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及肾上腺的CT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73 MB
- 文档页数:90
磁共振〔MRI〕肾脏与肾上腺、尿路成像〔MRU〕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 扫描腹部需禁食禁水4~6小时,如行MRU 检查需憋尿。
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
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体位:〔1〕仰卧位,足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与线圈的中心,双手上举,两手臂穿插抱头〔注双手不要穿插为环路〕。
〔2〕观察患者胸前肋下区域呼吸幅度最明显的位置,安置呼吸门控,使其显示的呼吸幅度波形超过上下位置的30%,而后训练患者的呼吸规律与屏气,一般在患者呼气末屏气〔如患者在此时刻屏气不理想,在其他时刻屏气也可,对图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呼吸波与呼吸频率说明:在编辑每次门控采集序列时需更新呼吸频率〔Update Rate,注:呼吸频率会影响TR值与最大扫描层数〕,根据呼吸波中的“RESP〞提示的呼吸频率选择适当的呼吸间隔“Respintervals〞。
当RESP小于等于24时,Resp intervals选择2,当RESP大于24时,Resp intervals选择3,当RESP小于12时,Resp intervals选择2,并适当的增加回波链的长度〔20左右〕,可增加扫描层数。
肾脏扫描技术定位位置:定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冠状位,必要时加扫矢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进展大FOV扫描,层厚8MM,单次采集,如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 针对相应的线圈进展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Asset能加快扫描速度与改善EPI序列图像的比照度。
校准扫描序列与所有BH序列需在同一时相扫描,否那么会带来严重的伪影。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断面:BH AX LAVA MASK,横断面T1加权LAVA序列,屏气较差者可选用自由呼吸的T1WI SE序列。
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定位,一般采用纯的横轴位。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肾上腺为腹膜后器官,虽体积小,具有分泌多种激素功能。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和性质,当临床怀疑肾上腺病变时,CT 扫描是不可少的,不但能定位,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还可作出定性诊断。
一:正常肾上腺的解剖位置:肾脏的前、内上方、膈肌脚两侧的肾周间隙内,右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外侧是肝脏后缘,内侧是膈肌脚,左肾上腺位于胰腺尾部后方,内侧是膈肌脚,外侧是脾脏。
形态:肾上腺可分为内侧肢、外侧肢及体部。
右侧常呈斜线状、倒V 或倒Y 形,左侧多为倒V 或倒Y 形或三角形,均以倒Y 形为多见。
大小:肾上腺上下径4-6cm,长2-4cm,厚0.5-0.7cm。
判断肾上腺增粗的标准最常采用的方法:如厚度大于1cm 或局部增粗容易肯定,弥漫性增生则可以和同层的膈肌脚比较,正常肾上腺比膈肌脚最厚部分细。
二、肾上腺CT 检查应注意1、薄层扫描,2-3mm 重建;2、如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无异常,扫描范围应扩大;3、如怀疑肺癌病例,行胸部CT 检查时,应包括双侧肾上腺;4、高血压患者行肾上腺CT 检查,可与临床医生协商,包括肾动脉CTA。
三、肾上腺占位CT 诊断要点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髓脂瘤腺瘤(原醛)节细胞神经瘤囊肿亚急性慢性血肿2、等密度-实性皮质腺瘤3、混杂密度-囊实性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A、髓脂瘤特点:少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CT 表现为边界清楚,含有脂肪密度肿块, CT值均在-30Hu,条索状阴影呈分隔状,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可见钙化。
B、腺瘤(原醛)特点:(1)肿块小,多为1-2cm;(2)密度低,与细胞含脂较高有关;(3)轻度或无强化;(4)有包膜C、节细胞神经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良性肿瘤,因瘤内含有较多的粘液基质,故CT 值偏低(20-30Hu),瘤体质地软,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内有细点状钙化,病灶内供血血管少,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肾脏、肾上腺疾病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如何阅读常见疾病CT MR第四章腹部疾病第五节肾脏疾病【诊断原则和方法】1.肾脏CT和MRI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有时须做延迟扫描以观察肾盂及输尿管等。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肾脏的轮廓、密度(信号)、大小形态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和输尿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引起肾脏体积增大的疾病常见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引起肾体积缩小的疾病常见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等,肾内出现高密度影的疾病有肾结石、肾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肾钙化、出血性肾囊肿等,肾内出现低密度影的疾病有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肾内出现含脂肪密度的肿块,常见疾病为肾错构瘤。
一、肾结石(一)概述1.类型:肾结石按化学成分和密度大小排列分别为:磷酸钙和草酸钙,磷酸镁胺,胱氨酸,尿酸;90%为磷酸钙和草酸钙,属于阳性结石,尿酸结石为阴性结石。
2.临床表现:血尿,腰痛。
(二)CT诊断1.平扫发现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高密度影,CT值100HU以上,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2.结石梗阻可造成肾盏肾盂扩张积水。
3.怀疑肾结石的病人CT平扫前不能做经静脉注射的碘过敏试验,以免肾盂内的造影剂被误诊为结石。
(三)MRI诊断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异常信号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无信号影,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四)鉴别诊断1.肾盂内新鲜血肿:CT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特点是:①形态不规则;②CT值40~60HU;③短期复查病变形态、密度可变,甚至消失;④MRI上,急性血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亚急性血肿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肾脏【适应证】1.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肾先天性畸形。
3.肾脏外伤。
4.肾脓肿和肾周脓肿。
5.肾梗死6.囊性病变(包括囊肿和包虫—肿等)。
7.肾结石。
8.肾盂积水。
9.慢性感染(肾结核、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等)。
10.肾血管病变(肾动脉瘤、肾动静脉搂、肾血管狭窄和闭塞等)。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4)检查前4h禁食。
(5)检查前30min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液500~800m1.临上机前再服300m1.O(6)疑有肾阳性结石者,直接平扫。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肾上极至肾下极包括全部肾脏。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O度。
⑥扫描野(FOV):体部范围。
⑦扫描层厚:5~10mm0⑧扫描间隔:5—10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50~80m1.离子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注射速率为1.5s3m1./So③扫描开始时间:注射完毕后开始连续扫描(肾动脉期),注射完毕后30s 〜开始扫描(肾实质期),注射完毕后2~5mhi开始扫描(肾盂充盈期④其他扫描程序和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平扫及增强图像。
(2)图像显示采用软组织窗,窗位1.30~50HU,窗宽W200~4Oe)HU;为区别病变组织中的脂肪与空气可适当增加窗宽。
(3)必要时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和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