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D-DST检测头颈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应用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47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大家知道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分为4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 DNA,引起 DNA 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补硒抵御化疗副作用微量元素硒在抵御放化疗副作用、解毒增效方面有一定作用。
硒能增强免疫力。
人体的淋巴结、肝脏及脾脏等器官中硒含量较高,而这些组织正是免疫细胞的集中地。
因此,补硒可以有效提高放化疗患者的免疫力,使其顺利完成放化疗。
硒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
研究显示,在化疗前后服用较大剂量硒,可以减少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严重脱发、肾毒性等副作用,从而有助于合理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以取得更好疗效。
硒能降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长期化疗,恶性肿瘤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
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补充高剂量硒,可以显著降低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使之始终对化疗药物保持敏感,易于治疗。
硒能清除有害自由基。
硒是强抗氧化剂,人体在放疗时大剂量补硒,可以迅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有害自由基,减少放疗时的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硒可以对放化疗的副作用有着极好的抵御效果。
但是在选用补硒时也要注意,不可大量补充以免造成硒中毒[3] 。
根据山东省微量元素研究会汤传忠先生的研究,100微克植物活性硒(富硒玉米粉)含有的硒代蛋氨酸,活性高吸收率好,安全无副作用,能较好的为癌症患者减轻放化疗带来的痛苦!化疗药物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根据病人的病理诊断和分期。
不同病理细胞类型对化疗药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的病理分期决定了不同的治疗目的,显然应选择不同的药物和剂量;第二,根据肿瘤细胞的分裂周期,因为化疗药主要分成二类,一类叫细胞周期性特异性药物,一类叫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这两类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这两类药进行有机的组合,则作用的效果增强,能对不同周期时段的细胞起最大的杀伤效果;第三,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化疗药物;第四,在化疗药物中加入适当的化疗增敏药物和预防化疗副作用的药物,如止吐药、抗过敏药;第五,化疗方案的选择同时需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
八种常用化疗药物组合对人类宫颈癌细胞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研究八种常用化疗药物组合对人类宫颈癌细胞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宫颈癌原代肿瘤细胞对八种常用化疗药物组合方案的敏感性。
方法 :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41例宫颈癌术中切下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再将紫杉醇,紫杉醇+顺铂,紫杉醇+卡铂,托泊替康+顺铂,吉西他滨+顺铂,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以及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分别设定不同药物浓度梯度(200%,100%,50.0%,25.0%,12.5%PPC即血浆峰值浓度),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8组化疗药物方案对宫颈癌的敏感性依次为:紫杉醇+顺铂>紫杉醇+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托泊替康+顺铂>多西他赛>吉西他滨。
结论:宫颈癌患者进行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具有可行性,对临床个体化化疗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宫颈癌;原代肿瘤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体外培养Eight Anticancer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Cervical Carcinomasby ATP-bioluminesence method【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chemosensitivity of cervical carcinoma to 8 anticancer drugs were assayed in vitro using ATP- bioluminesence method. Methods: The chemosensitivity of 40 fresh specimens of human cervical tumors were tested with ATP-bioluminesence and eight anticancer drugs.Results: Chemosensitivities of cervical carcinoma to 8 anticancer drugs priorityis :TAX+DDP>TAX+CBP>TAX>GEM+DDP>DDP+CTX+ADM>Topotecan+DDP>Docetaxel>GEM. Conclusion :The ATP-bioluminesence assay in vitro can predict chemotherapy for cervical carcinoma.Key words:cervical carcinoma; pro-generation tumor cells; chemotreatm-ent drug; susceptiveness; cultivation in vitro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论文题目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研究生:梁智导师:张伟研究员学科专业: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药敏检测技术所在所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入学时间:2003年9月二零零六年五月目录缩略语表-----------------------------------------------------------1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4前言---------------------------------------------------------------6材料与方法---------------------------------------------------------9实验材料1.实验细胞系2.主要实验仪器3.主要试剂和耗材4.病人资料及肿瘤标本实验方法1.主要试剂的配制2.细胞的复苏与冻存3.不同培养条件对肿瘤细胞生长支持度的测定3.1.所用培养基对肿瘤细胞系生长支持度的测定3.2.所用培养基对原代肿瘤细胞系生长支持度的观察3.3.I型胶原蛋白包被对肿瘤细胞系和原代肿瘤细胞生长支持度的观察4.胶滴肿瘤药敏检测(CD-DST)的建立4.1.利用肿瘤细胞系建立胶滴培养技术4.2.胶滴培养药敏技术的药物测试浓度4.3.原代肿瘤细胞的体外胶滴肿瘤药敏检测5.ATP-TCA法药敏检测结果--------------------------------------------------------------231.胶原包被对肿瘤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2.所用培养基对肿瘤细胞生长支持度的动态观察3.肿瘤细胞在胶滴培养中生长状态的观察4.药物体外的杀伤作用5.图像的分析6.CD-DST法与ATP-TCA二种技术的相关性比较7.CD-DST法的标本可评价率8.