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13.43 MB
- 文档页数:67
寄生虫生活史整理表格一、似蚓蛔线虫(蛔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寄生部位:寄生在人体小肠的肠腔。
产卵量:一条雌虫每天产卵约24万个。
幼虫移行:幼虫在人体内需移行(经肝、肺)才能发育为成虫。
营养来源:肠腔的半消化物。
寿命: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
二、毛首鞭形线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于阑尾、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
产卵量:一条雌虫每天产卵5000-20000个。
幼虫移行:与蛔虫不同,无需经肝、肺移行。
营养来源:成虫以宿主血液和组织液为食。
寿命:成虫寿命一般为3-5年,长者可达8年以上。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借口囊的板齿和钩齿咬附在肠粘膜上。
产卵量:十二指肠钩虫日平均产卵为1万-3万个,美洲钩虫为0.5万-1万个。
幼虫移行:幼虫进入人体要经过移行(经肺等处)才能发育为成虫。
移行过程为循环系统到呼吸系统,再到消化系统。
营养来源:以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和肠粘膜为食。
寿命:一般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3年左右,个别报道十二指肠钩虫7年左右,美洲钩虫15年左右。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或经空气吸入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达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黏膜等处寄生。
产卵量: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含虫卵5000-17000个,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
幼虫移行: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后,沿小肠下行蜕皮2次至结肠蜕皮1次发育为成虫。
营养来源:以肠内容物、血液或组织液为食。
寿命:雌虫寿命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最长101天。
蠕虫——线虫——丝虫丝虫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象皮肿,乳糜尿等一、丝虫形态特征:1、成虫:细长如丝,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个体大小上雌虫大于雄虫, 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
2、微丝蚴:细长如丝,有鞘膜、头隙、体核、尾核二、生活史丝虫全为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
两种丝虫都需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和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一)蚊体内发育随蚊血入胃穿过胃壁到胸肌mf. —————→脱鞘———————→腊肠期幼虫(胸肌内)1 天 2-4 天脱皮再次脱皮—————→感染前期蚴—————→丝状蚴(感染性幼虫)5-7天 6-12天归纳要点:1、m f. 必须要经过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感染人体;2、一条mf.进入蚊体只能发育为一条丝状蚴,进入人体成为一条成虫;3、m f.在蚊胸内发育,成熟后,集中在蚊的口器下唇。
待蚊叮咬人时,则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随蚊吸血进入人体感染性幼虫(丝状蚴)—————————→淋巴系统(成虫)经皮下,周围淋巴管归纳要点:1、寄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
马来比虫多寄生于四肢表浅部,如上下肢。
2、发育时间:班氏丝虫半年以上,马来丝虫约需三个月。
3、寿命:丝虫成虫通常在人体活4-5年,有的可达17-20年。
(三)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定义: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均有明显的夜间出现在人体周围血液循环的现象,而白天微丝蚴则藏于内脏毛细血管内,此现象称为夜现同期性。
班氏微丝蚴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马来微丝蚴晚上8点至凌晨4 点出现在外周血中。
三、致病性:丝虫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成虫和发育中的细虫引起的。
而血液中的微丝蚴对人体并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从丝虫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期:(一)早期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1、虫体的机械刺激代谢产物、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刺激2、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症状:1、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称丝虫热。
五大寄生虫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定义了五大寄生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作业(一)——病例分析(供临床医学八年制及基础医学专业用)2019年9月要求:1.每位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病例并结合我们的提问进行分析2.独立完成并手写在A4纸上3.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习委员收齐上交Case study 1沈××,女,14岁,宁夏某地区小学学生。
1996年10月以突发性哮喘为主诉就诊,患儿多于白天出现呼吸短促,轻度干咳,但夜间哮喘加重,甚至出现端坐呼吸,体温正常,但患儿两肺均闻及哮鸣音,肝脏有轻度肿大,在哮喘的同时伴发痒性皮炎,于二年前曾有排虫史。
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至63%。
痰液检查发现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粗,粪检中发现有某种寄生虫虫卵,体检发现上腹部触及一包块,质软,尚可活动。
患儿经B超检查于上腹部探及团块回声,界限清。
口服造影剂后,于左侧腹显示反“C”形肠袢,其内可见“发束状”阴影。
1.该患儿突发性哮喘和哪些寄生虫感染有关?2.本病例出现的临床症状和各类检查结果提示是哪种寄生虫感染最为可能?3.本病例的确诊应以什么为根据?上述各项检查均各有什么意义?4.本病例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为佳?Case study 2患者李××,男,36岁,上海市浦东人,汽车司机,家中饲养一只从青海来的狼犬。
因持续咳嗽半年余,间断咳血痰3个月。
于2019年4月以“双肺阴影待查,先天性肺囊肿待排除”入院治疗。
体检:心律齐,腹平软,肝、脾正常不大。
左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双肺未闻及干啰音及湿啰音。
胸部X线片:右肺下野外带可见6.5cm×4.5cm的阴影,左下肺内带可见7cm×7.5cm及9cm×7.5cm大小的阴影,双侧阴影均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阴影周围清晰,未见钙化及浸润性病灶。
病人入院后痰量增加,伴左侧胸痛和低热。
经抗炎药治疗,肺部病灶无改变。
后经B超定位下行左侧经肺内包块穿刺抽取少许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