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十课10.2创新的社会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580.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高考考点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二、知识梳理1、辩证否定的含义2、辩证否定的实质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4、创新的作用:(1)(2)(3)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结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是。
三、巩固练习1.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2.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3.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对当时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
欧几里德的成功表明( )①知识创新需要对已有知识的扬弃②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积累的量变③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④知识创新需要与旧知识彻底决裂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
”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
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C.对立统一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5.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B.肯定一切C.否定一切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6.《大学》里记载着这样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生活与哲学》期末同步复习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本课重难点】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方法突破】全面准确理解辩证否定观(1)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最初,肯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
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
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一笔勾销。
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出,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的抛弃,面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要到事物外部去寻找,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基础知识梳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具体表现【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活动一: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2)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3)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动二: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如何看待我国的农村综合改革?(2)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活动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2)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活动四:2008年1月5日,“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对于更好地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条件和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2)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当堂达标】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美国有个著名的植物园,它的各种珍奇名贵的花卉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却时有花卉不翼而飞的事情发生。
为此,管理人员在植物园门口树起一块告示牌:“凡检举偷花卉者奖200美元。
”从此以后,植物园再也没有丢失过花卉。
作为常规思维,要防止花卉丢失,就是要惩罚盗窃者,而奖励检举者的思维方法和做法,实践证明却更有成效。
这说明( )A.创新可以不用从实际出发B.创新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C.创新就是敢想敢做D.在特殊情况下,创新不需要遵循客观规律2.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在此意义上,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根据课程标准,第十课是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其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实质之所在。
培养怀疑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这一课时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这二者都是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二课时,分析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这一课时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从实践的层面上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教学重点1.辩证否定观的含义。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难点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辩证法的本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的权威思想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能力。
3.培养学生破除落后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勇于突破陈规旧俗,注意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