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法学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国际法的基本问题和各个分支有比较全面、准确的学习和理解,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认清国际法有别于国内法的学科特点。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国政府在国际法上的立场及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国际法的研究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地论述现代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分析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法导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居民及领土法律制度、国际海洋法、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条约法、国家责任、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武装冲突法。
(四)教学时数周学时4,共72学时(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践调查、学生自学等。
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熟练掌握国际法的概念、渊源、编纂、基本原则及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可以准确区分国际法与国内法,了解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一、国际法的定义二、国际法的主体三、国际法的特点第二节国际法的渊源、编纂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二、条约、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判例和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三、私人和官方的编纂、国际法委员会的编纂第三节国际法的发展一、古代国际法二、中世纪欧洲国际法及其特征三、近代欧洲国际法及其特征四、现代国际法及当代国际法的趋向第四节国际法的效力根据问题一、关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问题存在的理论分歧二、主要的传统和现代学派。
第五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不同的学说二、主要国家的实践三、中国的实践考核要求:领会并识记国际法的概念、渊源、编纂、基本原则及国际法的效力根据,领会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要点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国际法基本原则概说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在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许多原则和规则中,那些被国际社会公认、适用于国际法一切领域的、构成现代国际法基础而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
起始于2004-8-6 14点说明:本科参考教材:王铁崖95规划、自考教材97年、邵津红宝书。
不是国际法专业用这些就可以,专业要看年刊、法学论文、专著、英文著作等。
这里面向综合科,从头到尾过,讲比较基本、重要的东西。
从题型看,这两年,国际法都是简述题,今年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还是简答题,重点也放在这里。
能够出简答题的知识点会更多关注。
另外最近出的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是需要主体的,不同的章节或者同一章节不同问题的比较和联系。
第一章导论一、国际法1、国际法的特征很容易出简答题,而且不止一次。
实际上就是什么是国际法。
国际法是特殊的法律体系,特点有:1)从法律主体看。
国际法是以国家为主要主体的法律。
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
国内法是调整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数量上,国际法调整的主体数量比较少。
国际法院受理的案件寥寥无几,从46年建立后也没有超过100件。
国际法的主体与国内法主体相比,国家与国家之间力量悬殊相差很大,人口、土地、实力无不如此。
国际法法律与政治发挥作用相比较,往往是政治解决问题。
而个人之间虽有悬殊,若高级领导与平民百姓,但从作为生物意义之人,并无殊异。
国际法的政治性与国内法之平等性判然如此。
除国家之外,尚有其他主体,如国际组织、争取独立之民族,乃为通说。
个人可否为国际法主体,多有争议。
(过去曾考过,我们不论)。
2)国际法没有专门之立法机构。
国际法为国家间法律,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立法机关并不存在,不存在少数人制定的法律约束多数的情况。
与国内法相比,大有不同。
国内法都有立法机关制定而成,等级森严,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而足。
国际法没有专门立法机关,则亦无等级之分,而有不同之形式。
成文者若条约,不成文者若惯例。
其制定也,以国家为主体参与而成,国家间生焉。
联合国有六个机关,大会不同于人大,通过决议并非法律。
虽有成员国约束力,但非对国际主体具有一体适用之效力。
3)不存在专门司法、执法机关。
⼀、领空及其界限问题 领空是指⼀国领⼟上空⼀定⾼度的空间。
领空作为国家领⼟的⼀部分处于国家主权之下已被现代国际法所确认。
(⼀)领空的⽔平界限 ⼀国领空从与地球表⾯平⾏⽅向看,⽌于其领⼟边界线的上⽅,即领⼟边界线向上⽴体延伸构成领空的⽔平扩展界限。
与领空处于地球⼤⽓同⼀环层,并在各国领空⽔平界限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南极的上空,就其整体的法律地位⽽⾔,国际法上还没有⼀项专门的条约来规定,⽐如《海洋法公约》仅规定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上空的飞越⾃由。
⼀般认为,该领空外部分不属于任何国家的主权之下,对所有国家都是开放和⾃由的。
(⼆)领空的垂直界限 领空的垂直界限是指领空⾃地球表⾯向上扩展的外缘,这是领空与外层空间的界限问题。
对此国际社会有多种主张,主要包括空间论和功能论两派。
(1)空间论者认为应该⽽且也可能划定某⼀⾼度为领空和外空的界限。
他们提出了包括空⽓空间或⼤⽓层标准、卡曼线、卫星轨道最低点、航空器飞⾏点等划定⽅法。
(2)功能论不⽀持划定界限的主张,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应从功能上区分航空器或航天器两类不同性质的航⾏器,以及相应地区分相关的国家活动性质,从⽽由不同的法律进⾏规范。
他们认为,航空器活动由航空法规范,航天器活动由空法规范,完善各种具体的规则应基⽬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必急于划界。
迄今为⽌,国际法尚未就领空与外空的具体界限作出准确的划定。
⼆、国际航空法体系 国际航空法是指国际民⽤航空法,它是随着飞机的发明和民⽤⽽产⽣的。
⼀⽅⾯,飞机本⾝在民⽤运输中的量⼤优势体现在长途跨国性的航线上,因此民⽤航空⼀开始就伴随着国际合作的需要。
另⼀⽅⾯,飞机的⾼技术特性,使许多技术标准和航⾏规则具有某种通⽤性。
上述特点使各国在国际民⽤航空领域迅速达成了⼀系列条约以规范其相关活动。
这些条约构成了现代国际民⽤航空法律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围绕《芝加哥公约》形成的国际民⽤航空基本制度;围绕《华沙公约》形成的国际航空民事责任制度;围绕三个反劫机公约构成的国际民航安全制度 (⼀)国际航空的基本制度 1944年的《国际民⽤航空公约》是构成当今国际民航法律制度的基本条约。
