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日本能与狂言
- 格式:ppt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13
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稍后于中国戏曲,日本的能乐于13实际孕育成熟,造就了东方又一个具备强烈协议特征的戏剧形态。
能乐表演的形式包括能与狂言两种。
后来在17世纪初,日本又产生了歌舞伎的戏剧样式。
由于日本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它的传统戏剧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承传。
与古希腊、古罗马戏剧的终灭湮灭、印度焚剧的走向衰竭不同,与中国戏剧的随时演变转行也不同,日本能够在舞台上原封不动地保存自己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传统戏剧样式,因而前后出现的能、狂言、歌舞伎得以流传到今天.于是,其最古代的能乐成为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传统戏剧样式的范本。
第一节历史演变一、能的形成与发展日本自古以来,伴随着传统的水稻农耕生活产生了神道的民俗信仰,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宗教。
神道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演技艺,一类是公元8世纪以后从中国传入的表演形态,如舞乐、伎乐、散乐;一类是在日本民间自由繁衍发展的舞乐形态,14世纪以前流行于日本列岛,如田乐、延年、踏歌。
由中国传入的表演形态中,舞乐是一种带有浓重宗教意味的宫廷乐舞;伎乐又称吴乐,是一种假面歌舞游行表演;散乐是包容了歌舞、杂伎、器乐、魔术、木偶、哑剧等节目的技艺的总称。
到了平安时代(9-12世纪)末期,散乐逐渐发展为猿乐。
日本民间舞乐里,田乐源于8世纪前后形成的田舞,是农民在插秧时节祈求丰收的祭神仪式表演的发展;延年是佛教寺庙里在法事之后进行的余乐表演;踏歌是宫廷里每年例行节事中的表演(后两者也来源于中国)。
能形成于室町幕府时期(14-17世纪)。
这一时期,在天皇以及掌握统治实权的将军们的提倡下,日本佛教大兴。
原来在各个神社前演出的上述各类民间艺术,开始和佛教活动结合,以各地的寺院为基点,进行综合性演出。
一些专业性的戏班(座)逐渐出现,并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
在这些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刻意钻研下,各类技艺经过整和、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一定诚实戏剧样式——能。
在能的发展严禁过程中,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功不可没。
作者: 王长新[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49-53页
主题词: 大名;座头;舞台;演员;地主;剥削者;日文
摘要: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
在距今六百年前的室盯初期很是盛行,作为舞台的表演艺术,也是这时成型的。
但追朔其历史,还要早的多。
能和狂言的前身是“猿楽”,是是七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七世纪初,日本的大和时代,圣德太子摄政,和中国隋、唐的交往密切,常有使臣来往,中国的古代文化不断由日本派来我国的遣隋使、遣唐使传到日本。
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
李锋传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6(0)6
【摘要】@@ 1. 能、狂言/「能のう·狂きょう言げん」rn能和狂言日语也称之为「能のう·狂きょう言げん」,属于日本的古典歌舞剧,能和狂言的总称为能乐即「能のう楽がく」,也称之为「能のう楽がく人にん形ぎょう」.能乐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猿さる楽がく」,镰仓时代发展成熟.本来能、猿乐是一种取笑的说唱台词的戏,后来就把这种说唱台词的戏叫做「狂言」.能和狂言二者都是通过「猿乐」这一名称被合并起来而演出的.明治以后才被分为「能」和「狂言」.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锋传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日本民俗传统艺能--歌舞伎(一) [J], 李锋传
2.日本民俗传统艺能--歌舞伎及用语(二) [J], 李锋传
3.日本民俗传统艺能--木偶戏及用语(二) [J], 李锋传
4.日本传统艺能及用语 [J], 李锋传
5.论国家通用语言及其推广的“时度效” [J], 王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