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8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备人:张芦丰孙世建董海峰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形势(1)(2)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另起炉灶”①含义:②意义:(2)“一边倒”①含义:②意义:(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2)1949年12月,率团出访苏联,双方就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会谈。
(3)1950年1月,总理出访苏联,2月14日,中苏签订以及其他一系列援助的协定。
这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提出过程:(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就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2)1954年,(3)1955年,3、主要内容:4、意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期1、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会议召开:时间参加国(3)目的:。
(4)结果:(5)意义:①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参加国(3)内容:(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思考:“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①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化解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些时日,建国初期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被广泛认可,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第一,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1949年10月24日,中国被中国安理会接纳为常任理事国,成为全体联合国会员国的一份子。
此后,中国凭借极大的投票率和深厚的国际口碑,在联合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取得了与世界著名国家的外交关系,实现了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
在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德国、意大利、芬兰、比利时、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中国融入了国际社会的大家庭。
第三,中国取得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外交环境。
建国初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往来,尤其是与台湾、香港、澳门等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外交得到了稳定的支撑。
第四,中国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声誉。
1949年10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这是世界大国对中国的一种尊重,也是中国在国际上建立良好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五,中国取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了肯定。
1949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肯定。
总之,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无论在联合国框架下取得的成就、与世界著名国家的外交关系、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以及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背景:新中国成立: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威胁。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外交目的:①结束百年旧中国屈辱外交②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外交基础: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①核心: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核心: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核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1国建交:(2)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3)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外交(1)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2)成就:①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
(2)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①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①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同等外交关系使我国变更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同等互利外交关系的根底。
一边倒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二:和平共处五项根本原那么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相同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根本原那么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内容:相互敬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预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与,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加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根本原那么。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根底。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涵性和开放性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标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与1955年参与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三: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睬的常任理事国。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外交方针。
答案是:“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实质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一边倒”,新中国和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
提出外交工作三大方针。
早在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根据他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
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的根本利益。
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政策原则,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是一种坚定不移地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同苏联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其他一些外国政府陆续通过谈判,相继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以及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建国初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
建国初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成就。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1.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成为了互相支持和合作的重要盟友。
这个条约奠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参加联合国:1950年10月,中国成为了联合国的成员国。
这是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的加入打破了联合国的“一国两制”政策,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 朝鲜战争胜利:1953年,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为中国外交政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尊重。
这次战争表明中国的军事和外交实力,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4. 建交:在建国初期,中国建交的数量激增。
1950年,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国家建交。
这些国家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盟友,为中国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和争取支持打下了重要基础。
总之,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和提升国际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支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本。
- 1 -。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政策。
这种“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时间大体上是从 1949 年 10 月到 50 年代末。
其基本特点是: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主张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不急于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承认和建交问题,而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残余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具体来讲,所谓“另起炉灶”,周恩来解释说,就是要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加以审查,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影响之后,再请外国客人进来。
所谓“一边倒”,就是要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一边。
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丧失独立性而跟着苏联亦步亦趋,并不意味着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与苏联是平等的。
平等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起是平等的。
”一边倒”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
二、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40年代末5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是三方面选择的结果。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中国建国时期是指1949年至197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论述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以展现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和积极贡献。
一、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互利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苏关系。
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共同推进了共产主义事业。
通过对苏联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得以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参与亚非国际事务中国建国时期,积极参与了亚非国际事务,并发挥着引领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倡导民族解放和亚非合作的国家之一,积极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解放斗争。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和互利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医疗援助等领域,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台湾回归和恢复对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建国时期,通过坚定的外交努力,成功实现了台湾回归的历史性突破。
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军事行动,解放了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并逐渐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统一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恢复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恢复了对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世界政治格局的积极改变。
四、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建国时期,尽管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
中美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访问和政治对话,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沟通与理解。
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开启了两国正式建交的进程,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政策。
这种“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时间大体上是从 1949 年 10 月到 50 年代末。
其基本特点是: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主张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不急于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承认和建交问题,而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残余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具体来讲,所谓“另起炉灶”,周恩来解释说,就是要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加以审查,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影响之后,再请外国客人进来。
所谓“一边倒”,就是要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一边。
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丧失独立性而跟着苏联亦步亦趋,并不意味着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与苏联是平等的。
平等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起是平等的。
”一边倒”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
二、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40年代末5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是三方面选择的结果。
即苏联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美国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中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
当然,最关键的无疑是中共自己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苏联在中国的选择。
影响其决策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二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