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4-15T14:15:03.6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郭防

[导读] 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较对照组(60.53%),明显高于后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病,重者会出现程度差异性呼吸功能障碍,若未能及时施治,可危及生命,即便幸存,一般也会遗留言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1]。有报道指出[2],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治疗中,若能早期气管切开,可大幅降低窒息风险,提升疗效,并能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以分组对照的方式,比较行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1~90岁;发病时间<24h。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16例,年龄区间24~88岁,平均(46.78±6.87)岁;病程区间1~14d,平均(4.4±0.6)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17例,年龄区间23~87岁,平均(46.76±6.85)岁;病程区间1~13d,平均(4.3±0.5)h。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颅脑外伤脑出血治疗,针对由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于急性期阶段,开展神经外科对症处理治疗;针对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则口服与注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地西泮、奋乃静等,必要时,可采取心理辅助治疗。

1.2.2观察组

运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PVC材质带气囊)实施手术操作,取仰卧位,将以软枕垫于肩下,头居中并向后仰,依据患者病情实况,确定选全麻或局部麻醉,沿着颈前正中甲状软骨的下缘位置,向下直至胸骨上窝,作一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沿着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分离出来,后将胸骨甲状肌予以分离,最后分离所暴露的气管。当明确气管后,于第2~4气管环位置处,用刀片从上往下将2个气管环挑开,将事先准备好的气管套管置入,并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手术出血与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已消失或改善,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即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即显效;若体征、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生活难自理,即有效,若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神经功能未改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处理各项数据,(±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伴随临床对危重患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危重患者需进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而针对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已经为临床常用术式。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针对部分存在严重损伤患者,由于其多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且长时间处于非自主咳痰、咳嗽状态,因而肺部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情况。(2)病程后期阶段,患者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加重,出现神智障碍,且伴有频繁的呕吐症状,当呕吐物进至肺内,便会诱发感染或窒息。(3)损伤累及脑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如呼吸暂停、鼾式呼吸等,若不采取切开气管来辅助治疗,极易出现窒息死亡情况。(4)患者自身状况不佳,年龄大或肥胖等,易出现呼吸道阻塞,进而引发严重的地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一概述 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经过新建立的与外界再通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主要应用于抢救喉阻塞患者,是耳鼻喉科住院医师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和临床技能。 二适应证 1.喉阻塞 任何原因引起的三~四度喉阻塞,尤其是病因不能很快解除时。 2.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昏迷,颅脑病变,神经麻痹,严重的脑、胸、腹部外伤及呼吸道烧伤等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为了吸出痰液,亦可行气管切开。 3.预防性气管切开 对于某些口腔、鼻咽、颌面、咽、喉部大手术,为了进行全麻,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可以先期施行气管切开。烧伤、张口受限、口腔及咽喉肿瘤阻塞导致经口插管困难者,为实施全麻手术也需气管切开。 4.长时间辅助呼吸。 5. 其他:外伤或异物等。对于极少数复杂气管或支气管异物手术,由于异物特殊经内镜下取出困难,无法越过声门者,可考虑经气管切开途径取出异物。复杂头颈部外伤,对于损伤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应严密观察,仔细检查,作好气管切开手术的一切准备。

三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当有以下情况时,气管切开需慎重。 1、全身状况极差者。 2、呼吸道暂时性阻塞,梗阻因素可及时解除或保守治疗显著有效时。 3、有明显出血倾向时。 四术前谈话要点 1、向患者/亲属告知患者目前病情、气管切开术的必要性。 2、告知潜在风险及对策。 3、因患者病情可能出现的特殊并发症。 4、手术医师、主管医师及患者/亲属分别签字,需注明时间。五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若为择期手术,需颈部备皮,术前4-6小时禁食,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若为急症手术则无需特殊准备。 2、术者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全身状况,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呼吸困难程度及手术适应症行充分评估。对既往有头颈部手术病史者,应结合CT等影像资料,了解是否存在因既往手术或肿瘤等因素造成的气管受压、变形或移位等特殊状况。 3、用品准备

