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衣原体病(鸟疫)2010
- 格式:ppt
- 大小:11.35 MB
- 文档页数:33
畜禽衣原体病的病理变化及诊断作者:韩欢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6期韩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 31)摘要:作为在畜禽间遍布流行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衣原体病又被称为鹦鹉热或鸟疫等,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
此病具有非常快的传播速度,力度强,且涉及范围广,给畜禽养殖人员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现从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就畜禽衣原体病展开探究,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畜禽;衣原体病;病理变化;诊断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6-0101-011 流行特点作为存在于鹦鹉、鸽子、猪、牛等家畜动物中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衣原体病尽管不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但其表现特征会随着年龄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中,病畜禽为该病的传染源头,主要通过其乳汁、排泄物,以及已经成形胎儿的胎衣等,在饲养场中排出病菌源头,并使得其他畜禽通过呼吸感染该病。
衣原体病具有多种流行特征,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此外,饲养场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大等为畜禽发生衣原体病的主要外界影响因素。
2 病理变化分析流产型:流产型可见于流产母羊中,其明显感染特征是子叶呈现出黑红色或黏土色,胎膜周边分泌物呈棕色,且胎膜存在水肿;流产胎儿则主要出现水肿,腹中有大量积水,除血管以外,气管上也会存在淤血及出血情况。
通过解剖流产胎儿,发现其内脏周围存在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的情况。
另外,母牛胎盘同样会存在出血以及水肿等情况,有的肝脏也会发生肿胀;胎儿则表现为脸色苍白,所有器官均存在明显内皮细胞增生的情况。
对于病猪而言,流产胎儿则表现为皮肤存在淤血斑,皮下水肿,胸腔及腹腔存在大量淡红色渗出液,肝部呈红黄色且有水肿,脾肿大,心内膜存在出血点。
肠炎型:急性、亚急性卡他性胃肠炎,结膜炎及浆液卡他性鼻炎,以及肠内淋巴充血等为肠炎型病畜禽的常见表现,此外,其肺部还会存在灰红色病灶,有时还会出现胸膜炎等。
鸽衣原体病别名:鸟疫、鹦鹉热、鹦鹉病。
病原:鹦鹉热衣原体,多种鸟类和家禽都可感染发病。
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具有RNA和DNA两种核酸和颗粒状结构的核糖体。
大多数衣原体有细胞壁,虽然具有代谢机制,但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因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寄生于细胞内才能生存。
鹦鹉热衣原体可分为高致病菌株和低致病菌株两大类。
高致病性菌株可引起本病爆发流行,病禽致死率可高达30%,低致病菌株通常感染多呈隐性经过,引起病势缓和,死亡率低,一般不超过5%。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虱、螨等吸血昆虫为本病传播的媒介。
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5—10天,成鸽表现精神倦怠,不吃料,鼻、眼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一侧或双侧结膜炎,腹泻,排黄绿色胶样粪便,如硫磺颗粒状。
康复鸽可长期带菌排毒。
幼鸽多呈急性经过,病程4—15天,多因腹泻,脱水,消瘦,衰竭而迅速死亡,病死率高达80—90%。
病理变化:体腔浆膜和气囊浆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呈云雾状混浊,覆盖有厚层渗出物。
肝脏、脾脏均肿大,肝表面有芝麻大或绿豆大的淡黄色坏死灶,心脏肥大,心包增厚,充血、出血,心外膜覆纤维素性分泌物。
少数病鸽发生纤维素性肺炎,肠道呈卡他性炎症,泄殖腔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预防措施:1、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3、防止野鸟与鸽群接触。
4、及时杀灭吸血昆虫。
5、四环素类抗生素对衣原体敏感,用金霉素拌料或饮水效果更佳,拌料混饲浓度为0.04%;饮水浓度为0.025%,其次可选择土霉素或其他抗生素。
个别重症鸽可按每公斤体重100—200mg逐只喂服,效果良好。
6、大青叶、黄芩、鱼腥草粉碎为末,拌入保健砂,可预防本病发生。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11期禽衣原体病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发的、无显著临床症状的亚临床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又被称为鹦鹉病、鹦鹉热或者鸟疫。
