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常见压疮发生原因与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4
手术室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摘要:手术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本文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熟知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掌握压疮发生的原理,熟练掌握手术压疮的防护措施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
从而降低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压疮;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压疮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2007年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更新了压疮的定义,指出“压疮是身体局部由于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和(或)皮下组织局限性损伤[1]。
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
护理中发生压疮不仅加剧患者的痛苦,影响恢复及增加医疗费用外,还会加重护理工作的难度和护理工作时间,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有报道,综合性医院的压疮发生率为3%—14%,而其中几乎1/4压疮的发生于手术有关[2]。
手术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因此,手术室压疮的预防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有效的预防压疮,提高护理质量是手术室工作的关键,本文将从分析压疮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阐述如何降低手术室压疮发生的风险,提高手术室工作的护理质量。
1 压疮的危险因素1.1 患者自身的因素1.1.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出现生理性退变,组织的修复能力减弱,老年人的压疮发生率比年轻人高。
有实验表明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小于40岁以上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3]。
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研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40 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0岁以下患者的 6 ~7 倍[4]。
由此可见,老年患者在手术中更容易发生压疮,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1.1.2 体重患者体型过于肥胖或者过于消瘦也会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
患者的体重与皮肤受压程度呈正相关,当患者的体重大于75kg,卧床时体重对皮肤的压力增加,易导致压疮的形成。
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的手术室相关原因和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7-12-25T12:08:18.6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1期作者:杨婷[导读] 压疮主要是因为人体的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同时,机体组织营养减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摘要:目的对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的手术室相关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从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评估术后压疮发生状况,以及分析引发压疮的相关原因。
结果在100例手术患者中,有12例发生压疮,压疮发生率为12%。
压疮的引发因素包括手术体位、护理的重视程度、皮肤潮湿等。
结论手术患者发生压疮和手术室相关因素相关,应给以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手术患者;手术室相关原因;护理对策压疮主要是因为人体的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同时,机体组织营养减少,导致发生破溃和坏死的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边缘质硬、无痛干燥,严重时会增加脓性分泌物,细菌入侵,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明确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在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48.6±2.3)岁。
手术类型主要为普外科手术57例,外科手术33例,骨科手术10例。
在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皮肤疾病、无皮肤压疮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1.2方法观察记录手术患者的压疮情况。
1.3观察指标按照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推荐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Ⅰ期压疮:患者的某一部位连续两天出现按压不褪色的红斑。
Ⅱ期压疮: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疱或者破损等,显示真皮或者表皮受损。
Ⅲ期压疮:患者出现皮下组织溃烂坏死,严重者已经侵入深层筋膜。
压疮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压疮是指因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而导致皮肤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
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压疮是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本文将对压疮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原因分析1. 人机环境因素(1)床位设置不合理:医疗保健机构床位不足或床位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患者长时间卧床,增加了压疮的发生风险。
(2)医护人员疏忽:医护人员对于压疮的风险从认识到应对措施的落实存在问题,没有将压疮预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 患者自身因素(1)疾病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长时间卧床或不能正常移动,导致易于发生压疮。
(2)营养不良:部分患者由于疾病或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使皮肤组织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生压疮。
(3)感觉障碍:部分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或麻木,对于压力或疼痛的感觉降低,容易出现长时间的一些部位压迫,也易于发生压疮。
3. 护理措施(1)压力分散措施不合理:患者在卧床状态下,医护人员未采取有效的压力分散措施,导致某些部位压力过大,易于发生压疮。
(2)皮肤护理不到位:医护人员未及时检查患者的皮肤状态,未对于有红肿、出血、破损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使皮肤受到更多损害。
二、整改措施1. 完善床位设置(1)增加床位数量: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床位数量,避免因床位不足而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
(2)合理布局:医护人员应合理安排床位布局,避免相邻患者压力集中在某一部位。
2. 落实压疮预防措施(1)加强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压疮预防培训,提高对于压疮风险的认识和掌握预防技巧。
(2)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应制定相关的压疮预防操作规范,明确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要求。
3. 个体化护理措施(1)定期评估: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疾病状态、营养状况和感觉状态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营养支持: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帮助提高皮肤组织的抵抗力。
