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6
内四科业务学习时间内容主讲人2014 年11 月14日医源性皮肤损伤参与人员【概念】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1.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
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
防止液体外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
老年、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
避免导联紧贴患者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皮肤损伤。
7.正确使用便盆。
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8.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皮肤。
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
使用夹板固定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损伤皮肤。
11.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手术野皮肤。
12.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
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结局】1.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性。
2.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204·医源性皮肤损伤指新生儿住院期间有创性的操作、药物输注和使用各种粘胶等,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同时可能伴随与皮肤疾病无关的皮肤损伤风险[1]。
新生儿皮肤有表皮角质层薄,容易脱落;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与表皮间连接较弱,结构较松,皮肤游动大;PH 值较高,屏障功能低下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新生儿皮肤容易损伤,如发生感染、败血症等,可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2]。
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必须重视新生儿术中的皮肤管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易发生低体温,从而诱发新生儿硬肿症。
因此新生儿手术室温度应保持24~26℃,湿度要求55%~65%…[3]…。
在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必须使用具有控温、控湿功能的温箱。
2皮肤评估患儿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与病房护士做好皮肤交接,手术期及时评估患儿全身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做好记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3防止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PI)…是指发生在皮肤或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皮肤医疗设备接触处,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的溃疡,伴或不伴疼痛…[4]。
手术室护士须防范患儿发生压力性损伤,特别是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MDRPU)。
3.1…为患儿摆体位时,使其四肢处于功能位,使用专业体位垫、棉垫等衬垫受压部位,如可将患儿四肢用棉垫包裹放入塑料杯中,防止术中受到压迫。
手术期全程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3.2…选择合适尺寸、危害小的器械材料,如手术无菌布类包可选用钛银包,既轻便可减少对患儿压力,又具抗菌功能。
3.3…尽量最小化各类医疗操作刺激,以减少显性或隐性的皮肤损伤。
使用材料保护设备下方的皮肤并定期评估器械下方和边缘的皮肤,定期变换器械设备放置,如血氧饱和度探头[5]。
3.4…在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部位预防性使用敷料来缓解局部压力,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液体敷料等[6]。
4防止医用粘胶相关性损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adhesive…related…skin…in-jury,MARSI)指医用粘胶被移除后,皮肤出现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的红斑,伴或不伴水泡、糜烂,或撕裂等皮肤异常[7]。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张丽华;刘继秀【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婴儿,新生;皮肤损伤【作者】张丽华;刘继秀【作者单位】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蚌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R751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1]。
新生儿表皮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基底膜细嫩而疏松,皮肤屏障作用弱,当受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导致皮肤损害[2],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不仅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纠纷,现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范策略综述如下。
1.1 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1.1.1 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脂肪乳、50%葡萄糖、20%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输注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血管本身的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伤处堆积,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发生液体渗漏[3]。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引起血管的收缩与痉挛,可损伤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1.1.2 与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有关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如20%甘露醇在19~21℃条件下比在37℃时对血管的损害更严重,表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有关[4]。
1.1.3 与穿刺部位有关由于肢体远心端的静脉瓣膜数较近心端多,血液流经瓣膜时产生涡流,易使血小板聚集于瓣窦内相互粘合成为血小板聚合体,随后纤维网状物堆积,引起更多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液体外渗,且远心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发生液体外渗机会明显多于近心端[5]。
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18T10:50:25.04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7月7期 作者: 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导读]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广西柳州545001)【摘要】 通过归纳总结早产儿皮肤特点、医源性皮肤损伤类型、常用评估工具及护理管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预防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方法。
