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差半车麦秸
- 格式:pdf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11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
3. 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问答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用于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4.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查找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了解课文的背景。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以及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
3.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麦秸的描述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农民等方式,了解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差半车麦秸》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描述麦秸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
(3)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麦秸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思考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四、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培养节约资源、尊重劳动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差半车麦秸》,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感悟文章。
3. 调查访问农民,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分享心得。
(2)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理解程度。
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小说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小说开头“每次我看见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这部分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先写游记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队友们非常喜爱这个憨厚、质朴、善良,又有点落后但不断成才的农民战士。
课文在此向读者初步描画了这个人物的轮廓,但又不展开,重点写了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灯我睡不习惯。
呵,你抽烟吧”。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这部分交待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家境贫寒,他痛恨日本鬼子,也痛恨汉奸,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不理解抵抗侵略斗争的意义,但他从朴素的意识出发,认为游击队员们是好人,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他萌生了反抗意识,但他不习惯新环境,宿营时熄掉了屋子里的灯,闹出笑话。
这也写出了农民节俭的本性。
第三部分,从“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不幸刚认会了三十个字,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
这部分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本部分开头,写“差半车麦秸”经常说土匪的黑话,而且有迷信思想,不愿意称别人“同志”,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称别人“同志”了。
后半部分,写在一次行动中,“差半车麦秸”主动要求进村执行侦察任务,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在执行任务中,他竟然拿了老乡的一根牛绳,这暴露出他思想上的落后意识,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明白:干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大众的幸福。
他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活泼开朗了,而且开始识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勤劳节俭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故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小故事编写,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差半车麦秸01 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màn(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
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
我心里有一点yuē mo(约莫),便向“差半车麦秸.(jiē)”偷看了一眼。
“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zhàn lì(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着集中在他身上。
2.词语积累——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若无其事)(2)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其不意)(3)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谩骂)(4)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谄媚)(5)思想不集中。
(心不在焉)3.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他带着讽刺的口气说:“俺是庄稼人,俺不懂新规矩哪!”于是他又沉思起来。
(2)“喂!”有一天我对他说,“你应该称别人做‘同志’哪!”(3)“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
”我向他解释道,“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哪。
我们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的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4.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肖像描写)(2)“大家都这样叫我。
”“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语言描写)(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动作描写)5.语言运用——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
(1)“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通过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质朴、本分的庄稼人,以及他对土地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僻词汇。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差半车麦秸》。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了解他们对待粮食的态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5. 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7、差半车麦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了解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任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
2 .学习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7 差半车麦秸
教学目标
一、感受中国农民的成长过程
二、领略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分析全文概括文段意义
第1部分(1~11):写游击队员们拿“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生活片段。
第2部分(12~58):写“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
第3部分(59~108):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第4部分(109~122):写在一次破环日本鬼子的铁路,伏击运输车的战斗中,写“差半车麦秸”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二、小说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分析
(A)1、用绰号打趣(1~3)思念家乡
2、烟袋引出的故事(4~11)盼望美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喜唱戏词
(B)1、交代“差半车麦秸”绰号的来历(12~28)憨厚老实、家境贫寒的农民
2、交代“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29~31)
3、痛恨日本鬼子汉奸阶级意识朴素(32~51)
4、加入革命游击队伍思想愚昧落后(32~51)
5、熄灭油灯闹笑话(52~58)——本性节俭
(C)1、说土匪话,具有迷信思想——思想落后(59~60)
2、接受“同志”的革命称呼——思想进步(61~69)
3、主动请战,进村侦察敌情——令人刮目相看(70~98)
4、牛绳的风波——思想觉悟(99~108)
(D)英勇战斗,光荣负伤——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三、小说主题
小说描写了一个绰号为“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的经过,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依恋,对和平生活向往,展示了在老一代中国农民子孙
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
1。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品质。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使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粮食,导入课文《差半车麦秸》。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5. 价值引导(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如何践行这一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价值观的践行。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珍惜粮食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情感体验评估:通过学生分享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共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