啶虫脒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7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农业和家庭环境中的杀虫剂。
虽然啶虫脒在防治害虫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当它被错误使用或在高浓度下暴露给人体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本文将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暴露的剂量和暴露途径。
一般而言,啶虫脒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进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会表现出以下症状:1.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
3.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4. 皮肤症状:皮疹、红斑、瘙痒等。
5. 其他症状: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尿量减少等。
二、诊断方法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诊断啶虫脒中毒:1.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啶虫脒或与啶虫脒相关的环境,并了解暴露时间和途径。
2.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状况的检查,以发现中毒的体征和症状。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和尿液样本分析,检测体内啶虫脒的浓度,以确认中毒的程度和类型。
三、治疗方法对于啶虫脒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理:立即将患者从暴露环境中转移出来,并将衣物、皮肤等暴露部位清洗干净,防止继续吸收。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镇静剂、抗呕吐药物等,以缓解症状。
3. 支持疗法: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4. 解毒治疗:根据中毒程度和时间,考虑使用特定的解毒剂进行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
5. 观察和康复: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复查,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结语啶虫脒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预防是最好的方式,教育人们正确使用农药和避免过量暴露是预防啶虫脒中毒的重要措施。
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及时就诊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罕见啶虫脒经口中毒致心跳呼吸骤停、失明一例发表时间:2017-08-04T16:50:20.6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李静李洪春杨正雄[导读] 啶虫脒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之后的第3个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属新型高效杀虫剂(新烟碱类)。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人民医院云南普洱 665900)摘要:啶虫脒属硝基亚甲基类基础上合成的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中毒罕见且机制不详,缺乏足够病例。
本文分享成功抢救重症啶虫脒中毒1例,探讨啶虫脒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杀虫剂;中毒;心跳呼吸骤停;失明啶虫脒是继吡虫啉、烯啶虫胺之后的第3个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属新型高效杀虫剂(新烟碱类)。
因其具有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特点很快被广泛应用,但对哺乳动物缺乏详尽、完整的毒理学数据和深入的研究。
目前临床所见的啶虫脒中毒,特别是重症患者罕见。
本院收住的重症啶虫脒中毒致心跳呼吸骤停、CPR术后、失明1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简介患者,女,27岁。
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过敏史。
因?“口服啶虫脒后恶心、呕吐3小时”于2016-12-28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因吵架后自服20%啶虫脒乳油剂约80ml,随之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无出汗,无呼吸困难,无肌肉震颤,无抽搐,无昏迷及大小便失禁,查:体温36℃,脉搏6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85%,神志清楚,但反应迟钝,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2次/分,律齐,心音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
接诊患者后立即给予洗胃、对症等治疗。
待洗胃至胃液清亮,拔出胃管后约20分钟,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胸外心脏按压、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抢救,并转入ICU进一步观察、治疗,入院后第一天,患者神志呈深度昏迷状,疼痛刺激反应存在。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啶虫脒(DDVP)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人体误接触或长期接触啶虫脒可能导致中毒。
本文将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症状:啶虫脒是一种抑制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过多积聚,导致神经传导紊乱。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2. 消化系统症状:啶虫脒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3. 呼吸系统症状:啶虫脒进入体内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中枢的调控,导致呼吸困难、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
4. 心血管系统症状:啶虫脒中毒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
二、啶虫脒中毒的诊断方法针对疑似啶虫脒中毒的患者,医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1. 详细询问和身体检查:医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啶虫脒或有未处理的农药残留情况。
同时,进行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2. 胆碱酯酶活性测定:胆碱酯酶是催化乙酰胆碱水解的关键酶,啶虫脒中毒会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通过测定患者体液(如血液、尿液等)中胆碱酯酶的活性水平,可间接反映啶虫脒中毒的程度。
3. 农药残留检测:通过采集患者体液、食物、环境等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可直接检测到啶虫脒的存在与浓度。
三、啶虫脒中毒的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程度的啶虫脒中毒,医生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措施。
1. 保护呼吸道通畅: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加重病情。
必要时,可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2.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对症处理,如应用抗呕吐药物、镇痛药物等,缓解患者的症状。
3. 解毒治疗:为了减少或清除体内农药残留物,医生可采取解毒治疗措施,如应用解毒剂进行促进排泄,或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等方法。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一)引言概述:啶虫脒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公共卫生领域。
然而,长期使用或暴露在高剂量下可能导致人类中毒。
本文旨在分析啶虫脒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提供临床医生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指导。
正文:1. 中毒症状及临床特点:- 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气促和喉头不适等。
- 消化系统症状: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
-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等。
- 皮肤和黏膜症状: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皮肤糜烂等。
-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2. 中毒机制和毒理学特点:- 啶虫脒的毒理学特点及其作用靶点。
- 入体途径和消化吸收过程。
- 啶虫脒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辨析和病史采集。
- 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应用,包括血液、尿液和组织样本分析等。
- 其他相关诊断方法,如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4. 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方法。
- 解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
- 对症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5. 预防与控制:- 安全使用啶虫脒及相关农药的注意事项。
- 暴露预防和防护措施的建议。
-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啶虫脒中毒的认知。
总结:啶虫脒中毒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不仅需要医生和相关人员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深入了解,同时也需要广大公众加强对啶虫脒及相关农药的认知,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探索更有效的解毒治疗方法和提高中毒检测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啶虫脒中毒问题。
啶虫脒产品性能(用途):本品属于硝基亚甲基杂环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持效期较长,对甘蓝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1.本品在甘蓝上使用安全间隔期7天,每季最多施用2次。