肿瘤标本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讨论--------------------------------------------------------------35结论--------------------------------------------------------------45参考文献----------------------------------------------------------45文献综述----------------------------------------------------------45致谢--------------------------------------------------------------23缩略语表缩略语英文名中文名CD-DST Collagen gel droplet culturedrug-sensitivity test胶滴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 ATP bioluminescence ex vivotumor chemosensitivity assay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MTT 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四唑蓝HTCA Human tumor clonogenic assay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DiSC Differential stainingcytotoxicity assay差异染色细胞毒检测IC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50%杀伤50%肿瘤细胞所需药物浓度FBS Fetal bovine serum 胎牛血清OD Optical density 光密度值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文摘要目的:建立胶滴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探讨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MTT测定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摘要:目的探讨3-(4.5)-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改良的MTT法检测了189例恶性肿瘤标本对9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结果51例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阿霉素(ADM),阿糖胞苷(Ara-C),平阳霉素(PYM),甲氨喋呤(MTX),足叶乙甙(VP-16),长春新碱(VCR);75例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5-Fu,MMC,PYM,VP-16,MTX,VCR,DDP,Ara-C,ADM。
43例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DDP,MMC,5-Fu,ADM,MTX,Ara-C,VP-16,PYM,VCR;20例乳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5-Fu,MMC,DDP,ADM,MTX,PYM,VCR,Ara-C,VP-16。
结论MTT法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可评价率高,适用于恶性肿瘤的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抗肿瘤药,多剂联用;药物敏感试验; MTT法中分类号:R979.19 文献标识码:B抗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一直是临床化疗界瞩目的问题。
现今已建立了多种肿瘤化疗药敏试验方法,但因成功率低和受试条件限制,都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
由Mosman(1983)[1]建立的MTT显色法是近年来用于验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影响的新指标。
MTT法具有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等优点,作者采用MTT法对189例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与试剂阿霉素(ADM,意大利爱宝大药厂),顺铂(DDP,山东齐鲁制药厂),5-氟脲嘧啶(5-Fu,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甲胺喋呤(MTX,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丝裂霉素(MMC,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长春新碱(VCR,中国民生药厂),平阳霉素(PYM,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阿糖胞苷(Ara-C,北京医科大学实验药厂),足叶乙甙(Vp16,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实验药厂)。
(医疗药品管理)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梁智张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摘要: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是壹种体外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其突出特点是能够排除成纤维细胞对实验的干扰,于体外对抗癌药物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所需标本量小(3×103个细胞/孔)的特点扩大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弥补了目前其它药敏技术的不足。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此技术的体外检测结果和临床疗效间存于较好的关联性。
CD-DST技术作为壹种先进的体外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对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有效性的评价、化疗方案的筛选以及肿瘤化疗个体化治疗的推广均具有实际意义。
国外研究表明,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临床医师用药的科学水平。
关键词:肿瘤药敏检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Advancesoncollagengeldropletculturedrug-sensitivitytestLiangZhiZhangWeiAbstract Collagengeldropletculturedrug-sensitivitytestisavitrochemose nsitivityassay。
Itcaneliminatetheeffectsoffibroblastsbyemployingimageanalysis,evaluat etheefficacyOfanticancerdrugs.Furthermore,theCD-DSTsolvessomeproblemsinherentinot herconventionalassaysbyusingarelativelysmallnumberofcells(3×103cell/3 0ul).Therewasastatisticallycorrelationbetweenclinicallyreportedrespon seratesandtheresponseratesobtainedbyCD-DST. Itappearstobeusefulinexploringthepossiblecombinationplotsandprinciple s,evaluatingtheefficacyofexistingchemotherapy,andoptimizechemotherapy onanindividualbasis.Therefore,CD-DSTcanbeusedtoimproveandguidetailoredchemotherapyinthefu ture.KeyWords:tumorChemosensitivityassayCD-DST恶性肿瘤是壹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1953年V. Frantz 首次描述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
2010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定义为低度恶性上皮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病率较低,不超过胰腺外分泌肿瘤的2%[2]。
近年来,伴随影像诊断技术的日益进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报道也日益增多[3]。
手术治疗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也有多项研究报道[2-4],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7%,同时发生复发转移。
也有少数患者存在复发或者失去手术机会的情况,本文就不可切除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疗与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望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一般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患者[3]。
