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此外较为著名者还有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提出表现萧条淡泊的情怀,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一系列见解都具有代表性。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影响到辽金地区,成为元明文人画发展的前导。

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

今日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绘画的发展阶段大致有4个阶段:

①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

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②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③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

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

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

④孝宗以后的南宋时期,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他们重视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的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的提高。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此时出现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义。梁楷、牧溪、温日观的水墨、减笔

则开了元明写意画之风气。

绘画各科的发展宋代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宋徽宗时期办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宣和画谱》著录藏画,则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孝宗乾道三年(1167)著成的《画继》辑录画家时,则分为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 8类。这些现象反映了绘画表现范围的扩大和题材分工的细致、深入。

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卫贤(传)《闸口盘车图》、王居正《纺车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李嵩《货郎图》、朱锐《盘车图》、阎次平《牧牛图》和无名氏《耕织图》、《耕获图》、《柳荫云碓图》、《江天楼阁图》及见于记载的高元亨《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燕文贵《七夕夜市图》等,都显示了画家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宋代城市中描绘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五瑞图》、《大傩图》、《观灯图》也纷纷出现。描绘贵族文人生活的绘画仍然流行,带有情节的肖像性绘画,如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佶(传)《听琴图》也都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历史故事画中常糅进民间传说,曲折地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如描绘操守气节坚贞不屈的人物的《采薇图》,诤言直谏以及与权□的斗争的《朱云折槛图》、《袁盎却坐图》、《陈元达锁谏图》,反映以正确策略解决民族问题的《免胄图》、《便桥会盟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绘因战乱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绘画非常流行,如《文姬归汉图》、《明妃出塞图》,像当时民间的讲史一样,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患意识。宋代统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观,道释壁画虽缺乏唐代那样宏伟的气势,但仍然保持了相当规模。如东京大相国寺、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五岳观、宝□宫及南宋临安的显应观、西太一宫、五圣庙等壁画大都出自画院名家手笔。真宗时为建玉清昭应宫,招募天下画工,应试者逾3000人,徽宗时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达数百人,可见其人才之众。宋代宗教画中出现更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热闹的场面、有趣的情节吸引观众,道教画中创造了

大量的神□形象,不少是凭借现实人物形象画成。宋代前期,吴道子画派在壁画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现存壁画粉本《朝元仙仗图》可见其艺术风貌。宋代墓室壁画之数量、质量已不能与汉唐相比。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正定静志寺塔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以及河南等地区发现的宋墓壁画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画的重要遗存。

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着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赵昌清晨绕栏谛玩,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深入荆湖深山,观察猿猴野生情状;韩若拙画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谙熟解剖结构。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因而评画者视画中猫之瞳孔为竖线而指出《牡丹狸猫图》系画正午景候,农民指出名画《斗牛图》中之牛尾应下垂而不应上举的错误,以及赵佶对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足的论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实合理。宋代花鸟画既有精工富丽,表现宫□中珍禽异木的黄氏体;也有笔墨简拔、淡彩着色,描绘败荷凫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吴元瑜体;也有直接抒发士大

夫情趣,专写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戏体。

“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绘画的成就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

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文人士大夫绘画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他们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贡献。宫廷绘画在整个社会绘画的繁荣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其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薄松年)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模板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 所谓色彩,是人们的眼睛、大脑和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对色彩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借助个人的推理、想象、分析等,将大自然中常见的、丰富多彩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理论,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实践。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关注和应用开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发现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随后这种发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绘画中。后来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主义,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于整个印象派就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画派,并且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巨大。到了当代,三位色彩大师塞尚、梵高和高更引起了色彩在20世纪的大变革,并且为现代绘画色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主义、达达艺术等现代绘画思潮和绘画流派,都是在他们三位的色彩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色彩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绘画色彩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王韶华 [摘要] 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是宋代绘画思想的一个焦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的本质论呈现出由以“理”为本到以“意”、“趣”为本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是绘画向诗歌靠拢的表现。 [关键词] 理,意,趣 自有绘画史料记载以来,古人便一直关注于绘画的本质。尽管早在陆机就提出“存形莫善于画”,似乎认识到了绘画的存形本质,但又将绘画与《诗经》的雅颂部分相提并论,最终使绘画成为颂美功业的工具。事实正是,宋代以前,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含道应物、劝戒教化。绘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画面的形象,而是寄托于画面形象的天道和人礼。这无疑淹没了绘画作为一种观照客体物象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也忽略了绘画作为一种由主体画家参与的艺术活动所蕴涵的个性。宋代以降,这一状况被新的绘画本质论打破了。绘画理论家开始纷纷站在画面形象和画家情思的角度认识绘画的本质。理本论、意本论成为主要观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理本论和意本论虽不时地相伴并存,相交互生,但总体上呈现了由理本论向意本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绘画由关注绘画客体向关注绘画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这正是绘画在本质上走近诗歌的表现。 一、以“理”为本 “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i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此论虽然道出了宋代绘画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理为本,并得到了今人普遍的认同,但事实上这一特点并不能含盖宋代三百年间人们对绘画本质的全部认识。以一“理”字为主,确切地说是北宋大多数画论家对绘画本质的共同认识。 宋画之“理”指符合自然事物规律、社会人事法则的图画中客体的真形、真神、真态等。因此在宋人画论、画评中常以“真”代“理”。绘画之理离不开客体之形,它与客体之形往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宋代画论家正是在对形与理的关系认识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 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 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等节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与美术其它门类的根本区别,是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本课图版选印的《有鲑鱼块和柠檬的静物》中,可以感受到所画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以下几方面: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的画院制度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

