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

法,也是治瘀血证的大法。要分辨虚实,首先必须明白瘀血的产生机制,对瘀血证的发病,中医提出了“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的见解,故凡属血脉瘀滞不畅、气滞血瘀的各种有关病证皆可称为瘀血。“气滞血瘀”是其共性。气实、血实引起瘀血固然易知,气虚、血虚同样也可以引起瘀血。气虚者,气之推血运行之力不足,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局部组织郁血而成瘀血;血虚者,脉道失于濡养,营养缺乏而干涩,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故治瘀血证必须“求其本”,做到气实则理之,血实则决之,气虚则补之,血虚则益之。

其次,瘀血证需辨寒热。八

纲中代表属性的寒热两纲也是诊治瘀

血证的重要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治疗瘀血证的大法。瘀血的形成,有因寒而致,也有因热而致。《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说:“月经痞涩不通或产后余残未尽,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可见,寒冷刺激后,组织收缩,血流凝滞,继而成瘀血。王清任还有“血受热煎熬成块”之说,可见,热刺激后,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而出现瘀血。再有,即使同一病症,不同病人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心绞痛病人,有的为热痛型(心前区呈灼热痛),有的表现为寒痛型(心前区冷痛,遇寒刺激诱发),治疗热痛型应加用菊花、女贞子等寒性药,寒痛型则应加用桂枝、肉桂、高良姜等温性药,这样才是正确诊治。

再次,需辨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瘀血与出血的关系是治疗瘀血证中常遇到的问题,粗看好象矛盾,实际上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离经之血与荣养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可见,瘀血不除,由此引起的出血也不可能止住,此时瘀血是主要矛盾,是“本”,出血是次要矛盾,是“标”而非“本”。尽管仍在出血,但不可忙于止血,必须行瘀,在这种情况下,化瘀即是止血。这犹如滔滔大河,突然被阻,上游之水不能顺流而下,只能改道泛滥为害,而当阻塞一除,则水顺势而下,反不为害。

如见血止血不顾其瘀,反而容易贻误效机。

对活血化瘀法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治疗作用的:①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作用,调整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功能,促使病变组织的软化与吸收。如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后遗症、宫外孕等的治疗。②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纠正内分泌失调而致的疾患。如对月经不调、痛经和闭经等的治疗。③通过对精神神经系统的调节,治疗一些精神神经性疾病。如对脑震荡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和癫痫等的治疗。

治心脑血管的活血化瘀方

治心脑血管的活血化瘀方 2011-07-15 血瘀是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病机 “脉者,血之府也”,脉以通为顺,心脑血管病主要病变再血脉,无论虚实,血瘀、血脉运行不畅,总是其病机的一个主要方面; 瘀血在脑,血运不利,则会引起中风、眩晕、痴呆等;在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心悸等。 血瘀证往往和其他病因间夹一起:如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等 活血化瘀调和血脉: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粘、聚、滞、血小板功能) 活血化瘀中药 和血药-养血活血:和血类:丹参、当归、赤芍、丹皮、鸡血藤 活血药-活血行血通瘀:活血类:川芎、元胡、蒲黄、三七、乳香、没药 破血药-破血消瘀攻坚:破血类: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相比,血瘀寒凝较重,所以中医治疗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重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元胡等活血化瘀止痛药,甚至在补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 元、地龙、桃仁、水蛭等 偏于温通:桂枝、薤白 陈旧性心肌梗死 扶正:宗气、元气并补,药用人参、西洋参、黄芪; 或黄芪、党参、仙灵脾、菟丝子等 敛心气、安心神:五味子、麦冬、炒枣仁 祛瘀生新:三七、血竭、云南白药等。

