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对永明体地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1414785508新体诗永明体为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有意识运用声律规律写作的新体诗。
(一)永明体出现的背景——齐梁文学对形式美的追求。
齐梁是在文学形式追求上登峰造极的时期。
语言、用典、对偶、声律(二)永明体的出现刘宋以来,诗人注重声色之美,已开始追求音乐式的协调的美。
但所追求的是自然音调之美,还只是一种自发的努力。
齐永明年间,出现一批学者、诗人,在前人对声律美自发努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依据音韵学的原则,来总结诗歌声律美的规律。
永明声律说也被称“四声八病说”。
要旨:“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即以五言诗两句为一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
即尽量避免两句内声调和音韵上相同的因素,使诗歌音律错综变化。
立足于“异”,原则是要使文字音节高下轻浊互相变化,从异声相配中突出高低起伏的声音节奏来。
永明体是从古体到近体的桥梁。
它毕竟只是格律诗的开端,并非严格的近体声律规范。
唐代近体诗产生后,更严整、更具音乐美的规范出现,永明体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永明体在艺术上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
但诗人们也有风格、意境方面的努力。
——1.追求圆转流美和平易的风格。
2.自觉追求景与意的浑融——意境初步形成。
刘跃进则认为永明体的特征应包含如下要素:一是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主;二是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观念十分明确,粘的观念尚未形成;三是用韵已相当讲究,押平声韵居多,通韵已接近唐人;四是在对仗方面追求自然与情理的完美结合。
意义: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
(注:“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流于烦琐。
)二·谢脁——永明体诗人中最杰出者。
就内容言,诗作主要是山水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朝三谢之一谢脁的仕途生涯及对后世的影响导语:仕途生涯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
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仕途生涯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
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
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
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
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
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
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
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
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
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
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
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萧子隆素来对谢朓的才能十分爱赏,因而,谢朓也得到了最优厚的礼遇,往往“留连晤对,不舍日夕”。
不意竟遭到操有实权的长史王秀之生活常识分享。
齐梁体和永明体一,永明体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讲究声律的新诗体.其背景因素主要有:1.佛经翻译中印度语音的启发;2.汉语四声的发现;3.诗歌创作摆脱乐律束缚而追求音韵规范的要求;4.周顒,沈约等人的探索和诗人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1.沈约是著名的永明体诗人,锺嵘在《诗品》中将其诗歌风格概括为"长于清怨"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2.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①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②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3.王融也是积极参与创制"永明体"的`诗人.三,何逊,阴铿等人的诗歌创作1.何逊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面狭窄,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尤长于酬答,伤别之作.2.阴铿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面亦较狭窄,其诗以写景见长,诗风清丽,善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韵.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因此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二,齐梁诗人集团1.萧子良文学集团.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2.萧衍,萧统文学集团.梁代萧衍喜好文学,倡导并鼓励文学创作.萧统受父亲影响,自己也爱好文学,便召集文士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3.萧纲文学集团.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三,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大多停留在宫廷,内容多是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一,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以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二,宫体诗:1.宫体诗的概念."宫体"之称,虽始于梁简文帝之时,然而自鲍照,汤惠休,沈约,梁武帝萧衍以及刘孝绰,王僧孺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之世才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关于什么是"宫体诗",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2.宫体诗的特点: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其中包括对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等,形式上追求辞藻与声色及感官的剌激.3.宫体诗的代表主要有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陵,庾肩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讲析作品】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这首诗是谢朓的一首著名的写景抒情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诗人出任宣城太守,离京赋任之际写下了此诗.诗人在春日的傍晚登上三山还望京邑建业,满目的秀色美景,触发了诗人的去国思乡之情.2.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头两句,写自己登三山,望京邑;第二层为中间六句,描写了登,望所见的景色;第三层为最后六句,直接抒写了去国怀乡之情.3.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本诗的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化用旧句以陈己意.他熔炼了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和潘岳《河阳县作》"引领望京室"的诗句,既写出了自己的登临离京,又以王粲离京适楚的飘零之感和潘岳的离京失意之情,暗示了诗人的心境.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但诗人并没有让景物着上一丝的离愁别绪,而是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2)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尤其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写得新奇别致."余霞","澄江"是建业晚景的特征,而令人叫绝的是恰切的比喻:锦缎般的晚霞和白练似的江水,形象而富于色彩感."散"字和"静"字是动静不同的描写角度,而前后两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李白曾深情地赞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了郊外的芳草野地."喧","杂"显态,"覆","满"示多,用词贴切而传神.其次,写景的语言不求刻意雕琢,但也是锻炼所得,于清新明丽之中寻求自然平淡的境界.正如宋人葛立方所言:"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韵语阳秋》) 【阅读篇目】沈约:别范安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赠西府同僚王孙游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和傅郎岁莫还湘州萧纲:咏舞二首(其一) 咏内人昼眠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
创立“永明体”的诗人——谢朓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南朝齐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谢朓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
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灵运同族,世有“小谢”之称。
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又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
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
