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于漪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739.00 KB
- 文档页数:64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挖掘语文教学的多元价值挖掘语文教学的多元价值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字知识的过程,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具有深入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和多元探究的语文教学案例。
本次教学案例的班级为七年级,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
而学习的文本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春》。
于漪老师认为,诗歌是文字艺术的代表,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学中,她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歌,而是教导他们去感知生活中的美,如何理解诗歌的内涵,并培养他们具有深入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一、生活即诗歌《春》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象。
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们说出他们平时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景象,例如花开,草长,树叶翠绿等等。
之后,她提示学生“生活即诗歌”,要求他们把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转化为诗句。
这个环节的设计,正式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美开始感知文本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
学生们一边感知生活中的美,一边学会用语言表达,由此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更好地感性认识了文本。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以载道”的精髓。
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在学生们逐渐体会生活即诗歌的过程中,于漪老师开始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
她要求学生们在默读完整首诗歌之后,描述其整体氛围和感受。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感情色彩。
于漪老师要求学生们把整首诗歌分成不同的部分,提取出各部分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点出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具体细节和情感表达。
她还要求学生们回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春天为什么让诗人感到欣喜?”“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欢乐和意义?”等等。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精神内涵,也为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教育。
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于漪老师作为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其独特的作文教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于漪作文教学思想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于漪老师教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于漪作文教学思想概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的作文教学思想独具特色,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于漪老师认为,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她强调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引导他们通过写作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
在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中,她特别重视作文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她认为,真实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则是作文的灵魂。
她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空洞无物的套话和假话。
同时,于漪老师也非常注重作文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她认为,作文应符合语言规范,表达清晰准确;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敢于尝试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实践中,于漪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她强调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
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水平。
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她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于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五篇]第一篇:“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
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
小编整理了“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欢迎参考借鉴。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感想一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王伟1985年初中毕业,作为于漪语文课上成绩“中不溜儿”的学生,他深深感激老师,认为她的教导对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功不可没。
王伟回忆,于老师的语文课丰富多彩。
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班里组织“练口”——课前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然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并给出分数。
当时,身材矮小的王伟第一个上台,根据题目“一件有趣的事”讲了他在马戏团看猴子爬杆儿的故事。
同学们纷纷起哄,把他批评得一无是处。
但于老师表扬他说,你的演讲声音洪亮,而且是第一个走上讲台的,给你80分。
王伟觉得,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开课和讲座,都不会太紧张,都源于那一次的鼓励。
于漪还拿出自己特级教师的津贴,给同学们购买喜欢的书,建起班级图书馆。
她安排学生独立编报纸,还找来过去的学生,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作曲家朱践耳等给学生讲课,并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开阔眼界。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这一切都是于老师教给我的。
”王伟说。
王伟觉得,于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最宝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挚”。
于漪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最好能难住老师”。
于漪的公开课都是没有预演的。
有一次,一名女生在《变色龙》公开课上指出老师的板书“没有波澜,不能体现文章内容”,于漪就让女生上前修改,改完后,听众鼓起掌来。
于漪的孙女黄音告诉记者,踏实、严谨是奶奶一贯的作风,她会将一堂课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然后再转换成口头语,虽费时费力,却一丝不苟。
于漪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坚持了几十年。
于漪的弟子、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谭轶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于漪就提出“既教文又育人”的语文教育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割裂的两个侧面”,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全集心得体会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实用8篇)于漪全集心得体会篇一秀水清山"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青春是绿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很喜欢,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听着于漪老师那时而舒缓时而又激扬的陈述,这个旋律开始不停地在耳边萦绕。
心想,在于老师心中,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首歌。
于漪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全部。
于漪老师还说,做了一辈子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的是一辈子在学做教师。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讲述自己一生的教育,心中不禁汗颜。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不错,总是埋怨教师的心酸和辛苦,总是抱怨学生的调皮和笨拙,而一个老人却说自己的一生在学做教师。
这样的反差究竟来自于何处这是我在心中不停追问自己的问题。
突然再次看到梁衡评价居里夫人的那句话:"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行,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永恒的美丽。
"我想,于老师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我想,她首要的或许是真。
于老师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陶行知老先生所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然于老师也正是用自己的实践来诠释这句话。
于老师并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但凭借着为人师的一份良心,为了教给学生更好的有用的东西,自己不断学习,探求知识的真谛,寻找真实有效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学花名堂。
