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第五章 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
- 格式:pptx
- 大小:419.71 KB
- 文档页数:18
教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教案一、消费者需要的概念和需要的层次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求,是个体由于缺乏而产生的内心紧张与周围环境形成某种不平衡的状态,是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
2. 需要的产生一是有不足之感;二是要有求足之愿。
需要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 生理状态(2) 社会因素(3) 个人的认知3. 需要的层次理论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二、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特征1. 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消费者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
因而,在需要的内容、层次、强度和数量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另一方面,就同一消费者而言,其需要也是多元的。
不仅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心理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
2. 需要的层次性和发展性3. 需要的伸缩性和周期性需要的伸缩性又称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需要是个多变量的函数,要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多可少,可强可弱,消费者购买商品,在数量、品种等方面会随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消费者的需要还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消费者需要的周期性主要是由其生理机制及心理特性引起的,并受自然环境变化周期、商品的生命周期和社会时尚的变化周期的影响。
4. 需要的可变性和可诱导性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通过引导可以使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和转移,潜在的欲望会变为现实的行动,未来的消费也可以成为即期消费,微弱的需要转变为强烈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要还可以通过营销者人为的、有意识的给予外部刺激和诱导发生变化。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就是利用消费者需要的可变性和可诱导性这一特点,不惜斥资百万,开展广告宣传、倡导消费时尚、创造示范效应、施予优惠刺激,影响和诱导消费行为,并且屡屡收效。
三、消费者的购买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目的、指引活动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
浅谈设计心理学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三个要素作者:秦媛媛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设计心理学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便是消费者满意度,这要求我们从自我陶醉中走出来,做有用的设计,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本文以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为例,对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三个要素设计从简、换位思考和设计内在加以分析。
关键词:消费者;满意度;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可见,消费者满意度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设计的有用无用取决于消费者的感受以及抉择,没有消费者这一角色,设计就没有意义可言,或者说只能是属于自己的,不能够被评判的,有距离感的艺术。
设计心理学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便是消费者满意度,这要求我们从自我陶醉中走出来,做有用的设计,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不是把设计演变为只供观看的模具。
设计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的系统工程,可以称之为社会工程或文化工程,其出发点是消费者的需求,归宿则是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
在过去,设计的着眼点是“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而现在的设计涉及物质、精神、社会等,外延不断扩展,着眼点也由“物与物”发展为“物与人”的关系。
设计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和手段把技术和艺术的潜力发挥出来。
就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而言,设计从简、换位思考、设计内在,是三个颇为关键的要素。
下面就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的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中的部分内容为例,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从简设计从简指的是将表现形式,创意构思,信息传递,以极其精简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很好的成效,反之,则沦为不被理解的拙劣的设计以及广告传播。
复习资料:设计心理学(课堂笔记)————————————————————————————————作者:————————————————————————————————日期:设计心理学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一、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设计,就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二、消费者:1、定义:所谓消费者是指任何接受或可能接受产品或服务的人。
2、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构成交换关系:·直接交换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产品或服务)·可能交换关系:潜在消费者的存在,是由CSI显示,预测可知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品种和容量等参数3、消费者类型:(1)潜在消费者:消费者具有的买点与企业的现实卖点完全对立或部分对立,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数量庞大,分布面广,是企业的市场资源,也是企业的发展空间(2)准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产生了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形成了局部购买欲,但未产生购买行动的过客。
(3)显在消费者: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4)惠顾消费者:常客。
·惠顾消费者产生的原因:品牌忠诚、产品情结、服务周到(5)种子消费者:由常客进化而来,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消费者的特殊消费者。
·种子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忠诚性、排他性、重复性、传播性三、消费者心理及行为规律:1、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
消费者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也涉及消费者作为个别人的心理特征的差异即个性。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对产品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对产品的好恶态度,从而引发肯定和否定的情感。
由于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程度不同,最后会反映在产品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上。
5第五章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设计已成为企业吸引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和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设计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甚至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反之,一个糟糕的设计可能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
因此,深入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态度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和设计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对于消费者态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视觉层面。
人类是视觉动物,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基于其外观。
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产品设计能够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
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一直以简洁、时尚的设计风格著称,其独特的外观和精致的细节处理让消费者爱不释手。
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品牌价值和产品品质。
一个精心设计的产品外观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对用户的尊重,从而建立起信任和好感。
除了视觉方面,产品的功能设计也对消费者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解决某个问题,如果产品的功能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即使外观再漂亮,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例如,一款智能手机如果操作复杂、反应迟钝,即使它的外观再炫酷,消费者也会因为使用体验不佳而对其产生负面评价。
相反,一个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从而提升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设计还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一个好的设计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舒适和满足。
比如,一些家居产品的设计注重人性化和舒适性,能够为消费者营造出温馨、放松的家居环境,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安慰。
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依赖和喜爱,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
在实际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设计的态度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设计心理学第一章1.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与设计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1、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如感觉、知觉、意识等2、影响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现象形成影响和干预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3、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的行为活动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4、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二、设计目标主体(用户和消费者)Attention------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产生欲望Action-------产生行为三、设计主体(设计师):1、正确理解设计目标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发现目标人群的需求)2、提高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完善设计师知识结构(要运用创造性思维)3、设计师的人格完善4、提高设计管理水平(团队协作及管理水平)四、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满足消费者(用户)对高品质产品的需要2、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艺术的高感情去补人际关系的缺失,平衡各种需求)3、满足企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设计出适合销路的产品)4、满足设计师的自我完善的需要5、满足设计理论发展的需要1.3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气质—自然属性性格—社会属性一、心理学的主要的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意识完全对立起来研究方法: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是内省法2、格式塔学派(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不限于视觉领域以及整个感知觉领域)代表人物:惠特海姆、柯勒、考夫卡主要观点: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能还原各个部分,各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并理解部分。
