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没落的基督宗教根源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97 KB
- 文档页数:2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与对策一、基督教在我国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农村社会背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国的县、乡镇、农村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在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但在同时,对农民的思想领域丰富、塑造工作力度就显得不足了。
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和分化趋势的扩大;农民进城务工所受到的种种困境、生存成本上升,如:学生升学、医疗、住房难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和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一部分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等等,一切客观问题都在农民头脑中形成难以破解的症结,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背景总体因素。
二、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分析国家缺乏应对宗教事务的可操控政策、法律细则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宗教自由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于当时形势适合的。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政策逐渐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国家、民族、文化形势发展要求。
国家在政策、法律层面缺乏制约基督教无序发展的有力操控机制和细则条款,致使国家“自养、自传、自治”等宗教政策在事实上变成了宗教放任政策,导致国家的宗教政策变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法律保障。
在国家没有明确政策态度之前,在全国大搞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宗教问题变成了政府关注的盲区,基督教等宗教在农村及城镇自发、无序的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
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如此猖狂、膨胀,就是这种监管缺失的明证。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同时,由于文化信息交流空前加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在物欲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似乎越来越弱化。
部分农民对现实的世界感到迷惘,在内心欲望的无限膨胀之时,现实却无法满足,这种内心冲突的激化,往往导致农民,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阶层对心灵寄托的寻觅。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前言:宗教是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产物。
以往,宗教学界和历史学界在探讨世界性宗教形成和发展问题时,一般都着眼于宗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注意深入挖掘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数人都忽略了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宗教的影响。
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粗浅分析,。
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外在条件之一。
美国著名的女地理学家辛普尔在论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时,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她认为,是在西亚"这种单调的沙漠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使人们产生了一神教"。
辛氏的观点虽有过份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之嫌,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的国际商道附近。
新航路开辟(15世纪)以前,维系东西方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欧洲──小亚细亚──黑海、里海南部──中亚──印度、中国;第二条是,欧洲──地中海东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中国;第三条是,欧洲──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红海──阿拉伯海──印度──中国。
这三条交通线都以中东地区为枢纽,以古印度为实际终点,以中国为理想中的最远端(15世纪以前,虽然有丝绸之路,但中国和西方仅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商业往来)。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恒河流域。
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西方人眼中,它是"一个富庶的文明社会"。
印度的黄金、香料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
当时的恒河流域更是出现了以舍卫城、阿逾陀城、王舍城、吠舍厘城、瞻波城、波罗奈城、侨赏弥城、但叉始罗城、华氏城等为代表的九大工商业城市。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之真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献综述英语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写作目的:近代以来,人类在获取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却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
随着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因此。
人类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而宗教可以说是生态哲学研究与实践的先驱,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老、庄的思想,含有丰富深厚而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基督教作为西方传统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这两种不同理念的比较,也许我们可以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然。
概念: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有一些欲望,一些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绝不可能得到满足。
自然是万物存在的场。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焦点:中国道家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
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切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督教认为人类处于宇宙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
其两者的争论焦点在于人到底是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挥霍自然,还是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改变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
上屯镇关于基督教私设聚会点调查报告宗教工作历来是农村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农村的宗教工作,事关农村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基层“宗教热”不断升温,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事务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如何稳妥有效地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每位基层统战干部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近期我镇组织专门人员对本镇基督教私设聚会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汇报如下:一、上屯镇宗教基本情况我镇镇域面积达117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总人口为7.6万人。
2010年,该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33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781元。
该镇共有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11处,伊斯兰教、佛、道、基督四教齐全,已登记发证的宗教活动场所6处(其中伊斯兰教3处,基督教3处)。
全镇四大教的信教人数分布松散,统计困难,但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全镇基督教信徒为170多人(包括家庭聚会点信徒)。
实际情况表明,这仅仅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登记数目,上述信徒仅仅是指参加教堂或聚会点聚会次数较多而又能被别人熟知的人数。
二、私设聚会点问题的由来近几年来,农村基督教信徒人数一直处于持续递增发展趋势。
据了解,各教堂或聚会点每年均把发展信徒人数作为一种必然的“工作任务”,且内部还有分工。
随着基督教信徒人数的日益增长,基层宗教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基督教信徒人数持无序状态持续递增,必然会导致私设聚会点的出现和增多。
就我镇而言,全镇除了3处有一定规模的且已办登记证的基督教堂或聚会处外,还有3处未经批准设立的家庭聚会点。
三、活动和信徒情况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六或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
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95%。
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
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
