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性与异质性_服务业发展趋势_郑江淮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异质性观念在经济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异质性指的是个体或组织在同一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特征,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多方面原因。
而这种差异化特征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异质性对经济结构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个充满异质性的经济体,能够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或组织。
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及风险分散。
例如,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中,异质性往往激发着更多的创新活力。
由于个体的差异化特征,不同的人才和思维碰撞出火花,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和应用。
因此,异质性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创新驱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异质性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产生着显著影响。
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个体和组织拥有不同的能力、资源和竞争力。
这种差异化能够推动经济的良性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异质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的过度集中和垄断,降低整体经济风险。
此外,异质性还能够提高经济的适应性和韧性,使得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调整和恢复。
因此,异质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异质性还对社会的平等与包容产生着影响。
不同个体和组织的异质性特征往往导致财富、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不平等现象可能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不稳定。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减少异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等。
此外,异质性还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异质性差异越来越显著。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一方面,异质性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经济凝聚力的提高,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异质性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和经济冲突的可能性。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综述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两大理论的争论仍在进行。
其中,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存在边际递减的特性,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边际收益、人均资本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由此享有较快的增长机会,使得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可以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追赶,这就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
而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由于存在外部性、知识溢出、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形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内生累积,可以实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进而实现可持续增长,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存量较高,因此穷富国家收入水平可能不会收敛。
但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其研究中,也揭示了如果技术能够在不同的经济系统间扩散,技术模仿取得后发优势,这可以使模仿者的增长加快,产生收敛性的可能。
由于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在收敛性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检验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文献层出不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和各产业经济增长却不均衡,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于研究方法、引入的变量、数据等的不同所造成的。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中国不同省份和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是什么?进一步地影响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往文献也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然而研究并不全面。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某一个产业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还很有限,相关综述性的文献或只是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亦或只是对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缺乏对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也没有包含近几年国外经济收敛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文则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进一步总结和梳理了国际上理论前沿的跨地区和跨产业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依循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总结和梳理了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方法,接着归纳了中国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进一步对影响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最后总结出对中国经济收敛性的研究启示和展望,以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缩小中国各个地区和产业经济增长的差异、促进中国地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工业细分行业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摘要: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中枢,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增长情况以及其收敛性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每个行业的CAGR和标准偏差以及应用收敛性模型,得出中国工业整体增长呈现收敛趋势,同时不同行业之间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第一章引言第二章数据与方法本文利用2010年至201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29个工业细分行业的增长情况,其中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本文首先计算每个细分行业的CAGR和标准差,其中CAGR是复合年增长率,即每年的增长率乘以前一年的增长率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
标准差则是对每个行业的年度增长率进行计算得到。
其次,本文应用一种常见的收敛性模型——β收敛性,β收敛性是指当一个经济体增长率越高,其增长率将会越来越靠近一个稳定的水平。
β系数(β)则被定义为每一单位的初始差异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被降低的程度。
因此,β系数越高,越容易产生收敛性。
本文应用以下公式计算每个行业的β系数:β=σY1/σY0其中,σY0是初始时刻(2010年)每个行业年份增长率的标准差,σY1是结束时刻(2019年)每个行业年份增长率的标准差。
β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的增长趋势较为收敛。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3.1 工业整体增长情况首先,本文计算了所有工业的CAGR和标准差,其中CAGR为6.02%,标准差为2.82%。
图1展示了所有工业的增长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整体在2011年至2014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之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2019年,工业总增长率为5.61%,低于整体的CAGR值。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行业对于中国工业整体的增长贡献有所不同。
2010年至2019年,能源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排名前三,分别为9.13%、7.57%、6.98%。
而制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增速相对较低,分别为2.89%、4.98%、4.64%。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
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
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趋向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异质性。
异质性的存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异质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都是不同的,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不同的才能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例,不同的研究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而这些异质性的人才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另外,异质性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多样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异质性可以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这种多样性能够减少经济的风险,避免全面的经济崩溃。
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异质性,经济增长也具有了更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
然而,异质性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异质性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不同人的才能和机会是不均等的,这意味着一些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潜力,而其他人则可能因为资源的不足而无法发展。
这种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
其次,异质性可能会引起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一些行业和部门更具竞争力,而其他行业和部门则相对较弱。
如果这种不平衡增长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经济的结构失衡,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方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引导,以实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异质性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利益冲突。
