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格式:pptx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25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整体设计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楚。
教学重点1.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放映图片)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学生:不敢。
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2.理解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提示】(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1)第一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联系实际】第一种情形如“谦受益,满招损”。
第二种情形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4.理解矛盾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一点论)。
【提示】(1)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构成矛盾的双方。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唯物辩证法知识的深化认识,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矛盾与联系、发展之间的关系,准确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教学目标:1、以社会与生活中实例,说明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这些道理解决生活与社会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难点: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考点分析:一、矛盾的概念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①辩证矛盾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如“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②逻辑矛盾是思维上的既肯定又否定,如“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统一性)与斗争性(对立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包括: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导学案【复习目标】1、矛盾含义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3、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4、矛盾普特关系原理及方法论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及方法论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7、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预习案】一、矛盾的含义(一)含义:反映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二)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和 (矛盾的统一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属性、趋势。
(1)矛盾双方,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双方中。
(2)矛盾双方,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可以。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的倾向和趋势。
Ps:哲学所讲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斗争”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联系:①同一以为前提,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
Ps: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②之中,并为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矛盾的普遍性:(纵向)、(横向)Ps:承认矛盾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矛盾,矛盾,勇于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指及其各有其特点。
1、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的不同矛盾(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主次方面)3、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坚持、。
(P7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相互区别①普遍性:即共性(一般),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叫“”②特殊性:即个性(个别),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
2、相互联结①普遍性特殊性的之中,并通过表现出来,没有就没有普遍性;②离不开普通性。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班级姓名【高考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常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常考点)。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常考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常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考向分析】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法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
选择题主要以漫画、名人名言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主观题常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或单独或综合考查矛盾分析法。
【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1、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2、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3、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1.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6.主要矛盾原理及方法论?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8.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III、课堂反思,我的疑惑IV、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探究一: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因此,有人认为,在当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古村落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难易度矛盾的同一1、2、13 中、中、难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3、4、5、10、14 中、易、中、中、中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6、7 易、中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8、9 易、中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12 中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论述都闪耀着唯物辩证的光芒。
在谈经济工作时,他强调:“‘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
”在阐述生态建设时,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诗句与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论述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②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③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④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C 题干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即对立统一。
“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强调了“近”与“远”的对立统一,①符合题意;“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强调了“错误”与“真理”的对立统一,④符合题意;“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意思是指有些人总是不停的羡慕他人,对自己的长处或幸福却视而不见,这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体现,②不符合题意;“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意思是指有的事情虽然做过了却不为人所知,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做过,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这蕴含了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③不符合题意。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运动战时指出:“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这里强调的是( )①“流动”和“稳定”之间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趋势②“流动”和“稳定”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趋势③“流动”和“稳定”之间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④“流动”和“稳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事物性质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解析:D 从“现在的流动生活”到“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是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