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华市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小学生肥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了解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减少青少年肥胖率和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单纯性肥胖的概念界定目前,全世界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通常采用身体指数(BMI)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其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表 BMI判断标准表(单位:千克/米2)BMI WHO标准亚洲标准中国参考标准体重过轻<18.5 <18.5 <18.5正常范围18.5-24.9 18.5-22.9 18.5-23.9超重≥25≥23≥24肥胖前期25.0-29.9 23-24.9 24-26.9I度肥胖30.0-34.9 25-29.9 27-29.9II度肥胖35.0-39.9 ≥30≥30III度肥胖≥40.0≥40.0≥40.0单纯性肥胖指通常见到的大多数人的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纯性肥胖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仅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
我国将肥胖标准统一界定为BMI≥24。
统计表明,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
只要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测试结果中所指的肥胖都是指单纯性肥胖。
2.近十年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率、超重率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学龄儿童1985-2010年肥胖检出率呈迅猛上升趋势,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增长速率极快。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肥胖检出率逐渐增高。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 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探讨儿童肥胖发病机制。
方法单纯性肥胖儿童33例,正常对照组43例,两组儿童均测标准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leptin)水平。
结果肥胖组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及BMI均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高瘦素血症,亦存在瘦素抵抗现象。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瘦素;瘦素抵抗肥胖症已成为严重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其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近几年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肥胖亦成为儿童期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对成人的研究中发现多数肥胖患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即存在“瘦素抵抗”现象。
有关肥胖儿童的报道较少,本文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收集本院门诊的单纯性肥胖儿童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7~17岁,均排除内分泌、遗传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药源性引起的继发性肥胖,诊断标准以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症,同时收集非肥胖健康儿童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8~17岁。
1.2方法1.2.1身高、体重测量受试者均脱鞋、免冠、穿内衣用同一人体秤测身高、体重,分别以cm、kg为单位记录,精确度为0.1kg和0.1cm,用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m2(身高)。
1.2.2血清瘦素测定过夜禁食后于晨7:00~8:00抽取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80℃冷存。
血清瘦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瘦素放免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2.3统计学处理各组临床变量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及体重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见表1。
3讨论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编码产物,作为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肽类激素,由血循环转运至大脑,与下丘脑受体结合后诱导一系列神经递质,参与热调节及能量平衡,是控制体重的主要循环因子。
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分析及干预对策【摘要】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常见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对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不健康、缺乏运动、家庭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饮食习惯的影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剩。
缺乏运动也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城市小学生因学习负担重和缺乏户外活动而运动不足。
家庭环境和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肥胖症的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干预对策,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增加体育课程等措施。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病因分析、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家庭环境、心理因素、干预对策、结论总结、建议与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分析及干预对策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小学生肥胖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小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卫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据悉,单纯性肥胖症是指由于进食超过需要或消耗不足而导致的体内脂肪过多,是城市小学生肥胖问题的主要类型之一。
城市小学生肥胖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孩子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出现问题,甚至成为终身困扰。
对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对于预防和控制城市小学生肥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意义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问题意义在于探讨和分析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与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关于儿童肥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儿童肥胖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肥胖的概念、影响因素、肥胖对儿童行为心理的问题研究以及控制儿童肥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儿童肥胖;因素;行为;心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儿童肥胖率也不断攀升,相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上升10倍[1],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肥胖本身作为一种疾病,同时又会对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从长远来看,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正确认识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儿童肥胖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肥胖问题特别是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大因素.1990-2010年,全球儿童肥胖患病率由4.2%增至6.7%,《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肥胖研究协作组分析了2015年6850万成人和儿童的数据。