压疮发生防范预案引言概述:压疮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压迫,导致皮肤和组织受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预防和管理压疮对于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压疮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压疮发生的原因1.1 长时间的压力:长时间的压迫会导致皮肤和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压疮的发生。
1.2 摩擦和剪切力:摩擦和剪切力会导致皮肤表面的细胞破裂和损伤,增加压疮的风险。
1.3 湿度和湿润:患者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皮肤软化和易损伤,增加压疮的发生。
二、预防压疮的措施2.1 定期翻身: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定期翻身可以减少压力集中在特定部位,降低压疮的发生风险。
2.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可以减少湿度和湿润对皮肤的损伤,预防压疮的发生。
2.3 使用合适的床垫和坐垫: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坐垫,能够减少摩擦和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降低压疮的风险。
三、压疮的早期识别和管理3.1 定期皮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早期的皮肤损伤,防止压疮的进一步发展。
3.2 保持皮肤健康: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可以减少皮肤易损伤,预防压疮的发生。
3.3 使用适当的敷料:对于已经出现压疮的患者,使用适当的敷料进行伤口的处理,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的发生。
四、培训和教育4.1 培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压疮的预防和管理知识,提高对压疮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4.2 患者和家属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教育,提醒他们关注皮肤健康,合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4.3 建立压疮预防团队:建立专业的压疮预防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整个医疗机构对压疮的防范意识。
结论:通过了解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早期识别和管理压疮,以及进行培训和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压疮的防范和预防工作,保护患者的健康。
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摘要]手术压疮又被称为“压力性溃疡”,主要是由于术中无法移动患者体位,局部组织压力不能及时缓解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缺血等,进而出现软组织坏死、溃烂,在老年手术患者中极为常见。
手术压疮明显加重了患者心理以及生理不适感,具体表现为焦虑、担忧、惶恐以及严重的应激反应等,极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
手术压疮影响了机体康复,降低了手术效果,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成本以及护理难度,现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压疮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展开综述。
[关键词]手术;压疮;危险因素;护理措施1压疮的发生机制1.1力学因素摩擦力、剪切力以及压力等均是引发压疮的力学因素,手术过程中形成压疮的最主要力学因素为垂直压力。
术中患者体位固定,或者移动患者方法不当,往往会导致患者身体与软垫、床单以及手术床等出现摩擦力、剪切力,造成局部皮肤深部组织、角质层损伤[4]。
临床有研究表明:受到93 kPa的压力2 h以上,组织极易发生压疮[5]。
1.2皮肤抵抗力改变术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出汗等症状,或者被冲洗液、体液以及血液等各种液体浸渍,局部皮肤抵抗力明显降低,pH值改变,皮肤出现潮湿现象,导致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明显减弱,皮肤在潮湿环境下会丧失保护性油脂,增加皮肤摩擦以及受压概率[6]。
1.3再灌注损伤手术完成后,在缺氧以及缺血状态下,受压部位在短期内快速充血,局部血容量增加,组织极易发生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会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是引发压疮的重要因素之一[7]。
2手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2.1患者因素2.1.1年龄年龄越大,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就越高。
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被临床认为是手术压疮的高发人群[8]。
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明显降低,皮下组织变薄、萎缩,易损伤明显增加,再生能力减弱,发生压疮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手术患者。
2.1.2体重体重也是引发手术压疮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体型瘦弱者比体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压疮。
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压疮,也就是压力性损伤。
近几年来,伴随着专科护理小组的快速发展,压疮专科护理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但与此同时,就手术室而言,有关压疮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等,始终不如病区。
因此,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手术室压疮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1.什么是压疮?所谓压疮,也叫压力性损伤,是指由于受到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作用的影响,造成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现局部损伤,一般情况下,常发生于骨隆突处,也可能是受到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的影响。
1.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1.风险因素与风险评估在压疮/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进一步扩展了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的推荐意见,包括移动受限、活动受限和承受摩擦力等患者,同时也包括既往压力性损伤史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均存在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因此,建议临床工作者应注意压力性损伤史,以及压力点疼痛患者。
在临床实践指南中,还将糖尿病作为一条正式推荐意见,证明强度及推荐强度都属于最高等级,提醒临床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对糖尿病患者提高警惕,特别是要注意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此外,针对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的过程,指南中还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其中就包括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筛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防计划。
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评估方法,然而,随着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逐步更新,当前尚未出现一种能准确反映出所有风险因素的评估工具,所以,对于压力性损伤发生危险程度的估计,还需要依据专业人员的临床判断。
