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3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
2.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
难点: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四、教与学的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明朝时期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当时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
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师生合作突破重难点师: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首先我们从规模来看,请同学们阅读书本52页,完成53页的表格活动一: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200多艘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船只数量艘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船只大小牲畜、农具、种子、粮食携带的货物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最多一次1000多人随行人员的数量师:那再请同学们分析图6-34和图6-5,比较一下两者的航海所经地区生: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经的主要地点: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本课主题:探究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次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
“历史学家的讨论”意在提出问题,并提供了基本的、初步的材料,同时提供了比较分析的角度,如目的、规模、航海技术、影响。
“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文的要求,从收集的材料中提取相应的信息。
它主要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侧重点在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动脑想一想”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看学生能否从材料中提炼出有关观点,侧重点在于学生对“观点”的把握。
“大家议一议”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把握“事实”“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究。
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评价。
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探讨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这些问题为主;而是希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
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当时人类社会形态大转变的时代背景。
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知识建构: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提出问题)(搜集分析)(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课程标准: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研讨郑和和哥伦布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航海家,他们的航海活动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他们的航海活动,探讨两位航海家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郑和的航海活动发生在明朝时期,主要在1405年至1433年期间,历时28年。
他的航海路线涵盖了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体时间为1492年至1504年,历时12年。
他的航海路线涵盖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
郑和的船队由宝船和其他类型的船只组成,最大的宝船长4丈,宽18丈,可容纳1000人左右。
船队航行过程中,面临着风浪、海盗、暗礁等多种自然和人为风险。
哥伦布的船队主要由三艘小船组成,最大的船只载重不超过100吨,最小的只有几十吨。
船队在航行中面临着狂风、巨浪、疾病、食物短缺等种种困难。
郑和的航海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地区的,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同时,郑和的航海也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和富有,对于稳定当时的国际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契机。
哥伦布的发现也引发了欧洲国家对美洲的争夺和殖民,推动了欧洲政治版图的改变。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带到这些地区,同时也引进了这些地区的特产和珍宝。
郑和的航海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这些地区。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开辟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契机。
哥伦布的发现也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这些地区,同时也引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元素。
郑和的航海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2、理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动机和影响(二)、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新闻导入(今年2月17日印尼启动了“郑和下西洋之旅”)2min(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今天本课的内容,导入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师:在半个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将在中国春节期间,在巴淡启动“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之旅”,将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设计成旅游路线,旅游部长阿里夫说要让游客体验海上旅游的新奇,当一回友好使者“郑和”,这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极大的关注,纷纷相继报道。
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
师:所以今天我们在比较探究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这次与哥伦布航海相提并论的中国式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二)、【环节二】讲述“郑和下西洋”,介绍“郑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围。
10min(通过解析“郑和下西洋”,学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领导人物,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通过此环节结合地图,学生了解当时在中国人眼中西洋的范围,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师:首先大家看一下课本。
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省市宝安区光明中学林文婷一、教学对象《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是为八年级一班的课堂教学而设计的。
比较的两个容──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前面几节课的教学中都已经分别详细涉及到,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对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
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都已经学习过的两个容”的前提下,把有相同之处、但是是分开学习的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并获得提高的。
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拓宽知识的广度,拓深知识的深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包括的两个容──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都是前几节课已经学过的。
这一节课包括:1.两个船队航海的时间、航线、规模、目的。
(学生容易掌握且必须掌握。
)2.两个船队航海的结果与影响。
(容较深,但学生必须掌握。
)3.通过对两个船队的比较,分析“应该是谁最先发现美洲大陆”。
(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学以致用:当我们面对中国再次崛起的机遇时,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这一部分是对整节课所学容的升华。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方面,学生都是比较欠缺的。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让学生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4.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5.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6.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目的、结果、影响方面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