《国际公法》复习资料(第六至七章)§选择题第六章海洋法第一节海洋法的发展史一、单项选择题1. 英国的( B )在1618年写成的《闭海论》中,反对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点,提出英国有权占有其周围的海洋。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在联合国主持下于1982年第( C ) 次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
A. 一B. 二C. 三D. 四3. 首先提出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国家是( A )A. 智利B. 美国C. 中国D. 秘鲁4. ( A )于1609年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论证了海洋不得为任何国家占有,也不应为任何国家控制,而应为各国自由利用。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5. 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于( D )年在日内瓦召开。
A. 1952B. 1954C. 1956D. 19586. 18世纪末开始,一些国家宣布的领海法令大体上都按照( B )确定领海宽度。
A. 12海里论B. 大炮射程论C. 200海里论D. 国家管辖论7. 1702年,荷兰著名法学家( C )在他发表的《海洋领有论》中提出把海洋区分为领海和公海,指出领海属沿岸国主权管辖,公海则不属于任何国家。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8. 领海最初称为领水,是意大利法学家( D )于17世纪在《西班牙辩论》中提出的。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二、多项选择题1. 1958年,日内瓦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公约包括( BC )。
A. 领海法律地位的草案B. 大陆架公约C. 公海公约D.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 1958年,日内瓦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 ABCD ) 。
A. 《领海与舭连区公约》B. 《大陆架公约》C. 《公海公约》D. 《捕鱼和养护生物资源公约》第二节内水一、单项选择题1. 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叫做( C )。
《国际公法》复习资料(第六至七章)§选择题第六章海洋法第一节海洋法的发展史一、单项选择题1. 英国的( B )在1618年写成的《闭海论》中,反对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点,提出英国有权占有其周围的海洋。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在联合国主持下于1982年第( C ) 次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
A. 一B. 二C. 三D. 四3. 首先提出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国家是( A )A. 智利B. 美国C. 中国D. 秘鲁4. ( A )于1609年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论证了海洋不得为任何国家占有,也不应为任何国家控制,而应为各国自由利用。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5. 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于( D )年在日内瓦召开。
A. 1952B. 1954C. 1956D. 19586. 18世纪末开始,一些国家宣布的领海法令大体上都按照( B )确定领海宽度。
A. 12海里论B. 大炮射程论C. 200海里论D. 国家管辖论7. 1702年,荷兰著名法学家( C )在他发表的《海洋领有论》中提出把海洋区分为领海和公海,指出领海属沿岸国主权管辖,公海则不属于任何国家。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8. 领海最初称为领水,是意大利法学家( D )于17世纪在《西班牙辩论》中提出的。
A. 格老秀斯B. 赛尔登C. 宾刻舒克D. 真蒂利斯二、多项选择题1. 1958年,日内瓦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公约包括(BC )。
A. 领海法律地位的草案B. 大陆架公约C. 公海公约D.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 1958年,日内瓦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 ABCD ) 。
A. 《领海与舭连区公约》B. 《大陆架公约》C. 《公海公约》D. 《捕鱼和养护生物资源公约》第二节内水一、单项选择题1. 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叫做( C )。
第七章国际空间法学时:4小时第一节空气空间法一、空气空间法的概念空气空间法,又称国际航空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利用空气空间,进行民用交通航空所产生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界限空气空间,是指地球表面的上空,它既包括了国家领土的上空即领空部分,也包括了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的上空部分,如公海、南极的上空。
空气空间的上部是外层空间。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学说:1、空气构成说;2、航空器上升的最高限度说;3、有效控制说;4、人造地球卫星近地轨道最低限度说;5、功能论。
三、国家的领空主权根据现行的国际法,国家对其领空享有主权。
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1条规定:“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这说明:1、宣告了领空主权的原则;2、领空主权是每一个国家享有的,无论其是否是缔约国;3、国家享有的领空主权是“完全的”和“排他的”。
领空主权不是国际条约法,而是国际习惯法,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在空气空间中没有类似国际海洋法中的“毗连区”和“无害通过”。
四、国际航空自由在《国际航空运输协定》中规定了五种关于定期国际航班的空中自由,通称为“空中五大自由”。
它们是:不降停而飞越其领空的权利;非运输业务性降停的权利;卸下来自航空器所属国领土的客、货、邮的权利;装载前往航空器所属国领土的客、货、邮的权利;装卸前往或来自任何其他缔约国领土的客、货、邮的权利。
前两种自由被称为“过境权”,后三种自由被称为“商业性运输业务权”。
《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只规定了两项自由,即只有过境权的两种自由。
但是,这两个协定都未能得到多数国家的赞同,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年10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并于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主要内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陆和领水上空为中国领空,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2、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国籍登记的民用航空器,具有中国国籍;自境外租赁的民用航空器,可以申请登记中国国籍,但是必须先行注销该民用航空器的原国籍登记;民用航空器不得具有双重国籍,未注销外国国籍的民用航空器不得在中国申请国籍登记;3、外国民用航空器根据其国籍登记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协议,或者经中国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或接受,方可飞入、飞出中国领空和在中国境内飞行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