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0-27T14:32:54.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颜永强 [导读]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都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情况不一的认知障碍及运动能力缺损。 (温江区人民医院外四科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8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实行气管切开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手术作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尽快帮助患 者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正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神经功能;并发症率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128-02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都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情况不一的认知障碍及运动能力缺损,患者病发后,如果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易造成死亡[1]。临床治疗中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大大降低患者窒息的医疗风险,还能明显改善预后情况。本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切开气管的治疗,效果确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8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20例,女性人数20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75.21±13.78)岁,发病时间1h~17h,平均发病时间(5.58±1.47)h。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人数22例,女性人数18例,年龄26~88岁,平均年龄(75.01±12.08)岁,发病时间1h~16.5h,平均发病时间(5.38±1.27)h。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段来治疗,比如颅脑创伤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症,要给与患者镇定剂,在后期可采用必要的心理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气管切开的方法,本次使用的手术器材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患者在手术前取仰卧手术体位,全身麻醉,医生在患者甲状软骨下缘开刀,切开线成直线,末端选在胸骨上窝,按照患者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分开,气管显露,在气管2~4环位置上,用手术刀拨开,刀片方向是由下到上,放入气管套管,将其固定。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观察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两组患者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选用气管切开手术方式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详细内容见表1。 3.讨论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作用患者脑部造成损伤,很多患者脑部受到重创后出现头晕、头痛、视觉模糊等病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在紧急搬运患者身体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阻碍患者顺畅呼吸,从而引发患者脑部缺氧病症,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2]。采用切开气管方式来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医生在手术操作中能清理患者呼吸道、肺部异物,帮助患者顺利护理,增加患者脑部供血,延续患者生命。因手术过程中可对肺部进行仔细清理,可减少患者肺部感染,增强患者肺泡活动能力,促进气体交换,减少并发症的产生[3]。因脑出血患者颅内压较高,使用气管切开术,增加患者脑部供氧质量,改善脑部缺氧实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是反应有机体日常活动能力的一项标准,因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患者,医疗器械及人为操作均对患者身体组织产生不可预估的伤害,所以在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鉴定称为必然选择,以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气管切开术为例,术后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治疗前相比,分数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气管切开术对患者身体功能影响较

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

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 颅脑损伤特点是病情危重 ,复杂多变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入院病人多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昏迷病人常发生呕吐、误吸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明显增多,治疗上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而且昏迷病人咳嗽反射及排痰功能减退或消失 ,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术前准备] 1.征得家属同意,说明手术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2.用物准备:物品主要包括一次性经皮气管切开术包一套皮肤消毒用物无 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治疗巾吸痰装置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喉镜一套手术照明灯简易呼吸器等。 药品主要包括吗啡、力月西用于镇痛镇静,2%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其他还应准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3.选择适合患者气管粗细的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和套管芯。患者准备 术前应给予患者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4.充分吸净病人口腔、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保持病人气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氧 气吸入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5.意识清醒者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手术麻醉方式及配合要求,鼓励病人配 合好手术。 6.医护准备在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整个手术过程充分了解,对各个环节自己 应完成的工作做好准备。术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沟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7.环境准备术前最好进行空气消毒,房间相对湿度50%~70%,温度维持在 22℃~24℃,减少不必要人员的走动。 术中配合 1.首先协助医生摆好体位,将平卧位患者肩下垫入枕头,使其头部后仰,充分 显露颈前区,穿刺应选在第三、四气管环间进行,尽可能避免位置偏高损伤甲状腺峡部。 2.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药物或肌松药物。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氧 饱和度及皮肤黏膜的改变。 3.当扩张钳扩大气管切口后,痰液、血液自切口涌出,应及时吸尽痰液和血液。 4.放入气切导管后应迅速充足气囊,防止切口处积血以及因声门关闭不全所导 致的上呼吸道痰液流入气管中,并及时吸出气道中痰血混合液,以防止痰痂形成。 5.气切管固定应松紧适宜(带下可容一指为宜),过紧影响颈静脉回流,过松导 致气管脱落。 6.当确认气管套管在气管内,应尽快给予气管套管内吸氧或机械通气。