全球肥胖儿童约有1.077亿。
1985-2014年间,我国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肥胖率从0.5%增长至7.3%,到2020年时,这一肥胖率已经超过10%。
如不进行干预,预计到2030年底将会增加至28%,相关研究还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肥胖检出率也在不断攀升,且其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城市。
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其现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也是培养成年疾病的温床。
因此,儿童肥胖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造成儿童肥胖问题的原因从医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现实的儿童肥胖研究可能,主要因素集中在饮食、运动、遗传几个方面,而饮食和运动是最主要的因素1.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肥胖密切相关,父母双方均肥胖者,子女可有80%发生肥胖;父母中有家族遗传影响肥胖。
如父母肥胖,祖辈肥胖,孩子肥胖的风险系数就会增加。
最近研究提出:父母双方均肥胖者,子女可有80%发生肥胖;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为加%~50%;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肥胖,子女的肥胖发生率仅为1%一2%。
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儿童肥胖可大体分为单纯性及病理性。
儿童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
单纯肥胖症的高发年龄为1岁及5岁,约有1/3的肥胖儿会进入成年期肥胖,因而潜伏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潜在危险。
肥胖儿童普遍由于体型变化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久之可形成心理障碍。
肥胖儿童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预防孩子肥胖要从家长做起,并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着手,避免药物减肥。
关键词儿童肥胖儿童健康心理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当今国内外许多营养学者认为小儿肥胖症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先驱症。
在医疗界肥胖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把它当作一种症状来对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进行研究。
据国际肥胖大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人数的2倍。
在欧美发达国家,肥胖症的发病率已高达40.00%左右,据我国各大儿童医院门诊的统计,儿童肥胖者比例大大增加并保持逐年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肥胖儿童的比例只占不到3.00%;5~6年之后,上升至6.00%左右。
而现在,据托幼机构的统计显示已有超过10.0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
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肥胖儿童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大有反超西欧国家的趋势。
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意识到:儿童肥胖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已极大危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并已成为儿童保健领域最急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儿童肥胖的判定及病因1.1儿童肥胖的判定肥胖病指皮下脂肪含量过多并已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等级。
一种方法是按身高测体重来筛查,然后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来判断,也是我国大多数儿童保健门诊的衡量标准。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为轻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30%为中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50%为重度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单纯性肥胖造成儿童的心理损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有孤独感等。
肥胖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综述,以便于及时发现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标签: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也迅速增长,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影响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的改变。
单纯性肥胖造成儿童的心理损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有孤独感等。
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就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综述如下:1 自卑与攻击性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肥胖症儿童的比正常儿童更具有自卑感,自我评价较低,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易害羞、受挫、感到自卑[1]。
涂琳等[2] 在1012 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肥胖儿童进行调查认为,肥胖者在自卑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肥胖男童存在暴力倾向高于正常男童。
孔慧君等[3]认为,肥胖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等通常是同学们、小伙伴的取乐对象,受到大家的排挤和嘲弄,甚至侮辱和取一些带侮辱性的绰号从而隐形的伤害到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自尊心,在长期的受挫和打击,其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自卑感随之形成。
当这种自卑感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后,随之就会爆发,产生攻击。
攻击性总分上,肥胖儿童比普通儿童高出7.81分[4]。
2 抑郁症单纯性肥胖儿童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而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容易发生抑郁症。
王筱桂等[5],抽取3886名北京市城区9~10岁小学生研究认为肥胖儿童,尤其是女孩,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增加。
DANIELS J[6]研究认为,29%的美国肥胖儿童患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对金华市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金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浙江金华321017 )
