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护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005.04 KB
- 文档页数:8
·204·医源性皮肤损伤指新生儿住院期间有创性的操作、药物输注和使用各种粘胶等,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同时可能伴随与皮肤疾病无关的皮肤损伤风险[1]。
新生儿皮肤有表皮角质层薄,容易脱落;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与表皮间连接较弱,结构较松,皮肤游动大;PH 值较高,屏障功能低下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新生儿皮肤容易损伤,如发生感染、败血症等,可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2]。
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必须重视新生儿术中的皮肤管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易发生低体温,从而诱发新生儿硬肿症。
因此新生儿手术室温度应保持24~26℃,湿度要求55%~65%…[3]…。
在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必须使用具有控温、控湿功能的温箱。
2皮肤评估患儿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与病房护士做好皮肤交接,手术期及时评估患儿全身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做好记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3防止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PI)…是指发生在皮肤或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皮肤医疗设备接触处,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的溃疡,伴或不伴疼痛…[4]。
手术室护士须防范患儿发生压力性损伤,特别是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MDRPU)。
3.1…为患儿摆体位时,使其四肢处于功能位,使用专业体位垫、棉垫等衬垫受压部位,如可将患儿四肢用棉垫包裹放入塑料杯中,防止术中受到压迫。
手术期全程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3.2…选择合适尺寸、危害小的器械材料,如手术无菌布类包可选用钛银包,既轻便可减少对患儿压力,又具抗菌功能。
3.3…尽量最小化各类医疗操作刺激,以减少显性或隐性的皮肤损伤。
使用材料保护设备下方的皮肤并定期评估器械下方和边缘的皮肤,定期变换器械设备放置,如血氧饱和度探头[5]。
3.4…在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部位预防性使用敷料来缓解局部压力,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液体敷料等[6]。
4防止医用粘胶相关性损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adhesive…related…skin…in-jury,MARSI)指医用粘胶被移除后,皮肤出现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的红斑,伴或不伴水泡、糜烂,或撕裂等皮肤异常[7]。
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18T10:50:25.04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7月7期 作者: 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导读]NICU 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韦艳飞 符婵 蒋春琴 闭秋芳 韦文永 黄春梅(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广西柳州545001)【摘要】 通过归纳总结早产儿皮肤特点、医源性皮肤损伤类型、常用评估工具及护理管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预防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方法。
【关键词】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评估;管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的与期望诊断与治疗效果及皮肤疾病等无关的皮肤损伤[1]。
国内外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5.1%,其中<29周的早产儿发生率为36.8%[2]。
医源性皮肤损伤愈合缓慢,不利于原发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导致永久性疤痕和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为了更好地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等,本文对早产儿皮肤特点、皮肤损伤类型及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如下。
1 皮肤特点1.1 角质层1.1.1 结构特点足月儿皮肤角质层的细胞层数(15.2层)和厚度(9.3±2.6)μm ,均和成人相同。
而早产儿整个表皮较薄(27.4±6.4)μm ,角质层仅数层细胞,厚度仅为(4.1±1.0)μm 。
如保护不当会导致早产儿大量失水、皮肤损伤、屏障成熟延迟和感染等的发生。
1.1.2 水合作用新生儿皮肤水合作用因身体部位不同、环境湿度等而不同。
生后第一天水合作用迅速下降,表皮DNA 合成增加,触发细胞增殖而出现异常脱皮[7]。
临床上,异常脱皮多见于早产儿。
可见,通过管控早产儿液体出入量、环境温湿度等可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最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成熟的皮肤屏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防止感染及有毒物质的吸收并支持体温调节。
妊娠24周后,胎儿皮肤呈现红色、皱纹、发亮和透明的状态,角质层只有1或2层,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和表皮的连接较弱,半桥粒和固着性原纤维很少口2引。
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生理异常,包括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微生物的入侵以及潜在毒素的吸收,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轻则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重则死亡[4]。
国内和国外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1%[5]和16.5%[6]o有研究报告,胎龄<30周或出生体重<150Og的新生儿发生鼻部破损的风险最高发生率20%~100%[7]0因此,制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与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可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直接参考的预防方法,做到预见性护理,同时可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
1共识的产生过程1.1 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N1CU工作年限3~30(平均14.9)年的护士,名单见文后附录。