活血化瘀和心律失常 气血不和、脉气不相顺接为主要病机,中医治疗总以调和心脉、使脉气顺接为目的。故无论虚实,调和血脉是一主要治疗方法 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气虚、阴虚、心脾两虚、虚热扰心为多见。中医治疗有益气养心、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等法。同时辅以调和血脉、宁心安神之法: 调和血脉:当归、鸡血藤、红花、焦山楂、白芍等; 宁心安神: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柏子仁、朱砂、珍珠母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以阳虚、寒凝、血脉瘀滞较多见。阳虚主要以心肾阳虚为主 治疗:温阳活血通脉 温补:麻黄、细辛、桂技、附子、补骨脂、仙灵脾等。对提高窦房结自律性,改善房室传导有一定作用; 活血通脉:药如当归、红花、丹参等,使血脉流通,脉气和调 用温肾活血法(附子、熟地、山茱萸、仙茅、仙灵脾、丹参、当归、川芎、干姜)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1例养心活血方(人参、麦冬、当归、丹参、黄连、红花、炙甘草、枣仁、郁金、川芎、甘松)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组成: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组成。 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对窦性心动过速、房结性早搏、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具有较好效果。 活血化瘀和慢性心衰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 益气:黄芪、人参补心气、元气,不应只用党参;温阳用桂枝,以温通血脉。

人体瘀血形成原理及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方法

人体瘀血形成原理及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方法 血液不能正常流布,却病理性地停留在经脉之中,就变成了淤血。我们可以用高速公路来作比喻,有的淤血在经脉里面,就像在路面上不走的车辆,包括那些占领了应急车道的车辆,它们的危害最大。有它们存在,我们的气血运行就会严重受阻。还有一些淤血在经脉之外,这就好比被撞出了高速公路的车辆,虽然对运输的影响不大,但它们可能随时着火,而且这些淤血会造成诸如疼痛之类的问题,也是一些麻烦制造者。 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使身体的修复部队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部位,就一定要祛除淤血,保持气血通畅。 那么,这个淤血是怎么产生的呢?有这样几个因素可以造成淤血。 第一,受伤导致的淤血。跌打损伤之后,受伤的地方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就是淤血。比如玩打篮球,碰撞,开车,车碰撞之后大家去修车了,人一看外边没受伤没事,你外边没受伤里边就没事了吗,不一定,内脏震荡受伤你看不到。我们要通过什么?通过舌相、通过症状来判断是不是有瘀血。 我曾经到广东讲课,一个市的卫生局局长,吃饭的时候让我看,说罗博士帮我看一下舌头,我一看舌头全是瘀斑,你为什么瘀血这么

严重,怎么回事儿?一问七年前的车祸,他自己认为早就没事儿了,但是内脏一定还有瘀血存在,所以这种要叫化淤。 还有就是手术造成的,比如说妇女生孩子,现在往往都剖腹产,创面愈合的好吗,好多时候没有愈合好,但是你不知道,结果导致瘀血,我见过很多女性朋友生孩子,生过之后三年你再一看,瘀血还存在,说明什么?没有及时化瘀,清理干净,有时候是里面的瘀,没有清除,当时她不懂啊,没有清除,是手术会导致特殊情况导致瘀血。 此外,孩子也容易瘀血。小孩整天跑着玩,他受伤,跌打损伤,家长往往不知道,这个事大家可能理解,幼儿园孩子跌伤了,只要家长没看到,幼儿园老师不一定告诉你,对吧,为什么?告诉你以后有责任了。 我遇到的孩子疑难杂症里面,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有瘀血的,好多中医大夫都不知道,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北京有一个小孩,这个孩子咳嗽半年,找个大医院治疗无效,每天都咳嗽,连着咳嗽半年。最后没办法找到了我的博士同学,然后通过我博士同学给我发短信找我,我同学问我,说有个患者咳嗽半年了,各大医院看了,吃了咳嗽药没效果,他说能不能看一下,然后我说来吧,看一下。 我一看这个孩子,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来看了一下,一看上面静脉又黑又粗,我说孩子一定有瘀血,受过伤没有,家长说不知道啊,我说不管了,就给他化淤。给他开了个活血化淤的方子,泡脚,结果怎么样?泡了10天的时间,孩子半年的咳嗽自己好了,没用咳嗽药了,大家知道吗,你完全没想到咳嗽是瘀血导致的。 很多孩子的疑难杂症,是因为跌打损伤,有瘀血导致的,这个是医学界都忽视的问题,我提示大家要重视,如果不重视的话,你不知道病怎么好的,总是治不好,有的时候其实病根很简单,但是最后枝蔓越来越多了,分枝越来越多了,反而治不好了,就把根解决好了,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二,气滞导致的淤血。血液运行靠气来推动,如果气不推动了,血液就不再流动,那这个人就完了,没法儿生存了。因为中医认为气是推动血液走的动力,血液为什么走?气推动血液走的,如果气足的