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后两个例

绘画艺术的特点(整理完)

高中第一册第五课绘画艺术的特点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名字叫,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绘画艺术的特点》 首先我将对我说课的教材进行分析,本课是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第一册第十课。通过本节课我将完成以下的教学。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难点是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 3、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及讨论法,运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本课内容安排为1课时来学习。 六、教学过程: (1)首先导入新课(5分钟)提问导入 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形式。通过课前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行本节课的内容。 (1)下面我将讲授新课部分(30分钟) 1、我将直接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绘画? 通过PPT展示绘画的概念。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118043630.html,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作者:杜文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发端于北欧各国的一种绘画艺术潮流,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将绘画对象夸张、变形甚至产生一种荒诞怪异气氛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以此来表达自我感知和内心感受。表现主义渴望以主观世界来描绘外部客观世界,反对客观自然主义那样用简单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在他们看来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已经扭曲了人性,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到将其改变成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 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来,它与印象主义主张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尤其是客观世界中的光色理念完全相反。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他们的绘画不再关注纯粹的造型问题不,绘画的主题不再是用来歌颂生活而是用主观感受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感受,充分表现自我内心世界。它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荷兰的文森特·凡高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一颗狂热不安的内心表达了出来,同时画面中那些短促有力,扭曲旋转的笔法也将画家对于生命无法遏制的渴望和追求呈现给了观众。《星空》是凡高在1889年神志清醒的时候画的,独特的笔触是凡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的,表现他内心的一直无法平静的渴求,那无法被认同的艺术生涯的苦楚和内心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渴求纠缠凝结在一起,透过颜色和笔触转化为一种另人震撼的意象。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最为典型的表现主义画家,童年时父母家人相继死亡的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使得蒙克早期的创作很多都是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题材。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用夸张的形象和色调营造了一种极度恐怖压抑的氛围,画面的前景中是一个变形夸张形似骷髅的人物,他似乎正在痛苦的抱着头尖叫,背景血红色的晚霞笼罩在天空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蜿蜒流向远处的河流也被画家处理成压抑的蓝紫色调,这两种色调相互碰撞,使画面显得愈加阴沉同时画面中的线条几乎都是曲线,这种的笔触也增添了整个画面动荡不安的感觉。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内容提要】 宋代绘画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渐增多的田园画促进了题画类田园诗的产生;以农村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风俗画沛然兴起,带动了田园风俗诗的创作;绘画中常见的讴歌太平的主题也向田园诗中渗透。宋代诗人还将宋画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情调合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是宋代田园诗的创作手法之一;诗人注重捕捉瞬间景象,开拓四时体则明显借鉴了绘画对时空的独特表现方式;宋代田园诗中异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细腻精工的艺术风格,与绘画的取材和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宋代绘画田园诗 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①。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门类——诗与画,都在宋代蔚为大观。诗与画一向被认为是姊妹艺术,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两宋时期,它们更是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代画家善于从诗歌作品中获得灵感,汲取养料。据南宋邓椿《画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等记载,北宋末画院考试诸工,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等,以考察画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促使其创作的画面更富有诗意;北宋画家郭熙则往往借助诗歌开启画思,其子郭思曾记录下十余首诗,自

