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教学专用差半车麦秸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40
幼儿园麦秸编织教案1. 教学背景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情感、语言、身体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教育是为孩子提供全面、均衡、有序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园教育中,手工艺活动是培养幼儿细致、耐心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麦秸编织是一项古老而充满创意的手工艺技能。
通过麦秸编织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手工艺创造力,并且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通过麦秸编织教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 帮助幼儿了解麦秸编织的工具和材料,并掌握基本的编织方法。
- 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麦秸编织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 教学内容3.1. 麦秸编织工具和材料- 线、麦秸、剪刀、胶水等。
3.2. 麦秸编织基本方法- 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掌握编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3. 制作小手工品- 让幼儿运用所学的编织技巧,制作小手工品,如小篮子、花环等。
4. 教学步骤4.1. 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4.2. 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准备好麦秸编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准备。
4.3. 引导幼儿了解麦秸编织- 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了解麦秸编织的历史、起源和应用。
4.4. 示范和指导- 教师利用实物或模型,示范麦秸编织的基本方法,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4.5. 制作小手工品- 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所学的编织技巧,制作小手工品。
5. 课堂管理-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性化指导。
6.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制作作品的质量,进行教学评价。
-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7. 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8. 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网络、图书、教学工具等,丰富麦秸编织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完整版)校本课程教案:农业机械使用校本课程教案:农业机械使用一、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 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 培养学生对农业机械安全操作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农业机械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农业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2. 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农业机械的常见使用方法- 农业机械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 农业机械故障应急处理方法3. 农业机械操作实践- 学生参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操作实践- 学生掌握常见农业机械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知识讲解- 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农业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 分析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并讨论应对措施。
4. 操作演示- 老师对常见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进行演示。
5. 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操作实践。
6. 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讨论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开展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农业机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操作实践情况进行评价。
3. 设计简单的问答题和实际操作题进行评测。
五、教学资源1. 农业机械教材和资料。
2. 农业机械及其使用示范设备。
以上为《校本课程教案:农业机械使用》的内容大纲,详细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小麦秸秆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认识小麦秸秆在农业、环保和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小麦秸秆的回收和再利用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和环保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树立学生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小麦秸秆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 小麦秸秆在农业、环保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小麦秸秆的回收和再利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小麦秸秆在农业、环保和生活中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小麦秸秆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二)新课讲授1. 讲解小麦秸秆的基本特征,如外观、质地、成分等。
2. 分析小麦秸秆在农业、环保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肥料、饲料、建材、工艺品等。
3. 介绍小麦秸秆的回收和再利用方法,如粉碎还田、发酵制肥、加工生物质能源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提高小麦秸秆的利用率?2. 动手操作:学生尝试将小麦秸秆制作成简单的工艺品。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麦秸秆的环保和利用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小麦秸秆的回收和再利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的表现,如工艺品的制作质量。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麦秸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小麦秸秆样品:用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幼儿园大班麦秆编织教案教案概述本次教学旨在通过麦秆编织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并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使幼儿能够根据指示完成编织活动,并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麦秆的长短和细粗。
2.能够根据指示完成简单的编织活动。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
4.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内容教学前准备1.麦秆:准备长度和粗细差异较大的麦秆。
2.剪刀:用来裁剪麦秆。
3.小筐:用来放置麦秆。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麦秆1.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长短和粗细的麦秆,让幼儿能够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
2.老师向幼儿介绍麦秆的颜色和纹理,并指导幼儿用手触摸、感受。
第二步:编织活动1.老师向幼儿介绍编织麦秆的方法,让幼儿理解编织过程。
2.老师教幼儿使用麦秆编织出简单的物品,如麻雀、四叶草等。
3.老师逐步增加难度,让幼儿根据指示完成编织任务,如编织花、草莓、太阳等。
第三步:反思总结1.老师和幼儿一起反思整个活动,展示幼儿完成的作品,并用简单的评价语言提供反馈和鼓励。
