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发表时间:2019-09-10T14:50:47.5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陈波[导读]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

(四川省万源市中心医院636350)1何为颅脑外伤?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这种病症对于人体来说是有极大伤害的,不仅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在医生治疗的过程中颅脑外伤还非常容易引发继发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说,继发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一旦患上这种病症,便非常容易死亡,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根据有关的临床试验证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2%-5%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继发性脑梗死对于患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

2何为继发性脑梗死?

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比较特殊,因为继发性脑梗死出现的时机与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例如:脑梗死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患者身体情况、合并症等因素。所以患者一旦出现继发性脑梗死就需要立即就医。因为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来势汹汹,严重时候可以让患者迅速昏迷,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但是如果是轻微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患者身体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从临床反应中来看,大多数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肢体残疾、肢体麻木、嘴歪、头晕等,这些症状虽然不会让患者立即死亡,但是会给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造成生活中的不便。从医学证明中来看:脑梗死与脑出血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脑出血表现为血管破裂,但脑梗死多在睡眠中形成的。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自身患上了继发性脑梗死病症,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就医。

3颅脑外伤手术中为何会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

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一旦患者出现了继发性脑梗死就会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而且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与其他并发症不同,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本身也比较复杂,所以笔者就要对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因素进行整理:继发性脑梗死一般出现在颅脑外伤中,也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对于患者来说,头部是非常重要的部位,一旦头部遭受重创,例如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就会影响脑部动脉的运转,最后会产生一种名为附壁血栓的病症。而且很多患者在受伤之后,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才得以救治,在这一段时间中很多患者的伤口都会受到严重的感染,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而医源性也是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重要因素,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脱水药物以及止血药物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导致患者不适应这种止血模式,加重患者的病情,在这种状况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针对以上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出现,就需要患者在受伤之后立即展开施救,同时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标准的使用方式对患者进行止血,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方法,从而有效减少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4继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根据以上提及到的一些出现继发性脑梗死情况的原因,我国医学也针对这种病症进行了研究。很多医生在进行救治患者的时候都按照用药的标准进行救治。而且医生想要更好的进行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就需要先了解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更好的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医生会结合临床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所以医生都逐渐意识到导致继发性脑梗死产生的原因就是患者在接受颅外伤手术之后,脑水肿会不断的压迫患者的脑血管,这种压迫是非常严重的,直接会导致患者产生痉挛的现象,直接造成了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而医生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止血,因为一旦在手术之后使用大量的凝血性药物就会直接让继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身体出现失衡的现象,直接造成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1:56.11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1期作者:夏士博张文博[导读] 发病机理难以准确的判断。另外,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并不十分明确。当前,外伤性脑梗塞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探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解决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难题。夏士博张文博通讯作者 第二军医大学 200433 [中图分类号] R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1-325-01 1.外伤性脑梗塞病因 外伤性脑梗塞是由于外力造成的创伤而导致颅脑发生损伤所引发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但其原发性损伤症状的临床表现不显著,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需要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当中准确予以判断。一般来说,局灶占位作用、脑疝、脑血管损伤以及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准确进行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与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发病机理难以准确的判断。另外,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并不十分明确。当前,外伤性脑梗塞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探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解决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难题。 