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45 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45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6T11:38:03.7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7期供稿《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8期供稿作者:李军李祖波丁震 [导读] 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多发生于基底节出血等形态比较规则的脑出血患者中.(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 250400) 【摘要】目的:对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迟发性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治疗后,39例患者基本痊愈,4例好转,2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56%。结论: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多发生于基底节出血等形态比较规则的脑出血患者中,一旦患者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应延长脱水剂使用时间,可取的确切疗效。 【关键词】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32-01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5%左右[1]。研究指出[2],脑水肿引发脑疝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脑水肿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的1~3天内,出血后的3~7天到达高峰,2周之后逐渐消退。迟发性脑水肿指的是脑水肿持续2周之后没有消失,而且加重[3]。临床上目前对于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了进一步对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为39~64岁,平均年龄为(52.7±3.6)岁;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右侧基底节出血17例,左侧基底节出血19例,右侧丘脑出血4例,左侧丘脑出血5例;出血15~20mL者12例,21~48mL者20例,41~60mL者1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止血、降压治疗,按照出血量、出血部位以甘露醇(20%)治疗,静脉滴注,一次150mL,每6~8小时一次。部分患者同时以地塞米松、甘油果糖、速尿等辅助脱水,并加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来改善微循环。 2 结果 本研究中,45例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曾好转,在6~12天左右,病情加重。25例患者在脱水剂药量减少时,或停用之后出现呕吐、头痛加重等症状。14例患者在没有减少脱水剂用量的情况下意识障碍加深。6例患者肢体偏瘫变重。45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所有患者的血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周围存在大片的低密度水肿带,水肿范围明显扩大。4例患者存在指样征。中度水肿29例,重度水肿16例。所有患者增加脱水剂的剂量,并延长脱水剂的治疗时间。在多种脱水剂联合使用后,39例患者基本痊愈,4例好转,2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56%。 3 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水肿一般发生在出血后的3~6小时,在3~5天后到达高峰期,然后逐渐吸收,2周后始终完全消失[4]。迟发性脑水肿指的是发病2周之后,经CT检查未发现新病灶或病灶扩大,但是原病灶周围的水肿范围增大[5]。 迟发性脑水肿的诊断标准[6]:CT扫描:同发病7天内相比,血肿周围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灶,低密度,同侧脑室受压与中线移位明显,严重者对侧基底节与脑干水肿。迟发性脑水肿病情程度可分为:水肿范围≤血肿范围,中线结构出现移位;中度脑水肿:患侧侧室受压消失,中线结构显著移位;重度脑水肿:在轻度与中度水肿的基础上,伴发对侧脑干及大脑半球水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经过脱水治疗后,患者的意识呈明显波动性,清醒之后又出现昏迷、昏睡及嗜睡状态,并伴有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症状,严重会出现脑疝。 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为:血浆蛋白聚集,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升高,凝血酶作用、红细胞溶解及血红蛋白毒性引起。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一般同血压控制不理想、缺血再灌注受损及血肿内的毒性物质释放等因素相关。早期脑水肿多因凝血酶及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而后期脑水肿是由血脑屏障受损导致。 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出血部位、出血量、脱水剂的大量使用及高血压的病程的等。本研究结果表明,45例患者的水肿部位多位于丘脑及基底节部位,水肿范围同血肿体积之间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研究指出[7],血肿周围形成薄壁包膜容易引发迟发性脑水肿,患者脑出血后的血肿溶解,在稀释之后渗透压降低,血肿腔同周围的脑组织之间会出现压力梯度,导致血肿内的水分进入到周围组织,从而加重患者病情。除此之外,甘露醇大剂量使用也会增加脑水肿的发生率,因为脑出血后,患者的脑组织屏障受损,导致甘露醇无法经脑组织代谢,在脑组织内不断蓄积,导致渗透压升高,在超过血管内的渗透压后,水分渗入脑组织导致水肿。 迟发性脑水肿治疗方法:对无意识障碍患者可在脱水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速尿、甘油果糖等脱水剂治疗,脱水剂尽量不单一使用,并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消炎、康渗出治疗。 总而言之,对脑出血患者经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应复查脑CT,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脑水肿。对迟发性脑水肿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病部位,合理选择脱水剂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丁荣椿.