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3节动能和势能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
第3节动能和势能师院附中李忠海课题动能和势能课时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能量的概念2.动能及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内容师生随笔一、感悟新知1、一个物体如果具有了对别的物体的本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或者说具有。
2、一个物体具有的能越多,那么这个物体对别的物体做功本领就。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
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和物体运动的都有关系,物体的越大,越快,这个物体的动能就越。
3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和物体的都有关系,物体的越大,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势能大小与物体的有关系,物体的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
5、 _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二、探究新知[来源:学科网ZXXK]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和。
质量相同的小球,越大,它的动能;速度相同的小球,越大,它的动能。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和。
质量相同的小球,越高,它的重力势能;高度位置相同的小球,越大,它的势能。
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归纳整理四、达标测评1、下面关于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量; B.具有能的物体都在做功;C.不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 D.能够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2、以同样速度行驶的载重汽车和小轿车,它们的动能相比()A.载重汽车的动能大 B.小轿车的动能较C.它们的动能一样大 D.无法比较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B 所处的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C 高山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 放在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4.以下各物体中不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 被拉伸了的橡皮筋B 正在高空飞行的火箭[来源:学|科|网]C 树上的苹果D 高山上的流水5.修筑上游的拦河坝主要用于( )A 提高上游水位B 蓄水C 养鱼D 提高河流通航能力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他的()A.动能增大,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势能减小C.动能、势能都不变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7、下列现象中,物体动能和重力能都发生变化的是()A.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B.空中加速下落的冰雹C.匀速上坡的汽车D.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的列车8、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线悬挂着的物体,它没有做功,它不具有机械能B.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因为它能做功,所以它具有机械能C.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比乙物体的大,则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的大D.甲物体的高度比乙物体的高度大,则甲物体的势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大9、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则该砖()A.势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B.势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C.势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D.势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10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C.正在下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F.高山上的石头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11、“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师生反思、总结:【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两种基本属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5.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与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让学生明白能量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化。
5.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知道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6.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7. 案例分析: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情况。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2.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等。
4. 动手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例题讲解: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最大高度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降低等。
2.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请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等。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设计活动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动能和势能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坡、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实例,如滑滑梯、滚动的球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并以小车为例,说明动能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势能的概念,并以小球为例,说明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观察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动能的变化。
3. 实验二: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势能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动能和势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2、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灵活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究4、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动能、势能教具:钢球、斜槽轨道、小木板、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1、引入:小鸟撞飞机事件据了解,小鸟一直是航空公司的“心头大患”,历史上曾有多次因飞鸟撞击而造成飞机损坏,甚至机毁人亡的恶性事件.在高空中,一只飞鸟与正快速飞行的飞机相撞会粉身碎骨,而由高级合金制造的飞机机体也会严重受损。
师: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2、动能师:什么是动能?科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师: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具有动能的物体吗?生:奔跑的运动员,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风扇、奔流的河水,射出去的子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
师:用手扔出去的子弹有动能吗?它的动能与射出的子弹相比要小,可见,动能有大小之分。
你认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让学生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建立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和质量、速度有关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学生讨论演示实验(可由学生进行演示,从旁指导以调动课堂气氛)(1)将小球放置斜面较低的高度释放后撞击木块;第二次将小球放置斜面较高的高度释放后撞击木块。
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同一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将小球放置斜面一定高度释放后撞击木块;第二次换一质量大些的小球在斜面同一高度释放撞击同一木块。
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01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动能和势能教案模板: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判断能量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转化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转化的判断。
2. 活动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动能和势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我会选择一个既简单又直观的实验,比如让一个小球从高处滚下来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增加,以及高度的减少,从而初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小球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行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在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涵盖各种不同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我会让学生计算一个从斜面上滑下来的滑块的动能,或者判断一个悬挂在绳子上的物体在摆动过程中的势能和动能的变化。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我将密切关注上述关键细节,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