【关键词】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评估;管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的与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及皮肤疾病等无关的皮肤损伤[1]。
国内外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5.1%,其中<29周的早产儿发生率为36.8%[2]。
医源性皮肤损伤愈合缓慢,不利于原发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导致永久性疤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为了更好地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等,本文对早产儿皮肤特点、皮肤损伤类型及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如下。
1 皮肤特点1.1 角质层1.1.1 结构特点足月儿皮肤角质层的细胞层数(15.2层)和厚度(9.3±2.6)μm ,均和成人相同。
而早产儿整个表皮较薄(27.4±6.4)μm ,角质层仅数层细胞,厚度仅为(4.1±1.0)μm 。
如保护不当会导致早产儿大量失水、皮肤损伤、屏障成熟延迟和感染等的发生。
1.1.2 水合作用新生儿皮肤水合作用因身体部位不同、环境湿度等而不同。
生后第一天水合作用迅速下降,表皮DNA 合成增加,触发细胞增殖而出现异常脱皮[7]。
临床上,异常脱皮多见于早产儿。
可见,通过管控早产儿液体出入量、环境温湿度等可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成熟的皮肤屏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防止感染及有毒物质的吸收并支持体温调节。
妊娠24周后,胎儿皮肤呈现红色、皱纹、发亮和透明的状态,角质层只有1或2层,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和表皮的连接较弱,半桥粒和固着性原纤维很少口2引。
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生理异常,包括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微生物的入侵以及潜在毒素的吸收,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轻则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重则死亡[4]。
国内和国外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1%[5]和16.5%[6]o有研究报告,胎龄<30周或出生体重<150Og的新生儿发生鼻部破损的风险最高发生率20%~100%[7]0因此,制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与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可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直接参考的预防方法,做到预见性护理,同时可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
1共识的产生过程1.1 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N1CU工作年限3~30(平均14.9)年的护士,名单见文后附录。
工作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胡晓静、杨童玲、吕天婵、季福婷、李丽玲、王丽、袁皓)和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张崇凡、王瑞)。
1.2 共识启动2019年10月15日。
在上海召开了共识面对面启动会,⑴就共识的方法进行培训1;(2)讨论并形成了共识总体要关注的8个维度,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工具、沐浴、尿布皮炎、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外科术后和造口相关皮肤损伤、静脉外渗、中心静脉留置;(3)建立了共识微信群。
1.3 利益冲突声明专家组成员基于对共识话题感兴趣,愿意接受工作组的邀请,参加共识推荐意见的讨论,并签署书面利益冲突声明。
在参加共识讨论和形成推荐意见环节中表达的观点,(1)与共识中可能涉及的产品及其相关公司不存在利益冲突;(2)不受任何学术派别的影响;(3)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愿意考虑向多数专家的共识做出妥协。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析与护理
一、下列_ABCDEF___属于新生儿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
A、粘贴敷料的方法不正确
B、皮肤消毒剂的影响
C、割伤划伤
D、摩擦伤
E、压伤
F、烫伤
二、下列_ABCD___属于新生儿烫伤预防措施
A、经常检查抢救台感温探头贴紧皮肤,床温感温器有无被其他物品覆盖
B、沐浴时做好水温监测,热水浴时先放冷水,在放冲热水,水温控制在37-39度,以手臂内侧试水温以热而不烫为宜
C、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辐射台,加强巡视,2-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记录温箱,做好交班
D、不主张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若需要使用时应注意距离被照射部位约33cm,同时必须有人守护,以防灼伤
三、下列_ABC___因素可能会导致药物外渗
A、药源性因素
B、患儿因素
C、护士因素
四、输脂肪乳外渗可以采取_ABCD__处理方法
A、马铃薯外敷法
B、75%乙醇湿敷
C、采取50%硫酸镁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
D、用透明质酸酶1支加生理盐水10-ml做局部环行封闭
五、留置针的透明敷贴的选择_ABC__
A、可选用低敏性、透气性能良好的透明敷贴,降低致敏的可能性
B、正确使用皮肤消毒剂,应待消毒剂完全自然敷料干燥后,再粘贴敷料
C、正确粘贴敷料,将敷料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料的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
医源性皮肤损伤1.概念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患者在医院诊疗期间由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中粗心大意、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
2.危险因素(1)医疗设备因素:医疗设备故障;条件差的医院.陈旧或淘汰的器械设备继续使用等。
(2)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皮肤损伤。
①热损伤:包括保暖措施不当(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等)、各种治疗仪损伤(包括红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等)、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新生儿洗浴.各种物理治疗方法如频谱、熏蒸、灸疗、蜡疗、拔火罐等烧伤。
②输液药物渗漏:包括化疗药物、升压药、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药液外渗。
③化学性损伤:包括碘酊、高镒酸钾及其他消毒剂、外用药等灼伤。
④电损伤:包括高频电刀、电凝器、负极板烧伤。
⑤放射性损伤:包括肿瘤放疗、其他放射性治疗。
⑥其他损伤:包括紫外线消毒灯烧伤等。
⑦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患者评估不到位,预防措施没有落实等导致患者发生皮肤损伤。
3.危害在医疗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热源、电源以及具有腐蚀性的药物.如果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加重经济负担,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医疗纠纷。
4.防范措施①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加强责任心,认真准确评估患者,避免因为评估不准确导致没有及时给予防护措施而出现的皮肤损伤。
②对患者进行理疗时.医务人员应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实施操作前,先要检査仪器是否正常运转,认真学习仪器使用说明书,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听取患者主诉,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一旦患者主诉局部温度过高,一定要停止操作.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③给患者采取物理治疗、保暖、降温或皮肤清洁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色泽、温度等.防止烫伤、冻伤。
