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5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农业和家庭环境中的杀虫剂。
虽然啶虫脒在防治害虫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当它被错误使用或在高浓度下暴露给人体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本文将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暴露的剂量和暴露途径。
一般而言,啶虫脒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进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会表现出以下症状:1.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
3.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4. 皮肤症状:皮疹、红斑、瘙痒等。
5. 其他症状: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尿量减少等。
二、诊断方法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诊断啶虫脒中毒:1.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啶虫脒或与啶虫脒相关的环境,并了解暴露时间和途径。
2.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状况的检查,以发现中毒的体征和症状。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和尿液样本分析,检测体内啶虫脒的浓度,以确认中毒的程度和类型。
三、治疗方法对于啶虫脒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理:立即将患者从暴露环境中转移出来,并将衣物、皮肤等暴露部位清洗干净,防止继续吸收。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镇静剂、抗呕吐药物等,以缓解症状。
3. 支持疗法: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4. 解毒治疗:根据中毒程度和时间,考虑使用特定的解毒剂进行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
5. 观察和康复: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复查,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结语啶虫脒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预防是最好的方式,教育人们正确使用农药和避免过量暴露是预防啶虫脒中毒的重要措施。
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及时就诊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罕见啶虫脒经口中毒致心跳呼吸骤停、失明一例发表时间:2017-08-04T16:50:20.6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李静李洪春杨正雄[导读] 啶虫脒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之后的第3个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属新型高效杀虫剂(新烟碱类)。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人民医院云南普洱 665900)摘要:啶虫脒属硝基亚甲基类基础上合成的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中毒罕见且机制不详,缺乏足够病例。
本文分享成功抢救重症啶虫脒中毒1例,探讨啶虫脒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杀虫剂;中毒;心跳呼吸骤停;失明啶虫脒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之后的第3个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属新型高效杀虫剂(新烟碱类)。
因其具有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很快被广泛应用,但对哺乳动物缺乏详尽、完整的毒理学数据和深入的研究。
目前临床所见的啶虫脒中毒,特别是重症患者罕见。
本院收住的重症啶虫脒中毒致心跳呼吸骤停、CPR术后、失明1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简介患者,女,27岁。
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过敏史。
因?“口服啶虫脒后恶心、呕吐3小时”于2016-12-28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因吵架后自服20%啶虫脒乳油剂约80ml,随之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无出汗,无呼吸困难,无肌肉震颤,无抽搐,无昏迷及大小便失禁,查:体温36℃,脉搏6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85%,神志清楚,但反应迟钝,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2次/分,律齐,心音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
接诊患者后立即给予洗胃、对症等治疗。
待洗胃至胃液清亮,拔出胃管后约20分钟,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胸外心脏按压、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抢救,并转入ICU进一步观察、治疗,入院后第一天,患者神志呈深度昏迷状,疼痛刺激反应存在。
急性杀虫脒中毒(重度)21例临床分析作者:崇雨田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8期[摘要] 目的:探讨杀虫脒农药中毒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
方法:对近10年来收住院急性杀虫脒农药重度中毒患者21例的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和救治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杀虫脒农药重度中毒21例中,治愈16例,死亡5例,死亡率达23.8%。
结论:中毒机制是直接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和乙酰基转换酶,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造成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主要以意识障碍、发绀和出血性膀胱炎为三大症候群。
在救治措施上,应及早彻底清除体内毒物和应用亚甲兰解毒剂。
重症常并发多脏器损害和功能衰竭,致死性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应及时处理。
[关键词] 杀虫脒;中毒;抢救;分析[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52-02重度杀虫脒农药中毒具有多系统的损害,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为提高重度杀虫脒中毒抢救成功率。
我院从1997年1月~2007年12月统计了急性杀虫脒中毒33例,其中重度21例,现将重度病例的救治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21例急性杀虫脒重度中毒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为18~62岁。
全部病例均经口服引起中毒,其中12 例服毒量达250~500 ml,,服毒至抢救时间为20 min~4 h,平均为76 min。
1.2临床表现因服毒量多,抢救不及时,所有病人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均出现发绀,其中有9例全身皮肤广泛性灰暗;嗜睡11例,昏迷9例,抽搐7例,烦躁不安2例;尿失禁13例,肉眼血尿4例,少尿2例,无尿1例;呕吐8例,黄疸8例,口唇及口腔黏膜破损6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瞳孔扩大7例,瞳孔缩小5例;肺水肿13例,脑水肿4例,休克4例。
1.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15例。
尿液检查血尿12例,蛋白尿11例。
肝功能改变者8例,肾功能改变者5例,血清单胺氧化酶降低14例,血胆碱酯酶合力测定均正常。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DDVP)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人体误接触或长期接触啶虫脒可能导致中毒。
本文将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症状:啶虫脒是一种抑制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过多积聚,导致神经传导紊乱。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2. 消化系统症状:啶虫脒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3. 呼吸系统症状:啶虫脒进入体内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中枢的调控,导致呼吸困难、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
4. 心血管系统症状:啶虫脒中毒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
二、啶虫脒中毒的诊断方法针对疑似啶虫脒中毒的患者,医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1. 详细询问和身体检查:医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啶虫脒或有未处理的农药残留情况。
同时,进行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2. 胆碱酯酶活性测定:胆碱酯酶是催化乙酰胆碱水解的关键酶,啶虫脒中毒会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通过测定患者体液(如血液、尿液等)中胆碱酯酶的活性水平,可间接反映啶虫脒中毒的程度。
3. 农药残留检测:通过采集患者体液、食物、环境等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可直接检测到啶虫脒的存在与浓度。
三、啶虫脒中毒的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程度的啶虫脒中毒,医生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措施。
1. 保护呼吸道通畅: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加重病情。
必要时,可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2.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对症处理,如应用抗呕吐药物、镇痛药物等,缓解患者的症状。