2.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在头部存在外伤,并出现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且患者无脑梗塞病史,说明患者的病症存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以及肢体活动,从中能够反映出相应的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如果患者头部外部损伤较轻,但是体征严重,同样增加了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影像学资料特征,对外伤性脑梗塞进行准确的判断。应用CT和MRI 进行检查。在患者发病后的24h内,从CT影像当中并不能反映出脑组织当中存在的异常。而利用MRI能够在患者发病12h内发现梗塞灶,再通过CT检查,能够确定病灶的部位和范围,并由MRI检查,能够根据其发出的T1W低信号和T2W高信号,判断其中的异常。因此,采取CT 与MRI和CTA配合使用,进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梗塞灶呈现楔形,且边界清晰,非出血性损伤区内的梗塞灶存在独立性的特点,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症状加以区分,以上内容可明确进行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为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外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 首先进行原发伤的治疗,考虑其与脑梗塞的发生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联,需要妥善进行原发伤的处理和治疗。根据患者的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量进行比较,采取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使用止血芳酸、维生素K1能够有效控制颅内出血情况,并采用抗自由基治疗办法,保证以神经营养的供应,以保护脑细胞。使用腺苷、纳洛酮以及酶抑制剂等药物,保持亚低温的条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采用高压氧方法治疗,促进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对于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并配合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当前,外伤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细说颅脑外伤手术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发表时间:2019-09-10T14:50:47.5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陈波[导读]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 (四川省万源市中心医院636350)1何为颅脑外伤? 一般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人体受到外部受到强烈的撞击而造成的一种伤害,这种病症对于人体来说是有极大伤害的,不仅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在医生治疗的过程中颅脑外伤还非常容易引发继发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说,继发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一旦患上这种病症,便非常容易死亡,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根据有关的临床试验证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2%-5%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继发性脑梗死对于患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 2何为继发性脑梗死? 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比较特殊,因为继发性脑梗死出现的时机与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例如:脑梗死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患者身体情况、合并症等因素。所以患者一旦出现继发性脑梗死就需要立即就医。因为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来势汹汹,严重时候可以让患者迅速昏迷,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但是如果是轻微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患者身体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从临床反应中来看,大多数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肢体残疾、肢体麻木、嘴歪、头晕等,这些症状虽然不会让患者立即死亡,但是会给继发性脑梗死患者造成生活中的不便。从医学证明中来看:脑梗死与脑出血这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脑出血表现为血管破裂,但脑梗死多在睡眠中形成的。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自身患上了继发性脑梗死病症,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就医。 3颅脑外伤手术中为何会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 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一旦患者出现了继发性脑梗死就会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而且继发性脑梗死这种病症与其他并发症不同,继发性脑梗死病症本身也比较复杂,所以笔者就要对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因素进行整理:继发性脑梗死一般出现在颅脑外伤中,也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对于患者来说,头部是非常重要的部位,一旦头部遭受重创,例如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就会影响脑部动脉的运转,最后会产生一种名为附壁血栓的病症。而且很多患者在受伤之后,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才得以救治,在这一段时间中很多患者的伤口都会受到严重的感染,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而医源性也是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重要因素,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脱水药物以及止血药物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导致患者不适应这种止血模式,加重患者的病情,在这种状况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性脑梗死。针对以上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出现,就需要患者在受伤之后立即展开施救,同时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标准的使用方式对患者进行止血,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方法,从而有效减少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4继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根据以上提及到的一些出现继发性脑梗死情况的原因,我国医学也针对这种病症进行了研究。很多医生在进行救治患者的时候都按照用药的标准进行救治。而且医生想要更好的进行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就需要先了解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更好的救治继发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医生会结合临床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所以医生都逐渐意识到导致继发性脑梗死产生的原因就是患者在接受颅外伤手术之后,脑水肿会不断的压迫患者的脑血管,这种压迫是非常严重的,直接会导致患者产生痉挛的现象,直接造成了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而医生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止血,因为一旦在手术之后使用大量的凝血性药物就会直接让继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身体出现失衡的现象,直接造成继发性脑梗死病症的发生。