另一方面,在其他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表现为阳性的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往往也处于正常的范围[5-6]。
总体而言,通过临床症状这些特征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一定难度。
相比而言,在影像学方面,CT 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更加敏感,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包膜处偶有出血或钙化[7]。
MRI 则在描述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相关的出血、肿瘤包膜等方面优于CT [8]。
PETCT 通过追踪氟代脱氧葡萄糖(FDG)的摄取来用于肿瘤的分期、定位、诊断,有研究显示[9]FDG 的摄取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细胞结构、增殖指数或组织学恶性程度有关。
但目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PETCT 方面FDG 摄取的量化标准还未建立。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是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理想的诊断方法,在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无法起到诊断作用时,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取出病理组织进行细胞学、组织学等分析能为诊断提供极大的帮助[10],有证据表明[11]CT、MRI/MRCP、EUS、EUS-FNA 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21.9%、28.88%、64.71%和88.24%。
CD-DST技术:为肿瘤细胞量“身”定药徐伟;李文迪;邓天颖;张志高;杜红延【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6(008)001【摘要】肿瘤原代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 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是一种先进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细胞用量少、简便快速等.自该法建立以来,大量基于此平台的临床研究便陆续开展起来,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乳腺癌等.大量研究证实,CD-D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拟合程度很高,应用该方法模拟的化疗方案,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DST对于建立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广泛的应用,会在个体化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CD-DST技术的建立及研究进展,有望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总页数】7页(P54-60)【作者】徐伟;李文迪;邓天颖;张志高;杜红延【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买房,量“身”定“座” [J],2.可乐定对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麻醉药需要量的影响 [J], 王华荣;曾邦雄;石碧明3.碘量法测定彩色套药定影液及漂定A液中(NH4)2S2O3,(NH4)2SO3的含量 [J], 鄢传徽4.HS-GC法测定枸地氯雷他定原料药中12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J], 蔡锦雄;李美芳;梁爱仙;庞发根;李玉兰5.基于纳米材料改性发射药的身管延寿技术研究 [J], 宋遒志;王建中;陈永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癌药敏感试验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陈建超;马云鹏;等
【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1(009)003
【摘要】目前,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化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选择药物和制定疗效较高的化疗方案,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床医师一般是参照文献及自己的经验选择用药,主观性和盲目性较大。
笔者利用人体肿瘤小鼠肾包膜下接种法(subrenal Capsule assay,SRCA)作为抗癌药物敏感试验,并在头颈部肿瘤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212-214)
【作者】陈建超;马云鹏;等
【作者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抗癌药联合应用复方丹参的初步观察 [J], 邱国荣
2.99mTc(Ⅴ)—DMSA诊断头颈部肿瘤的初步临床应用 [J], 谭天秩;李林
3.抗癌药敏感试验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J], 陆云飞;林进令;邱庆明;曾健;黎乐群;廖清华
4.抗癌药物敏感试验(MTT法)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J], 殷玉炳;罗崇德;韩文妙;郁解非;骆云鹏;汤为学;王瑞雪
5.抗肿瘤药物敏感试验预测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初步观察 [J], 卢绍平;董玉宁;戚和铃;樊安银;陈建超;任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D-DST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90%以上。
虽然临床治疗已经进步,但HNSCC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其5年生存率不高。
而且,HNSCC的临床病理表现往往不同,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CD-DST作为一种新兴的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已经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CD-DST可以根据细胞膜上的CD标志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CD-DST在HNS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HNSCC患者的CD-DST检测,分析CD-DST患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结果,以期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3.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HNSCC患者,并对其进行CD-DST检测,分析CD-DST患者的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HNSC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治疗反应等。
(2)应用CD-DST技术对患者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与患者的病理及治疗反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CD-DST检测在HNSCC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临床意义。
4.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HNS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CD-DST检测。
具体方法如下:(1)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符合HNSCC诊断标准、年龄18岁以上、未接受放化疗、无其他严重疾病等。
(2)临床资料的收集: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治疗反应等临床资料。
(3)CD-DST检测:使用CD-DST技术对研究对象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获得CD-DST检测结果。
(4)数据分析:对临床资料和CD-DS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CD-DST 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