2.本品对鸟类、鱼等水生生物、蜜蜂、家蚕、赤眼蜂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蜜源作物花期禁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水产养殖区、河塘等水域附近禁用,禁止在河塘等水域清洗施药器具,鸟类保护区、赤眼蜂等天敌放飞区域禁用。
3.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
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4.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5.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产生。
6.避免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接触。
7.用过的容器应妥善处理,不可做他用,也不可随意丢弃。
中毒急救:使用中或使用后若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工作,采取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不慎接触皮肤或溅入眼晴,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不慎吸入,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流通处,呼吸困难者给输氧,并及时就医。
不慎误食,立即就医,携此标签送医院就医,对症治疗,洗胃,保护安静。
贮存和运输:本品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防雨处,远离火源或热源。
置于儿童、无关人员触及不到之处,并加锁保存。
勿与食品、饮料、饲料等其他商品同贮同运。
高效氯氰菊酯产品性能(用途):本品生物活性较高,是氯氰菊酯的高效异构体,具有触杀、胃毒作用,能有效地防治菜青虫。
注意事项:1.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
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2.本品对鱼有毒,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避免污染水源、池塘。
3.本品对蜂、蚕有毒,勿在蚕桑地区和开花植物开花期施用,赤眼蜂等天敌放飞区域禁用。
4.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触。
5.早晚施药为宜,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6.本品在甘蓝上安全间隔期7天,每季作物最多施用三次。
啶虫脒检测标准啶虫脒是一种常用的农药,可杀灭田间常见的害虫和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啶虫脒残留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制定一套检测标准来确保食品安全。
以下是围绕“啶虫脒检测标准”的分步骤阐述:步骤一:了解啶虫脒在制定啶虫脒检测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啶虫脒的基本信息和特性。
啶虫脒是一种有机磷农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易分解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土壤、根系和叶面等途径被植物吸收,残留在食品中。
啶虫脒的主要危害有:中毒、神经损害、免疫系统抑制、生殖毒性等。
步骤二:制定标准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通常会从食品安全性、卫生标准、生产加工实践、质量体系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针对啶虫脒的检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定安全指标:根据啶虫脒的毒性、摄入量和代谢特点等因素,制定最大残留限量和安全质量标准,确保食品中啶虫脒残留量不超出安全范围。
2.选择检测方法: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等。
同时,也需要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和标准化,以确保各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一致。
3.制定检测流程:从样本采集、样品制备、检测分析等环节入手,建立规范的检测流程,以确保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
4.推广实施:将制定的标准在各地区推广实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督和检测,确保啶虫脒残留在食品中的限量符合国际标准。
步骤三:实施效果制定啶虫脒检测标准后,需要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抽检食品中残留啶虫脒的检测,可以评估标准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标准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也可以借此加强对农民、企业和市场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为农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总之,啶虫脒检测标准的制定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有加强制定和实施标准,并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才能保证啶虫脒在农产品中残留的最大限度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高品质的食品。
啶虫脒中毒急救措施啶虫脒是一种优良、安全、高效低毒的除草剂,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啶虫脒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地进行紧急救治。
啶虫脒中毒的症状啶虫脒中毒的症状与摄入的量和个人的体质有关,一般常见的症状包括:1.轻度中毒症状:口干、口渴、头晕、恶心、呕吐等。
2.中度中毒症状:上述症状加剧,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四肢发麻、抽搐等。
3.重度中毒症状:上述症状加剧,表现为烦躁、意识模糊、昏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急救措施啶虫脒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农药中毒,一旦发现中毒症状,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立即送往医院一旦发现啶虫脒中毒症状,应该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诊治。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避免出现窒息等危险情况。
2. 迅速洗胃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应该及时进行洗胃。
洗胃的方法是将清水或盐水灌入胃部,然后将其催吐出来。
这样可以有效清除胃部的农药残留物,减少毒性。
3. 输液治疗在就医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中毒程度和症状进行输液治疗。
输液的目的是清除体内的农药残留物,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必须长期持续。
4. 给予解毒药物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适量使用解毒药物,如中药我国常用的天麻素,解毒效果非常显著。
有助于清除体内的农药,减轻中毒症状。
5. 注意心理护理啶虫脒中毒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不安感。
6. 充分休息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保持充分的休息,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复发。
同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喝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总结啶虫脒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农药中毒,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啶虫脒的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安全,并储存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一旦发现啶虫脒中毒症状,应该立即采取以上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疗保险啶虫脒中毒的临床分析一、引言啶虫脒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杀虫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多种害虫具有高效的防治效果。
然而,由于使用不当、误食或职业暴露等原因,啶虫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本文旨在通过医疗保险数据,对啶虫脒中毒的临床特点、救治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某医疗保险数据库,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啶虫脒中毒导致的医疗保险就诊记录。
2. 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编码,筛选出啶虫脒中毒(T57.0x1)的就诊记录。
排除重复记录、信息不全及非啶虫脒中毒的病例。
3. 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中毒原因、临床特点、救治措施、住院时间、费用及预后等。
三、结果1. 基本情况:共纳入啶虫脒中毒病例123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为1-75岁,平均年龄为(37.8±15.2)岁。
2. 中毒原因:中毒原因包括误食(45.5%)、职业暴露(36.6%)、自杀(10.7%)和其他原因(6.2%)。
3. 临床特点: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乏力等,部分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电解质紊乱等较为常见。
4. 救治措施: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紧急救治,包括催吐、洗胃、导泻、补液、利尿、保肝、营养心肌等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接受了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
5. 住院时间及费用:患者住院时间为1-3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5±5.6)天。
总费用为0.5-10万元,平均费用为(2.8±1.9)万元。
6. 预后:123例患者中,治愈出院117例(95.1%),死亡6例(4.9%)。
死亡病例中,4例为职业暴露导致的中毒,2例为误食导致的中毒。
四、讨论1. 啶虫脒中毒的临床特点:啶虫脒具有较强的毒性,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急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