一、研究背景
肥胖,这一全世界关注的流行病,已成为医学上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当人们的体重大大超过推荐的指标就可以说患了肥胖症,肥胖可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肥胖发生率的增加与成年人群死亡率的增加呈高度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与遗传、环境、基因、膳食结构有关,而基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食物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和生热机制的改变在发生脂肪过多存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肥胖已经不仅仅是影响人体形象美观的问题,而是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儿童期肥胖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肥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迅速上升趋势。
根据WHO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超重率高达20%~30%,肥胖率为5%~15%。
就上述的情况,我对自己所在的金华市区进行了小学肥胖儿童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现状
阅读我国学者,体育工作者对各地肥胖问题的研究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每位学者都利用自己的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及建议,得出了结论。
如:
孙洪文,秦红(2007年)根据中国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向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7一18岁标准对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现状调查发现,不良的膳食结构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
分别得到超重检出率7.6%,肥胖检出率5.0%(3260名)。
张微,程然,金道龙,张冰,季乐丹,王晓(2007年)利用体质量指数(BMI)计算了浙江省乐清市13470名小学生的体检数据,分别按肥胖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运动与休息习惯统计,做出了肥胖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休息习惯而引起的结论。
郭淑妍,韦厚明,谢媛娜(2005年)对深圳市龙岗区内3所监测点学校4758名1-4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按照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分析其中3836名7-10岁学生的资料,得到3836
名学生的总肥胖率为7.22%,超重率为10.53%;以7岁年龄组肥胖率最高,10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饮食及运动行为习惯。
以下学者不仅仅做了数字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肥胖的成因进行了各方面的讨论,家长因素,社会因素等都有涉及。
季成叶(2006年)对当下流行的儿童肥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肥胖易感环境”,主要由膳食热量过多;体力活动不足;生活方式由“动”趋“静”;群众的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儿童的不良饮食生活行为、各种不良社会因素(如单纯追逐盈利的食品营销手段、“胖就是健康”等陈旧观念)等,共同构成。
吕建中,华飞,黄晓燕,金叶,史明喻,徐洪,王新宇,陈玲,高枫(2007年)通过对常州市小学生肥胖现状调查,将小学生肥胖归因为:是单纯由某种生活行为因素所造成的肥胖。
刘艳,陈希宁,苏应雄,彭,李晓辉(2007年)利用BMI法过对成都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调查,得到了成都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BMI参考界值,7~17岁男童超重的BMI参考值在17.40至22.71之间, 肥胖在18.69至25.02之间;7~17岁女童超重的BMI参考值分别在16.77至23.58之间, 肥胖在18.48至26.24之间。
男女童最佳界值点不同, 随年龄增大, 界值升高。
蒋竞雄,夏秀兰,张淑一,崔绍珍,袁全莲(2007年)通过对家长为幼儿选择食物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到,肥胖的成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家长为儿童所选食物在数量和结构上欠合理,尤其祖辈家长为儿童选择食物量过多和肉食过多。
针对此现象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教育。
曾红友,温瑞英,方虹,韩煊,黄跃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为了解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现状,调查研究发现,青春期体重突增期女孩为10一12岁,男孩为12-14岁。
提示预防肥胖重点应放在14岁以前的脂肪发育期及突增期。
姜桅,曾果(2007年)通过研究儿童闲暇时间身体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静态生活方式和全面的身体活动来确立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
我从这些研究当中发现,肥胖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无处不在,而肥胖衍生的一系列疾病,将会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我进行了对金华市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肥胖的成因以及相对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个研究来为预防青春期肥胖这个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洪文,秦红.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28):919-920.
[2]张微,程然,金道龙,张冰,季乐丹,王晓.乐清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山东医药,2007,47(10):51.
[3]郭淑妍,韦厚明,谢媛娜.深圳市龙岗区学生超重与肥胖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860-861.
[4]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64-466.
[5]吕建中,华飞,黄晓燕,金叶,史明喻,徐洪,王新宇,陈玲,高枫.常州市小学生肥胖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36.
[6]刘艳,陈希宁,苏应雄,彭,李晓辉.成都市7_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参考值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6):639-641.
[7]蒋竞雄,夏秀兰,张淑一,崔绍珍,袁全莲.家长为幼儿选择食物情况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579-581.
[8]曾红友,温瑞英,方虹,韩煊,黄跃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6):2425-2426.
[9]姜桅,曾果,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5):322-325.
[10]陈春明.防止肥胖刻不容缓[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291-292.
[11]翟凤英,金水高,葛可佑,等.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及营养状况分析:1989年8省实例研究[J].卫生研究,1995,24(1):40一43.
[12]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3]曾晶.肥胖症儿童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4):361-362.
[14]由悦,陈敏,翟屹,等.862名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变化3年跟踪研究[J].卫生研究,2005,34(5):620.
[15]李楠,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62-6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