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3 8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3,48(5):421-422 [2] 宛丰,黄梅,吕衍文,等. MMP-9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 21( 2) :110-112 [3] 于海娜,李艳华,刘刚.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相关因素分析与治疗体会[J].临床荟萃,2012, 27( 17) :1486-1487 [4] 张秀玲,宋玉琼,彭清臻. 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 21( 4) :76-77 [5] 张爱玲,臧文举,臧卫平,等.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102-103 [6] 张永成,陈岚.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分析[J].当代医学,2014, 20( 29) :39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4-15T14:15:03.6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郭防 [导读] 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较对照组(60.53%),明显高于后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病,重者会出现程度差异性呼吸功能障碍,若未能及时施治,可危及生命,即便幸存,一般也会遗留言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1]。有报道指出[2],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治疗中,若能早期气管切开,可大幅降低窒息风险,提升疗效,并能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以分组对照的方式,比较行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1~90岁;发病时间<24h。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16例,年龄区间24~88岁,平均(46.78±6.87)岁;病程区间1~14d,平均(4.4±0.6)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17例,年龄区间23~87岁,平均(46.76±6.85)岁;病程区间1~13d,平均(4.3±0.5)h。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颅脑外伤脑出血治疗,针对由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于急性期阶段,开展神经外科对症处理治疗;针对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则口服与注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地西泮、奋乃静等,必要时,可采取心理辅助治疗。 1.2.2观察组 运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PVC材质带气囊)实施手术操作,取仰卧位,将以软枕垫于肩下,头居中并向后仰,依据患者病情实况,确定选全麻或局部麻醉,沿着颈前正中甲状软骨的下缘位置,向下直至胸骨上窝,作一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沿着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分离出来,后将胸骨甲状肌予以分离,最后分离所暴露的气管。当明确气管后,于第2~4气管环位置处,用刀片从上往下将2个气管环挑开,将事先准备好的气管套管置入,并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手术出血与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已消失或改善,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即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即显效;若体征、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生活难自理,即有效,若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神经功能未改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处理各项数据,(±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伴随临床对危重患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危重患者需进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而针对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已经为临床常用术式。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针对部分存在严重损伤患者,由于其多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且长时间处于非自主咳痰、咳嗽状态,因而肺部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情况。(2)病程后期阶段,患者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加重,出现神智障碍,且伴有频繁的呕吐症状,当呕吐物进至肺内,便会诱发感染或窒息。(3)损伤累及脑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如呼吸暂停、鼾式呼吸等,若不采取切开气管来辅助治疗,极易出现窒息死亡情况。(4)患者自身状况不佳,年龄大或肥胖等,易出现呼吸道阻塞,进而引发严重的地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 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21T11:41:35.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风先 [导读] 经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和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激素降颅内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恶化。刘风先(河北省枣强县人民医院 053100)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198-02 【摘要】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或颅骨穿孔引流术者69例,保守治疗27例;显效69例,有效22例,呈植物人状态3例,死亡2例。结论颅脑外伤性脑出血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只有早期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死亡率。【关键词】颅脑外伤脑出血疗效 脑外伤最重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因为头部的活动度大及病情变化迅速,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有可能死亡或处于植物生存的状态[1]。 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患者96例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5~79岁;交通事故伤74例,坠落伤13例,重击伤9例;入院时神志清醒者41例,嗜睡者31例,昏迷者24例;急诊CT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29例,硬膜下血肿26例,脑内血肿19例,脑挫裂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合并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出血5例,合并脑疝者11例,伴有颅骨骨折者32例,估计出血量30ml以下者27例,30ml以上者69例。 