周围血管疾病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

周围血管疾病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 第一节血瘀证概念 中医学关于血瘀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血脉瘀滞、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失调,以及滴经之虚积腔于体内而形成血瘀,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即称为血瘀证。张仲景名金脏要略》,首先立"瘀血"病名,作为独立的疾病。《内经》和《金匮要略》、《份真论以及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作为重要疾病均有详细论述,提出不同的名称疗,"恶血"、"留血"、"蓄血"、"干血"、"血结"、"宿血"、"凝血"、"贼血""积血""败血"、"死血"等等。这些都包括在血瘀范围内,是广义上的血瘀。 气血相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证论》谓∶"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灵枢·经脉》指出∶"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血瘀时,气必滞,则气血运行失调。《辨证录》称∶"血活易于流动,行气而瘀滞可通"。因此,血瘀实际上与气、血、脉有密切关系,主要为血流不通,气血失度。从现代医学理解,外科血瘀的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有; 脉管疏通汤治疗动脉硬化闭塞、动脉栓塞、坏疽等等 (一)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 瘀血成痈。《灵枢·痈疽》详细论述"血气凝滞,热毒壅结"而发生痈疽。《诸病源候论》指出∶"痈由寒搏于血,血涩不通,而热归之,壅结所成"。《血证论》谓∶"凡有瘀热壅血,均能成痈"。齐德之著《外科精义》指出∶ 痈疽发病,是因"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而毒气凝滞……热搏于血,血聚则肉溃成疮"。如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乳腺炎等,为气滞血瘀,热毒郁积而成。 (二)急性腹腔感染和炎症 瘀血腹痛。《圣济总录》谓∶"……肠痈,少腹坚肿,大如掌而热,

张学文活血化瘀十法

张学文活血化瘀十法 1.理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血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先有气滞。治疗法则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常以丹参配伍柴胡、木香、香附等。以宣通气机,破除滞气,推动血行的丹参饮、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 2.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丹参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等。方剂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 3.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便血、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还可引起局部气血循环失畅致疮疡、红肿等。治宜用丹参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药物。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4.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声涩;或肢体顽麻不仁,皮肤瘙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丹参配合祛风通络药物。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等。 5.祛痰活血法 痰浊郁阻络脉,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癥瘕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常以丹参配伍化痰散结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等。