云皆是“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旁搜广引,先子谓为可用者”②;画家甚至学习诗人的艺术构思来作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记曰:“(李公麟)盖深得杜甫诗体制,而移于画。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宋代诗人更是深受绘画的影响。有宋一代,诗人们对绘画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南宋邓椿曾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亦寡矣。”③宋代出现过许多工于绘画的诗人,仅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类,就提到了十七位著名的文人画家。比如苏轼,“画得寒林,已入神品”;李公麟“以文学有名于时”,其《陶渊明归去来图》、《山庄图》、《卜居图》,不仅“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是后人常摹之本;晁补之爱画幽逸山水,陈无己独爱其迹,称赞其为“前身阮始平,今代王摩诘”;晁说之亦善画,其兄补之曾作《题四弟横轴画》,激赏其精湛画技与高逸人品。此外,米芾、刘泾、苏过、宋子房、程堂、范正夫、颜博文、朱敦儒、廉布、李石等,亦均是能诗善画之士。 宋代有的诗人虽然不擅长绘画,却精于品评。如张舜民“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每所经从,必搜访题识”④;苏门弟子李廌撰有《德隅斋画品》一卷,所录名画凡二十二家,各为叙述品题,辞致皆雅;黄庭坚、苏辙也写有许多有关绘画的题跋,其中不乏深邃独到的见解,反映了他们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此外,藏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靖康之变,宋氏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画家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技巧上都有创造。宋代绘画基本特点是: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题材风格多样化。 宋代人物画家和作品 北宋初期的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创作仍较活跃。至北宋中期,山水花鸟画迅猛发展,俨然已跃居于人物画的影响之上,同时人物画开始朝着新的方面迈进。在画法上由绚烂的重着色走向水墨是一个方面,在内容上重视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与可以借古鉴今甚至讽喻现实的历史故事画,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在北宋后期均已出现,只南宋又有发展。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高益宋初著名宗教画家,人称大高待诏,他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所画阿育王变相中的战争场面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嘉许,认为他通晓兵法。 武宗元(?-1050)北宋重要宗教画家,宗法吴道子,曾在开封洛阳等地画了大量寺观壁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安徽舒城人。画技全面而扎实,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无不精能。他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别创新样。个人创作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这种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注重格法技巧,又包含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代表作《五马图》﹑《西园雅集图》(失传)﹑《龙眠山庄图》(摹本)。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 梁楷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擅绘洗炼放逸的减笔画,是在技法上的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代表作《六祖图》《布袋和尚》《泼墨仙人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宋代风俗画

西方绘画表现图示和特征

第四课《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 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教学重点: 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 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仔细钻研教材,将相关内容输入计算机并制作成课件以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课前提前翻看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等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等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等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等

浅谈宋代美术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浅谈宋代美术 姓名梁思雅 年级班级11-01班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绘画鼎盛时期群彩纷呈

Abstract Chinese history in late feudal period, further mature and complete, especially the song of painting, be the heyda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Scholars considered elegant spiri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teracy, and made a distinct aesthetic standard of painting, in writing and in theory are beginning to form a unique system. Social, Palace,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ing creations each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in content, form and technique of painting in the song make cluster color colorful, much development aspects. key words: drawing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Group color colorful

浅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浅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摘要]绘画艺术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点线面、形光色等造型手段,运用表现、再现等艺术表现手法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的艺术。 [关键词]绘画艺术魅力表现再现 我们知道,绘画是依赖于视觉欣赏和感受的视觉艺术,它是运用点线面、形光色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正是因为它的造型必须是在平面上展开,这才为平面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立体幻觉提供了可能,艺术家利用人类视觉的虚幻创造出平面上的立体,这无疑是平面给富于想象的聪慧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土壤,也为开拓平面构成的抽象、装饰绘画提供了解构意义上的需要;正是因为它的视觉直观性,艺术家们才会运用跃动的笔触或强烈的光影给视觉以温柔的爱抚之后让你觉得余音未尽,余味无穷;也正是因为它是静态的画面,艺术家们才可能去力图冲破这一凝固而又单纯的二维空间,运用生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瞬来展现这一瞬的前前后后。德国美学家莱辛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第1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欣赏者可通过这一凝固的形象,联想到没有出现在画面上,但又与画面形象有密切联系的过程或事物,使画面意蕴超越画面本身而溢于画外。 绘画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可较充分地“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观念情感。 绘画自一开始产生起便是从再现入手的。西方最原始的洞窟壁画与东方最原始的陶器装饰画,均是以线来概括、再现客观世界的。虽然它们不具备实体的体积,但它们仍属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抽象的再现。当然,再现与表现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再现是人们对世界把握的一种方式,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创造者,人对所再现的客体不可能不投入思想和情感,而这种投入即是表现的过程。同理,表现亦是人把握世界的需要,表现不可能离开再现形象而孤立于一边,即使再抽象的表现形象,亦不可能完全脱离客观依据,换句话说,不可能脱离再现因素。 既然如此,那么,不论是再现走向一个极端还是表现走向一个极端的绘画,它们的骨子里总是无法逃避表现或再现。在我看来,现今的五彩缤纷的绘画世界,也正是因为这对绘画的再现与表现的本质概念的模糊而左右彷徨着。其实,是再现多一点还是表现多一点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画面的构成里究竟反映了多少本质性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生活气息,表达了多少人类心灵的思想与情感。并且,还应看画面反映或表达得是否充分、深入。表现得愈是充分深入,这个画面就愈显得有生命。

试论宋代绘画

试论宋代绘画 ——概括及印象最深的画家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