工作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胡晓静、杨童玲、吕天婵、季福婷、李丽玲、王丽、袁皓)和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张崇凡、王瑞)。
1.2 共识启动2019年10月15日。
在上海召开了共识面对面启动会,⑴就共识的方法进行培训1;(2)讨论并形成了共识总体要关注的8个维度,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工具、沐浴、尿布皮炎、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外科术后和造口相关皮肤损伤、静脉外渗、中心静脉留置;(3)建立了共识微信群。
1.3 利益冲突声明专家组成员基于对共识话题感兴趣,愿意接受工作组的邀请,参加共识推荐意见的讨论,并签署书面利益冲突声明。
在参加共识讨论和形成推荐意见环节中表达的观点,(1)与共识中可能涉及的产品及其相关公司不存在利益冲突;(2)不受任何学术派别的影响;(3)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愿意考虑向多数专家的共识做出妥协。
现代实用医学2021年4月第33卷第4期•505•极大地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接种第一针,满月及6个月接种第二、三针,但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使之降低家属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积极性叫传统的医护协作无法满足临床接种需求,因此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接种方式十分重要。
PDCA是一种新型的方式,主要分为四步:(1)计划:在明确问题所在后假设可能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式制定有效的计划;(2)执行:执行原有计划;(3)检查:对执行计划后的结果进行评估;(4)处理:执行结果满意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叫本次新生儿科实施PDCA管理后,针对以往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制定针对性计划,如给予执行产科疫苗接种护士非常规时间段实行个性化疫苗接种,查阅文献制作医护培训课件,学习近年来乙肝疫苗接种指南和OS,定时进行考核,并向家属普及乙肝疫苗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属对乙肝疫苗接种的了解程度,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在计划执行后,总结在接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表2两组家属干预满意度比较组别例数非常满意(例)一般满意(例)不满意(例)满意度[例(%)]对照组150954510140(93.33)观察组150110400150(100.00)满意结果则给予优化解决方案,不满意则继续回到计划阶段,进行新一轮的优化叫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乙肝疫苗24h接种率(85.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00%),且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在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上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医护协作模式下进行PDCA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新生丿塚属对乙肝防控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家属对接种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93.33%),这提示医护协作模式下给予PDCA管理可提高家属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护协作下给予PDCA模式管理在新生儿科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应用较佳,可显著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根据临床资料,针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原因有:锐器伤、压伤、敷贴黏贴或撕脱伤、药液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等。
防范措施: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皮肤护理评估;输液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针头有无脱落、有无外渗等,及时给予处理;进行备皮操作规范化培训;加强仪器使用前的培训,指出潜在的隐患,告知护士,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物品、管道等规范管理,防止硌伤;使用绑、夹功能的护理用具时,应及时松绑、换位;因病情需要固定体位的患儿,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可采取按摩、加纱布垫等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原因? 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68-01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新生儿皮肤护理出现的问题远多于成人。
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血管壁通透性强的原因,尤其是早产儿,护理不当极易造成皮肤损伤,这不但会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还会引起许多护患纠纷。
因此,我们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完善了防范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1?临床资料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了744例患儿,其中有29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了皮肤损伤,足月儿占13例,早产儿占16例。
静脉输液过程中造成的不同损伤4例,胶贴引发的损伤5例,压伤6例,摩擦伤11例,其他原因造成的皮肤损伤3例。
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述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潜在的因素。
2?原因分析2.1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操作前未作局部皮肤评估:颜色、弹性、皮疹、水肿等,对潜在的护理问题无法采取应对措施。
2.2静脉输液过程中造成的不同损伤2.2.1静脉输液时敷贴固定不牢,加之患儿躁动,导致针头脱落造成划伤1例;2.2.2护士备皮操作时未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刮伤2例。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循证防护效果观察陆丽华 谭宝琴 侯海萍 曾敬芳【摘要】目的 探讨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循证防护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110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N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最佳证据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经过循证干预后,观察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最佳证据总结应用干预可有效预防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NICU新生儿获取良好预后。
