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子政务知识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0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美国政府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以方便公民和企业获取各种政府服务。
例如,美国政府网站提供了全面的在线服务,公民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查询政府相关信息、申请社会福利、缴纳税款等。
此外,各个政府部门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电子渠道,方便公民和企业与政府进行互动。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推行“数字政府”战略,加强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部门逐渐采用电子文档、电子签名等技术,实现了办公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数据共享平台,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
首先,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公民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政府服务,不再需要亲自到政府机关排队等候。
其次,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公民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获得政府相关的信息,监督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最后,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和需求,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然而,美国电子政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虽然大部分公民和企业都能使用互联网,但仍有一部分人因为技术能力和数字素养的限制,无法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
其次,网络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信息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美国电子政务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推行“数字政府”战略等举措,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也向着现代化迈进。
美国电子政务考察报告作者:苏涛来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网/art/861/20060206/422187_1.html应美国国务院国际交流与信息政策司和美国互联网行业协会的邀请,中国信息协会美国电子政务考察团一行12人赴美国考察。
在美期间,考察团访问了美国商务部、美国互联网行业协会以及英特尔公司、思科公司等著名IT企业,并与美国联邦政府主管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的专家进行了交流。
通过对美方的考察与交流,对美国电子政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考察团认为,美国的经验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情况1、美国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基本态度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府和信息技术办公室(OEGIT)主任助理蒂莫西·扬先生的介绍,以及他提供的美国总统办公室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题为《扩展的电子政府》(Expanding E-Government)的报告表明,美国政府认为,美国的电子政务主要是“联邦政府通过采用电子政务原则和管理信息技术中的成功案例所取得的成效,在保证安全性和隐私权的同时向公民和政府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是世界上获取数据和信息最多的机构之一,也是信息技术系统的最大用户之一。
美国政府应该在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方面成为世界上的领导者,在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取得成效方面实现最大的效益。
推广电子政务的目的,应该旨在给纳税人和联邦雇员带来巨大的效益;政府部门和机构要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和推行新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更大程度的节约,更好地改进对客户的服务。
他们提出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创新者和使用者。
要应用现有的和将出现的政府业务成功案例,从而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与信息的提供。
他们提出将致力于对客户的关注,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仅关注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
他们对电子政务提出了3个考核指标:一是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二是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三是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美国电子政务的特点:美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从初级、中级、高级以致目前逐渐成熟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初级阶段的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中级阶段的政府上网,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发布,简单的事物处理;在高级阶段,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网上办公;在成熟的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重组政府业务,建立具有适应能力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交互式业务交流与服务的数字政府。
美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经验1、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美国政府的行政理念是政务透明和为民服务。
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让人们点击鼠标三次就能够办事。
因此,美国的电子政务,“电子”只是工具,“政务”才是目标,而“服务”则是关键。
2、政府推动与财力支持。
在美国,从前任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布什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都对电子政府建设持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
根据《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联邦政府设立了电子政务基金,2003年这一基金被投入4500万美元,到2006年将增长到1.5亿美元。
3、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法律保障。
4、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即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逐个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5、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注重规划,分步实施。
6、借鉴电子商务经验,以市场运作模式发展电子政务。
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主要的政府信息系统要素分包或统包给合格的企业。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但相对于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经验和发展省会经济的迫切需要,我们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入相对不足,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二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彼此独立,分散建设现象依然存在;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电子政务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三是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办公业务系统的开发相对薄弱,政府网站的社会应用水平较低。
美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美国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促进政府效率、提供公共服务和增强民主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电子政务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
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政府机构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管理各类信息和数据,加快决策过程并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比如,通过在线申请和支付系统,纳税人能够更便捷地完成纳税程序,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其次,电子政务能够提供更便利和普惠的公共服务。
通过建立在线平台或移动应用程序,公民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政府提供的各类服务,如申请护照、驾驶执照等。
这不仅提高了公民的满意度,还减少了实体办公室的压力和资源消耗。
此外,电子政务还促进了民主参与和政府的透明度。
通过在线发布政府信息、开展公众意见征集等方式,公民能够更好地了解政府决策和行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这种互动和参与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然而,研究报告也指出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依然存在,即部分人口无法获得或不具备使用电子服务的能力,导致信息和服务不对称。
其次,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和机构的数据安全。
总的来说,美国的电子政务研究报告显示,电子政务在提高效率、提供公共服务和增强民主参与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一、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期: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时就宣布建立电子政府意向。
1993年,克林顿政府在建立“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时,就提出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克服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为此,美国政府建立了“信息基础设施任务推进计划”,主要是协调各政府部门,改善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构建“电子政府”成为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4年,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制定了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战略。
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以便提供更高、更便于使用的服务。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期:1995年,克林顿签署《文牍精简法》,要求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
1996年,美国政府发动“重塑政府计划”,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
2000年9月,美国政府开通“第一政府”网站,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之间工作环节,可以在同一个政府网站内,完成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等业务。
同年美国出台《政府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
美国电子政府发展中后期:2001年美国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机构“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宣布成立“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同年10月,总统管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该小组围绕“为取得电子政务的战略性进展应采取的重点行动”提出的建议。
2003年制定了细化的电子政务战略,主要包括:①方便公民与联邦政府实现互动;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其绩效;③改善政府对公民的反馈能力。
二、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策略整体而言,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基本策略,依据战略实施类别分类,具体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表明,改造“联邦政府机构体系结构”是实现其总体目标的关键,实施电子政务的实质是促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完善职能、降低成本。
因为在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中,“电子”只是工具,“政务”才是目标。
一、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1.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可以直接上溯到西方国家极为盛行的政府绩效管理。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经历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各自所强调的重点依次分别是效率、预算、管理、民营化和政府再造。
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提高政府绩效和加强政府责任打下了基础。
1993 年通过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GPRA),要求各部门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制定绩效衡量标准;1994 年的《监察长改革法》(Inspector General Act)、1996 年的《克林格- 科恩法》(Clinger- Cohen Act)以及2002 年通过的《电子政务法》(E- Government Act)。
在政策实施层面,OMB 自1985 年起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府绩效实施的通报。
自2000 年开始,OMB 还制定了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政策,包括2001 年和2003 年《电子政务战略》、《关于实施〈电子政务法〉的指导》、《申请电子政务基金的程序》、《年度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等。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出台,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2.加拿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轨迹[1]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多项国际组织的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全球知名信息化评估企业爱森哲更是连续三年将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评为全球第一,并认为其是惟一借助电子政务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国家。
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所建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亦受到了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在联合国2003 推出的全球电子政务评估报告中,《公共部门报告: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务》被列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典范。
在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方面,加拿大财政部秘书处主要着眼如下两方面:一是用户的满意度;二是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并认为应采取更为宽泛的评估方法,而不是仅评测网站服务的可用性,还应同时考虑到效益的提升以及对公民传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