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的患者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降颅压,控制躁动及癫痫,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手术方式:术前经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的患者,可以直接开颅清除血肿,对于硬脑膜外血肿,骨瓣要大于血肿范围;对于脑内血肿并脑挫裂伤、脑水肿的患者,清除血肿后并去骨瓣减压;对于重度的脑挫裂伤并脑水肿的患者,大骨瓣开颅术以清除出血及坏死脑组织后并去骨瓣减压;对于硬膜下血肿首选颅骨穿孔引流术。 3 治疗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观察:保守治疗的27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6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或颅骨穿孔引流术的69例患者中,显效48例,有效16例,呈植物人状态3例,死亡2例。 临床疗效观察: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是显著缓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良好;有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不完全消失;无效: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没有明显的改善,或是逐渐加重[2]。 4 讨论 4.1 脑损伤的分级:为了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预后,鉴定伤情。(1)I级:轻型,脑震荡,昏迷时间少于20分钟,轻微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无异常;(2)Ⅱ级,中型,轻度的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小,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时间少于6小时,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改变;(3)Ⅲ级,重型,多发颅骨骨折,广泛的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再度昏迷,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明显,生命体征改变明显。 4.2 颅脑外伤性脑出血的手术指征:(1)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性加重。(2)患者的颅内压超过2.7kpa,或者逐渐的升高。(3)患者出现了局限性脑损害的体征。(3)经CT检查发现血肿较大,中线结构明显移位。(4)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病情恶化。(5)如果是颞叶血肿或硬外血肿时手术指征要放宽。 4.3 脑挫裂伤时紧急手术的指征:(1)患者的意识状态逐渐的加重或者出现了脑疝的临床表现。(2)经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和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激素降颅内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恶化。 4.4 临床疗效观察:(1)意识变化:是反映脑损伤患者病情轻重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一般意识状态在临床上分为清楚、嗜睡、朦胧、半昏迷、昏迷,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睁眼反应、肢体活动、与患者对话、呼唤、进行疼痛刺激、有无大小便失禁等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如果患者的意识由清楚转为朦胧或嗜睡,嗜睡易唤醒转为呼之不应,躁动不安转为昏迷或安静转为躁动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均提示患者的病情有恶化趋势,相反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好转趋势。患者伤后昏迷出现的时间越早,程度越深,时间越长,表明颅脑外伤脑出血的情况越严重。(2)瞳孔改变:是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体征,通过瞳孔的变化及对光反射情况能及时发现是否出现脑疝,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是比较客观的指标。瞳孔改变分为形状改变和对光反射,瞳孔形状改变有瞳孔散大、缩小、大小多变、不规则等,瞳孔对光反射的改变有对光反射迟钝、对光反射消失。(3)生命体征:是反映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尿糖等情况更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总之,颅脑外伤脑出血为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是由于外力作用于颅脑引起的脑组织器质性的损伤,病情具有急、重、复杂多变的特点,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只有认真、细致、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方法治疗脑出血并且预防并发症,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资料 [1]江基饶,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447. [2]王洪杰,朱庆林,杨扬,邵毅,李刚,王建刚.《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J] .山东医药,2005,45(30):26-27.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方法回顾分析 2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已经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和重残占80% 。未发生脑疝20例,死亡、植物生 存和重残占20%。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脑疝前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相 当重要。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在颅脑外伤中较常见,目前临床外伤性脑出 血病例逐渐增多,病情重,病死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脑损害。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20例,其中迟发性血肿 25例占同期颅内血肿7.8%,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0—20岁4例,21—40岁10 例,41—55岁8例,55岁以上3例。受伤部位,枕部12例,额部8例,颞顶部3例,顶枕部2例。首次CT至确诊DTICH时间3小时—10天,其中12小时内10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7天和10天各1例。入院时GCS计分13—15分13例,9—12分8例,3—8分4例。 1.2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昏迷19例,入院时清醒者18例,有意识障碍这7例。治疗中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20例。