该病对野禽以及家禽均具有感染性,其中火鸡、鸭以及鸽子易感程度最高,鸡易感程度较差。
该病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性感染症状为典型病症,根据病程缓急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疾病,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有效防疫,且一旦发病,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给我国禽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
1病原与流行病学该病的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体。
衣原体具有特异性脂多糖抗原,其细胞壁的抗原成分有差异,这也是区分该类衣原体血清型的基础,目前已经确认8种血清型:其中A-F 型可以感染禽类,且每1个血清型对应1种禽类,如D 型衣原体对火鸡易感,且死亡率达到30%以上,B 型衣原体可以感染多数野禽,且每种禽衣原体均可造成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感染[1]。
病禽以及隐性带毒的禽只均为传染源,其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原体,病原体排出体外后可以在有机质中存活数月并保持感染性。
此外病原体也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上,当健康禽只或者人类等哺乳动物吸入病原体后,衣原体就会依附在呼吸道的黏膜上皮细胞,并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进而在细胞体内进行增殖,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原生小体,当细胞被溶解后,原生小体被释放、扩散并感染其他正常细胞。
该病的典型潜伏期为3~10d ,最长也可达2个月之久。
除了空气传播以外,衣原体还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此外如果禽只遭遇拥挤、长途运输、气候、换料等原因导致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隐性带毒禽只发病,同时引发继发性或者混合型的感染症状。
2临床症状与诊断该病多为隐性带病,少见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使用检测病原或者抗体的方法才能确诊。
对于急性发病的禽只,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包括血液学、临床检测或者放射线等手段进行初步诊断,再通过PCR 或者细菌培养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诊断。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7期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保持鸡舍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提高种蛋的质量,改善孵化条件,并确保孵化器中的氧气含量合适[10]。
还应有效控制蛋白质含量和能量,以免含量过高,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含量,并应注意确保钾离子含量,以有效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另外,还应注意饲料质量,避免肉鸡因食用过期饲料引发腹水综合征。
5.2治疗措施治疗肉鸡腹水综合征,中药可服用以健脾补水、理气补虚为主的药物,西药可服用如利尿、通便、健心的盐酸盐、硫酸镁、肝、葡萄糖浆等。
患病肉鸡中药治疗方法:芜菁150g ,醋制甘水150g ,车前草150g ,大戟150g ,白术200g 和泽泻350g ,并以一剂煎煮。
喝水2次,然后将其分成5~7份,以供400~500只鸡饮用,可有效治疗肉鸡腹水综合征。
对于有严重腹水的病鸡,可同时注射20000IU 的青霉素,经过2~4次治疗,病鸡可以康复[11]。
参考文献[1]盛伟.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防治[J].当代畜牧,2014(17):64-66.[2]李蕴玉,李佩国,张香斋,等.肉鸡腹水综合征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4,36(15):40-42.[3]蔡冬英,江汉金.肉用仔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8):613.[4]徐晓勇.肉仔鸡腹水症的发生及防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667-668.[5]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6]何芳.肉鸡腹水综合征[J].湖南畜牧兽医,1999(5):6-7.[7]LISTER S.Mechanism of ascites[J].Journal of world poultry sci 原ence ,1997,53:61-67.[8]管敏强.