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摘要: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2.夏商周美术3.秦汉美术4.魏晋南北朝美术5.隋唐美术6.五代十国美术7.宋元美术8.明清美术9.近现代美术正文: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中国美术史是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丰富的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原始美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彩陶、岩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为后来的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夏商周美术夏商周美术以青铜器、玉器、壁画等为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形式美和工艺技巧,呈现出神秘、庄重的风格。
3.秦汉美术秦汉美术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题材、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4.魏晋南北朝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以书法、绘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个性表现和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隋唐美术隋唐美术以壁画、雕塑、书法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形式美和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6.五代十国美术五代十国美术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笔墨技巧,推动了美术的发展。
7.宋元美术宋元美术以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意境、意趣,注重笔墨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明清美术明清美术以版画、年画、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9.近现代美术近现代美术以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创新和个性,吸收了西方艺术手法,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宋元美术(精选5篇)第一篇:第六章宋元美术第六章宋元美术[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宋代和元代的代表画家和画论,掌握画家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充分认识到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教学内容] 1.宋代山水画 2.元代文人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山水画难点:宋代古典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宋初山水画宋代流行理学思想,提倡“格物致知”,知识分子以“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为学术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达到对宇宙间普遍原理的认识。
画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大到空间层次、季节气候的变化、质感、量感;小到各类岩石的纹理、水的波纹、树叶的筋脉样式。
并将这种研究落实到画面上,获得了真实再现的能力。
古人说,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
他们都是北方画家、李成描绘山东风景,范宽描绘关陕地区风景,他们两人的画风影响背诵前期花坛百余年。
李成五代时就很有名,喜欢游历,常以名士独善其身的高傲态度拒绝贵族邀请,他继承荆浩、关仝传统,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擅用淡漠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
《晴峦萧寺图》【规格】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
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
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画风特色。
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
宋《宣和画谱》中著录有《雪霁江行图》不知是否即此图。
此画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
中国美术史复习纲要 第四章 1第四章宋元时代的中国美术宋元绘画艺术的繁荣(“院画”与“文人画”)-宋代人物风俗画-宋代山水画(李成、范宽、郭熙、“南宋四家”)-宋代花鸟画(崔白、赵与南宋花鸟画小品)-元代“文人画”的发展(钱选与赵孟,“元四家”及作品)-宋元道释壁画(元永乐宫壁画)-宋代“书法四家”和元代赵孟的书法艺术1、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熙是北宋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
熙宁元丰之际是他山水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他的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善画大幅作品,具有创造性,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真实、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山水画中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成功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土地转暖,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晨雾迷漫的山谷间,溪水在山间奔流,河流解冻,点缀渡船、渔夫和行旅的活动。
画中充满生机。
画家以多层次的墨色和圆润的卷云皴画出雾气升腾、阳光浮动曲折境蜒的山势,形象地表现出北方山野的初春景色。
作品章法严谨,生动自然,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景,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点缀,却已鲜明地传达出春临大地的信息。
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
《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
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
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产生意境新奇的构思。
中国美术史——元代美术(适用教资教招)展开全文一、元代绘画艺术元代绘画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成为画坛主流,画家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
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一)元代前期的士大夫绘画赵孟頫是元代前期士大夫绘画的代表人物。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出生宋朝宗室。
他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在书法上,他所创的“赵体”,平均整齐,秀媚圆润。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工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墨竹、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
他的主要艺术主张有:(1)提倡“古意”,“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重视神韵,使画风从工艳琐细转向质朴自然;(2)提倡师法自然,“到处云山是我师”,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并在绘画各科中进行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3)提倡“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他的地位和艺术造诣使他成为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他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都有极大的影响。
赵孟頫的传世作品有《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秋郊饮马图》《疏林秀石图》等。
《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郊区的鹊山及其周围景物,采用平远法构图。