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者 15例。剧烈头疼呕吐及出现新的神经体征者14例。躁动着1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恶化者3例。 1.3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和CT扫描发现线性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2例,受伤至首次CT时间:1小时以内5例,1—3小时10例,3—6小时5例,6—24小时5例。首次CT检查结果:脑内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14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正常头部CT扫描3例。迟发性血肿部位和性质:枕部10例,额部9例,颞顶部6例。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6例, 硬膜外血肿1例。 2结果 手术治疗20例,出院时痊愈11例,轻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 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为脑疝晚期患者,其余4例,GCS计分13—15分,保守治疗,颅内血肿逐渐吸收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 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 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的发现率上升,DTICH患者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 高达25%—55%[1]。降低迟发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其取决于对本病早期CT特征及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本组25例中 除3例CT扫描正常外,其余22例显示脑挫裂伤或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 前许多学者认为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DTICH发生的重要基础[2]。 我们认为颅脑外伤后短时间内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应警惕有发生DTICH的可能。本组首次CT至DTICH确诊在24小时内就有18例,占18/25。因此我们主张,凡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首次CT后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研究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17T11:47:11.56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贾琳 [导读] 分析临床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的效果。 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人民医院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6月接收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中抽选,随后将100例患者分成不同疗法处理组,即:对照组行基础疗法,研究组行早期气管切开疗法,预后对结果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预后疾病缓解率90.0%高于对照组72.0%,并发症发生率60%少于对照纽24.0%,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作用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限,提高整体效果,值得学习。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临床效果 颅脑外伤、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病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1],常诱发以肺部感染为主的临床并发症,加重疾病病情,危害生命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临床针对此类疾病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可短时间内恢复患者呼吸功能,意义重大[2]。为了更好的评定此疗法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研究对象: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研究对象从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6月接收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中抽选,随后将100例患者分成不同疗法处理组,研究组50例中,女性、男性分别23例、27例,年龄段22-72岁,平均(46.5± 2.5)岁;疾病史1-11小时,平均(5.1±0.1)小时;对照组50例中,女性、男性分别24例、26例,年龄段23-75岁,平均(46.6±2.6)岁;疾病史1-12小时,平均(5.2±0.2)小时。两组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段等资料无临床差异,可进行评定(P>0.05)。 1.2疾病诊断①纳入标准:患者均经CT、脑电图等检查确诊,疾病病发时间均在24小时之内;②排除标准:临床治疗前期将恶性肿瘤、脏器功能异常、手术禁忌等患者排出本实验。 1.3方法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术,操作:术前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于肩部下方铺垫软枕,头部稍微后仰,根据其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一般为全身性麻醉后局部浸润麻醉,随后于患者颈部正中心行手术切口,依次切开其皮肤、皮下组织,经由中心线分离胸骨、舌骨肌,促使气管暴露在外。待确定该部位为气管后,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挑开气管环,将导管植入、固定。若术中患者出现意识恢复、反复咳嗽、呼吸稳定等现象后可行拔管处理。临床术后可不缝合手术切口,借助凡士林覆盖,以方便日后换药。研究组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发病24小时以内),并取其痰液进行培养,选用合适抗生素药物处理;对照组患者则于发病24小时以后行气管切开术。 1.4评定项目临床预后评定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情况。手术效果:预后疾病症状消退,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表明疾病治愈;预后疾病症状减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短时间内可自行生活表明疾病缓解;预后疾病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均处于治疗前状态,或病情恶化表明疾病治疗无效。 1.5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21.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手术效果评定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由手术疗法处理后疾病缓解率存在临床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研究报告显示,颅脑外伤、脑出血疾病病发后临床病死牢高达48.0%左右,大多数由颅脑外伤所诱发的脑出血疾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此过程改变其体位,将导致其呕吐,而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后,又会引发肺感染、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危害生命安全[3]。