6.渗湿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嫩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暗紫粗张。常以丹参配用渗湿利水药有益母草、泽泻、茯苓等,方剂如益肾汤等。 7.攻下化瘀法 适合于瘀血内结,腑实便闭病证。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黄、芒硝等。方如桃仁承气汤,具有化瘀散结、通腑清热的作用。 8.养阴化瘀法 用于热病之后,阴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心肺阴伤、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黄少华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常以丹参配合补血养阴药物。 9.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证。血瘀症状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及中风后遗症等。常以丹参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 10.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闷胀而痛,舌质紫。常以丹参配合有活血化瘀且有止血之功的三七、花蕊石、鲜藕汁等。(孙景波)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四】——经典处方 第六节经典处方 ◇桃核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方剂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各12克,桂枝、芒硝、炙甘草各6克。【用法用量】以上四味药加水1400毫升,煎煮至500毫升药液,去渣后加入芒硝,再在火上微煮,待微沸时取下,每次饭后温服,一天三次,一次100毫升。【方剂功效】破血祛瘀、通下。【方剂主治】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疼痛,精神烦躁,谵言狂语,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血瘀痛经、闭经,脉沉实而涩等。【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可逐瘀血解热狂。【方解】本方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因此可见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里发热;心主血脉而神,察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治疗此证应当以破血下瘀为主,以出下焦之蓄血。本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并能润肠通便:大黄下瘀泻热,使瘀热从大便外出,本身能活血化瘀。两药相配合、治下焦瘀、热蓄血,为本方的君药,方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新血脉,助桃仁活血化瘀,还能制约芒硝和大黄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热而又利于血行:芒确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两者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以上各味政界药的峻烈之性,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以上五味药合用,寒温相得益彰,瘀热并治,下焦蓄血证候即可消失。【辨证要点】临床要掌握少腹急结,疼痛点固定,血液紫黑或有血块排出,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方剂加减】本方又可治疗瘀热内结而致的神志失常病证,因此酌加琥珀、红花、郁金、青皮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滞留、疼痛较重者,可加入活血祛瘀止痛的药物,如红花、赤芍、当归尾、苏木等;如果治疗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实热证,可加当归、丹参、红花以活血调经;如果用于治疗内火热上攻导致目赤、齿痛等症,可加入泻火解毒类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如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存了丰硕的体会,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慢慢深切,愈来愈引发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说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医治方式,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以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顺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发的病变,即为血瘀证。现代医学以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转变。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确实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确实是祛除瘀滞,也确实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那么能够说是平稳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此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医治疾病的一种经常使用、大体方式,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利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先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而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医治方式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以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老久病等都可致使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要紧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医治上,《内经》也提出了大体原那么——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医治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医治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韩学杰:活血化瘀的三个层次、三种方

韩学杰:活血化瘀的三个层次、三种方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血瘀证比瘀血证的范围更广,就血液循环障碍所生的证候叫血瘀证。瘀血证呢是血离经脉,或溢出经脉或络于皮肤或渗出于皮肤它叫瘀血。 它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症候。所以在妇科呢,比如有月经的颜色黑呀,痛经呀,这就是瘀血证。 在瘀血证里它也有几个分类,我们也把它叫做活血化瘀三代。没写名跟前面一样,名字怎么叫都行,愿起什么名字都可以。 活血化瘀第一代药: 丹参30g、赤芍10g、泽兰10g、鸡血藤4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 在活血化瘀药里第一代里有丹参30g、赤芍10g、泽兰10g、鸡血藤4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 丹参一般用30g。有的人问我说:“韩老师,万一这人出血量比较多,我不敢用丹参30g,我用10g行不行?”也可以量小一点,要么怕有出血也可以去掉。赤芍10g: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而且赤芍也可以降低转氨酶。在肝功能不好的时候,转氨酶升高时要用赤芍,而且赤芍量可以用的大些,用到20g、30g,对肝病效果很好。但是赤芍有点酸,病人返酸就少量用点,如果没有返酸什么的,赤芍可以用量稍大点,用20g。或者像黄疸,也能降转氨酶,如果转氨酶很高,那么赤芍可以量大。泽兰:泽兰有活血化瘀,泄水利浊的功效。尤其治疗女科疾病,泽兰有活血化瘀通经脉。另外泽兰这个药还可以治疗心绞痛,泽兰可以用心绞痛血脉瘀滞的时候。鸡血藤10g:鸡血藤有养血和血的作用。伸筋草10g:伸筋草也可以走细的脉

