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分析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6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根据临床资料,针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原因有:锐器伤、压伤、敷贴黏贴或撕脱伤、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等。
防范措施: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皮肤护理评估;输液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针头有无脱落、有无外渗等,及时给予处理;进行备皮操作规范化培训;加强仪器使用前的培训,指出潜在的隐患,告知护士,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物品、管道等规范管理,防止硌伤;使用绑、夹功能的护理用具时,应及时松绑、换位;因病情需要固定体位的患儿,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可采取按摩、加纱布垫等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68-01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新生儿皮肤护理出现的问题远多于成人。
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血管壁通透性强的原因,尤其是早产儿,护理不当极易造成皮肤损伤,这不但会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还会引起许多护患纠纷。
因此,我们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完善了防范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1?临床资料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了744例患儿,其中有29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了皮肤损伤,足月儿占13例,早产儿占16例。
静脉输液过程中造成的不同损伤4例,胶贴引发的损伤5例,压伤6例,摩擦伤11例,其他原因造成的皮肤损伤3例。
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述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潜在的因素。
2?原因分析2.1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操作前未作局部皮肤评估:颜色、弹性、皮疹、水肿等,对潜在的护理问题无法采取应对措施。
2.2静脉输液过程中造成的不同损伤2.2.1静脉输液时敷贴固定不牢,加之患儿躁动,导致针头脱落造成划伤1例;2.2.2护士备皮操作时未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刮伤2例。
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医源性皮肤损伤指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障碍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临床上儿科常见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有留置针导致的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机械力、热损伤、药物性外渗、监护设施护理不当等导致的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
1、留置针导致的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小儿血管细穿刺困难、易动固定差。
留置针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也由于小儿的皮肤薄嫩、局部防御能力弱,配合度差、留置针的使用也带来了患儿皮肤完整性损害易破损感染的危险。
1-1、留置针导致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1-1-1皮肤消毒的影响:穿刺消毒液未彻底干燥就贴敷贴,其皮肤受损的原因与皮肤消毒剂的影响不无关系。
1-1-2留置针针头全部进入皮肤,针眼处挤压皮肤导致皮肤易溃烂1-1-3粘贴敷料方法不正确:粘贴敷料时,若将整张敷料绷紧,先贴于皮肤的一部分,再贴剩余部分,就会引起敷贴下皮肤张力的改变,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引起张力性损伤。
1-1-4一般的粘胶中均会有乳胶颗粒,由于小儿皮肤特点,更易引起过敏。
1-1-5留置针肝素帽对皮肤造成的压伤。
1-1-6撕裂伤:由于敷料粘贴的时间长,特别是暖箱内的患儿胶布加热后,粘性增加,胶布撕下时,动作粗暴,引起患儿皮肤损伤。
1-1-7进行头静脉穿刺,一般需将穿刺处毛发剔除,而在剃发过程中,极易造成头皮上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组织损伤。
1-1-8患儿因素:新生儿皮肤稚嫩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局部抑菌能力差;患儿静脉穿刺部位面积小,难以固定,加之不受约束易引起静脉输液外渗。
1-1-9护士因素:选择静脉穿刺的部位不当;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方法不正确;观察过程不到位等。
1-2、留置针导致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护理1-2-1正确使用皮肤消毒剂,应待消毒剂完全自然干燥后,再粘贴敷料。
1-2-2针眼穿刺点处留2-4毫米,防止针尾压局部皮肤造成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