一般而言,若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则会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总量,促使其脑水肿程度减轻,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便于气管切开术的进行。然而患者病发24小时以后,脑水肿病症将处于高峰期,缺氧、缺血严重,意识障碍深化,给气管切开术的执行带来困难,易诱发临床并发症[4]。 目前,气管切开术治疗是当前医学治疗中认为有效保证呼吸通畅的抢救方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可将患者可将患者呼吸道死腔有效减少,将肺通气量有效增加,方便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死腔,把肺部有效通气量增加,将患者气管内的误吸物、分泌物全面清除,使呼吸机和药物及时介入,从而将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效减少甚至消除,将颅脑内氧饱和度有效提高,减少因继发性脑损伤以及脑组织导致的损伤,从而达到将颅内压降低的目标。并且该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除术治疗可将患者肺部与气管连接处并发症状的发生机率有效降低。本次研究通过对早期气管切开术的应用发现,其临床优势为:①可经由呼吸道直接给药,缩短药物见效时间,提高整体效果;?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20%~30%,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一)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 1. 早期血肿扩大 传统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其血肿的形成是一短促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脑出血病人在病后有血肿的扩大,因此,目前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的危险。早期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病后24h内,而绝大多数在6h内,极少数发生在2~14d。血肿扩大多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早期血肿扩大常发生于以下情况:①年龄较轻;②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收缩压在200~250mmHg时,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7%;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病前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④血肿部位靠近中线(如丘脑、壳核、脑干),这是因脑室压力低于周围脑实质压力,血肿容易向脑室扩展;⑤急性过度脱水,造成脑组织的移位、牵拉;⑥不规则或分隔型血肿。 脑出血血肿的形成和扩大不仅造成脑组织的急性膨胀,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压迫,脑组织移位,而且继发脑水肿、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代谢功能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甚至因脑疝而死亡。 2. 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大约有1/3的脑出血患者在病后一段时间内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既使早期手术清除血肿,也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表明脑出血除了引起急性神经组织损害外,可能在血肿周边存在有继发性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rCBF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一般来讲,血肿越大,rCBF下降越明显,尤其是额区和运动区。不同部位的出血,rCBF下降程度和范围不同,丘脑出血rCBF下降程度比壳核出血更明显,基底节出血除血肿区rCBF下降外,常引起双侧半球rCBF下降,且持续时间长,这表明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rCBF下降越明显。rCBF下降常在发病1h后开始,其后有数次波动,但下降高峰期在15d以后,1月左右达到最低点,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 脑出血后周边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的原因:①血肿占位压迫周边脑组织,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加重;③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血区由于白细胞的浸润,血浆中水分子和离子移出血管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流阻塞;④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造成血管自动凋节功能障碍,加重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目前认为脑出血后rCBF下降对血肿周边组织水肿的形成、组织功能的维持、临床症状的演变及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但缺血不等于梗死,梗死的出现主要还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脑出后继发缺血性损害,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脑出血后rCBF下降的程度、分布的范围、持续的时间、演变的结果以及与其他病理

颅脑损伤试题答案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三基三严试题 姓名工号成绩 1、诊断颅底骨折通常依据是 A.头颅X线摄片 B.受伤机制 C.剧烈头痛伴呕吐 D.临床体征 E.意识障碍 【正确答案】:D 2、关于颅骨骨折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骨折线跨过硬脑膜中动脉沟时须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B.运动区部位的凹陷性骨折禁忌手术复位 C.颅底骨折有脑脊液耳、鼻漏时禁患堵塞耳、鼻道 D.颅底骨折属内开放性颅脑损伤 E.颅盖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摄片 【正确答案】:B 3、关于头皮裂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伤口有脑组织外溢,须立即缝合头皮,变开放为闭合损伤 B.处理时着重检查有无颅骨和脑损伤 C.尽早清创缝合 D.清创时限放宽至24小时 E.即使伤口不大,出血也较多 【正确答案】:A 4、哪一种不是小脑幕裂孔疝常见的症状 A.意识障碍 B.一侧面神经麻痹 C.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D.剧烈头痛、呕吐 E.血压增高【正确答案】:B 6、抢救幕上脑疝时应首选(成人) A.气管切开 B.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 C.尽快行疝侧去骨瓣减压 D.快速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E.以上全不是 【正确答案】:B 7、小脑幕裂孔疝与枕骨大孔疝根本区别是 A.剧烈头痛 B.