络。尤其对输卵管不通或者输卵管变硬,咱们有的不孕的时候,会写输卵管通而不畅或输卵管变硬,它能把输卵管伞部变硬,伸筋草它可以通。路路通10g:大家说咱们的蘑菇、木耳长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上长的?在湿木头上烂木头上,好木头上不长吧,是不是?他说:“你看这女同志呀,这卵巢阿这子宫啊爱长囊肿,爱长瘤子呀,就像那个烂木头,潮湿呀,不通呀,你看那活的木头上绝对不长。”对不对?说明不通。 我突然明白了!这女同志爱长这些东西说明她不通,气不通,血不通,潮湿。所以在治疗女科疾病的时候,一定要通经络,一定要燥湿,给她化痰。 我后来把他讲的这个故事用在我的临床上,效果还真不错。通了就不长了,就像这交通一样,一堵车谁也过不去,一疏通各走各的呗,你看呼喽呼喽很快,那都过去了。它一堵塞,一辆也过不去,就是这样的道理。女科的疾病也是这样,现在女科和妇科这个病特别的多。一个是她就生一个孩子,有的要做人流,做完人流的时候她流不干净,或者药流流不全。 另外,她反复的人流,使子宫充血。她怀孕的时候激素的水平比较高吧,你强制性的让她终止妊娠,就像她那正高兴呢,你用棒子把她打下去,她才反应过来,所以她的状态不稳定,胎中不好不稳定,所以他就容易长东西。 所以现在女人的疾病,妇科的疾病长了这么多。也就生一个,上环呀,人工终止她的人流啊,都有关系。明白吗?所以给她用这个的时候,就我们的教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有些都有道理。所以我在妇科的时候特爱用鸡血藤、伸筋草、路路通,要她一通畅,她就不生病。她一堵,湿气也来了,脏东西也长了,结节也来了。然后你看,现在很多的女同志有盆腔的积液,有吧?妇科炎症也盆腔积液,而且西医用的消炎药消不掉。知道怎么办?为什么积液?就因为她那有炎症堵了,它就慢慢的往外渗渗渗,就积液,而且不吸收呀!因为她那个整个不畅通了。“漏”。对不对?简单的道理它叫“漏”。那块过不去它就漏,所以我就说嘛一个就是通经脉。在盆腔积液的时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A3】血瘀证常见的10种治疗方法 歌诀: 血瘀病症有多端,中医治疗十法看; 理气补气共活血,养血凉血活血观, 散寒化瘀上第五,下五活血为主挽, 活血利水和解毒,活血通络列三般, 软坚化瘀位第九,攻下逐瘀第十样。 --- 血病常见的治疗方法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灌输百脉。 治血之法众多,孙一奎提出:“治血必调气。”张景岳指出治血证应注意有火、无火、气虚、气实四端。王清任对瘀血一证有专门论述。唐容川治疗出血证,立止血、化瘀、补血三大步骤。 血瘀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气滞必有血瘀,《备急千金要方》谓:“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 治疗当理气与活血同用,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降香、月季花、香附等,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等。 (2)补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不足以运血而发生血行瘀滞者。气为血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不运,血行亦迟滞而瘀。 治疗当补气益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 (3)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因血虚而致瘀血,或因瘀血而引起血虚者。营血不足,气化不利,血流不畅而成瘀,而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故而治疗当养血与活血并行,使祛瘀而生新,常用药物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等,方如四物汤、圣愈汤等。