【关键词】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防护;循证理论;最佳证据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04.027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或护理操作不当对患儿皮肤完整性造成损伤,往往由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伤以及失禁相关性皮炎等造成皮肤疼痛、难愈合,严重时还可造成皮肤感染、伤口面积扩大等[1]。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和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龄产妇及试管婴儿产生危重新生儿越来越多,入住NICU患儿比例也正逐渐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2],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例中,医源性皮肤损伤高达42%。
由于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较薄,基底膜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无法有效地发挥皮肤屏障功能,同时在救治过程中使用大量医疗仪器设备,导致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率较大[3]。
尤其是NICU患儿,随着使用鼻塞式氧疗、监护仪器以及各种入侵性操作的增加,皮肤损伤风险也随之增加[4]。
相关研究表明[5],医源性皮肤损伤可导致患儿损伤皮肤愈合缓慢,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了患儿感染风险,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等,加重患儿病情甚至死亡,带来严重后果[6]。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护理考试题1、新生儿皮肤最易受损伤的部位是?(单选题) [单选题]A. 背部B. 头部C. 臀部(正确答案)D. 胸部2、对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措施,下列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单选题]A.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B. 避免过度按摩C. 使用含酒精的护肤品(正确答案)D. 定期翻身3、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中,应避免使用哪种类型的药物?(单选题) [单选题]A. 消炎药B. 抗生素C. 激素类药物(正确答案)D. 维生素类药物4.婴儿新陈代谢旺盛,皮肤易受伤害是因为()(单选题) [单选题]A. 表皮层薄B. 角质层薄C. 角化层薄(正确答案)D.脂肪层薄E.皮肤抵抗力差5.新生儿败血症出生后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单选题]A.口腔粘膜B.呼吸道C.脐部和皮肤(正确答案)D.泌尿道E.消化道6、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类包括哪些?A. 压疮(正确答案)B. 烫伤(正确答案)C. 溃疡D. 疱疹(正确答案)7、下列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A. 湿度过高(正确答案)B. 摩擦(正确答案)C. 高温环境D. 频繁翻身(正确答案)8、下列哪些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A. 定期翻身(正确答案)B. 使用含酒精的护肤品C. 避免过度按摩D. 保持室温适宜(正确答案)9、新生儿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有以下哪些?()A.粘贴敷料的方法不正确(正确答案)B.割伤划伤(正确答案)C.摩擦伤(正确答案)D.压伤(正确答案)E.烫伤(正确答案)10、引起新生儿摩擦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躁动患儿,裸体暴露于蓝光箱及暖箱保暖的患儿。
(正确答案)B.患儿因哭吵,活动过多碰撞、摩擦引起突处皮肤破损。
(正确答案)C.因大腿内侧与一次性尿裤粘贴处摩擦引起皮肤发红,甚至破损(正确答案)D.给患儿擦澡时用力过猛,引起摩擦伤(正确答案)E.行气管插管的患儿,枕部皮肤容易摩擦压伤(正确答案)11.静脉外渗造成的皮肤损伤,处理哪些是正确的?()A.加强静脉外渗皮肤损伤操作管理(正确答案)B.透明质酸酶的应用(正确答案)C.酚妥拉明的应用(正确答案)D.留置针的透明敷贴的选择E.予局部热敷12、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防范措施有:()A.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答案)B.做好皮肤护理评估(正确答案)C.输液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针头有无脱落、有无外渗等(正确答案)D.进行备皮操作规范化培训(正确答案)E.加强仪器使用前的培训(正确答案)13、I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治疗为()A.可用透明薄膜保护皮肤(正确答案)B.可用水胶体保护皮肤(正确答案)C.可用赛肤润促进血液循环(正确答案)14、监护仪指套绑扎松紧要适宜,并及时取下及更换位置,应多长时间更换一次监护仪指套的位置() [单选题]A.3-4小时B.3-6小时C.1-2小时(正确答案)D.0.5-1小时E.2-4小时15、新生儿抓伤划伤的防范措施剪短指甲(正确答案)光疗时戴上棉质手套,保持安静,加强看护(正确答案)穿刺拔针时注意角度,避免针尖划伤皮肤(正确答案)捆绑约束带,防止抓伤16、压伤的防范措施留置针下皮肤保护(正确答案)氧饱和探头局部皮肤保护(正确答案)CPAP局部皮肤保护(正确答案)17、粘贴伤的预防正确的是()。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发表时间:2018-12-12T16:43:12.6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4期作者:王燕[导读] 对其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因素展开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消除隐患,避免对其皮肤造成损伤,减轻新生儿痛苦,并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结果: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占比16.7%,其关键原因与输液外渗、纸胶粘贴、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尿布皮炎等因素有关系。
结论:在临床中要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就要对其可能诱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10-01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是指在医疗操作中因方式不当或仪器故障使得患者发生与原发病无相互关系的皮肤损伤[1];该疾病多发于新生儿群体,这是因新生儿往往表皮角质层较薄,其皮肤屏障作用较弱,在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则会对其皮肤造成损伤。
这不仅对新生儿带来了诸多痛苦,也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该研究调查中,将主要根据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
其中男27例、女23例,住院日2~11d,平均住院日(5.5±3.5)d,足月儿23例、早产儿22例;观察所有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新生儿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