整幅作品笔法潇洒,设色明丽,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则用青绿皴染,树木、屋舍等则描画精细,以青、赭、红、绿等多色渲染,富于节奏感,风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师法古人与造化,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的风貌。
《疏林秀石图》是纸本墨笔画,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一、填空题。
1、.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苏汉城),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等。
2、五代山水,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3、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钟《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4、北宋花鸟画家较为重要的是(崔白)和(宋徽宗)。
5、宋代人物画代表成就主要有(武宗元)为代表的宗教画,(李公麟)为代表的白描人物画(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以及(张泽瑞)为代表的历史风俗画等。
6、山西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
7、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李成)。
8、元代墨梅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冕)。
9、(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塔。
10、列举两位“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苏轼)(黄庭坚)。
二、选择题。
1、元初画坛提出复古思潮的是(C)A刘松年B马远C赵孟頫D夏圭2、从绘画题材来看,《清明上河图》应属于(A)A. 风俗画B. 历史故事画C. 山水画D. 人物画3、下列画家不属于宋代文人画的画家有(D)。
A米芾B文同C苏轼D崔白4、宋代画家范宽被誉为宋画第一,代表作品有(A)。
A《溪山行旅图》B《富春山居图》C《鱼庄秋霁图》D《柳鸭芦雁图》5、.宋代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者是(A)。
A.苏轼B.王维C.米芾D.米有仁三、判断题。
1、北宋画家黄筌和徐熙其作品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称(错)2、南宋四家发展了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偏角山水”,刘松年被认为是开创这种新风的宗师(错)3、倪瓒的山水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的风光,意境清幽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借《青卞隐居图》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
(错)4、董源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善于水墨山水,如《潇湘图》(对)5、钧窑属于青瓷系统。
(对)四、名词解释。
1、马一角,夏半边2、六要论3、黄家富贵徐熙野逸4、米氏云山5、青山绿水五、简述题。
第四编五代宋元的美术五代人物肖像画·宫廷画院画家周文矩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仕女画风格近似周昉,而纤丽过之,现存作品《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在平凡的情节中较为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情态,写实技艺超出唐人水平);顾闳中与周文矩同时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著称,曾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
现存《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五代山水画·北方画家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在其重要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中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六要”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伦,他还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提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兼备,代表作《匡庐图》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技巧上较唐代有明显提高;关仝tong活跃于五代及宋初,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描绘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代表作《山谿待渡图》和《观山行旅图》;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江南画家董源的山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情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用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沈括《梦溪笔谈》)成功的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具有革新精神,其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代表作《湘潇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袖郊民图》;董源追随者巨然是金陵开元寺僧人,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五代花鸟画·以西蜀黄筌和南唐徐熙成就最高,黄筌代表院体风格,徐熙开创了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例,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形容二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代表作《珍禽图》;徐熙的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
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宋山水画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
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
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
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
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宋山水画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
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
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
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
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C.构图上,巨大的山峰正面位于画幅正中,几乎接近立轴的顶部,顶天立地。
以仰视的角度画出D.山之高远。
用线勾廓,轮廓内雨点皴,主中锋。
笔墨刚健雄强,“得山之骨”。
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状如“蟹爪”。
《早春图》A.郭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于神宗熙宁五年。
(1072)B.图画严冬港区,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
C.画家以富有层次的墨色和圆润的卷云皴塑造了雾气升腾的北方山野初春。
米点山水A.创造者为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B.米芾:诗文书画不蹈前人为标榜,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不求工细。
C.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烟云,曹操而成”,自题为“云山墨戏”。
“点滴烟云,草草而成”,以落茄点(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法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山水的新局面。
代表作:《潇湘奇观图》青绿山水A.北宋年宫廷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山水画,体现了北宋青绿山水的巅峰。
B.长达三丈(近12米),以鲜明浓艳的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画出山河锦绣,布局严谨有序,用笔工细不拘板,铺以水墨渲染,在唐人青绿画法的基础上(仅用勾填)调合了北宋中期以来山水画在空间感塑造方面的成就,以此浩瀚景致、富丽夸张的色彩粉饰徽宗治下的山河千里。
艺术成就:1以全景青绿山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