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0-27T14:32:54.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颜永强 [导读]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都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情况不一的认知障碍及运动能力缺损。 (温江区人民医院外四科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8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实行气管切开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手术作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尽快帮助患 者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正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神经功能;并发症率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128-02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都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情况不一的认知障碍及运动能力缺损,患者病发后,如果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易造成死亡[1]。临床治疗中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大大降低患者窒息的医疗风险,还能明显改善预后情况。本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切开气管的治疗,效果确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8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20例,女性人数20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75.21±13.78)岁,发病时间1h~17h,平均发病时间(5.58±1.47)h。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人数22例,女性人数18例,年龄26~88岁,平均年龄(75.01±12.08)岁,发病时间1h~16.5h,平均发病时间(5.38±1.27)h。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段来治疗,比如颅脑创伤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症,要给与患者镇定剂,在后期可采用必要的心理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气管切开的方法,本次使用的手术器材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患者在手术前取仰卧手术体位,全身麻醉,医生在患者甲状软骨下缘开刀,切开线成直线,末端选在胸骨上窝,按照患者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分开,气管显露,在气管2~4环位置上,用手术刀拨开,刀片方向是由下到上,放入气管套管,将其固定。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观察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两组患者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选用气管切开手术方式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详细内容见表1。 3.讨论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作用患者脑部造成损伤,很多患者脑部受到重创后出现头晕、头痛、视觉模糊等病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在紧急搬运患者身体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阻碍患者顺畅呼吸,从而引发患者脑部缺氧病症,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2]。采用切开气管方式来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医生在手术操作中能清理患者呼吸道、肺部异物,帮助患者顺利护理,增加患者脑部供血,延续患者生命。因手术过程中可对肺部进行仔细清理,可减少患者肺部感染,增强患者肺泡活动能力,促进气体交换,减少并发症的产生[3]。因脑出血患者颅内压较高,使用气管切开术,增加患者脑部供氧质量,改善脑部缺氧实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是反应有机体日常活动能力的一项标准,因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患者,医疗器械及人为操作均对患者身体组织产生不可预估的伤害,所以在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鉴定称为必然选择,以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气管切开术为例,术后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治疗前相比,分数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气管切开术对患者身体功能影响较

外伤性脑梗塞26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26例临床分析 自CT扫描应用于颅脑损伤的诊断以来,已发现一部分脑损伤病人早期出现脑梗塞,这类病 例大多伤情严重。本文就我院近8年来遇到的26例外伤后脑梗塞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21例,女5例,年龄9~72岁,其中20岁以下9例。受伤方式:车祸16 例,跌坠伤7例,打击伤3例。梗塞症状出现时间:立即出现3例,1~24h出现6例,1~ 3d出现11例,4d以上出现2例,始终无症状4例。 1.2 临床表现无昏迷者12例,不同程度的持续意识障碍14例。按GCS评分:大于13分2例,9~12分3例,5~8分7例,小于4分2例。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8例,头 痛或呕吐17例,偏瘫12例,单瘫4例,中枢性面瘫4例,偏身感觉障碍2例,失语3例, 癫痫发作2例。 1.3 CT检查全组患者在伤后2小时至1周行CT检查和复查,单纯性梗塞4例,合并脑挫裂 伤9例,合并颅内血肿13例。26例患者共31个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其他梗塞灶 分别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桥脑和小脑,多发梗塞3例。 2 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13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同时去骨瓣减压配合非手术治疗13例。出院 时按GCS标准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6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理 1.有人认为脑外伤后脑血管即发生痉挛,导致缺血改变而出现脑梗塞。也有人 经脑血管造影证实5%~57%外伤患者出现脑动脉痉挛。此外,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管 活性物质增多,血管自身代谢障碍,造成血管炎性损伤,引起血管痉挛。2.外伤时机械性损 伤血管内膜,血管内膜与中层产生撕离、出血,形成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脑梗塞。3.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血浆凝血酶元转变为凝血酶,使血浆内纤 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促进血小板粘着、聚焦而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1]。