频繁呕吐 C.意识障碍发生较早 D.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E.血压、脉搏、呼吸改变 【正确答案】:C 8、有一名30岁车祸头部受伤病人,深昏迷,刺激有去脑强直发作,CT未见脑内血肿及脑挫伤,环池未受压,诊断应是 A.脑震荡 B.脑挫伤 C.轴索损伤 D.脑干损伤 E.颅底骨折 【正确答案】:D 9、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额颞顶新月状高密度影像,其诊断是 A.急性硬膜外血肿 B.急性硬膜下血肿 C.慢性硬膜下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B 10、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颞叶梭形高密度影象,脑室中线受压移位,其诊断是 A.脑挫伤 B.硬膜下血肿 C.硬膜外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C 11、有一病人。确诊为脑挫裂伤,哪项不是诊断脑挫伤依据 A.脑脊液含红细胞 B.意识障碍超过30分钟 C.可表现局灶脑损伤体征 D.脑脊液鼻漏 E.CT有额部点状高密度灶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发表时间:2019-09-10T14:50:47.5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陈波[导读]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 (四川省万源市中心医院636350)1何为颅脑外伤?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这种病症对于人体来说是有极大伤害的,不仅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在医生治疗的过程中颅脑外伤还非常容易引发继发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说,继发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一旦患上这种病症,便非常容易死亡,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根据有关的临床试验证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2%-5%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继发性脑梗死对于患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 2何为继发性脑梗死? 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比较特殊,因为继发性脑梗死出现的时机与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例如:脑梗死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患者身体情况、合并症等因素。所以患者一旦出现继发性脑梗死就需要立即就医。因为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来势汹汹,严重时候可以让患者迅速昏迷,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但是如果是轻微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患者身体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从临床反应中来看,大多数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肢体残疾、肢体麻木、嘴歪、头晕等,这些症状虽然不会让患者立即死亡,但是会给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造成生活中的不便。从医学证明中来看:脑梗死与脑出血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脑出血表现为血管破裂,但脑梗死多在睡眠中形成的。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自身患上了继发性脑梗死病症,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就医。 3颅脑外伤手术中为何会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 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一旦患者出现了继发性脑梗死就会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而且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与其他并发症不同,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本身也比较复杂,所以笔者就要对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因素进行整理:继发性脑梗死一般出现在颅脑外伤中,也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对于患者来说,头部是非常重要的部位,一旦头部遭受重创,例如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就会影响脑部动脉的运转,最后会产生一种名为附壁血栓的病症。而且很多患者在受伤之后,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才得以救治,在这一段时间中很多患者的伤口都会受到严重的感染,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而医源性也是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重要因素,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脱水药物以及止血药物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导致患者不适应这种止血模式,加重患者的病情,在这种状况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针对以上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出现,就需要患者在受伤之后立即展开施救,同时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标准的使用方式对患者进行止血,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方法,从而有效减少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4继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根据以上提及到的一些出现继发性脑梗死情况的原因,我国医学也针对这种病症进行了研究。很多医生在进行救治患者的时候都按照用药的标准进行救治。而且医生想要更好的进行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就需要先了解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更好的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医生会结合临床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所以医生都逐渐意识到导致继发性脑梗死产生的原因就是患者在接受颅外伤手术之后,脑水肿会不断的压迫患者的脑血管,这种压迫是非常严重的,直接会导致患者产生痉挛的现象,直接造成了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而医生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止血,因为一旦在手术之后使用大量的凝血性药物就会直接让继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身体出现失衡的现象,直接造成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