2内容丰富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优点3.表现形式方面运用青绿的勾勒法,严谨精微,一丝不苟。
4.树干和远山的表现又沿用没骨法或带有写意笔趣,山坡有皴法和点染。
设色厚重,色彩运用十分成功,为宋代宫廷画精细美丽青绿山水的代表。
《千里江山图卷》赵伯驹:青绿山水画更趋秀雅,绘画融入文人的审美情趣。
《江山秋色图》南宋四家山水画共同特点:1.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反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
2.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
李唐严谨质朴,气象雄伟,造型及笔墨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新画新风。
《万壑松风图》A.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在北宋宣和六年所作,代表了他的山水画前期面貌。
B.采用中景,图画山峦间白云吞吐,山顶林木丛生,山脚松林密郁,谷间泉水奔流。
C.宗法范宽有发展,用小斧劈皴法表现山石质感。
刘松年1.山水电压,擅画西湖风景,贵族庭院及文人雅士的生活2.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3.《四景山水图》景色布置洗练而有情致,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马远1.以雄健的大斧皴画山石峰峦,以拖枝的多姿形态画梅树2.尤善于在章法上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3.这种“边角之景”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踏歌图》A.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的传世名作。
B.图画峭拔山峰下田垄间四老农、两个幼童手舞足蹈,山路上春柳摇曳,溪流淙淙,梅花疏放,突出“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的主题。
C.构图洗练,打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大胆裁剪。
继承李唐笔法,大斧劈侧峰直皴山石,下笔爽利果断,方硬峭拔。
画树简括,多做拖枝之势。
夏圭1.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溪山清远图》2.画山:劈染兼用,水墨交融,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水墨特色“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夏圭山水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a是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B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小景山水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
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崇惠僧人北宋前期“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苏轼曾题诗赞美其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沙汀烟树图》赵令穰北宋后期善画“陂湖林樾,烟云凫雁之趣”清丽自然,令人起江湖之思《湖庄清夏图》人物画宋代道释人物画武宗元A.描绘道教题材B.给人以“天衣飞扬,慢壁飞动”C.宏幅巨作,技艺精湛李公麟和梁楷在人物技法上的艺术形式上有何创新?各自有何代表作?李公麟——白描人物画1.在创作中,李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他在绘画上最大的贡献是在人物故事画注入了文人的意趣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和内容的表现有深刻的见解。
2.画形式上他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语言,以浓淡、刚柔、粗细、虚实、轻重的线型作为造型媒介,以达到明洁、轻快、朴实、精美的格调。
3.他用线既而放,故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
4.作品有:《五马图》A.北宋中期李公麟的传世名作B.图画遍地献给皇帝的五匹骏马以及牵马的系官或圉人。
骏马皆作静止或缓步行进之状C.以纸本作画,除局部有烘染,其余都为单线白描,行笔细劲而富变化梁楷减笔人物画:1.既能作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有擅绘洗练放逸的水墨减笔画2.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3.传世作品:《六祖图》、《布袋和尚》、《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A.南宋梁楷代表作B.以水墨大笔涂抹出仙人步履蹒跚的癫狂醉态,又以寥寥数笔勾画面部醉态,颇富幽默感意义:1.梁楷的水墨人物画在宋初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减笔画法,用笔刚劲老辣而方挺简括而又气势飞动,塑造人物草草数比,而又神韵十足《太白行吟图》2.此外,他还有一种泼墨大写意画法,放弃了历来以线绘形的方式,用饱含水墨的阔笔侧峰渲刷。
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分出浓淡,含蓄地显示出衣纹的浓淡。
宋代风俗画盛行的原因: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宋代美术中的一个新现象。
《清明上河图》A.传为北宋张择端所作,作者曾供职于宋徽宗的翰林图画院B.绢本,墨笔淡着色,以5米多的横卷,全景式构图,严谨细腻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
首段描写郊原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
中段描写虹桥之景,大船两艘穿过虹桥。
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
末端画城内街景,歌楼酒肆,作坊医家,街头繁华。
C.采用散点透视,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D.充分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和旺盛的创作精力,这幅作品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E.它在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及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苏汉臣,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采薇图》A.“南宋四家”的代表画家李唐的历史故事题材绘画借古喻今B.取材殷商亡国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入首阳山采薇,坚决不肯与周朝合作的故事。
画中伯夷、叔齐须发蓬松,表情刚毅。
C.用富于提按变化的线条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激越,水墨绘出的山林老树对人物性格和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效果。
花鸟画《山鹧棘雀图》A.黄居寀北宋前期B.承袭黄家富贵风宫廷花鸟画标准C.宁静平和细致艳丽《双喜图》A.北宋仁宗、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崔白的传世名作B.图画萧瑟秋风中的山鹊和野兔,被劲风吹动的枯枝败叶,受惊扰而躁动的山鹊,由此引起野兔仰首回望C.刻画得精细入微,鸟兽笔致工细,而山坡树干则用阔笔画法,显示出融会水墨山水的成就,在写实中具有野逸的情趣。
“体制清澹”赵佶A.善画花鸟,重写实,主张构思不落陈套B.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C.在诗书书画方面有较好修养。
行笔坚挺劲美“瘦金书”D.细腻柔丽的典型宫廷画《瑞鹤图》但富贵气息浓厚的某些作品中带有萎靡柔美的气息李迪《鸡雏待饲图》墨竹墨梅1.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形成独特体系2.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竹,以表现高洁品格,审美趣味与精工的与院体和职业画家不同文同墨竹对后世影响巨大画风严谨潇洒自然开“湖州竹派”《墨竹》扬无咎墨梅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墨梅图》赵孟坚梅兰竹石“清而不凡,雅而秀雅”《岁寒三友图》郑思肖墨兰作墨兰疏花简叶而不画土,表示“故国之思”,寄托高雅之情写意花鸟法常A.宋末擅画水墨写意花鸟“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B.用笔恣肆而形神兼备在宋代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及清雅的士大夫梅竹外别具一格C.是新兴起的画风“枯淡山野,诚非雅玩”“粗恶无古法”D.到明清之际却为不少画家继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元元代画坛兴盛原因社会生活变化艺术自身演变的发展规律总特点1.元蒙政权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汉族文人的心理上的强烈变化,保持气节、不仕元蒙而隐居山林,将情感寄予绘画托于笔墨,遣兴逸情2.入世文人也应不得重用而以诗书文画聊度岁月,故元代文人画整体呈现“尚意”3.画风背离了宋代的院体式艺术标准,强调以书入画,追求笔墨趣味和诗书画印的全面结合,在文人山水花鸟画的作用下,卷轴画页让位于宗教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