2.2皮肤与组织评估可使用皮下湿度或水肿测量装置等,作为常规临床皮肤评估的辅助方法,另外,在讨论部分中,也涉及到多种皮肤评估技术,比如超声或是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等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详细对患者皮肤的评估也会变得更加准确。
据相关研究发现,对于皮肤颜色较深的患者,在2-4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将会远远超出皮肤颜色较浅的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皮肤颜色较深时,难以准确观察到1期皮肤的变化程度。
手术中压疮发生原因及分析手术过程中因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身体处于无支撑、无自主意识状态,如何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顺利度过手术期,保护患者皮肤完整无压疮、肢体活动无异常,现将我院手术室在手术中防止压疮发生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并将护理方法做简要阐述。
1 压疮发生原因1.1压疮发生原因分析压疮是指身体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造成软组织溃烂坏死,其主要原因是身体局部组织受压引起、压力造成的损害是由浅至深的。
1.2压疮发生的内源性因素感觉、营养、组织灌流状态、年龄、体重、体温、大小便失禁、精神因素。
1.3压疮发生的外源性因素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浸渍。
1.4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加强对压疮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手术室护士对患者采取的体位保护不恰当,没有认真研究用怎样的体位既能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又能够效的防止压疮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1.5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①手术时间的长短;②手术进行中发生的低血压;③手术过程中的低温保护;④术后翻身及行动不便。
针对不同情况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采取相应不同护理措施,防止压疮发生。
2 手术前护理2.1开展皮肤护理全身麻醉患者术前要求患者在病情许可下对身体进行必要的清洁,保证皮肤的舒适、干燥和清洁,对手术过程中身体身体可能的受压部位提前进行观察,对有压疮发生的高危部位、高危皮肤提前发现、提前有预见性的进行保护;椎管内麻醉患者需告知患者基本配合方法,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对身体不适进行表达,便于手术室巡回护士及时进行调整和保护。
2.2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手术前进行相关的手术及麻醉知识宣教,手术室护士应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皮肤护理及保护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压疮发生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手术过程中的各种操作。
2.3针对手术中压疮发生原因的分析2.3.1手术时间过长,超过3~4 h以上,患者骨隆处、皮肤受压处保护不良。
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摘要为探讨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本文通过加强对患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控制室温、保暖及各种体位的保护、输入加温的液体等预防术中压疮的形成。
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术中压疮形成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压疮;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术中术中发生的压疮是指在手术特殊情况下,患者無法自主翻身,导致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局部持续缺氧、缺血及营养不良导致组织破损及坏死。
主要集中发生在神经及血管外科手术、脊柱手术的患者,是压疮的高发人群[1]。
为了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减少和预防术中压疮的形成,现就术中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压疮形成的因素1. 1 基本因素1. 1. 1 年龄40岁以上患者压疮发病率很高,因为老年人的神经及运动活力很低,感觉不敏感,保护性反射迟钝,新陈代谢率低;皮肤干燥松弛,也缺乏弹性,组织变薄并逐渐萎缩,增加易损性。
1. 1. 2 营养状况摄入营养不充分,减少蛋白质合成,形成了负氮平衡,因此减少皮下脂肪,肌肉开始萎缩,受压处的皮肤承受外界压力后就出现压疮。
1. 1. 3 体温体温增高后,增加耗氧量,易形成压疮;体温降低后,末梢循环受到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也是压疮形成的因素之一。
1. 1. 4 物理力的联合作用垂直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是导致术中压疮的局部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垂直压力,造成压疮的元凶其中就有固定不动。
1. 2 手术的相关因素1. 2. 1 手术时间发生压疮的时间与手术时间呈正比。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局部组织受压后处于缺血状态的时间就越长。
有学者认为术中压疮的危险指数是>2.5 h[2]。
相关学者[3]认为>4 h后,每延长30 min,压疮发生率将增加33%。
1. 2. 2 手术体位俯卧位比仰卧位更易发生压疮,发生几率最大的是侧卧位,受力面积小,因此体重越大,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1. 2. 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55%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因麻醉药物的影响,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后,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缺血缺氧导致压疮形成[4]。
智汇自我·防治Family life guide -47-彭炼君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压疮是病人手术中很多见的一个问题,是因为在压力、摩擦力或者是剪切力的影响下,使病人骨头隆起部位皮肤或是组织受到了一定损害。
做好压疮的预防工作对病人身体康复非常重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疼痛,降低压疮的发生,促进病人身体的恢复。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如何预防术中压疮。
造成压疮的机制(1)压力的影响:压疮的出现与压力和压力的作用时间有着很大关系,而且也会受到病人皮肤的耐受力以及支持结构的影响。
(2)如果病人身体同时受到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这些力在不同部位产生作用,病人身上就会发生多处损伤。
(3)外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摩擦力、剪切力以及环境潮湿等作用下而引发的压疮。
(4)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含有病人的年龄、体重、自身活动量较少、病人患有代谢性疾病以及有营养不良等问题。
引起压疮的原因(1)病人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
(2)病人手术时体位摆放不正确造成的。
(3)与病人手术的总体时间有很大关系:如果手术延续很长时间,组织以及骨头隆起处皮肤受到损害的风险就会越大。
但这也不是说所有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都会得压疮。
(4)与病人手术时使用的麻醉药有很大关系:麻醉药会抑制病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病人可能会发生血压降低或是血管扩张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病人组织的血液灌注,当组织灌注变少后,就会引发压疮。
如何预防术中出现压疮?压力方面的预防(1)使用体位垫减少压力:病人进行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泡沫垫或是水袋等来保护容易受压的部位,这样可有效扩大病人的受压力面,使局部受压的压强明显变小,降低压疮的发生。
(2)手术时给病人用体位用具:在对病人进行手术时可使用一些能够减少压疮发生的用具,如常用的温性敷贴,可对病人容易发生压疮部位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3)适当调整病人受压的位置:如果病人的手术需要很长时间,那么手术进行过程中,手术室护士经过主治医生的允许,对手术床角度做出适宜调整,比如稍稍偏向左侧倾斜点或是偏向右侧倾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