4.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收缩致供血区缺血,引起脑梗塞[2]。5.儿童脑血管纤细,轻微损伤即可致血管移位、扭 曲拉长、痉挛至闭塞。故外伤后脑梗塞在儿童更常见。本组病例与此相符。6.梗塞灶易发生 在基底节区,因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和前脉络膜动脉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而 迂回,部分与大动脉干呈直角分支,属终末动脉,很少有吻合支,来自颈内动脉的微栓子, 易于在此处发生梗塞[3]。7.外伤后脑缺血和出血能启动催化自由基反应增强,引起脂质过氧 化损害,使细胞通透性改变,细胞内环境紊乱,能量合成障碍,亦可导致微血管内凝血,加 重了原有缺血缺氧,造成细胞广泛死亡和组织溶解至脑梗塞[4]。8.CT检查可得到可靠的诊断 依据。 3.2 治疗与预后本病治疗视病情而定,对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颅压高症 状明显,甚至脑疝形成者,应立即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使用脱水降颅压药,合 理应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对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选择性 应用小剂量抗凝治疗或给予高压氧治疗。有适应症者,亦可选择血管重建术[5]。笔者认为提 高对外伤后脑梗塞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并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4-15T14:15:03.6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郭防 [导读] 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较对照组(60.53%),明显高于后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病,重者会出现程度差异性呼吸功能障碍,若未能及时施治,可危及生命,即便幸存,一般也会遗留言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1]。有报道指出[2],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治疗中,若能早期气管切开,可大幅降低窒息风险,提升疗效,并能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以分组对照的方式,比较行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1~90岁;发病时间<24h。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16例,年龄区间24~88岁,平均(46.78±6.87)岁;病程区间1~14d,平均(4.4±0.6)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17例,年龄区间23~87岁,平均(46.76±6.85)岁;病程区间1~13d,平均(4.3±0.5)h。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颅脑外伤脑出血治疗,针对由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于急性期阶段,开展神经外科对症处理治疗;针对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则口服与注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地西泮、奋乃静等,必要时,可采取心理辅助治疗。 1.2.2观察组 运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PVC材质带气囊)实施手术操作,取仰卧位,将以软枕垫于肩下,头居中并向后仰,依据患者病情实况,确定选全麻或局部麻醉,沿着颈前正中甲状软骨的下缘位置,向下直至胸骨上窝,作一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沿着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分离出来,后将胸骨甲状肌予以分离,最后分离所暴露的气管。当明确气管后,于第2~4气管环位置处,用刀片从上往下将2个气管环挑开,将事先准备好的气管套管置入,并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手术出血与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已消失或改善,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即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即显效;若体征、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生活难自理,即有效,若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神经功能未改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处理各项数据,(±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伴随临床对危重患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危重患者需进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而针对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已经为临床常用术式。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针对部分存在严重损伤患者,由于其多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且长时间处于非自主咳痰、咳嗽状态,因而肺部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情况。(2)病程后期阶段,患者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加重,出现神智障碍,且伴有频繁的呕吐症状,当呕吐物进至肺内,便会诱发感染或窒息。(3)损伤累及脑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如呼吸暂停、鼾式呼吸等,若不采取切开气管来辅助治疗,极易出现窒息死亡情况。(4)患者自身状况不佳,年龄大或肥胖等,易出现呼吸道阻塞,进而引发严重的地

回顾性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2-11-22T13:05:57.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何娟 [导读]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用药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何娟(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620010)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78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A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的治疗方法,即为对照组;B组患者在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的基础上,继续静脉注射依达拉奉针剂,即为观察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A、B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B组患者较A组患者的疗效更好,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用药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92-02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血管内膜损伤致使脑动脉狭窄,随之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动脉狭窄,血管被血栓阻塞,引起管腔狭窄,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情况出现。外伤性脑梗塞是脑梗塞中的一类由头部外伤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常见于颅脑创伤患者,患者脑部受到创伤后,继发血栓形成,脑组织随之缺血、梗阻。