3、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论的基本理论为:1、精神层次论2、人格结构论3、性本能论4、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斯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人性本善机天赋潜力的观念来解释正常环境下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主张研究的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类自我实现潜能,肯定人的积极自主性。
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在设计过程中,消费者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设计师的决策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消费者的态度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是设计师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消费者的态度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积极的态度包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开放心态、对创新的欣赏等等。
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
相反,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设计师的创作,因为消费者对新颖的东西可能持有排斥或者怀疑的态度,导致设计师不敢过于大胆地创新。
因此,设计师需要引导消费者拥有积极的态度,使得设计作品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其次,在了解消费者的态度之后,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融入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作品才能被市场接受并获得成功。
消费者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设计作品功能、外观、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恶、改进意见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期望。
最后,消费者的态度还可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购买决策。
消费者在选择购买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价格、品牌、口碑等等。
设计师需要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以便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
例如,针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设计师可以设计出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追求个性的消费者,设计师可以开发更加独特的设计风格。
通过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总之,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密不可分。
消费者的态度可以影响设计师的创作过程和决策,也能够影响他们对产品的购买决策。
因此,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和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设计方案,以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期望的产品。
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够真正实现设计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第五章、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名词解释:1、感觉:是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第一个阶段,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即时、直接的反映。
2、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其中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称为绝对阈限,而在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叫差别阈限。
3、颜色视觉:个体能察觉颜色是依赖于各种色彩的物体反射到视觉感受器上的光线,大脑对光线进行加工,产生了颜色视觉。
4、明度视觉:是最基本的视觉。
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
5、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人类的运动视觉常常会忽视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格外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
6、注意:指主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存在指向和集中,即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选择性知觉。
7、辨认与识别:主体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与存储的知识相互匹配,赋予知觉对象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种途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8、原型匹配:各种事物被抽象为某种信息储藏在记忆中,人们在对物体进行知觉时会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原型。
9、二可图形:一些模糊的、不稳定的图形,它们可使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上产生多种可能。
10、错觉轮廓:也称为主观轮廓。
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11、不可能图形:这种图形看似合理,但是无法在三维空间中构造出来。
形成的原因是感知对象需整合时间和空间上的信息。
12、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13、似动:是一种实际上没有动而知觉为运动的错觉。
14、识记:就是去记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则以内在的机制出发,称为编码,就是主体将感知到的信息有意或无意转变为大脑可以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15、保持:即储存,把信息以一定的方式保存在大脑中,知识的存储也可以称为知识的表征,就是以某种方式存储知识。
第一章科学的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的性质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性质是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而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属性主要反映在研究的对象——设计的性质和研究的概念的抽象上。
我们可以将科学与艺术归纳一下:科学:直观、表象——抽象概念——理论艺术:直观、表象——意象——意象形态——形象创造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
设计心理学属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
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性、人文性。
前者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而后者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十分广博,而且概念体系复杂,美学研究便是如此。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
将心理学定义为行为的科学,是因为“行为”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行为的观察和度量具有可操作性。
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过程是:事实——描述——解释——理论事实:心理学研究的求真和证伪都必须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
“事实”(fact)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可以观察和重复的事件。
描述:描述是就研究对象的状态做出说明。
对于事实或研究对象的分类和概念化归纳应该是最基本的描述性科学研究。
解释:解释是关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的。
理论: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理论可以预测事物。
一个理论可以为许多事件提供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不同的解释而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第二章心理现象基础心理学有三个基本生物学基础:因果、遗传、进化。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感觉器官,产生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1、感知外界的物理刺激;2、把信息传递到大脑;3、在信息加工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
由于大脑的加工,人不仅仅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可以获得关于事物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认识,称为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注意?模式识别?心理学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模式识别?1.2.34第三章知觉与艺术视觉恒常性?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第五章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态度, 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图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 对商品的好恶态度是预测购买情况的有力因素,也是市场心理调查的有效手段。
对产品抱有肯定态度的消费者,具有明确的购买意图;而抱有否定态度的消费者则完全没有购买意图.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者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态度。
5.1 消费者的态度分析5.1.1 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人、事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
消费者的态度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对所涉及的有关人、物、群体、观念等方面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比如,消费者对某些产品是否喜欢, 对宣传产品的广告是否相信, 对推销产品的营业员服务是否满意,等等。
人们对一个对象会做出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同时还会表现出一种反应的倾向性,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定势作用,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所以, 一个人的态度不同,也就会影响到他看到、听到、想到、做到什么事时, 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态度会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若想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行为, 必须造就消费者对该产品购买的定势, 也就是创设条件使消费者对该产品有好感的心理准备状态, 那么指导消费、诱导消费也就水到渠成。
这里创设条件的内容, 包括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5.1.2 态度的成分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J.Roseberg .1960) 提出态度三要素说, 是影响较大的态度学说。
三要素说的主要观点是, 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这种预先反应倾向由三种要素构成: 认知、情感和行为。
态度是刺激( 态度的对象) 与反应( 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反应) 之间的中介变量, 刺激和反应分别为可测的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 见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