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 郁证
- 格式:ppt
- 大小:382.50 KB
- 文档页数:50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课程提纲郁证要点一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郁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二)病机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要点三郁证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要点三腹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与情绪波动无关,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善哭,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控能力。
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缺乏自知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要点】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脏躁、梅核气等病证属于本病范畴《金匮要略》。
【要点】郁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二)病机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涉及心、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初起——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
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
六郁(朱丹溪)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要点】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要点】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两者皆有咽部异物感。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病理基础:气机瘀滞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病性: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以气为主。
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移情易性。
1.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2.心神失养证(脏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人喊叫等。
舌质淡,脉弦。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噎膈与梅核气: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
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二、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病机:实火--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虚火--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治则: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
三、痰饮是指体内谁也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分类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治疗原则:以温化为原则。
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形成。
故《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同时还应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
第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有B证要点一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郁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病机基本病机一一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一一肝,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要点三郁证的诊断与类证鉴别------- 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要点三腹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一一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与情绪波动无关,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善哭,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控能力。
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缺乏自知自控能力, 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气血津液病证1.郁证一、郁证的概述临床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痞满,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二、郁证的病因病机1.病位: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2.病因:七情、思虑、脏气素虚3.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4.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三、郁证辨证论治主症: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喜哭,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注意:1.郁证痰气郁结证与噎嗝痰气交阻证鉴别:2.血证一、血证的概述1.鼻衄2.齿衄3.咳血4.吐血5.便血6.尿血7.紫斑二、血证的病因病机病机:热迫血溢,气虚失摄,瘀血阻络三、血证辨证论治1.鼻衄:肝火很大龙将军,气喘嘘嘘的归来,会见性感火辣的玉女,在沸腾的热水中蒸桑拿,流鼻血了。
2.齿衄:从阴暗的火堆里捡来六个黄色的茜根,火速回家细心清洗了下吃,吃得牙齿出血了3.咳血:咳嗽,痰中带血雪白的林黛玉肝火老大了,因为天气燥热就特别伤心,躲在阴暗的废墟里咳血百斤注意:咳血与咳嗽4.吐血:吐血,呕吐咖啡色物质,呕吐深红色物质肝火很旺的龙将军,在开会时感觉特别热感到十分灰心,气喘嘘嘘地吐血归西了注意1.吐血与呕吐相鉴别2.吐血气虚血溢证与噎嗝瘀血内结证鉴别5.便血:去很寒冷黄土高原上玩,在潮湿闷热的羊肠小道发现了地榆槐角,气喘嘘嘘地偷回来下啤酒,吃完便血了注意便血与痢疾相鉴别6.尿血:尿血,小便色深红或浅红小鸡尿血了,知道归来吃山药注意尿血与淋证血淋的鉴别7.紫斑: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3.痰饮一、痰饮的概述痰饮分类:(1)痰饮:饮停胃肠(2)悬饮:饮流胁下(3)溢饮:饮溢肢体(4)支饮:饮邪支撑胸肺二、痰饮的病因病机1.病位:肺、脾、肾、三焦2.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3.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4.治则:温化为原则,“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三、痰饮的辨证论治注意:悬饮邪犯胸肺证与胸痹、胁痛的鉴别注意:1.溢饮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鉴别2.支饮与悬饮鉴别A.痰饮B.伏饮C.悬饮D.溢饮E.支饮4.消渴一、消渴的概述症状:重点二、消渴的病因病机1.病位:肺、胃、肾,以肾为关键2.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3.病理因素:虚火、浊瘀4.病理性质:阴虚为本,燥热为标5.转化:1)阴损及阳,阴阳俱虚;2)病久入络,血脉瘀滞6.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三、消渴辨证论治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尿有甜味注意:消渴下消与淋证膏淋的鉴别5.内伤发热一、内伤发热的概述概念: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阴津亏耗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引起的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但本书按脏腑分类归人肝胆病证一故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临证应联系互参。
第一节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第六节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一、定义: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病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
2、病理要点是肝气郁滞,疏泄情志的功能失常。
理因素有气、血、痰、火、湿、食。
(二)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三)分型论治:(1)实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消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散结,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痰热可用温胆汤(2)虚证1、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3、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第二节血证一、定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7、《医学正传》首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统称为“血证”9、《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挚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即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吐血》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临证治疗血证多以治火、治气和治血。
四、泄泻与痢疾鉴别:(一)病机关键: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二类。
(二)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三)分型论治:(1)鼻衄1、热邪犯肺证:清热泻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三)咳血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四)吐血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温热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药丸第三节痰饮一、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市、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