(4)凉血活血法: 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热邪煎熬血液而成瘀,或血瘀化热者,治疗以清热或泻火之品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方如犀角地黄汤。 (5)散寒化瘀法: 又称温阳活血法,适用于寒邪伏于血分,血凝不通而成瘀者,治疗以温经散寒药与活血化瘀之品配伍,方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 (6)活血利水法: 血不利则病水,水停血亦停。本法适用于瘀血与水相结而引起的痰饮、水肿等,治疗当化瘀利水,药如益母草、泽兰、刘寄奴等,方如桃仁控涎丹。 (7)活血解毒法: 适于瘀血引起的内外痈肿等,治疗当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等。 (8)活血通络法: 适用于血瘀凝滞于脉中,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疼痛,活动不利,感觉异常等,治疗当以通经络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方如通窍活血汤、活血效灵丹等。 (9)软坚化瘀法: 适用于脘腹等部位有癥积,按之有形者,治疗当用软坚散结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方如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10)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瘀血停聚于胃肠、蓄血证等,治疗以攻下通便药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以逐瘀血外出,方如桃核承气汤、抵当丸(汤)等。 血热证常见的治疗方法 (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邪热侵入营血,而致心烦不寐或神昏,身热,舌绛者,或热迫血行而出血者。治疗常选用甘寒、咸寒的药物为主,如犀角、玄参、生地、丹皮、紫草、金银花之类,以清热凉血。使用本法应注意凉血与救阴并重,使热去而阴不伤。 (2)凉血止血法:适用于血热妄行而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热入血分,不清热而血不宁,不滋阴则火不息,不止血则血不安。本法清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第三节诊断要点 尽管同为瘀血证,但因为形成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所以在诊断时,要把握好每种瘀血证的辨证要点,才能对症下药。 ◇下焦蓄血证 本证是瘀血蓄于下腹部,从而导致气机运行受到阻滞。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小腹部紧张拘急,甚至会有硬、满、疼痛拒按等现象,情绪狂躁不安,如狂或发狂,有时健忘,小便通利,大便颜色黑但易解,或伴有发热,舌质黯紫或伴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等。瘀于下蓄,气机受阻,因此出现小腹部紧张拘急的现象。如果小腹症状表现为发硬胀满、按压后疼痛加剧,这是里有实邪的反映,说明瘀滞较重。瘀血与邪热互结,使下焦气机受阻,就会上扰心神,出现一些情绪失常的现象,如健忘、烦躁,严重则会出现无笑无常,神志疯狂等。如果瘀血蓄积于肠道或胞宫,没有直接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小便通利。如果血蓄于膀胱部位,可出现小便涩痛、尿血等症状;如果瘀血蓄于肠道,就会出现大便色黑现象。如果然受寒或患其他热病,外邪乘机入侵,瘀血内结,卫气与外邪相抗衡,就会出现发热或身热的现象。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以脉多沉涩,舌质紫或上有瘀点、瘀斑是瘀血证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在具体诊断时,下焦蓄血证除了有瘀血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小腹部的症状和有无明显的神志异常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 气机阻滞造成瘀血内生或瘀血阻滞,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气机运行中,这是气滞血瘀证的形成病因,属气滞和血瘀同时出现的病证。本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胁或头齐部、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如针刺一般,并且长时间都不得愈合,疼痛的部位很固定,还伴有胁肋胀满、有肿块等,喜嗳气和叹息,呃逆时间长,性情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内热烦闷,或有干呕、口干而不欲饮,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特点。气机阻滞使瘀血内阻产生的部位有很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液瘀滞不行而成为瘀血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瘀血证及其常用经验良方用药。 一、概述 1.瘀血证及其临床表现 瘀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所致的病证。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或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或跌仆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①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②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③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④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瘀血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活血祛瘀剂的组成,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

丹参、水蛭、虻虫之类。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①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②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③配消除病因药:因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以消除病因。 3.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活血祛瘀剂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②用药注意温通。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③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④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用处方 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第五节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瘀血形成以后,又会呈现出多种证象。但引起瘀血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属于不通机理,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疼痛、肿块等。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上除了结石阻塞经隧造成的疼痛以外,主要是指血瘀引起疼痛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里讲述的是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血脉凝滞从而引起疼痛的致病机理,以及寒邪致血脉凝滞形成肿块而致病的机理,但无论是寒邪入侵还是热邪形成,其相同的病证特点就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虽然瘀血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兼夹了不同病邪,其具体的治法有所差异,如下焦蓄血证的治法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为主,气滞血瘀的治法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寒凝血瘀以温经散寒,化瘀养血为主,但不难看出,几种病证的治法都离不开“化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原则,因此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就是“化瘀”,也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由当归、红花、牡丹皮、桃仁、川芎、赤芍、没药、泽兰、丹参、乳香、牛膝、延胡索、土鳖、大黄等组成,使肿块、瘀血散,气机畅通,才是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上药物相配伍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配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加强行气能力,以助活血功能;配补血药,当归、地黄等,在活血的时候又不伤血。 造成瘀血的病因不同,如果寒凝血瘀,可配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如果热邪入侵,可配黄芩、大黄等苦寒清热药;如果气虚血瘀,可配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如果跌打损伤造成瘀血停滞,可配乳香、穿山甲(代)、没药、麝香等化瘀定痛走窜通络的药。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二卷。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 治疗经验 学术重点。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 中风论治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瘀血证治 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 (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 (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 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五逐瘀汤方剂歌诀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 血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导致各种病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中医诊治中补血活血是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下面我将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血瘀的概念及其病理机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血瘀的概念 血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血液在人体内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血瘀可以发生在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个部位,但无论全身血瘀还是局部血瘀,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2.病理机制 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1)气滞: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瘀的形成。 (2)寒凝:气血受寒邪侵袭,导致血液凝结在一起,形成血瘀。 (3)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瘀的发生。(4)瘀阻:外伤、手术、炎症等因素导致的瘀阻,也是血瘀发生的重要原因。 3.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 (1)情志不畅:长期的愤怒、忧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2)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的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气