我院采用了联合用药的方式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A、B两组患者各39人,年龄在23~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5.47)岁。合并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肿块11例,脑挫裂伤4例,瞳孔放大6例。在性别、年龄、血栓栓塞部位、入院时间等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给予如下治疗方案: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山东罗欣药业,国药准字号H20054672),1d一次,2周为一疗程;B组患者给予如下治疗方案:在注射奥扎格雷钠的基础上,再静脉注射依达拉奉(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91),剂量为 0.3mg/ml,一天2次,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记录数据,显效为痊愈和显著进步两者之和,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比较 B组患者的痊愈人数为29例,较A组患者痊愈人数多,B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为33人,显效率为84.6%,A组显效人数为25人,显效率为64.1%,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比较 [例(%)] 注:与A组相比,*P<0.05。 2.2治疗前后A、B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分情况 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高于B组,故B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前后A、B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分情况 注:与A组相比,#P<0.05。 3.讨论 外伤性脑梗塞在青少年人群中常见,是脑颅外伤导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不及时诊治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患者头部受到外伤后,血管被牵拉导致管壁及内膜损伤,损伤的内膜处很快易形成血栓,同时还引起反射性的血管痉挛,血管壁损伤的内膜处血小板聚集,出现红色血栓、混合血栓,血栓形成到一定程度大小后阻塞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内的血流运输,或是血栓脱落引起脉管栓塞,最后导致脑组织损伤不能及时获得氧和血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3]。造成外伤性脑梗死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1)颅内形成的肿块压迫血管使血管牵拉扭曲,脑组织也会发生移位。(2)内膜损伤导致附壁血栓的形成,栓子脱落后引起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部分脑组织缺血出现梗死灶。(3)内膜损伤后,暴露出胶原纤维,内外源凝血系统均启动,促进血栓的快速形成。脑梗塞的患者易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而且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血压波动极大,这些症状维持时间短,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脑梗塞会发生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致残,病人还会伴有一些其他疾病的复发,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忌钠盐、烟、酒,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乐观的面对生活,控制饮食。脑梗塞在临床上分几类,有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及外伤性脑梗塞等[4]。外伤性小儿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应先让患儿安静下来,再积极的配合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现今,治疗外伤性脑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5T13:08:48.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代瑶、吕晓芳 [导读] 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代瑶、吕晓芳 四川福森特司法鉴定所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受损程度、因果关系。结果: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随着近些年来检查方式的不断进步,外伤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的迟发型神经功能障碍,非常与病理性脑梗塞混淆,经常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引起争议。为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鉴定要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先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其中男性伤者21例,女性伤者8例。年龄6~65岁,平均年龄(39.6±8.6)岁。致伤原因:重物打击2例、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7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伤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4例伤者脑内血肿、8例伤者硬膜外血肿、7例伤者硬膜外血肿、10例伤者脑挫裂伤。有20例伤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伤者首次CT检查时均未见脑梗塞影像学特征。随后进行动态CT检查在受伤后24~30h,有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后31~72h有1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超过4d出现脑梗塞病灶的伤者7例。脑梗塞病灶位置:大脑半球9例,小脑2例,顶叶7例,脑干4例,枕叶4例,额颞叶3例。CT可见病灶为扇形或楔形低密度影,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有21例伤者病灶直径超过20cm。 1.3 法医学检查表现 智力缺损5例、失语3例、偏瘫10例、植物状态4例、视觉障碍2例、运动障碍3例。 2 结果 所有伤者参照《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进行评价。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见表1。 3 讨论 3.1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也尚无明确的说法,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总结[1],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机制:①创伤性血栓:伤者在受伤,头部或颈部受到较大的外界作用力,容易造成颅内血管或颈部血管扭曲、牵拉,造成血管内膜断裂,粗糙的断裂面会产生附壁血栓,进而诱发脑梗塞。②局灶占位作用:由于脑外伤后,颅内高压会压迫脑组织,造成脑灌注量下降,严重时形成脑疝,脑组织受压后造成脑动脉扭曲、牵拉等,产生脑血管狭窄,出现动脉供血区血栓。③脑血管痉挛: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5%~7%的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会发生脑血管痉挛,尤其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更为严重,可能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造成附壁血栓,诱发脑梗塞。有学者认为[2],颅脑受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会激活磷脂酶C,随后激活蛋白激酶C,而蛋白激酶C的异常激活会让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程度,严重时会诱发脑梗塞。国外学者曾经进行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会诱发脑梗塞,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发生脑功能障碍。