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
岳父王敬则被迫谋反,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
谢朓扣住来人,径自告发。
王敬则被族灭,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王敬则之女常怀刀想向谢朓报仇,谢朓不敢与她相见。
沈昭略对他说:“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
但恨今日刑于寡妻。
”因任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吏部”。
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萧遥光诬陷,下狱而死。
谢朓的诗颇受谢灵运的影响,但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
现存优秀诗篇绝大部分是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刻画细致的优点,克服了语言上平板晦涩的毛病,又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风变得更加清新流丽,情景交融,颇多秀句。
他的一些短诗,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遣词自然,情味隽永,已开唐人绝句的先河。
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原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
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
“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
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
杜甫说“谢朓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永明体代表人物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
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
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
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
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
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
沈约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
锺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
《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
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就是指最初形成于这一时期的新诗体。
主要指五言诗,其主要特征是讲求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足见其感人之深。
此外,他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游敬亭山》、《游山》、《将游湘水寻句溪》、《直中书省》、《观朝雨》等诗,也都是情景妙合的佳作。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谢朓山川诗的艺术风格探微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期间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感情细腻,出身崎岖,固然生擅长与当时王氏并称的谢氏家族,但因为家族的衰败以及不幸的遭受,使他对人生产生了逃离与回避的心态,流恋于优美的山川光景之中,并对置身此中的山川融入了感情,寄寓了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在大自然的漂亮与悠闲中开释了自己的抑郁情怀。
他创作的诗歌,特别是山川诗固然数目不多,但在山川诗发展史上却有不行忽略的作用。
而作为文学作品,我们更应当着重其山川诗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独到的艺术风格使得谢朓成为继谢灵运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山川诗人,对后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明快清爽历代议论家对谢朓山川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中清爽明媚的美获得了大家的共鸣。
《南齐书》中说“少勤学,有美誉,文章清丽”;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写道“玄晖句多清丽”这都说了然谢朓的诗拥有明快清爽的风格,这能够从谢朓山川诗的题材、语言、意象来窥见一斑。
从题材来看,谢朓山川诗大大拓展了山川诗的表现内容,此后山水诗不再限制于深山老林,而是走进了平时生活,凡是自然界的光景都能够入诗。
他擅长捕获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从中撷取美感。
诗人以一双擅长发现美的眼睛,将触动他心灵与感想的自然光景尽兴融在笔下,达到了全部光景皆能入诗,全部光景皆能寓情的境地。
謝朓山川诗对光景的描绘,主要表此刻京邑风光与田园风光两个方面。
谢朓山水诗中的京邑风光描绘,把天然的山川光景与都邑的人文风光交融在一同,形成了都邑山川诗。
如《直中书省》中的紫殿、彤庭与红药、苍苔等;《入朝曲》中的“江南佳人地,金陵帝王州”于看似漠然中,尽显京城的繁荣,江南的迷人,虽是没有故意雕琢,但这类悠闲漠然,却自有其独具的脱俗神韵,同时,浓美的都邑又为诗句涂抹上了华美的底色。
谢朓山川诗中也有好多田园风光的描绘,给人以清爽的感觉。
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中写到“桃李成门路,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宣城郡内登望》中写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尤其是“永明体”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梁以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们,在格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
梁陈两代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从市井引入宫廷,并进行大量地模仿创作,他们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摹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求。
就总体状况而言,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
对偶的诗句,《诗经》中已有,魏晋以来渐渐增多;宋齐之际,诗人更着意追求,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风气。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
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秀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就是指最初形成于这一时期的新诗体。
主要指五言诗,其主要特征是讲求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足见其感人之深。
此外,他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游敬亭山》、《游山》、《将游湘水寻句溪》、《直中书省》、《观朝雨》等诗,也都是情景妙合的佳作。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如其《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而且在声调与语言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语言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韵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尤其是“戚戚”、“阡阡”、“漠漠”等双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形象性和音韵美。
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美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其中所蕴含的深长细微的诗思与情致,也同样使人“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
沈约在《伤谢朓》诗中所说:“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就是对谢朓诗歌这一突出特征的肯定与赞美。
再者,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如上引诗中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皆为其警绝之句外,还有如“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等等,皆似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高雅闲淡而又富于思致,难怪锺嵘说他:“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
”(《诗品》卷中) 谢朓的一些短诗也很出色,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又《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此外《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也都属此类作品。
这些小诗不仅语言清新,音调和谐,情致含蓄,而且还富于南朝民歌的气息,十分耐人寻味。
同时它们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最后,谢朓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歌巨匠也为之倾倒。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已对谢朓作过高度的评价。
此外他还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杜甫也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寄岑嘉州》)这些既说明谢朓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足以说明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