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3)外伤:外伤会导致经络受损,瘀血长时间停滞在伤口处,形成血瘀。(4)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4.临床表现 血瘀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 (1)疼痛:血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受阻,引起疼痛。 (2)肿胀:血瘀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局部组织肿胀。 (3)紫绀:血瘀导致血液堆积,使皮肤或黏膜呈现暗紫色。 (4)经血不畅:血瘀可以导致经血不畅,甚至出现痛经等妇科疾病。 5.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治疗血瘀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活血化瘀:通过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血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行气活血:通过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瘀症状。 (3)导痰化瘀:对于痰湿阻滞引起的血瘀,采用导痰化瘀的方法可以促进痰湿排出,消除血瘀状况。 (4)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中的某些穴位和手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治疗血瘀有一定的疗效。

人体瘀血形成原理及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方法

人体瘀血形成原理及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方法 淤血是如何形成的呢?从中医角度来说,有三大原因会导致淤血。 1、气滞导致淤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还有“气行则血行”。也就是说,血液要想在血管里通畅的运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气给它一个推动力,元气充足,血液才能流畅运行,如果气逆、气虚,都会导致血液运行出现故障而成为淤血。 那么什么叫气逆?就是气运行的方向出现错误了,生气是导致气逆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吵架发怒的时候,感觉胸膛要炸开了,整个胸膛都胀闷的难受,这就是气逆导致的。本来应该有序行进的气,因为你的暴怒而逆乱,全部逆行到胸部,气逆则血逆,气血都在身体逆乱了,你能好受得了吗?气血逆乱的结果只能是郁结在一块。 古代中医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除了生气导致气滞血瘀,还有一种是气虚导致血瘀。气没有力量推动血液运行了,血液就会停留,比如有些人有心脏无力、心脏停跳,都会让血液运行无力,这个就得调整心脏。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就是专门治疗心悸动、脉结代的药方。所谓的脉结代,其实就是心气虚损,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了,这种人不但舌底有郁络,整个舌面也都发青,炙甘草汤里面有人参,人参可以补气,可以增加血行的力量。 2、寒凝血瘀 好的中医,都不建议你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不管是冰镇啤酒还是冬天露腿或是寒凉食物,都要尽量远离,适可而止。 3、饮食过于肥甘厚腻 换句话说,吃的太好、太油容易阻塞血管导致淤血。现在我们都很关注血脂问题,如果一个人吃肉太多,吃油太多,就会导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堆积,这些甘油三酯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块、管道狭窄、血流减缓。 4、受伤导致的淤血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五】——瘀血证常用中药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五】——瘀血证常用中药 第七节瘀血证常用中药 瘀血证常用的中药称为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目的。如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三棱、莪术、水蛭等等。活血祛瘀药大多性味辛苦温,入血分,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并能止痛、调经、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对于治疗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疮痈、跌打损伤、骨折、痹痛等瘀血阻滞病证有较好的疗效。需要注意的是,本类药物大多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的女性和孕妇应慎用或忌用。 ◇活血止痛药 ー、川芎【简介】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夏季采收,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炒用均可。【性味归经】性辛、温,归肝经、胆经、心包经。【药物功效】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药物应用】(1)与当归、芍药等同用,可治疗血瘀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等病证;与柴胡、香附同用,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而引起的胁痛;与桃仁、红花配伍,可治疗因跌打损伤造成的瘀血肿痛。(2)与防风、白芷、僵蚕等配伍,可治疗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及风湿痹痛等。【用法用量】煎服,每次3~9克。【使用注意】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本药。二、延胡索【简介】延胡索为种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夏季采挖,用时切片或捣碎生用,也可醋炒后再用。【性味归经】性辛、温,味苦。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药物应用】延胡索常与川芎、当归、乳香、桃仁、红花、川楝子等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胸胁疼痛、疝气疼痛、脘腹疼痛、跌打损伤、经行腹痛等等。【用法用量】煎服,每次3~9克。也可研成粉末状,每次冲服1~2克。用醋炒后可增强止痛的效果。【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三、郁金【简介】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莪术或姜黄的块根。秋、冬两均可季采收。切片生用。【性味归经】性辛、寒,味苦。归肝经、肺经、心经。【药物功效】凉血止血,活血行气、清心开窍、利胆退黄、止痛。【药物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瘀血的辨证和治疗的体会 目前,关于活血化瘀证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资料相当丰富。本文就笔者对瘀血学说的认识结合诊治点滴体会,作一初步归纳,供参考。 瘀血的辨证 一、自觉症状 1.痛:痛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与瘀血有关的论述颇多,如“久痛属瘀”,“瘀在经络之间则周身疼痛”。有的论述把血瘀痛的特征作了具体描述,如《医林改错》:“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即是说,凡瘀血作痛多固定尖锐。 2.心悸、怔忡:由瘀血而致心悸、怔忡,古人早有深刻的见解,如《血证论》:“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医林改错》:“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明确地指出心悸、怔忡不仅是由气血虚而发病,亦常由于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怔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瘀塞,常能取得良好疗效。 3.健忘、癫狂:健忘、癫狂,古人责之于瘀血的论说很多,如《伤寒论》:“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诸病源候论》:“因伤寒病,若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血证论》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这些都指出瘀血与神经、精神症状的关系。 4.发热:由于瘀血为主因引起发热,前人亦多论述,如《金匮要略》:“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这都说明瘀血可引起发热。 二、体征 1.望诊:察舌诊断瘀血,古人通过临床实践积累许多宝贵经验,《诸病源候论》:“夫有瘀血者,……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在临床上常见非感染性疾病的紫舌,常由血流瘀滞〔瘀血郁积)的结果,但这些紫舌

