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与谢朓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6
古代文学考试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名词解释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进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由于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阅历,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主要特征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讲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许多已接近唐人。
其次,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消失,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奇妙,追求诗的意境。
代表诗人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行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影响评价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假如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肯定的弊病。
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非常严格的,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可见其难度之大了。
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
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是充分留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
而文学史进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觉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把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乐观意义的。
创立“永明体”的诗人——谢朓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南朝齐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谢朓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
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灵运同族,世有“小谢”之称。
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又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
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
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
岳父王敬则被迫谋反,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
谢朓扣住来人,径自告发。
王敬则被族灭,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王敬则之女常怀刀想向谢朓报仇,谢朓不敢与她相见。
沈昭略对他说:“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
但恨今日刑于寡妻。
”因任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吏部”。
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萧遥光诬陷,下狱而死。
谢朓的诗颇受谢灵运的影响,但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
现存优秀诗篇绝大部分是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刻画细致的优点,克服了语言上平板晦涩的毛病,又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风变得更加清新流丽,情景交融,颇多秀句。
他的一些短诗,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遣词自然,情味隽永,已开唐人绝句的先河。
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原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
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
“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
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
杜甫说“谢朓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永明体代表人物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
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
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
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
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
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
沈约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
锺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
《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
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就是指最初形成于这一时期的新诗体。
主要指五言诗,其主要特征是讲求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足见其感人之深。
此外,他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游敬亭山》、《游山》、《将游湘水寻句溪》、《直中书省》、《观朝雨》等诗,也都是情景妙合的佳作。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尤其是“永明体”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梁以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们,在格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
梁陈两代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从市井引入宫廷,并进行大量地模仿创作,他们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摹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求。
就总体状况而言,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
对偶的诗句,《诗经》中已有,魏晋以来渐渐增多;宋齐之际,诗人更着意追求,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风气。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
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秀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永明时声律极强的诗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注重声律和对仗,代表诗人有谢朓、沈约等。
永明体的特点是追求文辞的华美和声韵的和谐,强调平仄和韵律的精确运用,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来的唐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中,谢朓的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其诗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见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律极强的诗,如南北朝沈约的《早发定山》,原文如下: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永明体与沈约谢眺1.永明体●讲究声律与对偶●运用四声●佛经的翻译与传入●体制走向格律化●声律的内容●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长短高低●八病●没好好用四声●中国古典诗歌的进步2.沈约●文学主张●四声八病●情、文、质●为文三易说●易见事●用典明白晓畅●易识字●易读诵●声律和谐●创作●长于清怨●山水诗●离别之作●别范安城●伤谢眺●永明体的实践者与提倡者3.谢眺●家境凋零●悲剧性人物●竟陵八友●懦弱、决而不断●山水诗●大小谢●谢灵运、谢眺●恋俸禄与纵情山水的矛盾●诗歌艺术●结构:写景加抒情加说理●晚登三山还望京仪=邑●风格:清新明丽●格调:明净萧散●诗风:圆美流转如弹丸●音韵美,音律和谐●缺点:有名句无名篇4.何逊●内容比较狭窄●平白晓畅语言写景抒情●状物传神5.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6.江淹●对仗精切●模拟古人7.吴均●清拔有古气●吴均体二、齐梁诗人集团1.六朝时形成的家族文学集团●以皇权为中心2.刘义庆《世说新语》3.竟陵八友●萧子良为中心●萧衍-皇帝●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永明声律●信奉佛教●应教、竞赛、奉和、唱和●同体共咏4.萧统文学集团●学术为主●《昭明文选》●丽而不浮、典而野,文质彬彬5.萧纲文学集团●宫体诗●徐庾体●特点●声律:在永明体基础上更加精致●风格:由永明体到秾丽,更加浮糜●内容:狭窄●原因●原因:政治乐于逸乐●诗歌的新变●帝王的提倡●民歌的影响●内容●女性之美●清新可读●采莲曲●游子思妇●咏物诗●辞藻华丽●注重辞藻、对偶、声律●《玉台新咏》。
永明体、新体诗和宫体诗的区别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谢朓、沈约等人创造了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的诗体,即为永明体,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考究诗歌声调、韵律和谐,语言对仗工整,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体的产生,使中国古典诗歌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谨的近体诗转变,为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其同时具有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和声病的限制的弊端。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王融。
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发展阶段:
1.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
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2.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3.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那么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朓山水诗特点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
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
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诗歌代表作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