由于每个人的异质性特点不同,他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和利益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不稳定,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方采取措施,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异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区域发展异质性视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的关系论文问题的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低迷等问题,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
一般而言,城镇化的发展,依托于工业和服务业不断集聚所形成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城市功能提升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而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身份转换,也会刺激其对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相应需求。
厘清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推动二者在互动中快速、协同发展,对于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外较早研究城镇化与服务业关系的是 Chenery 和 Singlemann.Chenery(1975)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的重要性凸显,并将逐步取代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Singelmann(1978)通过对 1920-1970 年间工业化国家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农业型经济向服务业型经济转变,这是最早对城镇化进程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表述,为其后很多学者研究二者关系提供了分析框架。
郭克莎(2002)认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化早期和中期阶段工业发展对城镇化有较直接的带动作用,到了城镇化后期,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中主导作用的是服务业就业比重及人数的增长。
江小涓、李辉(2004)在研究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发现,对服务业发展有着关键影响的因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
李程骅、郑琼洁(2012)基于域的经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服务业对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尚未明显作用于服务业。
近年灰色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亦有不少学者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崔宏桥和沈颂东(2014)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城镇化与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发现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对城镇化有着较明显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推动效果有限。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溯源及实证分歧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有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Bernard(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
在经济世界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个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个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
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Ramsey(1928)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有反向关系。
特别地,如果存有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
Baumol(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
Delong(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Baumol的结论不可信:其一,Baumol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
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有。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相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Rebelo(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有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溯源及实证分歧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有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Bernard(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
在经济世界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个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个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
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Ramsey(1928)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有反向关系。
特别地,如果存有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
Baumol(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
Delong(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Baumol的结论不可信:其一,Baumol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
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有。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相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Rebelo(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有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
经济收敛性的名词解释经济收敛性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缩小与已发达国家、地区或产业的发展差距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较为贫穷和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通过吸收外来技术、资本和经验的方式,逐渐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经济收敛性的出现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交流、合作和互动成为可能,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情况下,相对较为贫穷和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有机会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借鉴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从而缩小与其之间的发展差距。
全球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流动为经济收敛性的实现提供了机会。
其次,经济收敛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而言,经济收敛性的实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吸收外来投资和技术,这些国家有机会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同时,经济收敛性也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格局,促进贸易平衡和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经济收敛性的实现需要有利于吸纳外来投资和技术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稳定、开放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企业来投资和合作。
同时,也需要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使得外来技术能够得以应用和推广,从而发挥其促进经济收敛的作用。
政府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来推动经济收敛性的实现。
然而,经济收敛性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全球化为经济收敛提供了契机,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也会导致一些国家或地区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难以实现经济收敛。
因此,实现经济收敛性需要全球合作,包括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经济收敛性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产业逐渐缩小与已发达国家、地区或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1. 引言1.1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背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背景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导,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中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不仅会影响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关注并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1.2 收敛理论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应用收敛理论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或国家与增长速度慢的地区或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生产率、技术水平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和收敛趋势。
收敛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或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会逐渐减缓增长速度,而增长速度慢的地区或国家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头赶上,最终实现一种均衡状态。
这种均衡状态可能是由于技术的扩散、资本的流动、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增长中,收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收敛趋势,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在探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时,收敛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深入解析不同地区间的收敛趋势和因素。
2. 正文2.1 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
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发达,拥有先进的产业和科技,经济增长较快;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
施平;郑江淮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演化性、周期性、集聚性、主体交互性、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要根据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时机、发展战略、赶超模式和赶超战略,确定相应的发展思路.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施平;郑江淮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6
【相关文献】
1.基于产业规模及专利分析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布局
2.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等工作
5.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