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的语文教学改
- 格式:docx
- 大小:408.85 KB
- 文档页数:5
于漪老师讲作文【篇一:于漪作文教学思想】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其中有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的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
也有以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为代表的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还有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众多的流派各自都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作文教学的发展。
然而在诸多的流派中,我最推崇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而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无疑在这个流派又极具代表性。
系统开放性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语文教学系统的外部开放意味着作文教学要建立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于漪老师认为: “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 ,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清泉来自何方 ? 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流长。
”相反 ,如果“忽视生活活水 ,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 ,那无疑是沙上建塔 ,底气极差 ,虽煞费若心 ,但终难见效。
”她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为学生提供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机会。
她说:“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 ,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材料交流会 ,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生动愈细致,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
”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但是写作却在我们的心里,如何让生活进入我们的心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来实现。
观察又分为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作文的训练需要我们有意思的去体味与感受,,避免熟视无睹现象的产生,所以作文写作需要有意观察的支持。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不仅要身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
她说“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
第1篇在我国的语文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他们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些专家学者中,中学语文教研员名家尤为引人注目。
他们凭借深厚的语文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引领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潮流,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名家,探寻他们语文教育的真谛。
一、于漪:语文教育的开拓者于漪,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上海市语文教研员。
她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被誉为“语文教育的开拓者”。
于漪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主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力量”。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她主张“语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她的引领下,上海市的中学语文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钱梦龙:语文教学的改革者钱梦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江苏省语文教研员。
他主张“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誉为“语文教学的改革者”。
钱梦龙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主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他的引领下,江苏省的中学语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王荣生: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王荣生,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浙江省语文教研员。
他主张“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被誉为“语文课程的构建者”。
王荣生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融合”,主张“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他的引领下,浙江省的中学语文教育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蔡澄清:语文评价的改革者蔡澄清,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湖北省语文教研员。
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往事依依》(是语文著名教育家于漪女士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
下列是整理的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往事依依》教案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反问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
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指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中之重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概括环境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专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重新认识的能力。
3、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读音、概括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阐释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拼写法,了解研究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沧桑往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尽收眼底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赶回于漪老师训导主任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回来探寻她成长的源头源头吧!(板书课题)二、解题: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第一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先进事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同志先进事迹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
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
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
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
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
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
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
于一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成果于漪和钱梦龙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界享誉盛名的语文教育家、教学名师、八十年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标杆性人物。
二者作为资深的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均收获不菲的成绩,并在同行中深受好评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他们从传统出发却又不拘于传统。
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等人性教育的主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例如于漪的“教文育人”语文教育目的论,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而且还被采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时至今日,在重新审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时,笔者发现二者在其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存在相似点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些理念的提出对语文教学具有借鉴效用。
文章将立足当下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在理论与课堂阅读教学实际中比较二者之异同点。
期以汲取经验,提供语文教学典范。
《往事依依》教案兴化市永丰朱严学校王宏武XX.9.20一、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2、配乐磁带六、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十分钟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好的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教学时要擅长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
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水准差的同学也是如此。
温故而知新,应启发他们使用旧知识,促动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有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理解标致的含义,要求学生列举与之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学生积极性高涨,举出美丽、漂亮、俊俏、婀娜、妩媚、潇洒、丑陋、难看等等,讨论句中的标致应怎样理解时,有的学生说:这里是说反话,丑陋、难看缺乏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应该是恶心,词的前面附加实在,词的后面还要加个极,实在恶心到极点,表现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极端厌恶的感情。
在辨疑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有知识,有力量,有希望,求知欲更旺盛。
学生在自己知识仓库中寻找适当的词句时,不但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对语言的识别水平大大增强。
2、灵活地使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的类型看,能够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
要发展学生这些水平,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等,都能够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行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实行垂直思考。
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个类。
如教吴晗的《说谦虚》一文,学生对论述的深刻性不易理解,教学时就可采用古今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一是从课文出发,与《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实行比较;二是与民间长期流传的半瓶水晃荡,满瓶水不响等俗语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谦受益,满招损的格言受时间与空间的检验,真理性很强,而作者再来论述这个问题,不是过去理解的重复,而是旧题注新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解论原理出发,从揭示人们理解规律的高度来论述谦逊的必要性,大大超过古人。
于漪鼓励教育改革的名言
于漪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她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创新教育理念。
以下是一份
关于于漪鼓励教育改革的名言,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育改革是引领未来的航船,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前行,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一场改变制度的革命,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颠覆与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完善的成长环境。
教育改革的最大挑战在于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打破束缚,释放
教育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精心呵护和启发。
教育改革是关于未来的投资,只有在今天勇敢地做出改变,才能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
的未来之门。
教育改革之路上,我们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收获一个充实而美好的未来。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但只要我们信心满满,定
能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教育改革需要的不仅是改革者的胸怀和魄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智慧和勇气,唯有凝聚
起共同的力量,才能让教育事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教育改革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教育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更在于点燃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为
他们创造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
希望以上名言能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有其他需求,也欢迎您再次联系我。
语文论文之于漪的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发表了深刻见解。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
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将会小得而大失。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
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文章被碎尸万段。
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
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
当然,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但不是机械地训练。
比如,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育不能单打一,不能以偏概全。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目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于漪的语文教学改
Yu Yi's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于漪的语文教学改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发表了深刻见解。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
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将会小得而大失。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
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
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
文章被碎尸万段。
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
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
的符号。
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
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
当然,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但不是机械地训练。
比如,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
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
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
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育不能单打一,不能以偏概全。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
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
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
学科的特点。
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
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
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
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
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
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
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
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
教师要抓住两个板块不放松,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
文实践;二是抓住课外阵地不放松,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活动。
读写是
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
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
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