3. 解毒治疗:为了减少或清除体内农药残留物,医生可采取解毒治疗措施,如应用解毒剂进行促进排泄,或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等方法。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一)引言概述:啶虫脒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公共卫生领域。
然而,长期使用或暴露在高剂量下可能导致人类中毒。
本文旨在分析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提供临床医生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指导。
正文:1. 中毒症状及临床特点:- 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气促和喉头不适等。
- 消化系统症状: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
-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等。
- 皮肤和黏膜症状: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皮肤糜烂等。
-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2. 中毒机制和毒理学特点:- 啶虫脒的毒理学特点及其作用靶点。
- 入体途径和消化吸收过程。
- 啶虫脒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辨析和病史采集。
- 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应用,包括血液、尿液和组织样本分析等。
- 其他相关诊断方法,如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4. 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方法。
- 解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
- 对症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5. 预防与控制:- 安全使用啶虫脒及相关农药的注意事项。
- 暴露预防和防护措施的建议。
-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啶虫脒中毒的认知。
总结:啶虫脒中毒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不仅需要医生和相关人员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深入了解,同时也需要广大公众加强对啶虫脒及相关农药的认知,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探索更有效的解毒治疗方法和提高中毒检测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啶虫脒中毒问题。
医疗保险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一、引言啶虫脒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杀虫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多种害虫具有高效的防治效果。
然而,由于使用不当、误食或职业暴露等原因,啶虫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本文旨在通过医疗保险数据,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特点、救治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某医疗保险数据库,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啶虫脒中毒导致的医疗保险就诊记录。
2. 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编码,筛选出啶虫脒中毒(T57.0x1)的就诊记录。
排除重复记录、信息不全及非啶虫脒中毒的病例。
3. 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中毒原因、临床特点、救治措施、住院时间、费用及预后等。
三、结果1. 基本情况:共纳入啶虫脒中毒病例123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为1-75岁,平均年龄为(37.8±15.2)岁。
2. 中毒原因:中毒原因包括误食(45.5%)、职业暴露(36.6%)、自杀(10.7%)和其他原因(6.2%)。
3. 临床特点: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乏力等,部分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电解质紊乱等较为常见。
4. 救治措施: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紧急救治,包括催吐、洗胃、导泻、补液、利尿、保肝、营养心肌等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接受了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
5. 住院时间及费用:患者住院时间为1-3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5±5.6)天。
总费用为0.5-10万元,平均费用为(2.8±1.9)万元。
6. 预后:123例患者中,治愈出院117例(95.1%),死亡6例(4.9%)。
死亡病例中,4例为职业暴露导致的中毒,2例为误食导致的中毒。
四、讨论1.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特点:啶虫脒具有较强的毒性,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急性中毒。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被广泛使用于农田、果园、蔬菜大棚等地。
然而,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啶虫脒会导致人体中毒,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以期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了解。
一、临床表现1.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接触或摄入大量啶虫脒引起的中毒症状。
常见表现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眼结膜充血、口干、口苦、呼吸困难等。
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休克、心律失常等。
2.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接触或摄入少量啶虫脒引起的中毒症状。
常见表现包括头痛、疲劳、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湿疹等。
长期暴露于啶虫脒中,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二、发病机制啶虫脒的毒性主要通过其活性代谢物甲胺脲产生的。
甲胺脲可抑制人体内重要酶类的活性,干扰细胞内代谢过程,造成机体功能紊乱。
具体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啶虫脒的主要毒性机制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干扰神经传导。
乙酰胆碱酯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负责降解乙酰胆碱,维持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
啶虫脒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后,导致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过度积累,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2. 损伤肝脏和肾脏:啶虫脒中毒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啶虫脒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二甲基脲和二甲基胆固酮,它们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肝脏和肾脏是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受损后会对体内有毒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加重中毒症状。
3. 损伤血液系统:啶虫脒中毒还可能对血液系统造成损伤。
啶虫脒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功能,导致血液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倾向。
另外,啶虫脒还可能对红细胞和白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贫血和免疫功能下降。
三、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包括急性或慢性中毒相关症状的询问和观察,对中毒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杀虫脒中毒的病理生理
*导读:杀虫脒的中毒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机制可能是直接
的麻醉作用和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的苯胺活性基团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出血性膀胱炎,杀虫脒抑制血清单胺氧化酶和其他酶。
……
疾病病因
杀虫脒是一种高效广谱有机氮农业杀虫药和杀螨药,对有机磷、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有抗药性的虫类均有效。
杀虫脒在水中溶解度小,强酸中比较稳定,而在弱酸和弱碱溶液中迅速水解。
病理生理
毒物的吸收和代谢杀虫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用
苯基3H标记的杀虫脒给大鼠口服,8h后,肝、肾、淋巴结中放射性深虫幂的含量较多而其他组织较少,24h后,肝中仍较多,其他组织中含量则甚微,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迅速从尿和粪排出,给药后24h尿中排出85%,胆管和乳汁也有排出,由于杀虫脒在体内迅速代谢和排出,因此组织内无明显的蓄积。
发病机制杀虫脒的中毒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机制可能是直接的
麻醉作用和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的苯胺活性基团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出血性膀胱炎,杀虫脒抑制血清单胺氧化酶和其他酶,导致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中出现红细胞、蛋白、少量白细胞和管型,少数患者血清ALT增高,尿中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4-氯-邻甲苯胺增高(正常值总量为0.02±0.025mg/L,其中杀虫脒为0.01±
0.023mg/L,4-氯-邻甲苯胺为0.010±0.16mg/L)。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增高,严重中毒时血清单胺氧化酶降低,心电图可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