2.老师可以邀请部分幼儿分享编织的心得和体会。
3.老师可记录幼儿的表现、成长情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好指导。
教学时长本次教学时长为60分钟。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示范教学和互动教学相结合,其中老师将对编织技法进行示范,并引导幼儿逐步掌握。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通过幼儿的动手实践,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同时,本次教学中,幼儿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增进了幼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胜任农作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本领。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一)知识结构1、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基本知识;2、掌握农村沼气开发与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其他能源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3、知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结构1、具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某一领域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2、具有社会交往、合作共事、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八节内容,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秸秆利用技术进行创业和发展;使学生在农村新能源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技术推广的模范带头人。
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一领域的使用维修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1)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农作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农作物秸秆工业品加工技术。
(2)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开发利用项目灵活确定。
第一课工具、材料及方法一、作品欣赏:平板车椅子桌子房子二、制作材料和工具:秸秆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秸秆(高粱秆),制作工具最基本的是剪子、大头针、刀子等。
三、制作技法:1、构思设计:自己想制作什么形体,在头脑中要有一个大体轮廓,或者画出图形。
2、选择材料:按构思内容选择合适的秸秆,所选秸秆的粗细要均匀、外观白净、不腐烂、无虫蛀,然后用剪刀或其它工具裁剪好所需要的长度,裁截面要整齐。
3、连接成型:用大头针、细线或细铁丝将裁剪好的秸秆按顺序插接起来,大头针的尖一定不能外漏。
4、固定修整:将插接好的秸秆按构思拼接固定,对长短不一的秸秆进一步整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适时修改。
5、美化保存:装饰作品,进行美化,保存。
注意:用剪刀或其它工具裁剪秸秆,用大头针、细线或细铁丝将秸秆插接起来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伤害到别人或自己。
四、作业:第二课眼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制作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制作?一、作品欣赏:二、制作材料:秸秆、剪子、刀子三、制作步骤:1、切割两大段2厘米长的秸秆内瓤,用秸秆皮围成一个圆形的镜框。
注意:用秸秆皮围成圆形镜框时要小心,适当用力避免折断。
2、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另一个镜框,并用秸秆皮将两个镜框连在一起。
3、用秸秆皮作出相同长度的两个眼镜腿,其中一段用手轻轻折一下,注意不要折断。
(或用秸秆皮和秸秆内瓤)四、拓展延伸你还喜欢什么样的眼镜,试着做一做。
五、作业要求:同学们用秸秆为自己作一副漂亮的眼镜吧。
第三课蜻蜓一、作品欣赏:二、制作材料:秸秆、剪子、刀子三、制作步骤:1、用小刀割取一段秸秆内瓤作为蜻蜓的身体,其中一头稍尖。
2、选取合适的一小段秸秆瓤作为蜻蜓的眼睛,用秸秆皮连接在平头的一端。
3、选择提前用水浸泡过的长短粗细一致秸秆皮两根,分别插在蜻蜓身体的两侧作为一对翅膀,用同样的方法制作蜻蜓的另一对翅膀。
(比第一对要小一些,这样比较美观。
)四、作业要求:同学们,你喜欢什么动物,也用秸秆做一做吧。
第2题图第二部分 通用技术1.如图所示是一款挂脖风扇,下列关于该风扇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 .采用了无扇叶隐藏式出风口,符合设计的创新原则B .采用标准充电接口,符合设计的技术规范原则C .采用软胶材质,轻盈且贴合皮肤,主要考虑了人的因素D .采用无刷电机技术实现完美降噪,体现了设计是技术的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分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D 项中,“采用无刷电机技术实现完美降噪”,说明设计依赖技术得以实现,提现技术发展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2.如图所示是一款多功能组合工具,它集成了开罐器、六角扳手与螺 丝刀等工具的功能。
从人机关系的角度,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六角扳手材质坚硬,实现了安全目标 B .螺丝刀头更换便捷,实现了高效目标 C .人体工程学的外壳设计,实现了舒适目标D .大小合适,拿握顺手,主要考虑了人的静态尺寸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设计中的人机关系)A 项中,“六角扳手材质坚硬”的设计,主要是从产品自身强度要求考虑的,并非以实现人机关系的安全为主要目标3.如图所示的杠铃,为了方便增减杠铃片,下列设计方案中最合理的是滚花手拧螺母螺纹杠铃片杠铃杆六角螺栓与螺母AB手拧紧定螺钉手拧紧定螺钉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方案的比较权衡与筛选)A 、C 方案中杠铃片有三孔设计,增减杠铃片时,能够更方便抓取杠铃片。
B 、D 方案中没有三孔抓取设计,可排除。
B 方案用六角螺栓连接,在增减杠铃片时需要使用扳手,不方便徒手操作。
A 方案在操作时,由于螺杆较长,需要转动手拧螺母圈数多,则不方便。
而C 方案利用手拧紧定螺钉固定操作更快捷。
(本题虽然选的C 方案,但从现实使用情况来看,A 方案使用的较多,所以设计时应该还会考虑其他更多因素)。
第1题图4.如图所示是某厂摩托车轮毂粉末涂装工艺流程图,下列关于该流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第4题图A .吹粉和复检是串行工序B .复检与缺陷补救是并行工序C .烘干与水洗环节可以颠倒D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省去第一个水洗环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流程的分析)A 项中,“吹粉”与“复检”两个工序上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所以是串行工序;B 项中,“复检”和“缺陷补救”两个环节不会存在同时进行,所以不是并行工序;C 项中,“烘干”和“水洗”两个工序存在内在机理,所以时序上不可颠倒;D 项中,两个“水洗”工序的功能作用及实现的目标不同,所以不可减少其中任一环节。
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语文 --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1.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 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 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
可以肯定的是, 自开始有茶起, 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 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
当然, 在这个期间内, 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 曾以“贡品”的形式, 进入到中原地区。
到了战国时代, 七雄并起, 战事频繁, 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
不过, 还应指出的是, 在战国或秦代以前, 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 因此, 《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 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 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 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陆羽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的根据, 是神农氏撰有《食经》, 其中曾提到饮茶。