血瘀证—搜狗百科

血瘀证—搜狗百科 1、内伤发热多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发热,口燥咽干,渴不多饮,畅游固定痛处或肿块等,脉症不相一致是与瘀血发热的特点,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2、胃脘痛临床表现每以胃脘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甚则出现呕血,或黑便为特征。此多由久痛入络,瘀血凝滞胃脘,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 3、腹痛见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固定不移,或有包块等症状,主要由寒克血脉,跌扑损伤,或情志怫郁,气血郁结,肝经或冲任二脉瘀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缓急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噎膈临床表现以食入既吐,水饮难下,吐物如赤豆汁,大便干如羊矢,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脉细涩等为特点。此由瘀血内结,阻滞食道,甚则络伤血溢。治宜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方用通幽汤(《兰室秘藏》)。 5、胁痛见胁部疼痛如刺,动则痛剧,痛处不移,入夜尤甚为特点,此由跌扑损伤,挫伤屏伤,肝气郁结或气滞日久导致血瘀,痹阻脉络。治宜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方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6、黄疸临床表现以两目及皮肤发黄而晦暗,面色黄而黯滞,或胁下有肿块疼痛,按之不舒,肤表可见红色蛛纹丝缕,大便黑,舌质淡而青或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等阴黄证为特点。多由黄疸缠绵不愈,病久入血分,血络瘀结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退黄,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7、臌胀临床表现为腹肿大坚满,胁腹胀满,时有攻痛,面色黧黑,手掌色赤,唇色紫黯,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等症状,此由情志郁结,嗜酒无度,虫毒外邪等伤及肝脾,瘀血阻滞脉络,水气内聚而成,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证治准绳》)。 8、腰痛临床表现以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活动受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