④病情危重、神志不清、麻醉未完全清醒、小儿及老人、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或血液循环不良患者,因自主活动受限、自我防护能力下降或丧失以及对热力的感知度明显低于正常人,故属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高危人群,更容易引起医源性皮肤损伤,而且损伤多较严重。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结果: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占比16.7%,其关键原因与输液外渗、纸胶粘贴、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尿布皮炎等因素有关系。
结论:在临床中要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就要对其可能诱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10-01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是指在医疗操作中因方式不当或仪器故障使得患者发生与原发病无相互关系的皮肤损伤[1];该疾病多发于新生儿群体,这是因新生儿往往表皮角质层较薄,其皮肤屏障作用较弱,在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则会对其皮肤造成损伤。
这不仅对新生儿带来了诸多痛苦,也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该研究调查中,将主要根据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
其中男27例、女23例,住院日2~11d,平均住院日(5.5±3.5)d,足月儿23例、早产儿22例;观察所有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新生儿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评判标准观察所有新生儿中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I~Ⅲ级,I级表示新生儿皮肤完整,其局部有发热、红肿或疼痛等症状;Ⅱ级表示新生儿皮肤有水泡,且在水泡破溃后显现出潮湿、红润状创面;Ⅲ级表示新生儿皮肤表面的破溃处扩大,且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性状渗出液,其浅层组织出现疼痛、坏死等症状[2]。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循证防护效果观察陆丽华 谭宝琴 侯海萍 曾敬芳【摘要】目的 探讨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循证防护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110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N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最佳证据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经过循证干预后,观察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最佳证据总结应用干预可有效预防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NICU新生儿获取良好预后。
【关键词】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循证理论;最佳证据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04.027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或护理操作不当对患儿皮肤完整性造成损伤,往往由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以及失禁相关性皮炎等造成皮肤疼痛、难愈合,严重时还可造成皮肤感染、伤口面积扩大等[1]。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和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龄产妇及试管婴儿产生危重新生儿越来越多,入住NICU患儿比例也正逐渐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2],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例中,医源性皮肤损伤高达42%。
由于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较薄,基底膜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无法有效地发挥皮肤屏障功能,同时在救治过程中使用大量医疗仪器设备,导致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较大[3]。
尤其是NICU患儿,随着使用鼻塞式氧疗、监护仪器以及各种入侵性操作的增加,皮肤损伤风险也随之增加[4]。
相关研究表明[5],医源性皮肤损伤可导致患儿损伤皮肤愈合缓慢,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了患儿感染风险,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等,加重患儿病情甚至死亡,带来严重后果[6]。
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皮肤黏膜医源性损伤的护理方法。
方法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446例作为对照组,按新生儿疾病常规实施护理,2009年7~1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1569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
1.2.2 预见性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儿的病情,进行认真仔细的入院评估、检查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有无异常及损伤,并在入院评估单、护理记录单、基础护理本如实记录,并向家长交待病情;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及皮肤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护理及保护措施;评估潜在皮肤黏膜受伤因素,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粘贴伤、摩擦伤、静脉注射外渗、造瘘口周围皮肤、抓伤等皮肤损伤,启动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程序;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各班护士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由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质控小组,定期组织召开责任落实质量会议,分析造成皮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处理意见。
1.2.3 评价方法统计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情况,包括尿布皮炎、鹅口疮、摩擦伤、静脉穿刺伤、粘贴伤、抓伤、皮肤皱褶的红斑、脱屑、造瘘口周围皮肤损伤及其他皮肤损伤。
1.2.4 统计学方法记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将2009年1~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1446例作为对照组,与2009年7~12月156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比较(χ2=33.528,p=0.000(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观察组发生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1。
3 讨论3.1 新生儿皮肤黏膜损伤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新生儿皮肤结构的特点,一旦皮肤损伤极易发生感染及败血症,增加患儿痛苦,增加家属经济负担,特殊部位的损伤还会引起功能障碍、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