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再认识(一)》
- 格式:ppt
- 大小:596.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变换。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和平移两种图形的变换,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轴对称和平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及性质。
2.运用轴对称和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者教学课件。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折纸,引入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个例子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哪些图形是平移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课件,呈现轴对称和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对图形进行轴对称和平移。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课件,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轴对称再认识(一)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该单元包括轴对称再认识、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认识教学。
学生们在初中将继续学习轴对称的概念,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由于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会有所争议,所以教材出示了除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外的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
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为后面再次学习轴对称图形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寺征,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其对称轴。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刀等。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此时的学生拥有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三、教法分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标准中还强调“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
课堂中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少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四、学法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
《轴对称再认识(一)》(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轴对称再认识(一)》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轴对称”的第一个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够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具体内容包括:1. 轴对称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到图形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 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寻找并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衣服、建筑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 能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够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剪刀、纸张。
学具:剪刀、纸张、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剪纸作品都是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讲解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到图形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衣服、建筑等。
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用剪刀和纸张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2.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衣服,找出衣服上的轴对称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2.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到图形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再认识(一)》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轴对称再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本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轴对称性,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轴对称性,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概念。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剪纸、折纸等,引导学生进入轴对称的主题。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吗?轴对称有哪些性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再认识(一)》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轴对称再认识(一)》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轴对称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单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发现轴对称的性质,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的性质,明确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练习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轴对称再认识(一)(3)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带领五年级的学生们深入理解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一)”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6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例题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运用轴对称的知识。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轴对称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刀、飞机模型等,引发学生对轴对称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轴对称。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轴对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3. 示范:用纸张和剪刀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如何画出和剪出轴对称的图形。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画出和剪出轴对称的图形,并互相交流分享。
5. 应用: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剪出特定的图形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轴对称的定义和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三种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说明它们的轴对称轴在哪里。
答案:剪刀、飞机模型、门等。
2. 请运用轴对称的知识,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答案:如心形、星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和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发现轴对称的现象,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实际操作的环节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轴对称再认识(一)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轴对称再认识(一),这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能够找出它的对称轴。
同时,我们也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找到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尺子、剪刀、纸张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轴对称的定义、性质和判断方法展示给学生。
同时,我还会用图示的方式,展示如何找到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找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轴对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对轴对称的概念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我也期待他们在课后能够积极思考,发现更多的轴对称现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三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是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是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如何找到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对于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学生们需要理解的是,轴对称是指一个图形可以通过某条直线(对称轴)旋转180度后,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条对称轴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们需要明白,轴对称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也可以存在于立体图形中。
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们需要掌握的是,找到图形的一条可能的对称轴,然后将图形沿着这条对称轴折叠,如果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画法:(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平移图形的画法:(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并标上相应字母。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平移、对称、旋转。
1.运用旋转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案。
(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旋转点。
(3)确定旋转度数。
(4)依次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先选好基本图案;(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3)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
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图形,那么直线就是()。
2.在平移的过程中,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和()都相同。
3.选择。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上,门的运动是()①平移②旋转③既平移又旋转(2)电风扇的运动是()①平移②旋转③既平移又旋转(3)下面()的运动是平移。
①转动着的呼啦圈②电风扇的运动③拨算珠(4)左图是图形经过()得到的。
①平移②旋转③既平移又旋转4.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轴对称再认识(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能找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理解对称轴的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以及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称轴将图形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重合。
(2)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判断对称轴的位置和特点。
(3)教师举例讲解,如何利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一个不规则图形剪成两部分,使它们完全重合。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28页的练习题,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对称轴的判断。
(2)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给予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对称轴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后作业(教材P29页)(1)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拍照分享,培养数学观察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注:本教案为简案,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判断和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