肉仔鸡腹水征及其防治[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9(5):43-45.[9]刘文群.肉鸡腹水症的防治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7):157.[10]薛丽红,钟小平.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养科学,2012(5):56-59[11]田仁,张静.肉鸡腹水综合症[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2):20-21.【责任编辑:胡敏】家禽衣原体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王雪莲新疆昌吉市滨湖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昌吉831100摘要家禽衣原体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鹦鹉、鸽子、火鸡、鸭等动物最易感,病禽和隐性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源,可引发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此病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病禽很容易死亡。
鸟病常用药物土霉素抗菌谱广,对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衣原体等均有疗效。
此药毒性低,安全性好,是观赏笼鸟常用的药物。
饲喂治疗是应以0.1克/100克。
四环素抗菌作用与土霉素相似,但对一般细菌的作用稍强于土霉素,特别是对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效果更好。
复方新诺明对付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作用较强。
疗效较好。
用法用量:0.01%-0.02%混饲,连用2-7天。
痢特灵对沙门氏菌、球虫病、大肠杆菌性肠炎有较好疗效,应用较普遍。
用法用量:0.02%-0.04%混饲或0.01%-0.02%混饮,连用3-5天。
制霉菌素对各种真菌都有抑杀作用,长用于治疗曲霉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和冠藓等真菌病。
口服不容易吸收,多用于体表皮肤或黏膜的真菌性感染。
丙硫苯咪唑本品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剂,安全范围大,对多种成虫、绦虫、吸虫有效果。
用法用量:15-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 马拉硫磷本品的毒性低,对于各种螨类、蜱、虱等体外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用法用量:1.25%喷雾,或用爽身粉配成4%的浓度撒粉。
 除虫菊本品的毒性低,安全可靠、无残毒,但是作用的时间短,经常用于消灭鸟类的体外寄生虫。
用法用量:用2%-3%的溶液喷洒。
石腊油这是滴注肛门或泄殖腔作润滑剂作用的,以治疗便秘或者是难产(蛋阻留)。
甲醛就是俗称的“福尔马林”,杀菌力强,是鸟笼和笼舍的消毒剂,一般配成5%-10%的溶液,可以用作表面消毒,也可以与等量高锰酸钾混合,发烟熏蒸房舍。
 鱼肝油含有维生素A、D,治疗缺乏维生素A、D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也可以预防软骨病,提高鸟儿的繁殖率。
而且没有副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常用药品的配备饲养玩赏鸟,应配备一些常用药品,以便日后鸟儿受伤能及时给于治疗。
酒精:常用70 %的酒精作消毒用,如创伤消毒。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鸟疫)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人类感染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的,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一、流行病学早在1874年Juergensen曾发现本病患者。
1879年Ritter也曾报道因与笼养的鹦鹉和金翅雀有关而引起称作“肺伤寒”的7例非典型肺炎。
后来在欧洲发生过数次暴发流行,至1894年在巴黎暴发流行并确定患病鹦鹉为传染源,而由Morange开始采用鹦鹉热这一病名。
1.分布本世纪30年代初先在欧洲和非洲,后又在美国,共有12个国家发生过暴发性大流行,患者多达750例死亡143人本病及其自然疫源的分布相当广泛,世界许多地区都已证实其存在。
尤其是鸟类中的自然感染很广泛,有学者既往统计已知190多种从人血清抗体检测也证明其感染广泛存在于欧、非、亚南北美及澳洲。
2.传染源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
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金丝雀等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禽类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城乡常见的鸽群可能是具有广泛地区性的传染源。
自然界带菌的野生水鸟对与其接触的水禽和人群同样有感染威胁,带菌患者咳痰对他人也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尘埃或气溶胶都能由呼吸道吸入而引起感染。
