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养老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3
中国各朝代制度1. 夏朝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其制度实行“家天下”的政治体制,即以宗族为基础,与政权相连结,实行部落联合制。
2. 商朝制度:商朝是以商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为中心的一系列城邦组成的封建国家,实行封建制度,王权至高无上。
3. 周朝制度:周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建立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王朝,其制度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君臣制,王权逐渐削弱,诸侯分封地盘宣称王职。
4. 秦朝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吏治、法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统一法律和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5. 汉朝制度:汉朝继承秦朝制度,实行丞相、三公等官制,封建制统治。
重视科举制度,创建了熙熙攘攘的社会,发展了货币、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6. 魏晋南北朝制度:此时期出现了政治分裂、经济萧条、民族交融等特点,大权旁落而权力下放,促进了地方豪强集团的形成,官僚机构逐渐形成。
7. 隋朝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形成由皇帝直接派遣地方官员的制度,重视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
8. 唐朝制度:唐朝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制度之一,实行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制度、都市建设和国家管理制度。
9. 宋朝制度:宋朝实行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官僚制和封建制度并存,同时政治秩序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
10. 元朝制度:元朝设置行省和路制,实行三班奏议、军民分籍、众务大计、保驾听政等制度,汉文化和蒙元文化相互交融。
11. 明朝制度:明朝实行吏治、科举制度、地方官自治、各地自主管理军队等制度,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
12. 清朝制度:清朝实行皇权至上、满汉分权、八旗统治、科举制度和禁止海外贸易等制度,影响深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1.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中就提出了“大同”、“仁政”、“兼爱”、“富民”等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的思想,例如:“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制定并实施一些如我们今天称为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以秦为例,可见一斑。
(1)秦王朝救灾政策及实践。
赈灾救恤:平时兴建仓储,储存大量粮食,发生严重灾害时,”发仓庚以震贫民”。
临灾时采取紧急应灾措施,实行“赈赐”粮食、衣物、用于安葬死者的钱款。
减免租赋:免除田租,减免土地税、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及其他杂税。
组织生产自救:政府有条件地贷给灾民耕井、种子、食品、生产工具乃至田地等,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组织灾民中闲散劳动力从事必要的劳动,如修治河水等,给以钱物,此即以工代赈。
安置流民:赐钱、赐物、免除徭役外,将一些公田赐予或租给灾民,鼓励其生产。
针对疫情,政府送药和派遣医生到疫区治疫病,强制隔离病人,安葬死者,还由政府出资举行“大难”仪式,即以巫术“驱鬼”等。
3旧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况旧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劳动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工人工资很低,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经常发生伤亡事故。
企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劳动时间一般达12个小时,有的甚至高达15个小时以上。
矿井工人与纺织女工的境遇更加凄惨。
井下工人不仅工资很低,而且一旦发生工伤或疾病,就即刻被辞退。
4.旧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争取社会保险的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争取实现社会保险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1年,党设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拟订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案大纲》,号召工人进行劳动立法斗争,要求军阀政府颁布劳动法,实行社会保险。
中国古代的保民思想我国养济保民思想源远流长。
商代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尚书·商书·盘庚》)。
周代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尚书·商书·周书》)。
周公将之发展为明德慎罚、以德治民。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学派继承了这一“保民”思想。
《周礼》提出:“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礼记·王制》云:“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
特别是人们熟知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成为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梦想,并成为统治者实施救济政策的思想基础。
秦朝政府对鳏寡孤独的救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如“隐匿成童,及申报废疾不确实,里典、伍老应赎耐,百姓不应免老,或已应免老而不加申报、敢弄虚作假的,罚二甲;里典、伍老不加告发,各罚一甲;同伍的人,每家罚一盾,都加以流放”(《睡虎地秦墓竹简》)。
汉代政府对鳏寡孤独的救济主要是发放物品。
如,东汉光武帝发布诏令:“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
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扶,无令失职”(《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北魏及唐代前期的救助政策融入到均田制内。
政府向不负担赋税的没有丁男的老人、未成年者、鳏寡者等构成的人户给予适当的田地耕种,加之佛教的行善生生观念流行,促使收容鳏寡孤独及残病者的专门机构出现。
最早的是南朝齐武帝的文惠太子设立的“六疾馆”,主要收养贫病之人(《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此后,梁武帝设置了孤独园,北魏孝文帝设立了别坊。
唐武宗废佛之后,唐政府直接承担了养济机构的经费,委任有名望的人进行监管,即:“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中国古代养老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保障而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优良传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一、家庭养老制度古代中国的家庭养老制度是最基本的养老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按照传统观念,子女应该尽孝养老,而父母则有责任教育和抚养子女。
因此,在中国古代,子女有义务照顾年迈的父母。
家庭养老制度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保证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可以依靠子女的赡养过上相对稳定和安逸的生活。
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制度也体现了封建道德和人伦关系的标志,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家庭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公益养老制度除了家庭养老制度之外,古代中国还存在着一套公益养老制度。
公益养老制度的核心是“三老”,即孤独老人、无子女老人和无劳力老人。