实际上, 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 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 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 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
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 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 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 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 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 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 《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 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 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 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 饮茶之风大盛, 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 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下册《16.秸秆造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6.秸秆造型》是杨力美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秸秆造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秸秆造型的例子,如动物、人物、建筑物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秸秆这种材料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秸秆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秸秆造型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相互欣赏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秸秆造型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有创意的秸秆造型。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秸秆造型的方法和技巧。
2.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秸秆造型。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秸秆造型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秸秆材料,如稻草、玉米棒等。
2.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等。
3.准备一些秸秆造型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4.准备一个展示平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秸秆造型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秸秆造型的概念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秸秆造型,讲解秸秆造型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认真观察,注意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秸秆造型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秸秆造型后,教师学生相互欣赏、交流,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制作更具创意的秸秆造型。
大班其他教案:麦杆哨子一、教学目标1.能够知道什么是麦杆哨子,能够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1.麦杆、剪刀、塑料布、绳子、锯子、硬纸板等材料。
2.PPT或手写黑板报课件。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PPT或手写黑板报,向学生们介绍一下麦杆哨子是什么,其作用以及使用情况。
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想象探索制造麦杆哨子的乐趣。
2.制作准备老师向学生们宣布开展麦杆哨子的制作活动。
学生们可以自选分组或由老师指定,每组参考PPT或老师的讲解,用身边易得材料开始制作麦杆哨子。
3.制作过程1.首先,从麦杆中锯下一段长度为15厘米的木头。
2.按照锯成的木头的前后两端分别用剪刀、刀或有锯齿的工具将木头的两端切去一小段,大小长度大约在2厘米到2.5厘米之间,要切出比较尖的三角形,用钳子夹成一点,然后再将三角形削平至切口的最外端。
3.在下一个三角形上重复这个过程,第二个锯口的尖端可以稍小,在T-bar的最底部到下一个T-bar处的距离上可以调整尺寸。
4.经过上述步骤之后,一个喉管就基本完成了,考虑管孔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在喉管上削成一个长方形开口,在每一侧都留出两个出息口,这样就做成了一个木制的哨子。
5.饰面缝制,可以选择用塑料布对其进行缝制。
6.用绳子将麦杆哨子吊起,老师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4.总结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观摩每组的麦杆哨子制作情况,评选出制作最优秀的几个,分享制作过程的心得体会,并总结今天的课。
四、教学反思该教案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麦杆哨子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手工难度有一定的难度,当我看到其中一部分学生对于制作过程比较困难时,我对于我的讲解和引导过程反思不够,以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详细鼓励、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学生们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和设计想法的创新及实践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秸秆造型教学目标1、根据剥离秸秆得到的皮和瓤的不同特性,可以通过插接等方法将其加工成新颖独特的工艺品。
2、运用演示法,学生小组探究合作。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探究精神,想象力,创造力及美化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其对于造型活动,尤其是立体造型活动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点,体会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探究书上的插接方法并自行创造插接方法,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的秸秆造型作品。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的秸秆造型作品美观,新颖,结实,完美统一。
教学准备秸秆、剪刀、胶水、墨水、彩色纸等。
一、导入1、认识秸秆出示问题:这是什么?它能用来做什么?和美术课有什么关系?生:看一看,摸一摸秸秆,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2、欣赏作品讨论:作品有什么美感?如何创作的?生: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作品,探讨问题(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秸秆造型的美感,激情引趣。
)3、揭示课题:秸秆造型二、讲授新课1、剥离引导学生用剪刀等工具将秸秆皮与瓤剥离,提醒学生安全操作。
生:学生分组分工进行剥离并切割。
(设计意图:体验劳动的乐趣,掌握剥离的技巧。
)插接2、通过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秸秆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是:皮与瓤相互插接出各种形状及线条,组织学生试着插接各种形状与线条。
生:组际间的分析,交流,探讨。
分组分工接出各种形状和线条。
(设计意图:在分析中总结规律,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接插的节本方法。
)3、组合教师用学生插接好的形状和线条快速插接组合出一个或两个具体的造型,直观演示组合技巧。
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寻找组合的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群策群力组合出各类造型并组织欣赏交流。
生:动手动脑,大胆组合造型,交流评价(设计意图:掌握组合的技巧,在交流实践中拓展设计思路,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作激情,体验创作的乐趣。
)4、装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总结装饰美化的方法:a)上色b)添加彩色纸,彩带等其他材料,进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