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集体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观察认识型活动分析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35
一、概述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科学认知的培养尤为重要。
科学认知不仅是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基础,也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设计一套科学认知探究活动方案对于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通过科学实验、自然观察、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 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水平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和认知活动,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水平,让他们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自然探究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2. 科学实验活动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变态实验、浮沉实验、颜色混合实验等,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实验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科学故事阅读通过讲述一些富有科学知识的故事书,引导幼儿了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科学认知能力。
四、活动方法1. 情境导入在活动开始前,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幼儿进入科学探究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师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五、活动评估1. 及时反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幼儿反馈,鼓励他们的表现,指导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2. 成果展示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观察认识活动的设计1.活动目标的设计通常观察认识型活动涉及到的目标有:观察兴趣、观察技能;表达技能;有关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
2.活动过程的设计个别物体观察活动设计要点:可别物体观察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个别物体的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交流设计思路:出示观察对象――幼儿自由观察――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个别现象观察活动:重点在于观察变化的发生。
教师可将观察、指导和交流相结合。
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观察之后引导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讨论。
设计思路:引出对象或问题――观察现象――观察中的交流与个别指导――教师组织讨论和交流比较观察活动:重点在于比较和交流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或现象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并可以再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教师可将狂插、比较、讨论三者相结合。
设计思路:1.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或现象――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2.先观察一种物体或现象――幼儿自主观察比较另外物体或现象与前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展示观察活动:一般用于观察认识物体的多样性。
展示活动中的观察分别渗透于收集作品、布置展览和参观展览的环节中,其中前两个部分是渗透性的自由观察,第三部分是教师引导下对各类物品的集中观察设计思路:收集物品――布置展览――共同参观――表达交流户外观察活动:既有物体观察也有现象观察。
其特点在于户外活动人员分散、难于组织,可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以提高师生比例,在活动设计的环节上应尽量减少集中指导,注重个别指导和个人体验设计思路: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个别观察――分享和表达体验2.引出观察对象――依次提出问题――不同角度、距离观察、按顺序观察――表达交流长期系统观察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对物体和现象质与量两方面发展过程有完整的认识。
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观察持久性的要求高。
教师要有目的的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
设计思路:集体活动引出观察对象――掌握观察要点、方法――共同设计观察记录表――日常观察、做观察记录――集体活动全面系统梳理观察经验。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观察认识型活动: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3.实验操作型活动:实验操作类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
它强调的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
4.科学讨论型活动:科学讨论型活动是指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中的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
5.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区角活动是指教师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出发,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要求,将活动场地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区域,在其中投放各类活动材料,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在不同区域内幼儿与材料、环境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下,学习并获得知识。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它有何特性?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它有以下特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生成化;教育过程的探索性;教育活动结果的经验性;教育目的的长远性;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2.结合实际谈谈实验操作型活动对幼儿学科学有什么意义?第一:实验活动能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二:实验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本质,有利于幼儿理解科学现象。
第三:幼儿在实验活动中亲自操作,易于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索和设法解决问题,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什么?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第五,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观察科学实验活动方案一、概述近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幼儿时期的科学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承担着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责任。
观察科学实验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专注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制定一套科学实验活动方案对于推动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方案1.活动主题选择在确定观察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活动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相符合。
可以选择水的性质、物体的浮沉、植物的生长等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性强的主题。
2.材料准备在确定了实验的主题后,需要准备所需的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是安全、易获取的,便于幼儿的操作。
对于“水的性质”这一主题,可以准备一些水、容器、纸巾、玩具等。
3.实验操作流程制定观察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时,需要明确实验的操作流程。
首先对实验的目的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让幼儿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幼儿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实验效果展示制定观察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时,需要考虑实验的效果展示。
可以通过图片、视瓶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让幼儿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活动总结与反思制定观察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可以邀请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参与活动,共同讨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孩子们的表现和收获。
三、方案实施1.活动时间安排在确定了观察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案后,需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
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最好能在30分钟至1小时之间,避免幼儿们的注意力分散。
2.活动环境营造为了让观察科学实验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需要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活动场地应该安全、整洁,材料器具摆放合理,方便幼儿们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指导与引导在实施观察科学实验活动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引导。
观察认识型活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理解相关概念,如比较、分类、描述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给定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并准确描述其特征。
3. 学生能够结合课本内容,识别并了解自然界的常见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完成观察认识任务,并撰写观察报告。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认识活动,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观察认识活动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自然科学》课本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组织以下内容:1. 观察认识方法:比较、分类、描述等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 课本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观察与分类”2. 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常见动植物的识别与特征描述。
- 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适应。
- 课本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的多样性”3. 实践活动:观察认识校园内外的动植物。
- 制定观察计划,进行实地观察。
- 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观察成果。
4. 案例分析:介绍自然界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及其特点。
- 课本章节:第三章附录“有趣的生物现象”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课时:学习观察认识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描述实践。
第二课时:认识生物多样性,学习常见动植物的识别与特征描述。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观察认识校园内外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认识活动教案观察认识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
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1、摆角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师:刚才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了一个角,另外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带有角的物品,请同学们玩一玩这些角,你来摸一摸会有什么感觉?从中能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尖尖的、直直的)3、认识角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四年级课文《第一朵杏花》教案四年级课文《第一朵杏花》教案导入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