带菌的分泌物、排泄物经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途径引起感染。
4.人群易感性人体普遍易感实验室内的人员感染颇为常见。
本病明显地多发于男性从青少年直至老人都有病例报告,但仍以30~60岁为多发年龄。
5.流行特征外观健康的排菌鸟常引起家庭中散发流行。
暴发流行多发生于家禽和鸟类的集聚场所及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中。
鸽衣原体病诊治(图)作者:罗明利鸽子衣原体病,俗称鸟疫。
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广泛的流行于世界各地,公棚是发病重灾区。
每年的5~7月,10~12月为发病高潮。
其特征为全身多处粘膜发炎、呼吸异常、腹泻、消瘦、肝、脾肿大。
通常因鸽舍过于密封、拥挤,长途运输,营养代谢紊乱、失衡等应激因素为发病诱因。
病鸽常见浆液性眼结膜炎、羞明、流泪、眼睑粘连。
上呼吸道发炎,出现支气管罗音、腹泻、排绿色稀便,有时带血、后期脱水、消瘦。
有时病鸽表现颈和两翅麻痹。
幼龄鸽多以死亡为转归。
成鸽症状较轻、康复后带菌。
衣原体不但可感染鸽子,还可感染鸡、鸭、鹅、野鸟、候鸟等以及哺乳动物和人类。
一、病原衣原体属已确认两个种。
鹦鹉热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
鸽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鹦鹉衣原体引起的非鹦鹉禽类的一种全身性、接触性传染病。
衣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球形(或梨形)病原微生物,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大多数衣原体株为宿主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
在分类上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兼有细菌和病毒两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并且宿主种类广泛、病原性复杂。
衣原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因所处发育阶段的不同,其大小为0.2~1.5微米之间(原始体为0.6~1.5微米,经二分裂方式增殖后的子代衣原体直径为0.2~0.4微米)能在机体肝、脾、骨髓等的细胞内繁殖并破坏这些组织器官。
一般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分为8个血清变种,如血清变种A、血清变种C、血清变种D、血清变种B等。
血清变种B为鸽子的致病原。
被感染鸽子通常为全身性的症状。
一般表现为隐性、急性或慢性间歇性排泄病原体。
衣原体易被季胺盐类消毒剂灭活如菌毒克、消毒净、菌克星等。
一般的消毒剂如碘酊溶液、70%酒精、3%过氧化氢以及硝酸银等可在几分钟内破坏其感染力。
衣原体对热较敏感,在50~60℃仅能存活5~10分钟;对甲醇、乙醇、氯或硫酸锌、石碳酸、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敏感性较低。
对抑制原核生物繁殖的一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及青霉素敏感;沙眼衣原体可被磺胺类抑制,但对煤酚皂类化合物及石灰等一般较具抵抗力。
2019年第07期畜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多种家畜禽类和人的一种接能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最重要的传染源为感染发病的禽鸟和无症状的感染禽鸟。
来源于猫的猫嗜性衣原体和来源于发病绵羊的流产嗜性衣原体也可传播感染人。
反刍动物主要表现为流产、关节炎、神经症状;禽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其他动物可表现为肺炎、结膜炎等。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努力做好治疗和预防措施。
1病型(1)流产。
衣原体性流产(几乎总是由流产嗜性衣原体引起)可发生于以前未接触传染源的绵羊(母羊的地方性流产)和山羊;牛为散发,而其他物种很罕见。
典型的母羊流产发生于怀孕晚期,发生以前无征兆,或发生后除了阴道有流出物外,没有其他后效应(偶见胎盘滞留)。
牛的流产同羊相似。
(2)多发性关节炎。
衣原体性多发性关节炎(牛羊嗜性衣原体)主要发生于羔羊和小牛。
发生“僵羔病”时,发病率或许可达80%,但致死率为1%。
小牛可能会出现全身性并发症,并有较高的致死率。
(3)神经系统。
散发型牛脑脊髓炎(SBE )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幼龄牛的发热性疾病,由牛、羊嗜性衣原体引起。
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站立和行为的失调和紊乱,或许还可出现轻微的咳嗽、流鼻涕和腹泻,病程持续数天到数周,发病率和致死率或许可达50%。
该病可暴发,并能持续数月,暴发时,新病例的出现不规律。
禽的衣原体病(鸟疫,鹦鹉热)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引起,对火鸡饲养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最明显,发病缓慢,接触病原后数周或许才可发生。