当今世界地区冲突背后的宗教因素和现实根源2011年02月26日20:42来源:人民网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宗教因素,根据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金宜久的观点,包括宗教自我的形式(宗教思想、宗教情感、宗教体制等)、宗教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宗教性的社团组织和机构、国家实体(如阿富汗塔利政权)、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以及与一定宗教精神相应的物化形式等。
当代许多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宗教因素和背景,有些冲突本身就是宗教纷争。
一般而言,有宗教背景的冲突常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而任何现实的冲突,只要有宗教的介入,便不可避免地复杂化。
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与宗教纷争相互交织当代许多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都有宗教背景。
放眼宇内,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线的冲突与争端此起彼伏。
在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内战、科索沃危机无不交织着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教徒之间的利益张力最终演变为持续50多年的武装冲突;在北高加索地区,车臣分离势力以伊斯兰教为旗帜,顽强对抗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在南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紧张关系鲜明地体现于印巴冲突。
特别是中东愈演愈烈的阿以冲突则深刻地反映着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直接对抗。
数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背景与主线的摩擦时有发生,冲突连续不断。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和西方至上主义等思潮的推行,这种对立与冲突愈益尖锐、激烈。
二战后受到西方扶持的以色列人在中东地区建国,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包括犹太教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时至今日,分别归属于不同阵营的“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相互争锋、不可开交,仿佛在述说着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演绎着“文明的冲突”。
科索沃问题从整体上看集中反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内部的冲突。
随着2003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以及战后科索沃宣布独立,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和具有新教、天主教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日趋尖锐。
1、兴起与原因(1)兴起(a)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与当地的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犹太人之间开始产生不幸意识和罪恶意识。
(b)公元前13世纪末叶,犹太人之间出现了先知摩西,其著名的摩西十诫构成了犹太人不可违背的基本行为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苛严刻板的律法。
(c)面对现实的苦难,犹太人一面小心谨慎地恪守着各种诫命和律法,一面殷切地期待复国救主的降临。
(d)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
公元前586年,在著名的犹太人“巴比伦之囚”事件中衍生出“受膏者”(即弥撒亚)和“千禧年”的观念。
(e)在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热认作弥撒亚(即基督),他们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
(2)原因:(a)文化渊源上:普遍推崇“两希”(即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传统之说,具体而言,就是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b)历史渊源上:a.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迦南人融合而形成以色列部落后,在公元前13世纪末叶开始后的1000多年里几乎都在处于被异族所征服和奴役之下,犹太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同时,由于反抗无果,犹太人又产生了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把民族的苦难归咎于祖先和族人对上帝的不虔诚。
他们坚信,虽然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但雅赫威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福于自己。
b.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后,处于奴役的犹太人仍然相信会有弥撒亚来解救他们,但因当时犹太教中在宗教态度和观点方面的分歧而形成了互不相同的派别,且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
(c)思想渊源上:伴随着犹太人的充满罪孽意识地奴役苦难史,产生了“摩西五诫”和“摩西十诫”,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苦难只是暂时的,只是上帝的一种“考验”,“复国救主”终会降临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其精神追求中。
浅谈基督教的起源、发展、教义及现状一、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宗教,它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以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1世纪30年代)开始在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爱上帝”及“爱人如己”。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他的教训和行迹,在民众中得到了极大回应。
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祭司团大受其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
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面死。
耶稣的心愿是为了给世人赎罪,甘愿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
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
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
在耶稣升天超离世界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
这个由信徒们组成的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便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后世的复活节。
不仅如此,教会并还决定将每年的12月25日耶稣的生日作为圣诞节。
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对基督教教义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二、基督教的发展1、君士坦丁大帝以前的基督教罗马帝国前期,人们普遍信仰的是结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祗的一种多神教。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笃信一神教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
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下层群众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
由于他们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罗马旧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禄时代,年轻的基督教就遭到历史上的第一次迫害。
工作心得:民族宗教问题凸现原因及治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深度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积累爆发之势。
其中,因民族或宗教因素导致的各类矛盾和冲突快速增加,严重影响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凸现,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结果,也是受到20世纪末以来国际局势深刻演变的影响,其背后形成机制异常复杂,准确分析和把握其产生的深层根源,是我们实现有效民族宗教治理的前提。
本文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凸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若干治理思路。
一、民族宗教问题凸现的国际诱因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内问题都已深深嵌入国际背景之中。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凸现,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纪末以来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对我国影响的体现。
(一)20世纪末以来族裔民族主义在全球的高涨与扩散霍布斯鲍姆曾根据民族主义的历史变迁脉络,将其分为公民民族主义与族裔民族主义两种类型。
简言之,公民民族主义指由一国公民组成之共同体即为民族,族裔民族主义则从特定的民族性出发定义民族。
从共同体维系角度看,公民民族主义企图将一国公民等同为一个民族,来实现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整合,而族裔民族主义则支持特定族裔独立权利的要求,结果是对多族裔政治共同体产生着致命的解构。
从19世纪后期族裔民族主义代替公民民族主义并扩散全球开始,现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数波剧烈的以族裔为边界的分化与重构。
一战结束使曾经主宰欧洲统治权的王朝时代以向民族归化的形式划下句话,二战结束引发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解放的浪潮。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引发了最新一波族裔民族主义大潮,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转型,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瞬间为分散于全球的族裔身份冲突所代替,几乎所有国家的执政精英都强调其民族身份来寻求合法性,而亚文化群体的精英人物们也企图通过寻求自己的民族身份来达成政治目的。
族裔民族主义扩散导致的世界碎片化与快速推进的全球一体化形成诡异互动,所有国家和人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人们的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呈现出地方化、族群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