这份执着不就是一份对知识的真切渴求,不就是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吗!最后,于老师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明白,"真"其实永远在追求之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就会有着不同的教育。
正是这份明了,让于老师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所知竟是如此的短浅,自己需要学的竟然是许多许多。
我想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感悟。
浅谈于漪的教学思想摘要:古人云:“水珠集聚成大海,经历积累成学问”,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创造了语文教坛的奇迹,这取决于她良好的素质修养和经过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的本领,以及爱心的奉献和情感的驱动。
关键词:素质修养知识面激发兴趣素质修养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个人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而主要是靠后天修养而成。
于漪老师的课,从校内讲到校外,从上海讲到全国,她的课对于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独具魅力的教师,除了她拥有当好教师的某些天赋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她热爱教育事业,努力耕耘,潜心研究。
她是改行教语文的,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而她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自己在视野、知识点、课堂实际操作等存在明显的缺陷。
由此,于漪老师作了连续不断的努力,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
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
“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要反复学,进扣一点深入学,拓扩视野广泛学。
她把平时学习所得写成了笔记,并完成了《学海探珠》一书。
教鲁迅先生的药时,为了一个“着”字的读音,她查遍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最后查阅了英译本,读准了音才算放心。
以死求活,形成规范。
开始教语文时,于漪老师教学用语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用语的质量,她硬是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去改造不规范的口头用语,然后在背出来,口语化。
详写教后心得。
对刚刚结束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四十年的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于漪老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于漪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开课”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呢?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只能的闪现和心理的机智。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5篇)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5篇)引导语: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12月4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会后侯校长以文件形式发送到学习群让所有教师一起学习并记好笔记。
在认真品读了于漪老师的事迹后,我发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师身上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于漪老师90岁高龄的她依然主持着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于漪老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8年,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执着的心深深打动了我,作为年轻的我没有理由不热爱我的事业,不爱我的孩子们。
学习文章中《信仰》一段话中于漪老师是这样说: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让我坚定了做好教师工作的决心。
于漪老师全方位的育人观不仅以教师满腔的爱感化学生,而且包含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教育学生,让每个她教过的学生都树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于漪老师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
于漪老师说过:育人要育心,我们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他们。
爱学生,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着想,教好每个学生。
学生是我们的后代,都要千方百计把他们培育成才。
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营造民主平等的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特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这些孩子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愿与同学结伴玩耍。
浅谈“情感派”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启示摘要:“情感派”的教学特点是:熏陶感染塑心灵。
于漪老师作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这块园地,孜孜以求,著述等身,甘洒热血五十余载,将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语文情感教育思想体系和“左手激趣—右手激情”的教学艺术体系,对我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于漪;情感派;语文教育思想一、情感派的教育思想情感派是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的一种教学派别。
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于漪,欧阳代娜和程翔,主要教育思想为熏陶感染塑心灵。
主张教师对待语文教育,要富有激情,要“倾情”;对待学生要做到“丹心一片”,这样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方面,主张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要“教之以情,授之于趣”。
二、“情感派”于漪的教学艺术于漪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语文界泰斗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于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与反思,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左手激趣,右手激情”的教学艺术。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一)兴趣观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在语文教育中,于漪老师把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主要有四点经验:1.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于漪把每堂课的导入看的十分重要。
有的课文用悬念式导语,引起兴趣;有的课文用激情式导语,做到声情并茂;有的课文用怀旧式导语,温习旧知。
例如在讲授《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课时,在深入研读部分,引用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由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中岩洞中的冰壶洞中的飞瀑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也将学生的兴致推入高潮。
于漪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贡献基于对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性质和特点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个‘育人’的专家。
”《于漪全集》21册中,有专论课堂教学4册、阅读教学3册、写作教学4册,具体说明了教文育人的理念和做法。
于漪说:“语文教学讲究思想性、科学性,还须有一定的艺术性。
”这里重点谈谈收入《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中的专著《语文教学谈艺录》关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
我国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牧天著《语文教学艺术》、符策震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徐绍仲著《中学语文艺术探胜》是最早出版的一批关于语文教学艺术的著作。
这些著作或是从教师备课、讲课和写作指导方面讨论了语文教学艺术,或是重点讨论了中学语文课堂开讲的艺术、提问的艺术、讲解的艺术,或者只是对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进行文本分析。
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柳印生著《语文教学的辩证艺术》,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杨九俊著《语文教学艺术论》,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蔡澄清、陈军著《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欧阳代娜、王文琪、戴汝潜著《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孙春成编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等。
这些著作,或是阐释语文教学的辩证法,或是建构语文教学艺术论的体系,或是专门探讨某种教学风格、模式或方法,或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的短论与随笔。
与上述著作不同,于漪的《语文教学谈艺录》共12章,涉及语文教学本体论、目的论和教学境界、教学目标、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方面,每章由3~6节构成,每节既独立成篇,又与所在章乃至全书构成一个整体,看似未建构语文教学艺术论的体系,其实又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反映了于漪对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思考,凝聚了于漪语文教学的情感和智慧,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