣有一百四十二幅,崔白有二百四十一幅,崔悫有六十七幅,吴元瑜有一百八十九幅,可见创作风气之盛。
这些作品今日大多失传,但从题名不难想知其内容,如徐崇嗣的《蜂蝶茄菜图》、《药苗草虫图》、《茄菜草虫图》、《写生瓜图》、《写生菜图》、《八鸭图》,崔白的《杏花双鹅图》、《荷花家鹅图》、《秋荷野鸭图》等等,无不充满了田园情趣。
总之,宋代的画家开始注重描绘田园中的人物和风景,田园画的数量与日俱增。
田园画的繁荣促进了题画类田园诗的产生。
宋人爱作题画诗,清人乔亿说:“题画诗三唐间见,入宋浸多。
”17唐代题画诗数量较少,且所题多为鹰图、马图、松图、山水瀑布图、人物图等。
宋代题画诗的数量不仅远远超出前代,随着田园画的崛起,以画面中的田园景象为表现内容的题画诗也开始大量涌现。
如韩琦《次韵和文潞公题韩晋公村田歌舞图》,郭祥正《夏公酉家藏老高村田乐教学图》、《李公择学士出示胡九龄归牧图》,苏辙《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吴可《题马上元所藏赵墨隐画渊明四诗》,韩驹《题采菊图》、《题赵君发牧牛图》,周紫芝《题黄县丞墨牛》,陈与义《题牧牛图》,张孝祥《野牧图》,杨万里《题刘伯山蕃殖图》、《题刘景明百牛扇面图》,陈鉴之《村学图》,林表民《题方叔所藏马中远晨牧晚归图》,赵汝绩《题黄存之春庄急雨图》,萧立之《题仇仁近山村图》,吕胜之《题周草窗江村小景扇面》等等。
南宋中期,众多诗人为画家谢耘(字耕道)的田园画《一犁春雨图》题诗,更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天台有谢耘者,号犁春,绘《一犁春雨图》,求诗于诸公。
一时名达,如楼公钥、李公壁、陈公宗召、易公彦章、程公怀古诸贤,长章大篇,累百十首。
”18在《全宋诗》中,我们尚可以辑到十余位诗人流传下来的题咏之作,如陆游《谢君寄一犁春雨图求诗为作绝句》、何异《一犁春雨图》、廖行之《题舅氏耕隐图》、楼钥《赠犁春谢耕道》、刘过《题一犁春雨图后》、赵汝谈《题谢一犁春雨图》、葛天民《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韩淲《一犁春雨图次赵正字韵题之》、释居简《一犁春雨图》、苏泂《谢耕道一犁春雨图》、魏了翁《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等等,可以想见当年创作之盛。
这些题画诗或通过语言文字,艺术地再现画中情景。
如郭祥正《夏公酉家藏老高村田乐教学图》:“……春回老柳未全绿,和气盎盎微风吹。
负暄当案谁氏子,坐以训诂传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