④脑部微循环障碍:发生颅脑损伤后,临床会使用脱水、利尿剂等药物,同时限制液体的出入量,血液粘滞度增加,此时颅内压增加,脑灌注量明线下降,血液流速缓慢,造成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加速,逐渐形成血栓。血管活性物质失调会造成血管过度收缩和痉挛,脑血管微循环中的灌注量不断减少,严重时可能出现无再关注的现象,此时脑组织缺血程度加重,会形成脑梗塞及。⑤一氧化氮耗竭:颅脑受损后脑组织缺氧,会产生大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 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21T11:41:35.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风先 [导读] 经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和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激素降颅内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恶化。刘风先(河北省枣强县人民医院 053100)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198-02 【摘要】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或颅骨穿孔引流术者69例,保守治疗27例;显效69例,有效22例,呈植物人状态3例,死亡2例。结论颅脑外伤性脑出血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只有早期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死亡率。【关键词】颅脑外伤脑出血疗效 脑外伤最重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因为头部的活动度大及病情变化迅速,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有可能死亡或处于植物生存的状态[1]。 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性脑出血患者96例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5~79岁;交通事故伤74例,坠落伤13例,重击伤9例;入院时神志清醒者41例,嗜睡者31例,昏迷者24例;急诊CT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29例,硬膜下血肿26例,脑内血肿19例,脑挫裂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合并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出血5例,合并脑疝者11例,伴有颅骨骨折者32例,估计出血量30ml以下者27例,30ml以上者69例。 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的患者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降颅压,控制躁动及癫痫,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手术方式:术前经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的患者,可以直接开颅清除血肿,对于硬脑膜外血肿,骨瓣要大于血肿范围;对于脑内血肿并脑挫裂伤、脑水肿的患者,清除血肿后并去骨瓣减压;对于重度的脑挫裂伤并脑水肿的患者,大骨瓣开颅术以清除出血及坏死脑组织后并去骨瓣减压;对于硬膜下血肿首选颅骨穿孔引流术。 3 治疗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观察:保守治疗的27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6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或颅骨穿孔引流术的69例患者中,显效48例,有效16例,呈植物人状态3例,死亡2例。 临床疗效观察: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是显著缓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良好;有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不完全消失;无效: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没有明显的改善,或是逐渐加重[2]。 4 讨论 4.1 脑损伤的分级:为了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预后,鉴定伤情。(1)I级:轻型,脑震荡,昏迷时间少于20分钟,轻微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无异常;(2)Ⅱ级,中型,轻度的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小,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时间少于6小时,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改变;(3)Ⅲ级,重型,多发颅骨骨折,广泛的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再度昏迷,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明显,生命体征改变明显。 4.2 颅脑外伤性脑出血的手术指征:(1)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性加重。(2)患者的颅内压超过2.7kpa,或者逐渐的升高。(3)患者出现了局限性脑损害的体征。(3)经CT检查发现血肿较大,中线结构明显移位。(4)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病情恶化。(5)如果是颞叶血肿或硬外血肿时手术指征要放宽。 4.3 脑挫裂伤时紧急手术的指征:(1)患者的意识状态逐渐的加重或者出现了脑疝的临床表现。(2)经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和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激素降颅内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恶化。 4.4 临床疗效观察:(1)意识变化:是反映脑损伤患者病情轻重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一般意识状态在临床上分为清楚、嗜睡、朦胧、半昏迷、昏迷,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睁眼反应、肢体活动、与患者对话、呼唤、进行疼痛刺激、有无大小便失禁等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如果患者的意识由清楚转为朦胧或嗜睡,嗜睡易唤醒转为呼之不应,躁动不安转为昏迷或安静转为躁动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均提示患者的病情有恶化趋势,相反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好转趋势。患者伤后昏迷出现的时间越早,程度越深,时间越长,表明颅脑外伤脑出血的情况越严重。(2)瞳孔改变:是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体征,通过瞳孔的变化及对光反射情况能及时发现是否出现脑疝,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是比较客观的指标。瞳孔改变分为形状改变和对光反射,瞳孔形状改变有瞳孔散大、缩小、大小多变、不规则等,瞳孔对光反射的改变有对光反射迟钝、对光反射消失。(3)生命体征:是反映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尿糖等情况更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总之,颅脑外伤脑出血为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是由于外力作用于颅脑引起的脑组织器质性的损伤,病情具有急、重、复杂多变的特点,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只有认真、细致、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方法治疗脑出血并且预防并发症,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资料 [1]江基饶,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447. [2]王洪杰,朱庆林,杨扬,邵毅,李刚,王建刚.《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J] .山东医药,2005,45(30):26-27.