这些老人没有子女或者没有劳力来赡养自己,生活困难,需要社会的帮助。
公益养老制度是由官府、教堂、寺庙等机构来承担的。
它们提供食宿、医疗、护理等基本生活保障,还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社交活动。
例如,官府设立“敬老院”,专门收容孤独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寺庙设立“济寿堂”,接纳无劳力老人,帮助他们度过晚年。
公益养老制度的实施不仅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和慈善精神。
同时,它也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子女赡养制度在中国古代,子女赡养制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制度。
它要求子女为年迈的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子女赡养制度的核心是“三系宗亲”,即支持父辈、收养兄弟姐妹和关照亲族。
然而,子女赡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子女的能力有限,有时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
其次,子女赡养制度容易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和谐。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当时,有太宰统辖全国事务,医师在国中执令救人,旅师、遂人、族师等会探查区域内老弱病残的情况,给他们救助、减免一些徭役税赋。
这可以视为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工作人员。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率先开始称霸诸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有了明确的规定。
管仲在推行国策的时候,对于社会福利问题十分重视,当时大环境中群雄并起,战乱不断,社会上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的生活问题各不相同,不同人群需求也不同,有官员为鳏寡做媒,解决他们婚恋问题,对于赡养独居老人、领养孤儿的人家也有对应的奖赏;若家中有残疾人士,会由国家专门拨款救助,衣食方面均有供应。
这些举措对于当时齐国的百姓是天大的福音,百姓们得到了来自朝廷的保护和扶持自然心存感激,所以齐国称霸也是齐国上下君臣一体,上下齐心的大团结局面,这与管仲推行的国策息息相关。
除了这些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措施外,古代中国还
有一些礼仪、祭祀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如“荒礼”和“荒政”。
荒礼是在天灾发生时举行的特殊仪式,旨在祈求平安和丰收。
荒政则是救济灾民的政策,包括减膳避殿、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仓储、赈济、医疗、养老、慈幼、育孤等多种举措。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但这些制度主要是以礼仪、祭祀和政治经济手段为主,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相关社会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
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一、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水平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实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的政策措施一一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黄新鲁,1994)。
当时,仓储称为“委积”,意指除税收以外储蓄之余财,其用途包括:济贫、救荒、供养征战阵亡者的老弱眷属、招待宾客等,属地官司徒的职掌之一。
自西周以来,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仅仅名称各异、做法有别罢了。
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②,等等。
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虽兴废无常,且在各朝各代都发生过官员管理不善致使粮食霉烂浪费或被贪污中饱等现象,但它确实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储粮救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的传承沿袭,使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要求得国泰民安,政府必须承担起举办公共保障事业的责任。
中国古代各朝养老制度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01期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先秦时期的《礼记·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周代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
《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老人……先秦时期如何养老?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
《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
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
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做出的规定,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
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这两个重要的体系。
能否顺利地建设这些制度和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古代的助益制度1. 赈灾救济赈灾救济是古代社会最早的助益制度之一。
自古以来,灾害就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古代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赈灾救济制度。
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受到大水和饥荒的困扰,便命令各地方官要进行救济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品、衣服等物资。
随着时代的变迁,赈灾救济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受灾民众得到了更好的帮助。
2. 养老抚慰古代中国的养老抚慰制度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
在古代,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人可以依靠子女的赡养生活。
而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成本较高,许多老人依赖于自己的子女来生活。
此外,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公共福利来帮助那些没有子女或是没有子女的能力来照顾他们的老人。
3. 福利拨付福利拨付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福利制度。
在古代,皇帝通常会向一些有贡献的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某些特殊的福利,例如食物、官员的职位、金钱等,以帮助这些人更好地生存。
二、古代的社会福利1. 医疗救助古代中国对疾病和疾病预防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
中国古代的医疗救助制度比现代社会的保健制度要简单得多。
当时,主要的医疗服务都是由庙宇活动来提供的。
庙宇往往会拥有一个专门的医疗组织,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庙宇还会向那些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居民提供医疗救助。
2. 教育体系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考试来推广。
在底层社会,教育系统主要提供了基础教育和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它主要关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识到儒家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造就领袖和实现社会改进的工具。
因此,教育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