早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排出黄绿色胶冻状粪便。
该病可导致产蛋量下降,严重程度随菌株毒力(毒性)不同而有差异。
发病率为5%~80%,致死率为1%~30%。
有时鹅和鸭也可发病,鸡发病罕见。
鸽和鹦鹉可发生亚临床感染。
(1)肺炎。
多种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性肺炎特别常见于猪、猫、绵羊、山羊和牛,常呈亚临床感染,或为混合感染病因之一(羊地方性肺炎,运输热)。
无并发症感染(如猫的局限性肺炎)的临床意义,目前还不明确。
鸟疫衣原体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编辑摘要目录•1 病原•2 流行病学•3 症状•4 病情诊治•5 传播••1 病原•2 流行病学•3 症状•4 病情诊治•5 传播•6 防治•鸟疫衣原体- 病原鸟疫衣原体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
衣原体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55℃经5分钟、37℃经48小时即被灭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
本衣原体对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但易被季铵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一般消毒药如氯化苄烷铵碘酊溶液、70%酒精、3%过氧化氢可在数分钟内破坏其感染性。
鸟疫衣原体- 流行病学鹦鹉热衣原体对各种鸟均有致病性,以鹦鹉、鸽子为易感。
病鸟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由污染的尘埃和散在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螨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染。
由于人也可被传染,因此要注意自身保护。
[1]鸟疫衣原体- 症状由于衣原体毒力强弱不同,病鸟的临床表现很不一样,鹦鹉、鸽子等可呈显性感染。
患病鹦鹉精神委顿,不食,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拉稀,后期脱水、消瘦。
幼龄鹦鹉常归于死亡,成年鹦鹉则可康复,并长期带菌。
病鸽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厌食,拉稀,成鸽多数可康复而成为带菌者。
[1]鸟疫衣原体- 病情诊治人类在接触鹦鹉热原体的传染以后即可获得感染。
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因为和禽类或哺乳动物的接触有时是很短,有时是经常性的,一般认为6~15天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
本病呈急性发病,患者发冷、喉痛、头痛、不适、体温38℃左右,若出现脉速,则意味头预后不良。
初发症状很象流感。
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
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
但是,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粘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
信鸽衣原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方法
信鸽衣原体病也称为鸟疫、鹦鹉病、禽衣原体病等,是一种人畜禽三者共患疾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并且死亡率较大,现农村致富网的编辑给大家讲解下信鸽衣原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方法,供采纳:
信鸽“衣原体病”的流行特点:
信鸽的“衣原体病”的感染是由“鸟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信鸽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为特征。
似属条件性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有空气传播和接触性感染。
根据病理专家的报告提示,信鸽的“衣原体病”可经鸽卵传播。
信鸽“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
信鸽的“衣原体病”,常呈爆发性发病,多以败血性为主要特征。
成年鸽易感性高。
呈隐性感染时,且潜伏期长。
病鸽表现精神沉郁、厌食,拉绿色或白石灰样稀便。
30%的病鸽发生眼睑肿胀样、流泪、结膜发炎、呼吸困难。
剖检所见:
剖解病死鸽所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气囊炎居多;常见因心、肝、脾肿大坏死,眼球萎缩。
对信鸽“衣原体病”的防治方法:
1:对信鸽“衣原体病”的预防,首先是搞好鸽舍的卫生管理,长期间断地使用2%的漂白粉或用千分子3的新洁尔灭对信鸽的鸽舍各部
位喷雾消毒,严格控制一切传染源。
2:对病鸽的治疗方法:
阿莫西林和红霉素是治疗信鸽“衣原体病”的有效药物。
(1)阿莫西林海百毫升常水中加入1克,每只病鸽每次喂服5毫升,每天喂服三次,连续喂服五天。
(2)红霉素,每百毫升常水中加入0.5克,每只病鸽每次喂服5毫升,每天喂服两次,连续喂服五天。