外伤性脑梗塞22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2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8T13:35:18.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袁军超宣浩钱黎亮朱成波韩世文翟笃春孙昊[导读]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袁军超宣浩钱黎亮朱成波韩世文翟笃春孙昊 (宣城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宣城 242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095-02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近5 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震荡伤2 例、脑干损伤1 例、脑挫裂伤4 例、颅内血肿11 例、脑疝4 例;开颅手术16例,内科治疗6例。结果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法(G 0S)评分: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应提早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性脑梗塞诊治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指继发于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发病率约0.05~1.6%[2]。好发于儿童及老年人。多继发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大面积脑水肿或脑疝等病变的占位效应压迫相应的血管使脑组织血管供血障碍所致。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所掩盖,如不及时诊治,将加重颅脑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病程及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8~76岁,平均56岁。其致病原因:车祸16例,坠落摔跌4例,殴击及重物砸伤2例。梗塞症状出现时间:伤后首诊CT发现脑梗塞3例,24小时内复查CT发现者5例,第2~3天出现9例,4天以上出现5例。 1.2 临床表现:脑震荡2例、脑干损伤1例、脑挫裂伤4例、颅内血肿11例、脑疝4例;开颅手术16例,内科治疗6例;无明显意识障碍者4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者18例。本组病人按GCS评分>13分4例;9~12分5例;6~8分10例;3~5分3例。梗塞灶位于基底节10例,枕叶4例,颞顶叶4例,额叶2例,小脑1例,脑干1例。 1.3 治疗方法:根据CT扫描及脑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的神志意识情况及CT显示中线及环池四脑室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本组手术治疗16例,多以标准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必要时同时行内减压术。保守治疗6例,保守治疗包括解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钙离子拮抗剂,脱水降低颅内压,氧自由基清除剂,营养神经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多者早期行腰穿放血性脑脊液或者腰大池间断引流;在肺部感染控制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早期行高压氧康复治疗。 1.4 结果:随访19例,随访时间约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法(G0S)评分[3]:良好,成人能工作、学习8例;中残,生活能自理4例;重残,需他人照顾3例;植物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层或去脑强直状态4例;死亡3例。 2 讨论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常常缺乏特异性,往往被外伤所致临床表现所掩盖而误诊[5]。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动态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CT是诊断脑梗塞的传统方法,但在脑缺血区早期6~24h内只有少数病人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本组病例中伤后6h内发现梗塞灶只有3例。因此当首次CT检查为阴性,伤后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时;或受伤程度与神经系统体征不一致,用原发脑损伤不能解释,临床上要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MRI普通扫描和Flair成像扫描,条件允许时可行CTA及MRA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甚至脑疝形成者应积极采用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中要尽量清除挫伤坏死的脑组织及颅内血肿,充分减压,避免脑组织及血管过度受压,改善梗死灶周围的缺血区供血。对于颅内高压、弥漫性脑肿胀、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应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式,标准大骨瓣减压可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外减压效果差时应果断行内减压。如术中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打开侧裂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脑血管痉挛。 单纯性脑梗死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在观察治疗过程中体会如下:(1)正确合理使用脱水剂及止血药,避免医源性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这样能有效地避免TCI的发生。(2)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伤后24~72h使用尼莫地平能防止细胞内钙超载,改善脑血流,持续降低颅内压且停药后无反跳现象发生,不加重颅内出血。(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低血压,提高脑灌注压。主张按正常需要量补充液体和钠盐,避免脑低灌注发生,同时提高血钠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可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可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脑保护剂的使用不能使坏死脑细胞复活,但对梗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有明显改善作用[6]。(5)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临床上主张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可有效预防外伤性脑梗死。酌情定期分次腰穿放血性脑脊液或行腰大池间断引流,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和功能的恢复。(6)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微循环,提高脑灌注,防止脑软化,必要时超早期可行溶栓治疗。(7)高压氧治疗:在肺部感染控制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早期行高压氧康复治疗。(8)其他治疗:抗凝、扩容、解痉、后期功能锻炼等。 总之,外伤性脑梗塞后果严重,预后较差,我们应做到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一旦怀疑脑梗塞,应及时进行CT、MRI、CTA及MRA 等影像学检查。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限制,早期多次CT复查是诊断脑梗塞的有效方法,做到提前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只达石.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0. [2]赵卫忠,朱明霞,周祺等.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0):620.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p脚.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09. [4]林伟峰.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分析.海南医学,2007,18(5):99. [5]杨树旭,王义荣,朱先理,等.头部外伤性脑梗塞[J].浙江创伤杂志,2002.7:11. [6]杨生,李文华等.外伤性脑梗塞27例临床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2):110-1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