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8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在人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出现在外周血中,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两种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为晚10点到2点,马来为8点到4点。
2.钩蚴性皮炎:钩虫的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引起患者皮肤针刺、烧灼与奇痒感,然后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
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3、棘球蚴砂: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为棘球蚴砂。
4、幼虫移行症某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在体内可长期移行,破坏组织,产生疾病,根据寄生虫幼虫侵犯的部位与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5、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呈现临床表现,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6、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两者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7、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
绝大多数线虫,特别就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8、生物原性蠕虫: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
所有的吸虫与棘头虫,大部分绦虫与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9、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
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与旋毛形线虫。
第四讲:丝虫、旋毛虫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微丝蚴,幼虫在某些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从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成成虫。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布鲁线虫(Brujia malayi)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旋盘尾线虫(Onchoerca volvulus)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常现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在我国仅有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近年来国内有少数罗阿丝虫病例报告,均系在国外感染的回国人员。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and Brujia malayi)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两种丝虫引起的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橡皮肿。
重点:微丝蚴形态、生活史特点(包括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致病机理及实验诊断。
难点:丝虫的致病机理。
一.形态:1.成虫:两种丝虫的形态相似。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
雌虫大于雄虫,体表光滑。
子宫内含有不同发育程度的虫卵。
在阴门附近发育为微丝蚴。
2.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内有很多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尾遂渐变细,近尾端腹侧有肛孔。
尾端有无尾核因种而异。
以上结构在两种微丝蚴有所不同,其鉴别要点如下:(见图12-18)3.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蚴,寄生在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二、生活史: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发育。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医学寄生虫学寄生虫图谱全-寄生虫图谱
目录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1)
第二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州板口线虫 (4)
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 (7)
第四节毛首鞭形虫 (9)
第五节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 (11)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13)
第七节华支睾吸虫 (14)
第八节卫氏并殖吸虫 (16)
第九节布氏姜片吸虫 (17)
第十节日本血吸虫 (19)
第十一节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 (21)
第十二节细粒棘球绦虫 (24)
第十三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26)
第十四节结肠内阿米巴 (29)
第十五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32)
第十六节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 (35)
第十七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41)
第十八节阴道毛滴虫 (43)
第十九节刚地弓形虫 (45)
第二十节中间宿主 (48)。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要点解析】1.生活史旋毛虫是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小肠和肌肉组织内的寄生虫。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自幼虫发育为成虫)必须更换宿主。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包的肉类时,幼虫脱囊,钻入肠粘膜中,再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雄虫死亡,雌虫产出幼虫,后者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组织器官。
侵入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囊包。
囊包或者钙化,或有机会进入其他肉食动物继续发育。
近年认为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未确定的基因型。
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及津巴布韦旋毛虫的肌肉期幼虫无囊包。
2、要点(1)成虫和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动物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各种动物则通过相互残杀并捕食含幼虫的尸体或食用了含幼虫的动物肉类而感染。
(2)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3)囊包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一般熏烤、腌制和暴晒不能杀死幼虫。
(4)感染阶段:囊包(含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传播途径:经肉食品传播。
(5)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
(6)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亦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7)临床病程分为侵入期(肠道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幼虫移行、寄生期(肠外期,以肌肉病变为主)和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重症患者可因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而死亡。
(8)病原诊断困难,病史、食剩肉类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肌肉活检(常取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在半数患者可获肯定的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之一。
(9)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